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近代体育在中国的传播和推广,人们对近代体育也有了进一步了解,近代体育项目和以其为主要内容的运动竞赛也广泛兴起,中国近代体育进入到一个初步发展阶段。
一、体育名词概念的变迁
中国由于地理环境、历史传统和国情与西欧不同,因而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体育没有形成一个较为完整的体系,也没有一个能概括各种体育活动的概念或术语。例如在古代,只是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对体育效用理解的不同而名称各异:有“养生”之称,有“养形”、“导引”之名,有“劳动”、“习武”和“尚武”的叫法,如此等等。19世纪中期以后,西方传教士、外交官、军人……蜂拥而至,伴随他们而来的西方体育活动出现在中国。随着新军编练规模的扩大和新学的发展,体育逐渐与越来越多的社会生活发生了联系,人们对体育的认识也越来越明朗,体育名词概念也就逐步系统、正规化起来。
1.体操
“体操”一词是在洋务运动后期,大约在19世纪80年代由日本传人我国的。在此之前,西方近代体育的某些内容虽然在洋务派军队和学堂中实施,但当时还没有一个恰当的名称来概括这些体育活动,只有所谓“洋操”、“兵操”、“操典”这类别号。这些别名的含义也只是“操练”或“下操”。洋务运动后期,“体操”一词传人后,很快被广泛使用并沿袭下来。学校体育课被称作“操法科”或“操课”,“体操”真正的含义并不很清楚。
19世纪末资产阶级维新变法时期,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主张“远法德国,近采日本”,发表了资产阶级教育观点,提倡体育。如1896年梁启超在《变法通议》中主张“办新学,习体操”等等。因而,体育与德育、智育被明确地提出来,“体操”一词便与德育、智育一并启用,而成为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同时,“体操”一词也成为当时体育的总概念、名称而被使用。在当时发表的《论政变与中国不亡之关系》一文中,对体操作了较为明确的解释:“故体操者,强体魄定强精神也。”可见,体操已被认作为健身强体的身体教育。
2.体育
“体育”一词,是由日本传人我国的一个外来词,约于19世纪末在我国出现。1897年,康有为编辑的《日本书目志》中,就收录了《体育学》这本书目,这是包含近代体育概念的“体育”一词在中国最早出现。在20世纪最初几年,“体育”一词便在中国一些出版物中使用开了。如1901年问世的我国第一个教育杂志《教育世界》,以及《杭州白话报》(1902年)、《政艺通报》(1903年)等报纸杂志,就接二连三地使用过“体育”一词。因而,在我国20世纪初,出现了“体操”、“体育”并用和通用的局面。不过,在较正式的场合仍使用“体操”。
到“五四”新文化运动兴起之时,体育名词概念出现新的变化。一方面出现了“体育”取代“体操”的势头,另一方面对“体育”的涵义有了较为科学的解释。毛泽东在《体育之研究》(1917年)一文中指出:“体育者,人类自养其身之道也,使身体平均发达,而有规则次序之可言者也。”这是我国最早解释“体育”一词的具有代表性的观点之一。“五四”运动时,这种变化更为明显。由于这种趋势的发展和“军国民主义”的衰落,到1922年颁布新学制以后,我国学校“体操科”改为“体育科”,课的内容由兵式体操改为田径、球类等运动和游戏,官方文件还规定对中学高年级学生加授生理卫生知识。这显然是把体育作为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而加以实施,“体育”也就代替了原来意义的“体操”。此后,“体育”这个概念渐渐被人们普遍接受,“体育”一词一直沿用至今。
二、各主要运动项目的发展
近代各运动项目在中国的开展,以体操为最早,田径、游泳次之,球类稍晚。同时男子项目的开展又较女子项目为早,沿海地区的开展又较内地为早。这些主要运动项目开展过程,大约是经过了由洋务军队与学堂、教会学校、基督教青年会传人普通学校,然后导入社会这一途径。同时,近代中国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各项体育运动的发展也不平衡。
