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5184900000001

第1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早期传播与实践(1)

19世纪末,马克思主义走出它在欧洲大陆的故乡,在世界其他主要国家和地区广泛传播开来。由于各国所处的历史发展阶段和社会具体条件的不同,马克思主义,尤其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各个国家或地区的传播方式、发展水平以及产生的影响也便有着诸多的差异。就中国而论,自1919年爆发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五四运动始,各种西方哲学思潮在中国竞相介绍、传播,在众多西方思想潮中,马克思主义哲学因为最适合于中国社会的需要,故而深刻地影响着中国的社会面貌与历史进程。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传播的历史条件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传播的可能

当马克思、恩格斯在19世纪40年代创立马克思主义时,中国正开始由封建社会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演变,在马克思主义诞生后的一段时间里,中国人对它一无所知。到了19世纪后半期,中国人在与西方的交往中开始接触到马克思主义,但并没有对它发生兴趣,那时先进的中国人所注意的是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制度及多种社会学说和近现代的自然科学。1898年,上海广学会出版了由胡贻谷译的英国人克卡朴所著的《泰西民法志》(即《社会主义史》),该书首次向中国人民介绍了马克思主义的生平及其学说,介绍了辩证唯物论与历史唯物论。1899年,广学会出版的不定期刊物《万国公报》刊载了英国传教士李提摩太译、蔡尔康撰的《大同学》,文中多次谈到马克思、恩格斯,称马克思为“百工领袖著名者”,“讲求养民新学者”。在20世纪初,中国人更多地接触到马克思主义。一些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如梁启超,资产阶级革命民主主义者,如孙中山、朱执信、马启武等,小资产阶级无政府主义者刘师培以及海外的留学生都零星地介绍过马克思主义。但在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前,中国由于其经济的落后,还没有形成接受和传播马克思主义的物质基础,那时还不可能有人站在无产阶级的立场上去接受、领会马克思主义。所以在十月革命之前,还说不上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正式传播,那时的零星介绍只能看做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萌芽阶段。

那么,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传播到底何以可能呢?

在十月革命以前,中国少数留学生、知识分子便知道并介绍过马克思及其学说轮廓。其中,朱执信是最著名的一位,但在中国及知识界没有产生什么影响。因此,毛泽东在1949年总结中国革命历史并宣布基本国策的《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中说,“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这是十分准确的。马克思主义是与十月革命和列宁主义一起,被中国当时一部分知识分子所欢迎、所接受、所传播、所信仰。与俄国曾经经过普列汉诺夫等人的多年介绍、翻译、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具有思想理论的准备阶段大不相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一开始便是作为指导当前行动的直接指南而被接受、理解和运用的。这种现实表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第一天所展现的便是这种革命实践性格。中国没有俄国那种“合法马克思主义”,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的许多基本理论著作在很长的时间内没有中译本,以毛泽东为代表的许多中国最大的马克思主义者当时并没有读过许多马列的书,他们所知道的,大都是来自于日本人写作和翻译的关于马克思主义和列宁主义的东西,因此,一个问题自然摆在了我们面前,那便是,在异常丰富复杂的马克思主义中,他们到底注意、理解、选择了些什么?他们是如何选择、运用的?这种选择和运用是如何可能的?

1918—1919年初,李大钊连续发表了《法俄革命之比较观》、《庶民的胜利》、《Bolshevism的胜利》,表示了对俄国十月革命的赞赏支持。1919年5月,李大钊发表了《我的马克思主义观》,这可说是第一篇真正介绍马克思主义学说的长文,也标志着中国最早一批进步知识分子对马克思主义的接受和理解。从这篇文章中可以看出,十月革命的成功和河上肇等日本人的第二手翻译著作,使中国这些知识分子抓住马克思主义的某些基本要点,迅速和果断地接受了它,成为中国第一批马克思主义者。之所以如此,首先是近现代救亡主题的急迫现实要求所造成,同时也是中国的传统实用理性的展现,即要求有一种理性的信仰来作为行动的指针。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和十月革命的实践效果使这种潜在的可能变为现实。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传播的历史条件

