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阳市合水县老城镇党委书记刘海宁
近年来,我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对农村工作的各项方针政策,突出实施小康家园、基础设施和产业开发三大工程。强化措施,苦抓实干,使全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合水县老城镇属旱作农业乡镇,该镇牧家沟村是省上2006年确定的首批新农村建设试点村,新农村建设试点村建设以来,该镇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发展农业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为中心,以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为落脚点,以“产业富村、科技兴村、生态建村、人才强村、民主治村”为着力点,以实现“三有”标准为目标,按照“一主三辅”
(以蔬菜产业为主,以黄牛养殖、苹果和劳务为辅)的发展思路,瞄准项目建设重点,加快牧家沟新农村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主要成效
1、围绕特色主导产业,推进产业快速发展。按照“立足资源、突出特色、规模发展”的原则,抓好产业规划,以设施瓜菜大棚发展为重点,不断筹措资金,加大扶持力度,动员鼓励群众新建各类瓜菜大棚1486座1158亩,设施瓜菜产业取得了快速发展。
2、围绕群众生产条件,推进基础设施建设。以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为重点,紧紧围绕水、电、路、能源等基础设施建设,新打机井1眼,新建高位水池1座,新打小电井45口;维修提灌站1处,灌溉渠道3公里,投放小电泵145台,灌溉水管子2900米,压自来水管线3公里;新修上山道路5公里,维修村组道路12公里,水泥硬化道路4条4公里,安装路灯15盏,栽植绿化树1000棵,绿化广场1010平方米。
3、围绕改善居民环境、推进农宅建设步伐。以改善群众居住条件为重点,全力优化人居环境,真正把“住有所居”落到实处。按照“先规划、后建设”的思路,因地制宜,合理规划,新建居民点3处,落实建设用地45.08亩,建成生态家园型小康农宅50户,旧宅改造137户,新建与改造户占到总户数的50%以上。
二、几点启示
1、紧扣发展这个主题,切实促进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在试点村建设中,始终把发展生产作为首要任务,特别是把发展现代农业作为重中之重,在发展过程中,以设施瓜菜、苹果等特色产业发展为重点,坚持走区域化布局、基地化生产、产业化经营的路子,努力实现区域经济特色化、特色经济规模化、规模经济产业化,从根本上构筑起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的长效机制。
2、健全机制,整合力量,全面动员社会各方面参与新农村建设。针对新农村建设涉及面广、内容多的特点,尤其牧家沟村地处山区,基础设施欠帐较多、投入不足、难度很大等问题,建立了项目整合、资金捆绑的投入机制,采取县、乡、村共同投入、有关单位支持投入、社会各界赞助投入的多元化投入方式,确保了政府、乡村、群众以及社会各界全面投身于新农村建设中。
3、加强科技培训,全面提升农民素质。新农村建设中,群众是主题,为此,紧紧依托农业专业院校、科技部门、合作经济组织和产业协会等,切实加强对农民的适用技术、技能和创造能力培训,努力让每户农民都掌握一门以上的适用技术;通过政策扶持和教育引导,将有一技之长的“土专家”、“田秀才”培养成发展农村经济、实施科技兴农的领军人物,培养成建设新农村的骨干力量。
4、加强基层组织和民主法治建设,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和稳定的群众基础。注重将一些农村致富能手、处理问题的高手推选到村党支部、村委会主要领导的位置上,发挥特长,培养他们成为新农村建设的“领头雁”。同时,大力推进农村民主法治建设,逐步健全和完善机制,实行村务公开,保障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和监督权,真正做到凡是涉及群众利益的大事必须坚持群众说了算,从而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障和稳定的群众基础。
三、发展对策
第一,立足增收,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生产发展是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只有产业发展了,农民有钱了,他们才会以更高的热情投入到新农村建设中来,我们的工作才不会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一是抓好特色产业开发。目前,全县苹果、瓜菜、草畜三大特色产业优势比较明显,形成了市场品牌,今后要继续按照“川区瓜菜、塬面苹果、种草养畜”的经济发展格局,做大做强产业基地,以“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培育发展专业协会,拉长产业链条,提高农产品附加值,不断壮大劳务经济,整体提升全县农业产业化水平。二是用现代经营方式管理农业。改变过去粗放的经营模式,向生产绿色、无公害、安全、有机食品方向迈进,发展精品农业、绿色农业。加快农村经济组织、农村信息服务平台建设步伐,提高广大农民进入市场、抵御市场风险能力。通过多途径增加农民收入,多渠道壮大村集体经济实力,为新农村建设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
