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5114100000011

第11章 (10)

在中国,西风的渐进和社会的日益开放,性已经对八零后、九零后来说,似乎已经不是什么罪恶的问题了。然而对于六七十年代出生的人来说,可以从容应对婚姻出现的触礁,不是那么轻松的。

中国的传统历来对女人是不公平的,仿佛男人的花心是天经地义的,而女人的出轨便是水性杨花。实际上,男人和女人本质上有相同的东西,只不过在过去来说由于女人的经济不独立,女人无法逾越那条鸿沟罢了。

女人的独立,包括性的独立,应该受到男人世界的尊重。

小说的结尾太有意思了。在现实生活中,妻子志麻子坚定地否认自己有婚外情,然而在自己的日记中展露无遗。丈夫一直不愿直面妻子的原因老是认为自己偷窥妻子的日记,不够光明磊落,心里戚戚。谁知道结尾的时候作者借妻子的口吻狠狠地耍了读者一把……

今后我再也不写了,将所有的事情全部装在自己的心中活下去。我也不知道自己到底能装多少,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就是这样的话,时不时来偷看我日记的丈夫,也终于可以安心回到他自己的日常生活中去了。

“哲学与宗教”“禁锢与自由”

——读奥威尔的《一九八四》想到的

哲学一词在《辞海》里是这样解释的:社会意识形态之一。关于世界观的学说。人们对于整个世界(自然界、社会和思维)的根本观点的体系。自然知识和社会知识的概括和总结。哲学的根本问题是思维对存在、精神对物质的关系问题。古今中外所有的哲学派别都根据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而分为两大阵营;凡断定精神是世界本原的、是第一性的属于唯心主义阵营;凡认为物质是世界本原的、是第一性的属于唯物主义阵营。在有阶级的社会中,哲学总是具有阶级性、党性。各种哲学学说都代表着一定阶级的利益,作为阶级斗争的工具而存在。

宗教在辞海里是这样解释的:社会意识形态之一,相信并崇拜超自然的神灵,是自然力量和社会力量在人们意识中的歪曲和虚幻的反映。

我之所以把《辞海》的里的解释照搬出来,用意很明显,就是说,这是一种比较权威的解释。

从以上可以看出哲学和宗教都是社会意识形态之一。虽然追本溯源自远古以来,都产生于民间,但它们无一例外的都被统治者利用了。

更为有意思的是在《辞海》里解释“宗教”这个词条的后面,有这样一段话:当人类社会进入共产主义的时代,随着宗教存在的根源的消失,即一切剥削阶级及其影响的彻底消灭,物质生产和文化科学的高度发展,宗教必然趋于消亡。我翻开我这本《辞海》的出版时间是1979年9月。和董乐山翻译的《一九八四》差两个月。《一九八四》的序言写于1997年7月。

有意思的巧合。

统治者的意识形态如空气一样无处不在,这一点也证明奥威尔是一个天才的预言家,他的伟大的想象力令人毛骨悚然。

我简直是不能把《一九八四》当小说看的,在阅读过程中,你无法享受传统意义上的阅读快感。读他的作品,是一种受虐,仿佛你进入了精神病院,听一个精神病患者的梦呓。你不得不按着他指引的路走下去,像一条黑洞,你压抑、你无助,当然你可以放弃;但你想了解这位伟大的思想者,你只有忍耐。

某种意义上说,奥威尔是一位政治家、政治预言家。他把他的理论观点毫无痕迹地塞进他的所谓的小说中。我开始想他完全不用以小说的名义出现,可以是哲学,可以是政治理论,可以是论文。毫无美感。但这是他的权利,因为,没有人能给小说下一个完美的准确的定义。他的成功在于他能够将他的完美的想象、思想利用小说的形式推销出来,甚至完全没有经历的东西靠他的非凡的想象力告诉大家。这是他的不平凡之处。

哲学某种意义上来说,是给人以智慧的,使人能够在混沌的生活中逐渐清晰、明晰生活的本真,然而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有好多的哲学家最终自杀或成为一个个体的精神病患者,比如尼采。

宗教的本质是虚幻的,然而信奉宗教的人却没有自杀的例子而且活得非常愉快。事实上宗教是一种信仰和崇拜,是对一种根本不存在的力量的信仰和崇拜。然而由于它对现实生活有支配作用,信徒对这些不存在的东西充满渴望,心存向往,所以他幸福。如若他们信仰的东西能唾手可得,那么,宗教的吸引力会大打折扣。虽然宗教的起源与迷信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但它不等同于迷信。因为它有自己的教义、经典、教礼。