首先,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五四前后的广泛传播是适应了当时中国社会矛盾的需要。

自1840年鸦片战争失败后,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自那时起,这个古老而积弱不堪的东方大国内忧外患,面临被帝国主义列强瓜分的灭顶之灾,如何富国强兵,成为贯穿整个中国近现代的中心问题,“中国向何处去”成了国人关注的焦点。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中国各个阶级阶层的人们,曾经先后设计过种种蓝图、方案,提出了种种主张,但在实践中却逐一失败了,即使是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命运也是如此。要正确回答和解决“中国向何处去”,要夺取中国革命的胜利,就必须有科学的世界观和彻底的革命理论,马克思主义哲学鲜明的科学性、实践性和阶级性使它成为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民向西方寻找真理的必然选择。

马克思主义具有鲜明的反对帝国主义侵略,抨击资本主义政治、经济秩序的思想特征,革命精神极强,这对于饱受列强侵略之痛,又经过五四洗礼的相当一部分中国人来说,极易引起共鸣,瞿秋白在《饿乡纪程》一文中这样写道:“当时爱国运动的意义,绝不能望文生义地去解释他。中国民族几十年受剥削,到今日才感受殖民地化的况味。帝国主义压迫的切骨的痛苦,触醒了空泛的民主主义的噩梦。学生运动的引子,山东问题,本来就包含在这里。工业先进国的现代问题是资本主义,在殖民地上就是帝国主义,所以学生运动倏然一变而倾向社会主义,就是这个原因。”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社会所暴露的危机及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社会弊端有预见的揭露,更加深了人们对马克思主义的信赖。马克思主义本身所具有的鲜明的阶级性、先进性及博大、切实的思想特征,与当时风行国内的各种外来思潮相比,对那些急于寻求救国之路的青年人产生了莫大的吸引力。

其次,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五四运动前后的广泛传播,不只是适应了解决当时社会矛盾的需要,还因为当时中国社会有了一个新的生产力的代表——中国无产阶级。中国无产阶级的发展壮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传播的阶级基础。1914年,爆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大战期间,帝国主义列强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因而中国的民族资本有了较大的发展。中国无产阶级的队伍日益壮大。到1919年五四运动前夕,中国产业工人已达200余万,工人阶级的力量在罢工斗争中不断得到发展,并且越出了经济斗争的范畴,开始在中国的政治舞台上崭露头角。中国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急迫地要求有一种革命的科学理论来武装自己,指导争取解放的实践斗争。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本质上代表了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无产阶级及其政党批判旧世界、创造新世界的思想武器。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五四运动前后得到广泛传播,是中国无产阶级由自在阶级变为自为阶级的需要。

第三,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开辟了广阔的道路。十月革命对于中国人的最大意义在于它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将社会主义由理论转化为实践、由理想转化为现实的成功范例。这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力量。毛泽东曾精辟地阐明了十月革命的胜利与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关系:“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十月革命帮助了全世界的也帮助了中国的先进分子,用无产阶级的宇宙观作为观察国家命运的工具,重新考虑自己的问题。走俄国人的路——这就是结论。”《毛泽东选集》第四卷,1471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传播运用的理论前提

