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金在忙里偷闲的时间也喜欢看看闲书,最喜欢的是史书之类,特别钟爱《三国志》,尤其是其中的《诸葛亮传》,他百看不厌。李金毕竟没有接受过正规的专业教育,读了一冬天私塾的文化底子,加上参加革命后的逼迫学习和在云南党校和中央党校的突击培训,文化水平是有很大的提高,但是,说他已经高到哪儿,确实不敢恭维。李金不管读什么的书,常常要遇到拦路虎。还好,身边有秘书,不懂的就问他们,弥补了他读书的困难。自郑产良来到身边后,他越发感到方便。郑产良在大学读的是文科,古文底子也扎实。在工作中,郑产良每天要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把李金当天要读的古文内容译成白话文,一天最多五百字。李金对照原文读,日积月累,滴水穿石,半年下来,他竟然能将《诸葛亮传》一字不落地熟读如流。
有一次,在市委书记的办公室,李金和郑产良闲谈,他发自肺腑地说:“小郑,我有你这么一个得心应手的小老乡秘书帮忙,我都快要成知识分子啦。“郑产良有些飘飘然,矜持地说:“首长,您的记性好,悟性也不错,旁征博引的东西懂一连三能融会贯通,您现在的文化水平已经超过了一般大专生。我说得不夸张吧。”
李金也飘飘然起来,傲气十足:“小郑,你说得也许有道理,细想想还真是这么一回事。我这人有个优点,虚心好学,也好琢磨个事。我这颗脑袋不算笨,过去指挥打仗,我除了靠拼劲,就是悟性还行。我善于总结经验教训,像毛主席他老人家说的,能在战争中学会战争,领悟战争,学会打仗。”
李金从云南省委党校和中央党校学习回来后,加上近几年孜孜不倦的自学,文化水平的提高确实又上了一个新台阶。李金用他那一只只有拇指、食指的右手弹了弹自己已经花白的脑袋,又卖弄似的侃侃而谈,并且抒发着感慨:“小郑,我这玩意没白长,有时灵得很哪。不过话还要说回来,得妥当地用才有效。有些东西就是把我打死,这儿也是装不进去的;一辈子就是让人赶着学,也是学不会的。”
郑产良小心翼翼地问:“首长,您指啥?”
李金拍一下桌子,气得鼓鼓的,郁恼地说:“说假话,见风使舵!”
这时,郑产良没有了刚才那种忘了自己是谁的故作矫情,小心地揣测着说:
“首长,你说的这种情况很具有普遍性。首长,不知道我说得对不对,我认为这是党内民主生活逐步削弱的结果。明知事情不可为,却硬着头皮而为之,那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我经常见首长皱着眉头不得不很被动地去做一些事情,我想帮忙又帮不上,就觉得自己真没用。”
“不在其位,不谋其政。你是搞秘书工作的,把你的秘书工作做好就行,别的事情不要操那么多心,因为拍板人是首长嘛。秘书工作还有一项重要任务,那就是必须参谋到,要是不参谋你可就失职了哟。今后,如果对什么问题你有个什么想法一定要大胆地跟我说,跟我敞开谈。你跟着我也有些时间了,我半斤八两的情况你掂得也差不多了。无论做什么事情还是说什么话,你不要藏三躲四,那可是要挨训的哟。”李金苦口婆心地说。为了培养郑产良,李金把自己心窝子里的话也讲了出来。
“行,有首长的这些话,今后,我就知道自己办事情的轻重和分寸啦。今后,首长如遇上什么犯难的事情,我肯定想好后要找恰当的场合,把自己的观点讲出来。”郑产良寻词觅句,更加揣着小心,唯唯诺诺地说。
“这就好。”
李金望着窗户外,不加考究地从口中吐出了他出自真心的三个字。李金在几十年的革命生涯中,锤炼出了一种大刀阔斧的性格特征。李金这样的领导干部,是不会细心计较身边工作人员的说话口气的,也不会觉察出部下与自己说话时在姿态上会有什么变化。李金的自我感觉良好,很来劲。
“首长,滇滇的古文基础打得还不错。我看他喜欢文学作品,课余时间好抱着《三国演义》、《水浒》这些历史大部头名着看。”
“小孩子家看热闹。能看懂?我不信。”
“首长,他能看就行,能看就说明他已经有了扎实的古文底子,他能看那么重要的古代文学作品也说明他爱好文学。他快考初中了,我抽时间能帮就帮帮他。
学古文有规律,掌握好了才能学得扎实,学出效果,理解才能深刻。”
“那你就帮帮他吧,在学习上你也是他的老师。我有了你的辅导,古文就学得顺畅,就得法,提高得也快。”
“学习上的事情也讲机遇,稍纵即逝。滇滇现在很喜欢的东西就要设法去引导,否则。他的兴趣一过,再怎么帮也只能事半功倍。”
“那你就勤指导吧。他得了窍,肯定也行,这孩子不算太笨。这是我给你的业余任务,你可得完成好哟。”
“首长,这个任务我一定完成好。您听好吧,效果会出来的。”郑产良又没有了怯懦,谈味变浓,他挺挺腰板坐直,打着包票。
“小郑,在最近一段时间,你跟小王之间来往的情况进展到什么程度啦?”