当一种学说哪怕是缪论上升到一种理论的时候,哪怕它是荒唐的,它都有存在的理由。

比如现在热议的陈晓旭,可以推断,现实中,她能得到的都得到了,名利、金钱、爱情。人生的体验都有了,当她再也无法体会到生存的乐趣的时候,她转向了宗教。我相信,在宗教里她会找到幸福,因为宗教里的东西都是虚幻的,她永远都难以达到幸福的彼岸,她追寻的过程就是一种幸福。所以她能够找到自己的幸福。我并非在诋毁宗教,相反,我对宗教心存敬畏。因为宗教不是避难所,不像常人所想的那样简单。

当然,宗教里也有一种特美好的东西,就是悠然或者叫安详,与世无争,能够在寂静的世界里寻找那种人性的、灵魂的本真,这是一种很高的境界,一种无所求,享受时间流逝的乐趣,甚至能够听到时间流淌的声音。

我们通常认为,出家是悲观厌世,一定是精神受了什么打击才会遁入空门。实则上佛教和我们的理解正好相反,出家是积极的人生表现,他们常挂在嘴边的一句不就叫普度众生吗。这句话的气魄之大是地球上任何执政党都不敢说的话。(佛的能量可见一斑)我们认为出家者无情,是一种逃避;而佛说出家是大孝,是进取。我们认为的出家很简单,只不过是剃度后换一种生活而已。实质不然,那需要很大的意志力,真实“哲学与宗教”“禁锢与自由”

的僧团生活一天只吃一顿饭,鸡蛋、葱、姜、蒜都不能吃,光吃的诱惑就是常人无法忍耐。

实际上,进入佛门的人也有烦恼,比如画僧史国良,他曾坦诚地说:

我看到猪肉炖粉条,我的心都咚咚得在跳。看到漂亮的姑娘我也会很喜欢。当你的精神满足的时候,你的原始身体的欲望就又来了。物质的东西放下了,但欲望的东西我没有放下。身外之物放下了,身内之物我没放下,它会周期性地随时来折磨你、诱惑你。这种动物性的诱惑是一直存在的,我一直很痛苦,多少年了我还是很痛苦。我身体很好,可是我不可以去做,我是个出家人,大家很注意我。我必须约束自己,一方面是我对自己信仰的承诺,另一方面是我必须承担的责任。亲情、友情、爱情,少一个情的时候,你就会活得很单调。我一个出家人三情都没有了,只能活在强大的意念中。

这是一个高僧的心语,能够有助于我们了解我们平时不太留意比较陌生的一片未知世界。

通过以上的事例我们可以窥视到,看来在清静的佛门,并不全是幸福,也有痛苦。那么,我们这些生活在尘世中的人应该怎样智慧面对我们的“苦难”人生,这对我们也是一种考验。

再回到奥威尔。奥威尔之所以选择艰涩的文本,发出他的呻吟,可能是迫不得已,董乐山说:奥威尔的《一九八四》的创作灵感来源于他参加西班牙内战与其他变种的社会主义者接触,遭到猜疑和排斥,后来回到英国想说一些关于他所见所闻的真话而遭到封杀的经验。他遭到了一道沉默和诽谤的双重厚墙的包围,其他幸存者和目击者也多同样被封上了口。在这样的环境中,奥威尔选择这样一种表述方式,便可以顺理成章地理解了。

我在阅读的时候,感觉到它的小说有意识流的成分,故事情节淡化,仿佛一个精神病者的自言自语。我想奥威尔是一个孤独者。这样一个反对极权的斗士,其目的也是为了生存和心灵上的自由,这是一位为自由而奋斗的先驱者。

所以我想,无论哲学也好,宗教也好,终归其目的,就是使人生活得更自由、更幸福。不幸的是在某种程度上被极权统治者强奸了,甚至是轮奸。尤其宗教显现得更为突出。

我看陈众议的《加西亚·马尔克斯》的传记时,在书上写过这样一段话,和今天的话题有相同之处,可以作为结束语。

社会是由物质、精神的欲望组合而成的,应当说功利和个人的私利是推动社会的极大动力,当人们用穷其一生的精力攫取财富的同时,他的生命也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消耗了。生命的短暂告诉我们,时间是冷酷而无情的,我们能将这可怕而绝望的生活打造得更温情一些,这是我们生活的重要目标,我无法常常思考生命的终极目标,那样会使你感到生命的虚无与渺茫……