马克思主义有各方面的丰富内容,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演说中曾指出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是马克思的两个重大发现。剩余价值理论本来就是无产阶级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的理论依据和思想基石。但在当时,中国的资本主义刚刚起步,无产阶级也非常薄弱,连进行宣传鼓动的厂矿企业都少的可怜,这一基本学说的实用性质和范围都非常有限。因此,尽管李大钊、陈独秀等人介绍马克思主义时,都要介绍剩余价值学说,但如果细看一下,便会发现,他们介绍的重点,真正极大地打动、影响、渗透到他们的心灵和头脑中,并直接决定或支配其实际行动的,更多是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其中,又特别是阶级斗争学说。李大钊曾说:“马氏社会主义的理论,可分为三部:一为关于过去的理论,就是他的历史,也称社会组织进化论;二为关于现在的理论,就是人的经济论,也称资本主义的经济论;三为关于将来的理论,就是他的政策论,也称社会主义运动论,就是社会民主主义。离了他的特有的唯物史观,去考他的社会主义,简直是不可能。因为他根据他的史观,确定社会组织是由如何的根本原因变化而来的……预言现在资本主义的组织不久必移入社会主义的组织,是必然的运命……他这三部理论,都有不可分的关系,而阶级竞争说恰如一条金线,把这三大原理从根本上联络起来。所以他的唯物史观说,既往的历史都是阶级的历史。他的《资本论》也是首尾一贯的根据那‘在今日社会组织下的资本阶级与工人阶级,被放在不得不仇视、不得不冲突的关系上’的思想立论。关于实际运动的手段,他也是主张除了诉于最后的阶级竞争,没有第二个再好的方法。”《我的马克思主义观》,《李大钊选集》,176~177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78。

与李大钊一样,陈独秀认为:“马克思主义在德国变为国家社会主义……也叫做社会民主主义,因为他主张利用有产阶级的议会来实行社会主义,所以也叫做议会派,内中无论是柯祖基(考茨基)的正统派或是柏因斯泰因(伯恩施坦)的修正派,都不过大同小异罢了。在俄国才还了马克思的本来面目叫做共产主义……我们中国人对于这两种社会主义,究竟应该采用哪一种呢?……阶级斗争的观念确是中国人应该发达的了,再睁开眼睛看看我们有产阶级的政治家、政客的腐败而且无能和代议制度的信用,民主政治及议会政策在中国比欧美更格外破产了。”《社会主义批评》,《新青年》第九卷第三号。

如前所说,中国知识分子是通过十月革命来接受马克思主义的。因此李大钊、陈独秀所接受的唯物史观与阶级斗争学说又是与列宁坚决反对第二国际的议会道路直接联系在一起的。这不但直接决定了他们对中国现实斗争道路的选择,即不走社会民主党的和平道路,而是走俄国布尔什维克的暴力革命道路,而且也决定了他们所接受和理解的唯物史观总是与激烈的阶级斗争紧密联系在一起。

但是,中国知识分子有着自己的长久的文化传统和观念遗产,这些传统与遗产与唯物史观,与阶级斗争学说不但毫不相关,甚至互相冲突;那么,这种对于他们是全新的观念、思想的马克思主义,为什么会如此迅速地被他们所接受呢?接受这一观点,除了救国这一现实需要外,有没有什么文化心理结构上的依据或条件呢?

从晚清起,严复翻译、介绍的进化论,在中国便一直深入人心,风靡不衰,从饱读诗书的士大夫到年轻一代的知识者,曾非常迅速地抛弃千百年“一治一乱”、“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循环论历史观和“复三代之盛”的历史退化论,似乎并无任何思想困难或情感障碍便接受了以生物学为基础的社会达尔文主义。这个现象值得注意。它似乎说明,中国由于没有真正强烈的宗教信仰,知识者仍然习惯于用自己的理性来判定、衡量和估计事物,这种理性是一种经验论的理性,排斥着纯粹的抽象思辨和非理性的情感狂热,而与现实生活的经验感受和积极意念连在一起。所以它没有“上帝造人”之类的思想情感上的阻碍,也没有从宿命论角度来安然接受“弱肉强食、优胜劣败”的结论,而仍然追求和呐喊着自立自强和刚健奋起。“自强”、“刚健”本是儒学传统,它却可以在西方输入的进化论观念下成为近代精神。可见,尽管近现代传来的好些西方学说,在某些具体内容,观念上与儒、道、墨、法的中国传统相背离,“弱肉强食”、“生存竞争”与“和为贵”(儒)、“弱者道之用”(道)的矛盾,却可以在更深一层的文化心理结构,即“民族精神”、“国民性”上接受和融合他们。这所谓“更深一层”的“文化心理结构”的一种基本特质,便是求现实生存,肯定世俗生活并服务于它的实用理性。

