关于甘肃省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及200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
——2007年1月26日在甘肃省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
邵克文
各位代表:
我受省人民政府委托,向大会报告2006年全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及200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请予审议,并请政协委员和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06年全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2006年,全省上下认真贯彻中央各项方针政策,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抓紧实施“十一五”规划,按照省委确定的总体工作思路,着力夯实发展基础和改善薄弱环节,积极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努力解决关系民生的实际问题,各项工作取得新的进展,重要经济指标实现新的突破,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速度比较快、效益比较好、物价比较低、群众得实惠比较多的良好态势。主要特点是:
经济保持较快增长,物价水平温和上扬。在进一步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的形势下,坚持发展抓项目不动摇,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保证了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生产总值突破2000亿元,达到2275亿元,增长11.4%;全省大口径财政收入完成294.7亿元,增长20.7%;地方财政收入完成140.9亿元,按可比口径增长22.3%。社会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有所增强,完成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17.47亿元,增长13.4%,增幅比上年提高0.5个百分点。居民消费价格涨幅保持在较低水平,价格总水平较上年上涨1.3%。
结构调整步伐加快,经济效益明显提高。粮食生产保持基本稳定,总产808.05万吨。农业产业化和劳务经济快速发展,促进了农民收入增长。特色农产品基地面积2346万亩,占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的43%;全省各类龙头企业增加到1319家,带动170万农户生产;输转劳务534万人次,实现收入119亿元,分别增长25%和9%。制定了全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纲要,试点工作稳步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进一步加大。把加快传统产业技术改造作为推进工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措施,一批扩能改造项目和高技术产业化项目建成发挥效益,有色行业在产品价格上涨的带动下经济效益明显提高,装备制造业经过改组改造活力有所增强。完成工业增加值873.13亿元,增长15.9%。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到774.21亿元,增长17.33%。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盈亏相抵后实现利润突破100亿元,达到107.35亿元,增长62.69%。结合我省实际,对电石、铁合金、焦炭、水泥、煤炭等国家确定的产能过剩行业进行清理整改,严格市场准入条件,淘汰落后工艺技术。加快节能减排技术改造,完成了主要污染物减排2%的任务。
国有企业等重要领域的改革取得新进展,对外经贸合作不断扩大。国有工业企业改革“376”攻坚计划顺利完成,70%以上的省属国有大型工业企业实现了产权多元化,增资扩股和产权转让30多亿元;下划市、州管理的中小企业80%完成改制并转入非公有制经济轨道,近11万职工得到妥善安置;列入国家破产计划的66户企业中,已破产终结60户,70%以上的职工实现再就业。启动了粮食、流通、农垦等领域的国有企业改革。在政府部门普遍推行依法许可(审批)制、限时办结制、首问责任制、挂牌服务制、责任追究制,11个省级政府部门、11个市(州)和40个县(市、区)政府设立了政务大厅(集中审批大厅),初步形成“集中办理、统一监管、优化服务”的工作机制。利用外资规模有所扩大。实际利用外资2.7亿美元,增长6.6%。其中,吸收外商直接投资0.3亿美元,借用国外贷款2.4亿美元。境外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起步良好,在建的酒钢南非基萨铬铁工程进展顺利,新核准金川公司澳大利亚阿维贝雷硫化镍等5项境外投资项目。实现境外投资5573万美元,增长52.4%。外贸出口在上年高位增长的基础上继续保持较快增长,进出口总额38.2亿美元,增长45.2%。其中出口15.08亿美元,增长38.34%。