能够使我们的心灵和喜马拉雅山的雪一样静静地等待着被阳光照耀、融化,完成生命的轮回,便是一种莫大的幸福。

2007年3月25日星期日

“哲学与宗教”“禁锢与自由”心灵的低吟、浅唱

为了我的长篇,我又翻出了王刚的《英格力士》。这是一篇用灵魂的本真低吟的一篇小说,遥远的故事并不遥远,仿佛昨天;逝去的岁月没有消逝,仍历历在目。这是一颗幼小的灵魂在歌唱。有人说,小说是生活的翻版,有人说小说是生活的再现。都对,不全是。如果小说仅仅是上述所言,那么,小说会走向衰亡。小说必须是美的,给人以美感。哪怕再残酷的现实,在作者的心中必须有美,有善,有真。在那贫困的、被愚昧蹂躏的岁月,在王刚写来,似如歌的行板。哪怕是父母的丑陋,在我的眼中,不,在作者的眼中是美的,如巴黎圣母院的那个敲钟人。

我想到了曹文轩老师在他的一篇序言中所讲,小说必须有审美价值。

用一个粗俗的比喻:就像男人,看到一个美丽的女子,一定会赏心悦目。

不论是文与载道的厚重,还是空灵飘逸的洒脱;能给人以美的愉悦。这就是好的小说。每当读到此类小说,我总会沉醉于其中;比如,屠格涅夫的《猎人笔记》,比如《雪国》、《千只鹤》,还有《源氏物语》。当然,那样的意境会更好一些。

我在翻看的过程中,我在书中顺手写的只言片语,把它摘录如下:

真实的记忆,是不是就是真实的文学。在这里,我看到一颗稚嫩的心灵受到了严重的伤害,人生的无奈,敲击着我容易受伤的心灵。

我不知道作者出于什么原因,父母的亲吻竟是如此地让人觉得不太舒服。

我看到了一个纯真少年对母亲纯洁的依恋,母亲应该只属于父亲的,然而事实上不然,人是独立的,谁也不属于谁。人类进化到今天,依然保持着动物的属性。

这一点意味无穷,我们可以反问,设计师设计的过道竟是如此地黑暗。

在叙述的语言中,总是带着一种无言的、淡淡的伤感。

语言的使用:我的饥饿像天空一样深蓝,辽阔,无始无终,无边无际。

这是王刚伟大的创造,伟大的想象力。

人是简单的,还是复杂的。

我们常常说,母亲最了解自己的儿子,生活中真是这样的吗?人的愚昧无知,有时是多么的可怕。

王刚的话是真理,我们应该这样。我今天才懂得绅士的含义,感谢!

感谢!那就是一个男人挨了女人的耳光之后,应该想想自己是否错了,没错,那就自嘲地笑笑。

王刚的小说中,漂浮着一种淡淡地哀伤,我想是一种视角的缘故。

不是作者的缘故。

小说平淡而又动人。

博大、深沉、宽广、自由的爱,自由的心灵,这是小说的出众之处。

生活中最可怕的事,是把我们的观点强加于别人。

读《遥远的救世主》

有这样一类小说,在目前的主流价值体系中,不被认可;或者说因某种原因不能被认可。文学评论家们也对这种小说不是很青睐。他们更喜欢宏大的叙事,又能不被现实所羁绊,可以毫无顾忌地发挥自己的主观优势,不受任何的制约而炮制自己的鸿篇大论。他们更像一群苍蝇追逐着自己喜欢的目标,当然也许是因为这样的小说没有历史的厚重,没有圆熟的技巧。也许有些过于理想色彩,等等。

很久没有这样阅读小说了。阅读的快感始终伴随着你。直到你看完的时候,你才有工夫放下书本沉思。

什么是好小说?按理论家惯常的思路,会有一大堆的理论去诠释。

其实,当你拿着一本小说,不想放下,甚至晚上不想睡觉都在想着它的时候,对于我个人来说,这是好的小说。这样说比较保险。

《遥远的救世主》给了我一次久违的精神上的饕餮。

在《遥远的救世主》里,作者塑造了一个神奇的人物,丁元英。这是一个在生活中不太多见的人物,是一个非常另类的人,当然也能说是一个比较明白的人。当他拿着外国人的钱在中国的股市赚了大把的银子的时候,他陷入了痛苦之中。这人够傻了吧,最后他放弃了他的私募基金,回到了国内。这个人物也许有些理想化的色彩,但他是经得起推敲的。