1.体操
体操是传人中国最早的近代体育项目,最初在洋务派的军队和学堂中流行欧美兵操和单杠、双杠、木马等器械体操,1903年兴学之后,各级新式学堂所开设的体育课,均以体操为教学内容。至清末和民国初年,各种名目的体操便在中国流行起来。
当时流行的体操,有柔软体操、器械体操、兵式体操、应用体操四大类。就体操的来源而言,有所谓德国式体操、瑞典式体操、丹麦式体操和日本式普通体操等等。不过,这些名目繁杂的体操在中国流行中,军队里一般盛行德国式体操和瑞典式体操,学校里则以练习日本式普通体操为主。
体操虽然引进较早,但在中国数十年中发展滞后,内容庞杂,技术落后。
2.田径
近代田径运动开始在洋务派经办的军事学堂中出现。同时在一些教会学校中也有了田径运动。20世纪初,随着新式学堂的大量兴办,田径运动有了较多的开展,并成为学校体育运动竞赛的主要项目之一。如:1902年,天津各学堂举办的田径联合运动会;1903年,山东举办的“烟台阖滩运动会”,项目有100码、200码等径赛项目和跳高、跳远、掷木球等田赛项目。
1906年,京师大学堂第2次运动会中有100米、200米、300米、400米、600米、800米、越栏、障碍跑、跳高、跳远和投掷运动,以及二人三足竞走、一脚竞走、越脊竞走、算学竞走、顶囊竞走等。同时,国内一些重大运动竞赛,田径也是主要内容之一。如1910年举行的中国第一届“全运会”(从清王朝晚期1910年到国民党反动统治彻底垮台前夕的1948年,旧中国举行过七届“全运会”),即以田径为主要比赛内容,比赛项目有50码、100码、150码、220码、400码、880码替换跑(接力)、120码隔栏、跳高、跳远、撑杆跳、铅球、链球等。
以上情况,反映了近代田径运动在我国有所发展,尤其是项目逐步趋向齐全,同时也逐渐被教育界与社会所重视。但总的说来,在1919年以前,这项运动开展面不广,在女子中几乎还没有人从事这项运动。
3.游泳
近代游泳运动于19世纪末在中国沿海省市或地区如香港、广东、福建、上海、青岛、旅顺、大连等地开展。
1887年,广州已建成长25米、宽15米的室内游泳池,并利用江河建造天然游泳场。1892年,上海也出现了游泳池。1906年,香港“域多利游泳会”开始举办每年一次的全港渡海比赛。1909年,上海建造了中国自己的游泳池,并规定每年举行一次游泳比赛。1913年中国游泳选手参加“远东运动会”,1915年取得第二届“远东运动会”游泳总分第1名。
随着游泳运动的发展,游泳组织也相继建立。如香港的“华人游泳会”、广东的“南华水体会”、“山东水体会”等。由于旧风俗的影响,女子游泳开展较晚,直到第五届“全国运动会”(1933年)才将女子游泳列入比赛。
4.足球
足球是中国开展较早的球类运动之一,于19世纪末首先在香港流行。1867年,香港开始举办特别银牌足球赛。尔后在上海、南京、北京等一些大城市开展起来,并将这项运动传到各地,随后始有各地间的小型比赛活动。
1903年,在上海的外国人组织了“史高塔杯”足球赛;1904年香港的教会学校发起了足球常年赛;1905年北京的几个教会学校之间也进行了足球赛。1908年,香港成立了中国近代最早的足球运动组织“南华足球会”;同年,华东六大学在上海组织了校际联合足球赛;1910年,旧中国第一届“全运会”正式将足球列入竞赛项目;1913年,第一届远东运动会上,中国第一次参加了规模较大的国际性足球比赛。
早期的足球运动技术和战术都比较简单,谁能踢得又高又远,或能盘带过人,就算是足球好手。因而旧中国的足球运动发展缓慢,在国际上总的来看不占重要地位。
5.篮球
近代篮球运动约于1896年经天津青年会体育部介绍传到中国,接着在北京、上海、广州等一些大城市开展。开始仅是青年会的一些会员参加,后在部分学校学生中进行这项运动。当时称之为“筐球”,场地无一定规格,人数无严格限制,规则亦简单。
20世纪初,篮球运动在中国才较为广泛开展。1910年第一届“全运会”时就有了篮球比赛。民国初年,京、津两地的篮球运动逐渐活跃,北京的协和、汇文、清华三校举行了篮球联赛,天津部分学校也开展了校际比赛。1913年,华北联合运动会将篮球列为比赛项目,同年的第一届远东运动会上,中国男子篮球队第一次参加了国际性的比赛。