人民群众得到更多实惠,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认真落实各项支农政策,国家和省上安排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和农资综合补贴等“四补贴”资金5.3亿元,较上年增加3.6亿元。全面实施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对406万学生免除学杂费,对262万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对53.8万贫困家庭寄宿生补助了生活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范围进一步扩大,试点县增加到38个,惠及853万农民,国家和省、市、县对参合农民的补助标准由每人20元提高到35元。实行城市低保人员医疗保险制度,有66.5万人享受到每人70元的财政补贴。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逐步完善,城市低保标准再次提高10%,基本实现应保尽保;农村低保制度启动实施,有76.3万人受益。对农村五保人员的基本供养标准提高到每人600元,有10.9万人受益。扶贫开发取得新的成绩,解决了农村9.13万绝对贫困人口和38.75万低收入人口的温饱问题。认真落实计划生育奖励扶助政策,人口自然增长率为6.24‰。城镇新增就业18万人,有1.7万户“零就业家庭”至少1人实现了就业,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63%。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920.59元,增长10.3%;农民人均纯收入2134元,增长7.8%。
经过努力,全年除完成节能降耗任务有一定难度外,省十届人大四次会议确定的主要预期目标均已完成,实现了“十一五”的良好开局。但是,经济运行中也存在一些比较突出的矛盾和问题:一是农业基础比较薄弱,产业化水平不高,抗御自然灾害和市场风险的能力不强。2006年,自然灾害频发,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持续上涨,畜产品价格持续走低,对农业生产和农民增收的影响较大。二是“两高一资”(高能耗、高污染、资源型)产业在工业中占很大比重,面临宏观调控和节能降耗的目标约束。国家上调工业用电价格和对高耗能企业实行差别电价后,一些小铁合金、水泥、电石企业生产经营困难,影响到部分市县财政收入。由于高耗能工业比重较大,对节能降耗技术改造重视不够、投入不足,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仍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一些地方对环保监管不力,污染治理设施建设滞后或未能正常运行,环境污染事件时有发生,群众反映强烈。三是影响经济平稳运行的因素较多,主要是资金供应紧张、铁路运力不足的问题十分突出。信贷资金向少数城市、部分行业和重点企业集中的现象依旧存在,中小企业贷款难的问题比较普遍。青藏线的开通和出疆物资的增加,使兰新线、兰青线运力不足的矛盾进一步加剧,部分企业原料供应受阻、产品积压严重。四是影响社会和谐的矛盾较多,特别是社会事业发展比较滞后。劳动力总量过剩与结构性短缺并存,企业下岗职工再就业和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日益突出。社会保障覆盖面窄,保障水平偏低。社会事业建设欠账较多,特别是农村和贫困地区的教育、卫生、文化等基础条件更落后。安全生产仍然存在隐患和漏洞,连续发生几起重大煤矿、交通安全事故,教训极其深刻。
产生上述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当前主要是受国内外环境和市场变化等因素的影响。从深层次看,主要是经济基础薄弱、结构性矛盾突出、增长方式粗放、投资主体和融资渠道单一、整体发展活力不强。对上述矛盾和问题,必须予以特别关注,并着力加以解决。
二、重大项目进展和投资完成情况
各地、各部门围绕2006年投资任务和项目建设计划,层层分解落实投资目标责任,搞好协调服务,加强项目督察,较好地完成了各项投资任务。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突破1000亿元,达到1024.87亿元,增长16.76%;总投资500万元以上的新开工项目达到3253个,比上年增加298个。