私募基金,按我的理解,就像民间的集资一样,按一定的约定去投资房产,股市等。说到股市,感觉中国的股市不是给老百姓开的,当然这样的说法不对。更准确地说,中国的老百姓在股市里赚不到钱。因为普通的老百姓既不懂经济,更不懂政治。也许有人会反驳,是不是有点玄,不懂就不能炒股了。能,但炒的结果是和你的愿望正好相反。我估计,目前套在股市里的一定是这些普通的老百姓。

其实,上面的观点不是我杜撰的。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的知名教授韩秀云写过一本《看不懂的中国经济》,我记不清是哪一章哪一节里说过这样的话。这是她对普通人的忠告。如果韩教授这本书我早一些看到的话,我肯定不会在基金高涨的最后时刻,赶最后的末班车,去那里起哄。好在那时候,人们疯了一般,庄家半个月募集的几十上百亿基金会在一周完成。甚至是配售。这些配售,救了我们这些贫下中农们。尽管这些钱对于那些大的户主来说,简直不值得一提。但那是我们的血汗钱。

一份一厘也浸透着我们的体温和汗水。

那么,股市的钱让谁赚走了,是庄家和丁元英们。

现实生活中具有丁元英品质的人不多,但具有丁元英赚钱能力的人却为数不少。具有丁元英这样思想的人不多,但挣了大钱比丁元英会挥霍的人却多。所以丁元英是个异类。但这个异类却让我喜欢。我以为丁元英能够面对白花花的银子,退守回自己的内心,这个人是一个草根中的精英。他内心有一条民族道德的底线。

作者通过丁元英表达了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她认为中国的整体文化属于弱势文化。弱势文化最直接的体现是一个靠字。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

同类推荐
  • 在雪山和城市的边缘行走

    在雪山和城市的边缘行走

    心灵,无论是对于人还是对于文学,心灵都是不可或缺的。《在雪山和城市的边缘行走》书名落脚于“行走”,毋宁说,是在行走中感受。同时,作者也显露出一种野心,这个野心就是把生命当作一个奇迹,来思考或者说来捕捉其中所蕴含的哲学意味——哲学一词,是借用了作者文中自己的说法。生活的意味或者文学的呈现总能比哲学更丰富,更能摆脱概念的规定性而更加意味深长。
  • 受益终生的精粹:受益终生的诗歌精粹

    受益终生的精粹:受益终生的诗歌精粹

    电影、诗歌、国学、西学、美术、文学、音乐、处世。从浩如烟海的这些人文艺术作品中,作者用精炼、经典的标准,以青少年的角度,拣选出一篇篇美文、一幅幅名画、一部部佳作、一首首名曲。集成使人终生受益的5个单册,另以代表中华智慧的诸子百家与充满哲理的西方先贤大师名言名篇编辑成《国学精粹》、 《西学精粹》,这既是了解学习人类人文艺术的上佳之作,也是必不可少的家藏书籍。
  • 夕阳残照(最受学生喜爱的散文精粹)

    夕阳残照(最受学生喜爱的散文精粹)

    《最受学生喜爱的散文精粹》从喧嚣中缓缓走来,如一位许久不见的好友,收拾了一路趣闻,满载着一眼美景,静静地与你分享。靠近它,你会忘记白日里琐碎的工作,沉溺于片刻的宁谧。靠近它,你也会忘却烦恼,还心灵一片晴朗。一个人在其一生中,阅读一些立意深远、具有丰富哲学思考的散文,不仅可以开阔视野,重新认识历史、社会、人生和自然,获得思想上的盎然新意,而且还可以学习中外散文名家高超而成熟的创作技巧。
  • 鲁彦作品集(1)(中国现代文学名家作品集)

    鲁彦作品集(1)(中国现代文学名家作品集)

