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产主义社会是我们的最高理想。共产主义不是凭空产生的,也不是出于某些人的善良愿望,它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在19世纪40年代,依据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特别是其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深入研究当时社会的经济、政治状况,总结工人运动的经验,批判地继承人类优秀文化遗产的成果而创立的科学理论。根据马克思和恩格斯的预见和描述,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具有这样几个基本特征:第_,生产力高度发展,社会产品极大丰富。这是实现共产主义的物质基础。第二,生产资料实行单一的全民所有制,一切私有制和剥削现象都被消灭。这是共产主义社会的根本标志。第三,全民教育极大普及和提高,人人都具有高度的共产主义思想觉悟和品质,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新人。这是实现共产主义的文化思想基础。第四,一切阶级对立彻底消灭,工农、城乡、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之间的差别和旧社会的分工也已消灭。第五,生活资料实行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的原则,劳动已不再是谋生的手段,而成了生活的第一需要。这是实现了前几条的必然结果。第六,原来意义上的国家消失,对人的统治由对物的管理和对生产过程的领导所代替。共产主义是人类历史上最科学最进步最美好的社会理想。只有到了共产主义社会,人类从必然王国进入自由王国,人类才能获得彻底的解放和自由。
共同理想与最高理想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一方面,共同理想是最高理想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内的具体表现,最高理想是共同理想的思想基础和最高原则。我们在为实现共同理想而奋斗的过程中,决不能忘记共产主义远大目标。否则,共同理想就会失去正确的方向。另一方面,共同理想是实现最高理想的必经阶段,最高理想是共同理想的最终目标。共产主义是一种理想、一种学说、一种制度,更是一种实践,需要干百万人一代又一带不懈的努力。追求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与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统一的。正如胡锦涛在《在新时期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专题报告会上的讲话》中所说:“必须认识到,我们现在的努力以及将来多少代的持续努力,都是朝着实现共产主义这个最终目标前进的。同时必须认识到,实现共产主义是一个非常漫长的历史过程,我国现在仍然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确定现阶段的奋斗目标,脚踏实地地推进我们的事业。”
树立科学的人生信念
坚定的人生信念是实现理想的重要条件。追求崇高的理想,仅有美好的愿望是远远不够的。追求理想需要有执著的信念。没有对理想的执著,要想实现宏伟的理想是不可能的。只有对科学理想坚信不疑,才能坚定自己的向往和追求,并将理想落实到行动上。
一、信念的涵义与特征
信念同理想一样,也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精神现象,它是人们在一定认识基础上确立的对某种理论主张或思想见解及理想坚信无疑,并要努力身体力行的精神状态。信念是对理想的支持,是人们追求理想目标的强大动力,是实现理想的重要保障。信念一旦形成,就会使人坚贞不渝、百折不挠地追求理想目标。
信念的内容来自外部世界。信念总要以对于世界的一定认识为基础,这种认识可能是正确的,也可能是错误的;可能是深刻的,也可能是肤浅的。信念包含着认识,而认识并不等同于信念,认识是解决某种理论主张或思想见解是什么的问题,而只有在感情上接受它,并认为是自己最深切的需要,这时才会对某种理论或思想见解及理想既有共鸣又有亲身去践行的要求。这就是说,只有在认识的基础上产生某种情感,才会接受某种理论主张或思想见解及理想。英国哲学家罗素认为,信念“是由一个观念或意象加上一种感到对的情感所构成的”。在信念中,观念或意象与情感之间的关系不是并列的。“感到对的情感”即主体对某一对象的相信,具有核心的地位,是信念形成的关键。即使是由于外界的歪曲反映而得来的观念或意象,只要主体相信,就有信念确立;反之,即使是面对科学、正确的理论或思想,如果主体犹豫怀疑,也就谈不上什么信念。那些为主体所知而不为其所信的观念或意象,只能算是主体的认识,而不是信念。所以,“信”是信念突出的本质特征。信念的强度,取决于主体的信任程度。意志则是在实现某种理论主张或思想见解及理想时所产生的坚持不懈努力的一种心理状态。这种努力长期不断地坚持下去,就在人的内心产生一种坚定不移的信念,即非这样做不可的一种内在要求。概括起来讲,信念是认识、情感和意志的融合和统一。