也正因为中国的实用理性使情感经常处在理智的控制、干预和渗透下,使人们的意念、信仰、希望以及意识形态经常要求某种理性的解释,进化论在中国便主要不是作为一种实证的科学学说来对待和研究,而是作为一种意识形态、一种信仰、一种生活动力、人生观点和生命意念而被接受和理解。人们是怀着一种情感态度去接受、理解和信仰它的,但这是一种理性认识后的信仰,而不同于纯情感的倾倒或服从,正如同以前中国士大夫之信仰孔夫子不同于西方人崇拜上帝相信耶稣一样。进化论观念作为意识形态和情感信仰,指导中国知识分子去生活和奋斗,具有着理性的特征。

显而易见,由进化论走到唯物史观,在中国知识分子中,是顺理成章、相当自然的事。李大钊、陈独秀当年便是如此。李大钊在成为马克思主义者以前,陈独秀、鲁迅等人,他们都曾是进化论的信徒。

同类推荐
  • 做人资本总集(精华本)

    做人资本总集(精华本)

    《做人资本总集(精华本)》不论你是圣哲贤人,还是凡夫俗子,都要从一点一滴开始积累做人的资本。一个人,如果有了成功的做人资本,就能在生活中扮演各种成功的角色。
  • 诗美之辨:中国当代美学与诗学

    诗美之辨:中国当代美学与诗学

    本书对中国当代美学与诗学研究进行反思和重构,追溯中国当代美学研究的理论资源,系统阐释柏拉图、康德、尼采、海德格尔和伽达默尔的美学思想对中国当代美学理论建构的影响;对中国当代美学研究中的理论基础、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等进行系统反思,并论及中国当代美学研究的未来走向问题;对诗学研究的反思主要是从诗学生产的角度出发,论及新时期以来影响深远的10本文学理论教材,对文学理论生产的知识空间、问题意识和现实语境进行反思,从而达成重建本文诗学的目标;最后以新时期浙江文学发展落脚点,阐释新时期浙江文学发展的诸多问题进行反思。
  • 官道曾国藩

    官道曾国藩

    曾国藩的评价,近百年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对曾国藩褒扬者有之,斥骂者也不乏其人?誉之者称其为实现了“立功、立德、立言”三不朽的“完人”、“千古圣相”;毁之考’称其为“汉奸”、“刽子手”……曾国藩是一个永远值得你去认识、了解的人物。官道亦为人道,人道成就官道,为官之道,学曾国藩。曾国藩:初名子城,字伯涵,号涤生,谥文正,汉族,湖南省长沙府湘乡县人。晚清重臣,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者。
  • 儒家的智慧

    儒家的智慧

    本书将揭开神秘的心理世界面纱,运用心理学知识,结合大量实例,对关系人一生的爱情、婚姻、家庭、职业、人际关系等给予深刻剖析。
  • 管窥《道德经》

    管窥《道德经》

    本书旨在向朋友们推荐《道德经》这部非常经典的著作。希望读者们读了它之后能够有所解,有所思,有所悟,有所得,发现和顿悟生活中的“道”,进而循“道”而行,成为“修善”,“有德”的人。
热门推荐
  • 道法玄天

    道法玄天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本人第一本作品希望广大读者能够喜欢。无论这本书的成绩好与差,都会做到绝不太监,全书将会有三百万以上字数。
  • 战法纪元

    战法纪元

    一位少年夸下海口要成为盖世强者,他能否登上象征盖世强者的巅峰?修炼等级:一阶十级,最高九阶九级。应对魔法师称号(由低到高):魔法待从、魔法师、大魔法师、魔导士、大魔导士、魔导师、大魔导师、圣魔导师、法神。应对武士称号:预备武士,武士,武师,大武师,武尊,武宗,武王、武帝、武神。战法纪元书友群:288684458
  • 妖娆独舞:嗜血公主