    她在丁老荐头行的门口,已经坐了十四天了。这十四天来,从早到晚,很少离开那里。起先五六天,她还走开几次,例如早上须到斜对面的小菜场买菜,中午和晚间到灶披间去煮饭。但五六天以后,她不再自己煮饭吃了。她起了恐慌。她借来的钱已经不多了,而工作还没有到手。她只得每餐买几个烧饼,就坐在那里咬着。因为除了省钱以外,她还不愿意离开那里。她要在那里等待她的工作。
  • 谁在呐喊(一生必读名家精品)

    谁在呐喊(一生必读名家精品)

    集中外名家美文之精粹,好书是来自伟大心灵的宝贵血脉,让我们的精神生命得以延续更生。在人生无以反复的过程中,只有那些历史上最具天赋的作家才能使我们的灵魂受到一次又一次的震撼,只有那些超越了时空的经典文字才能把无数的智慧和美好对比着愚昧和丑陋一起呈现给我们,指引着我们远离浮华虚空。
热门推荐
  • 流浪小农民

    流浪小农民

    以小马哥的职业、事业为主线,展现出他特有的人物性格和乐观积极的精神。小马哥毕业之后,从工厂学徒到技师、从工人到房地产中介、又从房地产中介转而从事销售工作,期间经历过太多太多的磨难……从第一次出远门,遭遇不良店主勒索、追砍,坏运便不断而来。小马哥算不上英俊潇洒,但也有几分帅气;谈不上痴情,纵也算得上不可多得的多情男儿。他有着善良的心。在受尽千苦万难之后,终于云开见日,先是遇上一位红颜知己,后又事业有成。
  • 某不幸的假面骑士

    某不幸的假面骑士

    本书假面骑士只到ooo作文苦手·文笔超渣·不喜勿喷
  • 守望

    守望

    范康在《守望》中记述对国有企业改革、工会组织建设、职工权益保障、工会自身建设等方面的体会和思考,是他的个人见解,有的观点不一定新鲜,也不一定实用,甚至不一定正确,但他二十多年来坚持学习思考、笔耕不辍的精神值得称道。
  • 我是小丑你是什么

    我是小丑你是什么

    他说:自作多情的小丑会哭泣。他还说:懦弱的小丑会笑。起初我不能够明白他的意思,可现在我知道了。他啊,还真是个大作家呢。(伸舌头)笨蛋
  • 鸿雁在云,鱼在水

    鸿雁在云,鱼在水

    excuseme?进错房上错床的气质美男,不是要泡我那才貌双全的老姐?丫是曲线救国来泡我的?
  • 芒戒奇兵

    芒戒奇兵

    也许你的不经意转身间另一个魔幻空间的人正与你擦肩而过!原本平淡无奇的生活让我和赵胡子感到无比的乏味,直到有一天五枚五芒星戒闯入我们的生活,一次次惊险魔幻的旅程从此拉开了序幕!火皇子的面具!骷髅王的沙漏!......一个个奇异的空间,一段段扣人心弦的传闻!
  • 都市小子

    都市小子

    第一次写作品,希望大家多多支持,我相信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 六道一统

    六道一统

    王广宇,生生世世都是华夏国的帝王将相、圣人豪富或者世外高人。凭借前世的记忆,加上今生的修行,纵横驰骋于六道之中,经过无数次斗法,彻底粉碎了楚眉妩吞并六道的阴谋,被尊为六道之主,最终以一己之力,合六道为一道,那就是:至善至美至乐之“王道”。亲,请放心收藏,有推荐、打赏更是万分感谢,本人老作者,保证完本,至少150万字以上。
  • EXO偷养的那一只猫

    EXO偷养的那一只猫

    普通的人猫关系而已——却不知道什么时候改变了轨道……曾经有这么一个小东西,它会对你用自己独特的发声喊你——对你生气撒娇赌气——“朴灿烈你在想什么啊。”他低下头看着比自己矮了一个半头的女孩。她强势的踮脚吻上他。这样似乎也挺好的——【宝宝很可爱的很乖的改了简介,简介虽然严肃但正文很搞笑hiahiahia】
  • 玫瑰带球重生

    玫瑰带球重生

    她,带着空白的记忆被淳朴的村民们救起,凭借着记忆的本能带着整个村民创立了属于他们玫瑰村的大集团。他,辗转几世只为找到她。这一世,他终于找到那个属于他的她,还有他们的孩子。他:“我们联姻吧,以后我会让玫瑰集团更上一层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