女子篮球运动开展较迟。1916年在上海的女青年会体育师范学校开始有此项活动。1921年全国各大城市陆续举行女子篮球联合比赛。1930年第四届“全运会”上,开始把女子篮球列入大会锦标赛项目。
6.排球
近代排球运动约于1905年传入我国。最初在广州、香港的一些学校内流行,以后逐渐传至上海、天津,北京、福建、江西和其他地区。
最早将排球称为“队球”或“对球”,又称“挖力”球。最初的比赛规则规定,每队出场队员为16人,前后站成4排,每排4人。1923年的第六届运动会时改为12人制(3排,每排4人),1926年的第八届远运会时又改为9人制(3排,每排3人)。此后,排球9人制在亚洲流行较久,我国在解放前基本采用9人制。
1913年,中国男子排球第一次参加了国际性的第一届远东运动会的排球比赛。1914年的第二届“全运会”上,男子排球列入了比赛项目。中国女子排球运动开展较晚,1920年才开始出现,第三届“全运会”(1924年)时,女子排球仅列作表演项目。
7.乒乓球
乒乓球运动约于1904年传入我国。最初在上海流行,后传至一些大城市。1918年,上海成立了第一个乒乓球组织——“乒乓球联合会”(1922年扩大为“中国台球研究会”),1935年,在上海举行了全国第一次乒乓球比赛大会,并成立了“中国乒乓球协进会”。
8.网球
网球运动在中国最早开展约在1885年左右。先在几个大城市的外国传教士和商人之间出现打网球活动,以后在少数教会学校中也有了这项运动。1906年起,一些教会学校开始举行校际网球赛。1910年第一届“全运会”将网球列为比赛项目。1915年,中国男子网球队第一次参加国际比赛(第二届远运会)。
女子网球运动开展较迟。1923年第六届和1927年第八届运动会上,中国女子网球队参加了表演赛。1930年第四届“全运会”时才正式将女子网球列为比赛项目。
9.棒球、垒球
1895年,京、津地区的教会学校就出现棒球运动,北京汇文书院并组织了棒球队。1907年,“汇文”与“协和”举行了当时国内最早的一次校际棒球赛。1914年,棒球被列入第二届“全运会”比赛项目。
女子垒球运动是在1915年之后出现的。最初在上海爱国女校体育专修科和上海女青年会中开展。1933年第五届“全运会”才开始把女子垒球列为全国比赛项目。
总之,近代体育运动的各主要项目传人中国后,随着旧中国政治、经济的变化而曲折地发展着。但由于旧中国政治的不稳定、科学技术的落后等原因,其发展是不平衡的,也是相当缓慢的。
三、进步体育思想的形成
以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在长期的宣传革命思想、准备武装斗争的过程中,曾十分注重体育,并把体育作为重要的革命斗争工具。孙中山、秋瑾、蔡元培等著名资产阶级革命家、教育家,在其个人革命生涯中,体育同样占有重要的位置。
1.孙中山体育思想和实践
孙中山是伟大的辛亥革命的主要领导人,同他磅礴于世的爱国思想、百折不挠的革命意志、追求真理的献身精神一样,他的“强种保国”的体育思想同样为世人所珍爱。
在帝国主义弱肉强食和中国被欺凌宰割的年代,孙中山已认识到体育关系到国力的强弱和民族的盛衰,“于强种保国有莫大之关系”。因此,他进一步指出:“处竞争剧烈之时代,不知求自卫之道,则不适于生存。”并认为,欲求“自卫之道”就应提倡“尚武精神”,重视体育。在孙中山早期革命活动中,他就十分注重用体育增强革命青年的体质,传授军事技能,培养革命军事人才。1903年,他曾在日本青山设立过军事研究所,后来还在东京体育会办过革命军事学校。在孙中山的影响下,一批跟随他的革命志士也先后在国内创办体育学校、体育组织,通过体育为革命积蓄和训练力量。如同盟会会员谢逸桥于1907年在广东梅州(今梅县)组织了松口体育会;另一些同盟会会员分别于1908年创立重庆体育学堂,1911年在浙江宁波组织“宁波国民尚武分会”,以及在长沙组织“体育社”和“野球会”(即棒球会)等等。所有这一切,均直接为辛亥革命做出了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