信念作为人的意识的一部分,作为人类所特有的一种精神状态,作为人的世界观的一个体现和反映,它不是先天的、超社会的产物,而是后天的、社会的产物。它是个体通过后天参加社会实践活动,随着意识心理的形成而产生的;它是由人们的全部社会条件、经历、知识、能力以及特定需要所决定的,一切信念都是具体社会历史条件下特定的人的信念,一种信念就是一种需要的反映;它是意识对主体接触的大量形形色色的思想、理论进行鉴别和选择的结果。当人们认为某种理论见解或思想主张可信,并在行动上加以维护和贯彻的时候,信念就确立起来了。信念主要有以下特征:
第一,稳定性。对对象的一般认识由于认同而内化为信念,不仅具有理智上的坚信不疑,而且得到情感上的强烈支持。因而,信念具有远比一般认识要高的稳定性,人们的某种信念一经确立就比较难改变,即使以后在认识层面上对信念产生疑虑,情感上强烈的认同也会在相当程度上支持既定信念。当然,这不是说信念不可改变。一个人对于已经确立的信念,只有经过长期的观察和反复的验证,确认其真正错误时才有可能改变。
第二,执著性。人们往往是从自己的信念出发去审度事物的。由于信念不同,就会对世界上各种事物有着不同的理解,以致采取不同的态度,导致不同的行为。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既可能正确,也可能错误,但从主体来说,却认为自己的任何信念都是正确的,都持坚定相信的态度,这就使得信念带有极大的执著性。一个人如果以错误的信念作为审度事物的出发点,作为判断是非的准则,作为指导行为的动力,那就肯定会出偏差。因此,我们必须充分认识信念的这种执著性,正确对待信念。一旦发现自己的信念与客观情况相矛盾,就要自觉地用正反两方面的实践经验去校正自己的信念。任何抱住错误信念不放的人,都会自寻苦恼,处处碰壁。
第三,多样性。不同的人,由于社会环境、思想观念、利益需要和具体经历不同,会形成不同的乃至截然相反的信念。同一个人,在社会生活的不同方面都可能产生相应的对政治、经济、社会发展、道德、理想、科学、审美、真理、事业的信念以及其他人生信念,因而对于一个人来说,其信念也是多种多样的。这些都是信念多样性的具体表现。在阶级社会里,信念的阶级性则是信念多样性的突出表现。
第四,亲和性。这是信念在感情上的反映。一个人对于与自己信念相近或相同观点的人会产生极大的兴趣和热情,志同道合就是信念的亲和性表现。而相异或相反的信念则能导致人们之间关系上的疏远和情绪上的对立。
信念有不同的内涵,也有不同的层次。不同的人由于社会环境、思想观念、利益需要、人生经历和性格特征等方面的差异,会形成不同的乃至截然相反的信念。即使是同一个人,也会形成关于社会生活不同方面的信念,如在政治、经济、文化以及事业、学业和生活等方面,都会形成相应的不同层次的信念。面对信念的多样性,一方面要承认这是正常现象,不宜强求一致;另一方面又要看到,在一定的社会中,人们各自的信念也有共通之处,从而形成社会的共同信念。同一个人的不同信念之间常常具有内在联系,并形成有机构成的信念体系。其中,高层次的信念决定着低层次的信念,低层次的信念服从于高层次的信念。由于高层次的信念具有最大的统摄力,因而它代表了一个人的基本社会信仰。信仰是信念最集中、最高的表现形式。一般来说,信仰可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对虚幻的世界、不切实际的观念、荒谬的理论盲目相信、狂热崇拜;另一种是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对以事物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为基础的思想见解或理论主张坚信不疑、身体力行。后者就是我们所主张的信仰。
二、信念对人生的作用
信念是人类意识的核心部分,是人们生活尤其是精神生活不可缺少的一个方面。非科学的、错误的信念是以对事物发展规律的错误认识或迷信为基础的,科学的、正确的信念是以对事物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为基础的。科学的、正确的信念引导人们走向正确的人生道路,非科学的、错误的信念则相反。我们所说的信念是指科学的、正确的信念,它对青年学生具有重要的作用。
(一)提高大学生的精神境界
人生是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相辅相成的统一过程。信念作为人精神生活的核心内容,一方面能使人的精神生活在各个方面统一起来,使人的内心世界成为一个健康有序的系统,保持心灵的充实和安宁,避免内心世界的空虚和迷茫;另一方面又能引导人们不断地追求更高的人生目标,提升精神境界,塑造高尚人格。一个人的信念越坚定,精神境界和人格就会越高尚。
(二)指引大学生走什么路
大学时期,同学们都普遍面临着一系列人生课题,如人生目标的确立、生活态度的形成、知识才能的丰富、发展方向的设定、工作岗位的选择,以及如何择友、如何恋爱、如何面对挫折、如何克服困难,等等。这些问题的解决,都需要有一个总的原则和目标,这就要确立科学的信念。大学时期确立的信念,对今后的人生之路将产生重大影响,甚至会影响终身。因此,大学生应当高度重视对信念的选择和确立,努力树立科学的信念,使将来的人生道路越走越宽广,使宝贵的一生富有价值,卓有成就,充满自豪。
(三)引导大学生做什么人
人的信念反映的是人对社会和人自身发展的期望。因此,有什么样的信念,就意味着以什么样的期望和方式去改造自然和社会,塑造和成就自身。在大学阶段,“做什么人”是同学们在学习生活中会时时面对的人生课题,只有树立起科学的信念,才能够很好地解答这一重要的人生课题。
