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反对文化复古主义和民族虚无主义思潮
在对待中华民族传统道德的问题上,要反对以下两种错误思潮:
1.反对文化复古主义思潮。
文化复古主义思潮认为,古代的一切东西都是好的,都要原封不动地继承下来。认为中国之所以落后,就是因为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传统文化的失落。所以,道德建设的最终目标就是要恢复中国“固有文化”,形成以中国传统文化为主题的道德体系,并通过这种传统道德的复兴衍生出现代的科学和民主,即所谓“返本开新”。复古主义作为一种思潮,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表现。中国近百年历史上,有所谓“道统论”、“国粹论”,都主张复古。所谓“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理论和所谓“物质上可以开新,道德上应该复古”的思想,都是坚持在道德上“全盘复古”的思想。新儒家学派主张在我国当代社会“复兴儒学”,实际上是一种无批判地继承。这种对中华民族传统道德全盘肯定和整体继承的“食古不化”主张,其错误在于对道德思想生吞活剥和兼收并蓄。这种思潮总的来说,是违背时代潮流的,它看不到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是逆历史潮流而动的错误思潮。
2.反对民族虚无主义思潮。
民族虚无主义是一种不加分析地全盘否定一个民族的文化、思想的错误理论。民族虚无主义表现为对包括道德在内的传统文化,不是采取一分为二的、辨证的方法加以思索和分析,而是用形而上学的态度全盘否定。认为中国传统道德从整体上来说在今天已经失去了价值和意义,不能满足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必须从整体上予以否定。同时,民族虚无主义思潮把中国落后的原因归结为几千年的传统文化,极力鼓吹西方资产阶级文化,颂扬西方资产阶级的所淆“民主”、“自由”和“人权”,甚至推行“全盘西化论”,企图把西方的文化思想、科学技术、政治态度、道德观念,全盘移植到中国来。其主要目的就是要以西方个人主义为中心的价值观来反对社会主义集体主义价值观,以西方的意识形态来代替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这是一种极其错误、极为有害的思想。
以上这两种思潮都是错误的,都割裂了共性和个性、抽象和具体、一般和个别、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复古论在对待中国传统道德的问题上,只承认其一般性、普遍性而否定其个别性和特殊性,把传统的东西与现代的事物完全等同,这实际上是否定道德的历史和发展。虚无论则只承认中国传统道德的个别性、特殊性,而否定中国传统道德的一般性、普遍性,这实际上也就割断了道德的历史继承性。
二、对待传统道德应去其糟粕取其精华
在对待传统道德问题上,我们一方面要看到,传统道德中凝结着、包含着有利于新事物成长的积极因素,有着新事物赖以形成和发展的基础。一切新的文化和道德,都不是也不可能是凭空产生的,在一定意义上讲,没有对过去传统的继承,新的意识形态、新的道德就不能更好的发展。另一方面,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传统道德又总是同维护封建等级制度,同旧的宗法伦理关系相联系,往往是精华和糟粕相互复杂地交织、融合在一起的。所以,我们“必须将古代封建统治阶级的一切腐朽的东西和古代优秀的人民文化,即多少带有民主性质和革命性的东西区别开来”。对历史的东西不仅要加以区别,而且“学习我们的历史遗产,用马克思主义的方法给以批判的总结,是我们学习的另一任务。我们这个民族有数千年的历史,有它的特点,有它的许多珍贵品。对于这些,我们还是小学生。今天的中国是历史的中国的一个发展;我们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者,我们不应当割断历史”。那么,应该用什么样的态度对待道德遗产?正如毛泽东说的:“清理古代文化的发展过程,剔除其封建性的糟粕,吸收其民主性的精华,是发展民族新文化,提高民族自信心的必要条件;但决不能无批判地兼收并蓄”,“如同我们对于食物一样,必须经过自己的口腔咀嚼和肠胃运动,送进唾液,把它分析为精华和糟粕两部分,然后排泄其糟粕,吸收其精华,才能对我们的身体有益,决不能生吞活剥地毫无批判地吸收。”毛泽东同志的以上论述,阐明了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态度。对待包括道德传统在内的历史遗产,既不能全盘否定,也不能全盘肯定,而应该批判地继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三、对传统道德应扬弃和改造