一是加强项目的全过程管理,一批在建的重点项目进展良好。省上集中开展了年中、年底项目督察,对各地投资完成、项目进展、土地利用等方面情况进行动态跟踪管理,帮助解决重大项目实施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有力推进了项目建设。加大农林水利投入,抓紧组织实施景电一期等8个大型灌区的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景泰等8个县的节水增效示范、庆阳巴家嘴等10个病险水库的除险加固,新增节水灌溉面积50万亩;完成退耕还林20万亩、荒山造林90万亩、天然林保护工程77万亩、防护林建设30万亩、退牧还草2200万亩。一批工业技术改造项目相继建成发挥效益。兰州石化60万吨乙烯改扩建项目一次试车成功;金川公司镍精炼节能降耗改造、20万吨铜电解及矿山改扩建工程竣工投产;酒钢200万吨碳钢热轧薄板已建成,板带比达到57%;兰铝26万吨电解铝大型预焙槽更新改造项目进入设备安装阶段。兰州吉利汽车、金刚子午胎生产线等一批发展前景好的民营企业项目进展顺利。交通、能源建设继续强力推进。清水至嘉峪关、武威过境段等高速公路建成通车,建成二级以上公路6条428.5公里,其中高速公路54.5公里。兰州至武威铁路实现双线运行,武威至嘉峪关铁路电气化改造全线贯通,敦煌铁路正式营运,兰州至西宁铁路二线开工建设,铁路营运里程达到2850.3公里,复线率和电气化率分别为58.1%和64.7%。完成嘉峪关机场改扩建,并按期复航。张掖电厂、靖远电厂三期两台机组、黑河小孤山水电站、洮河海甸峡水电站以及玉门低窝铺风电场、三十里井子风电场三期等电源工程相继建成,乌金峡水电站成功截流,全省电力总装机新增173万千瓦,达到1186万千瓦。华亭砚北选煤厂建成投运,山丹花草滩矿井、民勤红沙岗一号矿井开工建设。中油独山子至兰州1000万吨成品油管道、鄯善至兰州2000万吨原油管道全线贯通。
二是着力实施关系民生的建设项目,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不断改善。安排建设6个缺水县城的供水工程、8个县城所在镇的道路及排水设施,解决了80万农村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建成农村沼气4.3万户。新建改建农村公路5502公里,又有18个乡通等级路、170个乡通油路、318个村通公路。在31个县实施户户通电工程,又有2万户农民新通了电。落实易地扶贫搬迁国债资金2.7亿元,对缺乏基本生存条件地域的6.8万人实施易地搬迁。编制人口较少民族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有两县一区列入国家规划,并组织实施了一批发展项目。新建200所农村寄宿制学校、12所中等职业学校的基础设施项目,为1631个中心小学和291个农村初中配备了现代远程教育设备,改造农村中小学危房79.9万平方米。建设238所乡镇卫生院和10个县医院、8个县中医院、10个县妇幼保健站的基础设施项目,新增医疗用房26万平方米。新建11个县级计划生育服务站,农村基层计划生育服务网络进一步健全。全面推进新一轮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有4.1万个20户以上自然村纳入国家“十一五”建设规划。
三是经过坚持不懈的努力,使全省关注的一些重大项目取得重要突破。对于关系全省经济社会长远发展的重大项目,指定专人负责,实行跟踪办理,不断优化建设方案。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出面,多次向国务院和有关部委汇报衔接,取得良好效果。九甸峡水利枢纽及引洮供水一期工程在可行性研究报告通过国务院复议和初步设计通过水利部水规总院评审后全面开工建设,国家对引洮供水一期工程的补助资金追加到19.7亿元。完成石羊河流域重点治理规划修编工作,已进人国家审批程序;当年国家安排投资1亿元,先期实施三个灌区的节水改造等应急工程项目。兰渝铁路是国家《中长期铁路网规划》和“十一五”铁路规划的重要项目,推荐方案新建788.8公里,其中甘肃境内全长421公里,项目预可研报告已通过中咨公司组织的专家评估。
四是按照“十一五”规划总体部署,“十大超百亿工程”的项目前期工作有序推进。西部通道和干线公路高速化工程正在有序推进,天水至定西高速公路奠基,天水过境段、武都至罐子沟高速公路可研报告国家已批复,瓜州至猩猩峡、徐家磨(永登)至古浪等5条高等级公路的可研报告已上报国家。大型支撑电源和骨干电网工程中,甘谷电厂“以大代小”项目正在开展施工准备工作,崇信电厂、兰州第二热电厂扩建、西固热电厂“以大代小”、酒泉热电厂、平凉电厂二期、永昌电厂改扩建、靖远电厂一期扩建等项目的可行性研究工作已完成,750千伏和330千伏输变电等电网项目前期工作进展顺利。华亭大型煤炭基地综合开发工程中,60万吨甲醇项目完成了土地审批、征地拆迁和环境评价工作。中油庆阳石化搬迁改造项目已完成可行性研究报告审查和相关前期工作。甘南黄河重要水源补给生态功能区生态保护与建设规划顺利通过中咨公司评估。刘家峡库区水土保持综合治理项目建议书已批复,国家安排补助5000万元。黑山峡小观音水利枢纽工程规划调整和环评报告已完成。
五是通过签订一揽子协议的办法,把项目建设落到实处。与国家有关部门分别签订铁路、民航、农村公路和电网建设的会谈纪要或协议,就支持我省加快项目建设的一些重大问题达成一致意见,标志着我省铁路、民航、农村公路和电网建设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在铁路建设方面,明确“十一五”期间开工建设兰渝铁路、西安至平凉铁路等项目,研究建设西安至兰州客运专线、敦煌至格尔木铁路及其他相关线路,完善区域网布局。在电网建设方面,确定甘肃“十一五”投资276亿元,其中750千伏电网投资120亿元,力争使甘肃电力具备200万千瓦以上的外送能力;共同投资20.8亿元,在三年内完成惠及农村52万人的“户户通电”工程。在民航建设方面,与民航总局共同商定,加快建设纳入国家和省上“十一五”规划的机场项目,总投资28亿元,其中民航总局承担13亿元,重点搞好中川、敦煌、庆阳、嘉峪关4个机场的改扩建和天水机场的军民合用,新建金昌、夏河、陇南3个机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