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洪兴
电视连续剧《潘汉年》的播放。使我们对作为无产阶级革命战士的潘汉年有了深切的了解。但潘汉年不仅是一名出色的革命家,而且当年还是一位勇猛的杂文名将。
潘汉年(1906~1977年),又名潘建行、彭一清、肖叔安等,宜兴市归径乡陆平村人。潘汉年的杂文创作,与他早年所从事的进步活动是分不开的。1925年,他在上海加入了郭沫若等领导的创造社,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应郭沫若之邀,任《革命军日报》总编辑。1930年前后,任中共中央宣传部文化工作委员会书记,领导上海文化界工作,与鲁迅等联名发起成立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并任左翼文化总同盟里的中共党组书记。这期间,他代表党中央调解了文学组织太阳社、创造社与以沈雁冰(茅盾)为首的文学研究会之问的争论。
20世纪20年代,在上海《时事新报》综合副刊《学灯》上发表杂文的作家有郑振铎、张资平等,潘汉年也是其中的一员。1924年9月25日,潘汉年在《学灯》上发表了杂文《武人的枪》,这是他最早写出的一篇优秀作品,开始显示出他杂文创作的才能。当时潘汉年年仅18岁。1926年4月,潘汉年同一起在创造社出版部工作的叶灵凤等,因不愿受“四周的亡国气、妖气、奴气、鸟气”所“包蔽”,想要“扫除那四周围沉闷的碳酸气”,于是创办了《A11》刊物,可惜只出版了5期,为时不过1个月,即遭军阀查禁。潘汉年不愿就此罢休,遇到挫折后反而愈战愈勇。接着他又创办了《幻洲》周刊,只出了2期,《幻洲》半月刊也只出了二卷8期,又遭到国民党的查禁。真所谓“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过了不到4个月,潘汉年等又于1928年4月创办了《战线》周刊。《战线》出版7期,仍然逃不过被查禁的厄运。对于反动权威肆意“禁止小百姓的出版物”,潘汉年在《战线的开场》时气愤地写道:“你们的武器是权威,我们的武器是热血!”《幻洲》等刊物存世的时间虽然不长,但发表的针砭时弊的杂文却有较大反响,连远在厦门的鲁迅也称《幻洲》是上海众期刊中“较可注意”的一种。
潘汉年写杂文有两个高峰期。一是大革命失败前后,其代表作有《革命必可成功与鸦片烟老爷》、《“共产余毒”与吴稚晖》、《滑头一下》、《血淋淋的头》等。这些作品的锋芒直接指向那些“党国负责人”,一针见血地质问他们:不要民众,光靠“一榻横陈,荧荧烟灯,烟枪在于”,“吞云吐雾”的鸦片烟老爷之努力,“革命必可成功”吗?另一个高峰期是1946年,他以“荆溪”为笔名,发表了《从兵农合一到兵官合一》、《丰收,丰收!》、《“两袖清风”》、《“禁”的哲学》、《左拉朝代与闻一多》等一批杂文。潘汉年时时想到的是革命的利益,他以杂文为战斗的武器,揭穿国民党反动当局的虚伪和丑行,政治锋芒咄咄逼人。
廖沫沙在《中国新文学大系·杂文卷》(1937~1949年)的《序》里,在概述了文坛老将郭沫若、茅盾、夏衍的杂文成就之后,紧接着就讲到潘汉年,对他的杂文创作给予了极高的评价。其中写道:“潘汉年在第一个十年末和第二个十年是一位党的文化工作领导者,也是一位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之后那些血雨腥风的日子里,敢于公开揭露投机善变的汪精卫和独夫民贼蒋介石的杂文名将。这一时期他虽然几乎把全部精力投入了国统区的统战工作和革命文化的领导工作,但只要一有机会,就立即重整刀枪,披挂上阵。他在1946年以《上下古今》为总题连载的一批杂文虽不以数量胜,却以犀利的笔锋和纵横的气势,给当时的读者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这一评价是十分中肯的。由此可见潘汉年在当时杂文界的重要影响。
(载《江南论坛》2002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