第二,积极发动,让农民成为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农民积极参与是搞好新农村建设的前提。一是营造氛围感染农民。利用各种媒体将新农村建设的意义、中央和地方建设新农村的政策措施、村庄的高起点规划宣传好,增强农民发展的信心,让广大农民对未来美好的生活充满憧憬和向往,调动他们建设家园、创造幸福生活的积极性。二是进村入户帮扶农民。抽调一批作风硬、素质高、熟悉农村工作的干部,组成驻村工作队,深入村组,指导、帮助农民出点子、找路子、挣票子,搞好新农村建设。三是整合力量培训农民。充分发挥职业技术学校、农广校、农民文化技术学校和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等各类培训机构的作用,开展针对性强、务实有效、通俗易懂的农业科技培训,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培训农民,提高广大农民增收致富能力、市场竞争能力和自主发展能力。四是树立典型激励农民。善于发现典型、培育典型、推广典型,着力在农村党员干部、农业专业技术人员、农村企业经营者、外出务工农民、脱贫致富农民等不同群体中树立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典型,通过这些看得见、摸得着、信得过的典型事例,引导农民向典型学习,激励农民向典型看齐,形成你追我赶的致富欲望和良好风气。通过引导教育,使广大农民认识到自己才是新农村边设的主人,必须靠他们自己的劳动,改善自己的生活,改善自己的家园。
第三,夯实基础,推进社会公益事业发展。新农村要有新面貌,加强公益事业发展是关键。要在优化农村空间布局,美化农村人居环境的基础上,围绕“行路、上学、看病、休息”等方面,加强公益事业发展。一是进一步解决交通问题。“要想富先修路,没有路别想富”交通问题是制约农村发展的重要因素,全面实现“乡乡通”柏油路工程,实施好“村村通”砂石路工程,解决广大农民“行路难”问题。二是不断改善办学条件。加快农村学校楼房化建设进程,提高师资力量,落实好“两免一补”政策,让农村学生享受到收费较低、质量较高的教育服务。二是大力提高农村医疗和防疫水平。加快乡村医院、诊所等医疗卫生设施建设步伐,提高合作医疗补偿标准,扩大覆盖面,着力解决农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四是全面整治乡村环境。实施“五改四通”工程,即“改路、改水、改厕、改厨、改圈”;“通电、通水、通沼气、通信息”。通过发展公益事业,不断改善农村生产条件和生活环境,塑造新农村建设的新风貌。
第四,强化班子,增强基层组织的战斗力。基层组织是党在农村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是农村各项工作的领导核心,肩负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带领农民群众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繁重任务和重要责任,其作用发挥得如何,直接关系到新农村建设的成败。所以说,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关键在于加强基层组织建设。一是全面提高农村基层干部队伍素质。针对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年龄偏高和文化素质、思想素质、能力偏低的“一高三低”现象,要扩大选才视野,充分利用好现有人才资源,将乡镇优秀年轻干部选派到村任支部书记或挂职,改善村级干部年龄结构、知识结构。同时,邀请相关专家、学者对干部进行集中培训,提高他们的整体素质。二是提高班子带头致富能力。结合村两委班子换届选举,把那些有经济头脑、视野开阔、能够带领农民致富的能人选派到村级组织中来,发挥好村干部的“领头雁”作用,带领广大农民增收致富。三是提高班子组织能力。教育引导农村干部转变工作方式、方法,变指挥为指导、变管理为服务,充分尊重农民意愿,组织广大农民把新农村建设这件好事办好。四是加强班子民主政治建设。深化村务公开,保障群众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引导农民通过合理、合法的形式表达利益需求,平等参与新农村的各项建设,维护自身合法权益。通过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号召力和战斗力,为新农村建设造就一支高素质的基层干部队伍。
第五、整合资源,集中财力办大事。要深刻认识到项目是经济发展的龙头和支柱,没有项目的支撑,就会严重制约当地经济社会事业健康有序的发展,在项目指标分配上,应考虑整合项目资金,尽可能集中实施,科学规划,抓点带面,达到点上开花,面上结果,真正为群众把好事办实,实事办好。同时,在资金筹措上,也不能仅仅依靠政府的力量,要整合各方面的自愿,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启动农村民间资金,动员农民积极投劳出力;鼓励当地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社会各界人士积极参与新农村建设,通过结对帮扶和资金捐助等形式,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和参与新农村建设的浓厚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