对传统道德进行扬弃和改造,使之升华,是实施道德遗产批判继承的原则。从社会现实和社会进步出发,依据优秀道德遗产的原有之意,加以引申和改造,使之成为适合现代社会需要的道德。把原本属于旧道德中的内容改造成为新道德的成分,这是跨越,是转换,是借助于新道德的新生和前进中的复归,不是新瓶装陈酒,而是脱胎换骨的改造。如刘少奇同志在《论共产党员的修养》中,引用了孔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这句话,并赋予了共产主义道德的新内容,即一个有很好的共产主义道德的共产党员,应该有坚定的无产阶级立场,“能爱人,能恶人”,对一切同志、革命者、劳动人民忠诚热爱,无私帮助,平等对待他们,不因自己的利益而危害他们中的任何人。事实上,以往道德中的某些积极因素,甚至是可以直接改造成为社会主义道德构成因素的,比如《大学》里强调的“慎独”,意思是在无人监督的情况下,也要表里一致,严守本义。社会主义事业更是需要严格要求自己,忠于职守,兢兢业业对待工作的“慎独”精神。另外,还有一些为了维护正常的社会生活秩序而提出的,如“勿偷盗”,遵守公共秩序,救死扶伤等起码的公共生活规则。至于劳动人民中形成的优良道德传统,更是取之不尽。这一切历史上的优良道德遗产,经过马克思主义的扬弃和改造过程,是可以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服务的。
社会主义道德是人类道德发展史上一个崭新的阶段,是最先进、最高尚的道德,它同以往历史时代的道德有着本质的区别。但是,社会主义道德不是离开人类道德发展的历史而孤立出现的,相反,它同以往历史时代的道德有着这样或那样的必然联系和内在联系,是以往各个时代道德合乎规律的发展。社会主义道德是在对传统道德进行辨证的否定,即扬弃和改造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历史上的道德遗产虽然由于各种原因有其延续性,但并非一切延续下来的道德遗产和道德传统都是应该加以承认和袭用的,而是在历史上具有一定价值,在现实社会中具有一定积极作用的道德遗产,才能加以批判地改造和吸收。那些在历史上起过进步作用而今天仍有其积极意义的道德,毕竟是属于不同时代、不同阶级的东西,具有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性和保守性,我们既不能全盘否定,也不能原原本本地直接拿来使用,更不能机械地拼凑成为“大杂烩”,只能把这些成果作为原材料,根据新形势下人民群众的利益和道德体系的客观要求,进行必要的改造,使其不再是原来的东西,才可成为有用的或有益的成分和因素,吸收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德体系中去。社会主义道德是对传统道德遗产自觉的或能动的批判继承,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从内容到形式,以批判的态度全面地清理、审查、检验、改造和吸收,是对传统道德遗产的升华。从道德发展的长河来看,优秀道德遗产的升华是一个辨证否定的过程,即扬弃和改造,是旧事物向新事物的转变。正是经过批判继承,既保留和发扬了它有价值的积极因素,又克服了它的局限性和消极的东西;正是经过这样的辨证否定,使历史上道德的精华转变为新道德中的组成部分。
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
人类道德发展的历史过程与社会生产方式的发展进程大体相一致。虽然在一定时期可能有某种停滞或倒退现象,但道德发展的总趋势是向上的“前进的”向前发展的。道德在社会生活中所起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对于促进社会和谐与人的全面发展作用越来越突出;道德调控的范围不断扩大,调控的手段或方式不断丰富和更加科学合理i道德的发展和进步成为衡量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尺度。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紧密结合新的实际,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良道德传统,对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
一、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的重大意义
传统似江河之水,又似生命之流,它是一个民族世代积累下来的相对稳定的历史经验。虽然其中也有落后保守的成分,但其精华部分,往往凝聚着一个民族的智慧和力量,成为一个民族迎接新的挑战、开拓前进的内在精神动力。中国有五千多年的文明史,道德资源十分丰厚。中国传统道德是中国历史上不同时代人们的行为方式、风俗习惯、价值观念和文化心理的体现,是中国古代思想家对中华民族道德实践经验的总结、提炼和概括。今天,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1.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客观需要。在实现现代化的过程中,任何一个国家都面临着如何对待传统文化和传统道德的问题。世界各国都有各自的历史和文化道德传统,这是它们在实现现代化的过程中能否保持自己特色、走出自己道路的重要基础。世界各国现代化的实践充分说明,现代化的模式可以多种多样,但都不能脱离自身的民族性。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如果离开对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的继承和弘扬,就会失去历史的基础,而难以更好地推进。只有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才能充分激发整个民族的潜能,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精神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