    妖娆独舞:嗜血公主

    她望着自己面前的人,原来,一切都是谎言,从来没有人对自己付出真心。包括他,那个自己以心相待的男人。//“我会让你们付出代价的!”她一双摄人心神的紫瞳,突变,不再是血瞳,而是双色异瞳,她对他们只是充满了恨,想要将他们毁灭的恨!//“不要死,我求求你!”她哭着,请求着倒在血泊中的男人,可是,他还听得见吗?//“铛!铛!”教堂的钟声在四周扩赛开来,白鸽成群飞起,一对新人,在众人的祝福下进入教堂。“我们也会有一场比这个还要盛大,还要豪华的婚礼。”他亲吻着她的手,承诺着。病床上的人,手指悄动,无声无息!
  • 韵之彼岸

    韵之彼岸

    前世的爱恋情仇,后世的再次相遇,转世的彼岸花再次遇到了神,却已经被他遗忘,命运的齿轮不断旋转,又紧紧相嵌,“我知道,你绝对不会忘了我。”微弱的声音再次在他耳旁回荡,难道悲伤的结局无法改变?一段传奇的魔法盛宴,一段令人揪心和痛苦的轮回之恋彼岸花将再次盛开······
  • 第三文明

    第三文明

    第一文明,被毁灭了。第二文明,也被毁灭了。如今的第三文明,最终的命运又如何,是再次被毁灭?还是……这一文明,不同以往。
  • 一夜钟情:总裁好好爱

    一夜钟情:总裁好好爱

    这是一个疯狂的夜,苏暖和方允来到夜市“恋恋不忘”参加什么神秘晚会,进去的人都得带上面具,第一次来这的苏暖有些不适应,紧张的一直拉着方允的手………………
  • 俏皮黛玉你别跑

    俏皮黛玉你别跑

    莫名其妙的成了红楼中的林黛玉,不会娇娇怯怯,倒是爽朗活波,做不来伤春悲秋的诗词,倒是“歪理”一堆,吸引了宝玉和皇宫中的一堆阿哥公主甚至还有娘娘,就连皇帝也对她另眼相看,她却害怕了,她不想卷进一堆阴谋中,她玩不来心机,她只想和她的家人好好生活,只是有一人却让她,走,舍不得!留,事与愿违!“林妹妹,嫁给我,我一定一心一意对你!”黛玉翻翻白眼,宝玉这种被宠坏了的小孩真不是她的菜。“林姑娘,只要你安好,胤禩此生无所求。”老八的温婉体贴真的感动到了黛玉,只是此生他已有一个深爱他的人,愿他不要错过。“玉儿,现在我不能和你走,我要助四哥得到他想要的!”黛玉很为难,留下,实非心里所愿,走,到底是狠不下这个心!“不要怨我拖你入这个世界,你原本就是我的转世,有因自有果,有果自有因,谓因果也!”
  • 欲之翻天

    欲之翻天

    神挡杀神,佛挡杀佛先有杨戬桃山救母,后有陈香斧劈华山,谁要阻我救出父母,哪怕是杀尽诸天神佛,我独往矣.....
  • 千寒羽皓

    千寒羽皓

    他是暗夜的王者,他是死神的化身,他冷血,他无情。他是世家的继承人,从小在他身边,一场误会让两人反目成仇,再次相见物是人非……真相大白一件又一件打击,他无法面对,想要离去好像上天不愿,要他留在人间接受惩罚,五年的昏迷,他真心不改他是否会成为原来的他,遥遥望去夕阳之下一个少年回头,迷剎天地一双七色之瞳放着光辉,泉水般的声音喊着自己的“皓--”
  • 巡台退思录

    巡台退思录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