“她妈她爸没明白表态,小王也不知道过节儿在什么地方。我已经去过他们家好多次,当着我的面,她妈总是说,我和她爸就欣欣一个女儿,你们先交往着,再彼此间多了解了解,了解得深刻些只有好处没有坏处。她爸好像也是这么一个态度。欣欣倒没啥。我看事情主要是她爸她妈说了算,也急不得。”
“你啥意思?”
“行就行,不行硬拉也不好。先交往着,彼此再多沟通了解一段时间没坏处。
首长,您说我想的对不对呢?”
“噢——看来你的态度不算坚决,在模棱两可之间摇摆着。”
“首长,不是的。欣欣确实是个不容易碰上的好姑娘,她性格单纯、善良,长得乖巧伶俐,我对她从心里喜欢。问题是她爸妈在中间打着横,强扭的瓜是不甜的,人家硬让牛不喝水,咱去强按头也不太合适。”
“好,在男女相爱的问题上你头脑清楚,不操之过急,不急于求成,要等水到渠成的那一天,我赞成。这样吧,我让孟祥馨到小王家先探探口风。我认为你俩在一起非常合适,双方的机缘不应该错过嘛。好,我来设法促成你俩这件好事。”李金热切关心地说。
郑产良还要说什么,李金向郑产良摆一摆手,不让他接茬说话。李金思索了一大会儿,又有些忐忑地问:“小郑,欣欣家对你的看法你到底是把握准还是没有把握准了呢?欣欣的父母真是你说的这么个态度吗?”
“欣欣的爸爸不好说,她母亲确实是这么个态度。在我们俩的事情上,她妈的话我听得出来,十分勉强。”郑产良不敢贸贸然向李金回答他吃不准的情况,怯懦地说。
李金明确地表示:“我以一个市委书记的身份到小王家去说你们俩的事情,似乎有些欠妥。这样,你约欣欣来我家一趟,我和她单独谈一次。这也是为了慎重起见嘛。”
“也行。”郑产良强按住内心的狂喜,稳稳地说。
这是一个周日的中午,王欣欣的嘴中哼着小曲,蹦蹦跳跳地来到了李金家。
一进门,王欣欣一屁股坐在了李金的身边,两只小手攥住李金的一只大手抚摸揉捏着:“伯伯,我知道您找我说什么事情。我要是不同意与郑产良交往,您不会下最后通牒吧?”
李金从王欣欣手里抽出自己的手,在她的头上拍了拍:“小鬼,我是为你俩的事情着急哟。你俩之间互有感情是事实,有情人终成眷属是好事嘛。孩子,你得跟我先说说你父母到底是个什么态度。”
“伯伯,我知道您不是在搞拉郎配。您那么忙,能在百忙中抽出时间管我们这些晚辈们的闲事,您是考虑了各方面的因素认为合适才操这份好心的。我妈却不是,她挑花了眼。她好像觉得我不是一户普通人家的姑娘,是皇帝的公主,宰相家的小姐。她挑来挑去的,这个不行,那个不算,眼高得很。我跟您回乡前,她就给我介绍过一大堆,见一个我吹一个,弄得她左右为难,她拿我算是没有了半点办法。柏村人好说,婚姻上的事情就得上下左右都称心才算得上是好事,他们讲得太伟大哦。他们说的全是至理名言,我打心眼里赞成。在我的终身大事上,合了我妈的心不行,得中了我的意。”
王欣欣叽叽喳喳地扯了一大堆,就是不入正题。
“欣欣,你别总云天雾罩的好不好?我问的是你父母的态度到底是什么,你别扯得太远。”李金责问了王欣欣一句,又急不可耐地诈唬着王欣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