毛泽东曾指出,没有正确的政治观,就等于没有灵魂。这里讲的政治观点,实质上是指无产阶级革命者应具备的基本信念。这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取得革命和建设事业胜利的强大思想保证。邓小平在总结历史经验时深刻指出:“我们过去几十年艰苦奋斗,就是靠用坚定的信念把人民团结起来,为人民自己的利益而奋斗。没有这样的信念,就没有凝聚力。没有这样的信念,就没有一切。”对于一个有坚定信念的人来说,不会出现精神空虚、委靡不振、惶惑不安,不会允许有悖于他信念的思想和行为发生。这不仅在社会安定、国家兴旺发达以及个人境遇一帆风顺的情况下是这样,而且在逆境中也是这样。列宁说过:“重要的是相信道路选择得正确,这种信心能百倍地加强革命毅力和革命热情,有了这样的革命毅力和革命热情,就能创作出奇迹来。”这些深刻而有力的论述表明,一个人的信念越坚定、越高尚,他在内心焕发出的驱动力就越强大、越持久,因而能够在斗争中不退伍、不落荒、不颓唐,永远进击,矢志不移。事实上,不仅无产阶级革命战士为了坚持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信念,能够赤胆忠心,将个人的甘苦荣辱抛于脑后,将个人的生死安危置之度外,而且许多科学家为了实现自己的科学信念,捍卫自己的科学信念,也能够不畏艰险,艰苦奋斗。中国明朝的药物学家李时珍写《本草纲目》用了27年,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写《物种起源》用了33年,意大利哲学家布鲁诺为了坚持真理被活活烧死。这一切明证,一个有坚定信念的人,其认识深刻而牢固,情感强烈而积极,意志坚强而灵活,行为自觉而有力。
人类社会是按照其本身固有的规律向前发展的。邓小平在1992年南行谈话中指出,马克思主义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封建社会代替奴隶主义社会,资本主义代替封建主义社会,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这是社会历史发展不可逆转的总趋势,但道路是曲折的。这段话,既阐明了正确认识当代社会主义历史命运的基本观点和基本结论,也指出了树立并坚定社会主义信念的理论指导和科学依据。
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今天,人们对社会政治理想的信念应当是也只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这是坚定社会主义信念的具体体现和根本要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年来,尤其是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取得了伟大的成就,这主要表现为:中国结束了长年战乱和一盘散沙的混乱局面,结束了受帝国主义长期欺凌的屈辱历史,实现了国家的独立统一、民族团结和社会的全面进步;中国的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综合国力大大增强;中国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得到明显改善。社会主义在中国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我们已经取得的伟大成就,是在社会主义发展的初级阶段取得的。诚然,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在发展过程中有过失误,包括发生过“文化大革命”那样的严重挫折。但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导下,我们经过纠正失误,总结经验教训,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开创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更加坚定了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
第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科学统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根据中国的国情、民族特点和时代主题探索出来的符合中国实际的社会主义根本制度。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根本制度与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共性和个性、内容和形式的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根本制度的实现形式,是社会主义本质内容与中国民族特点的科学统一,因而它能够保证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有利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向前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