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琦,字稚圭,相州安阳,今河南人。公元1040年北宋仁宗宝元三年,与范仲淹在共同防御西夏时,结下了深厚情谊,被当时的人称作为韩范。韩琦不但是位领兵带将的统帅、辅佐朝政的重臣,而且还是宋初词坛的显宦之一。公元1045年仁宗庆历五年,受范仲淹庆历新政的牵连,自请出仼扬州地方官,不久迁任。韩琦大约在这个时期来过鄱阳,凭吊了范仲淹当年在木家山府衙,建造的“四望亭”并题诗:“西北云高拂女墙,危亭虚豁望中长。田间阡陌成新隰,天外山川是旧疆。古道入秋漫黍稷,远坡乘晚下牛羊。凭栏多少无言恨,不在归鸿送夕阳。”一首七律,唱出了与同僚、至友往昔并肩战斗的深厚情谊。
梅尧臣,字圣俞,安徽宣城人。他早年官运不佳,但文名很显,他是以叔父的“门荫”进入仕途的。梅尧臣不仅是范仲淹最好的文友,而且还是范仲淹推行新政的积极支持者。每当范仲淹在官场上失意时,他都以诗给予安慰。因进吕夷简《百官图》受贬到鄱阳任职的范仲淹,刚到饶州不久,梅尧臣便写了一首《灵乌赋》,劝慰范知州。范仲淹的夫人李氏在鄱阳病逝时,梅尧臣又写下《范饶州夫人挽词》二首,予以吊唁:“君子丧良偶,拊官哀有余”。从这简短的十个字中,我们多少能感觉到他们之间的情谊。梅尧臣在鄱阳留下最着名的诗作,是《范饶州坐中客语食河豚鱼》。这首“作于樽俎之间”的诗,受到他同时代的文坛大家——欧阳修的高度赞赏:“笔力雄赡,顷刻而成,遂为绝唱”;他还写了多首咏唱鄱阳风俗的诗。
黄庭坚,字鲁直,自号山谷道人,晚号涪翁,江西修水人。诗人、书法家。虽然他与张耒、奏观、晁无咎同为“苏(轼)门四学士”,但和苏轼齐名,人称“苏黄”。在诗歌上,他开创了江西诗派;在书法上,与苏东坡、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黄庭坚写鄱阳的诗不多,却与鄱阳缘深。他有一首《送吴彦归鄱阳》的长诗,充满了对鄱阳人吴彦的真挚情谊。这首五言诗很长,有70句。他那首《戏用题元上人此君轩诗韵奉答周彦》的诗作和书法,至今仍以碑刻存记在鄱阳一中校园内。而黄庭坚另一首《五老亭》的诗,却鲜为本县人所知。五老亭名是范仲淹取的,在芝山顶上。黄庭坚的诗是这样写的:“白发苍髯五老人,德虽不孤世无邻。松风玩味伺戴舜,梅雨萦头非避秦。筑亭风流二千石,此老入谒官不嗔。一樽相对是宾友,学得养生通治民。”尽管,我在这里将这首诗列作为他写鄱阳的诗作,但还是有点把握不准,或许这只是咏唱一座同名的亭阁,希望有人再找出证据,肯定或否定我的判断。
刘弇,字伟明,号龙云,吉州,今吉安安福人。这人很有才气,性格豪放,喜欢喝酒。他是应好友陈伯模之邀,横渡鄱阳湖来到芝城的。当时五品官职的陈伯模,正在副职正用,代行知州之职。而刘弇在洪州,今天的南昌当教授。刘弇来到鄱阳后,登了芝山,游了东湖,到了浮州的寒林亭、荐福山禅院、和离禅院不远的澄心亭,并都留下了诗句。在他的笔下,东湖是“风痕不动玻璃软”,鄱城是“十万人家一色秋”。这还不算,刘弇最让我感动的,还是他也为鄱阳当年那座极有价值的观赏景点——月波楼,填补了空缺,写了首《月波楼》的诗。迄今为止,我见到咏唱月波楼的诗词只有5篇。第一首是宋初大诗人王禹偁写的《月波楼咏怀》长诗,那不是写鄱阳的,诗人笔下的月波楼属于湖北黄冈。黄冈的月波楼比鄱阳的出名。从史事实看,王禹侢也确实没有到过鄱阳。刘弇不但来过,而且纵情尽兴地玩了一阵,也写了不少咏唱。遗憾的是,《县志》和《府志》都没有收录,尤真是咏月波楼的诗,里面找不到。可是,早在北宋就有人写了,毛滂写了,刘弇也写了。诗不长,照抄如下:“玉魄冰魂万顷连,曲栏仍在斗魁边。浮天自作通津去,洗客终疑爽气偏。不比寻常闲水墨,最宜三五好婵娟。翚飞稳蘸明河接,更拟凭虚逼岛仙。”刘弇受江西诗派影响,写的诗难免保留着坳、硬、劲峭、字字有来处的风格,读起来不大爽口,但他毕竟让我们这处名胜古迹,又一次留下了深深印记。此外,还有两首写月波门的诗,诗人都是两宋人,一首作者为张伯玉,另一首作者是叶适。张伯玉的名字比较陌生,叶适是继朱熹之后的着名哲学家,永嘉学派的代表人物,他们俩人所写的月波楼,在浙江嘉兴府,与鄱阳无关。
贺铸和李纲俩人都到过鄱阳,前者留下名句,后者发过誓言。贺铸是北宋时期着名的词家,虽然人长得比较丑,但机敏聪颖,谈吐渊雅,满腹文采,华章焕灿。他的那阙《青玉案》中“一川烟草,满城飞絮,梅子黄时雨”的词句一经传出,便赢得了“贺梅子”的美誉。公元1095年北宋哲宗绍圣二年,贺铸得知好友周开祖出守鄱阳,便随同好友来鄱,写下一首七律《送周开祖出守鄱阳》,之中有这么一句:“鄱阳不乏江山助”,我认为这是古今所有咏唱鄱阳诗中的,最精典之句。历史有时是这样巧合,40年后,公元1135年南宋高宗绍兴五年严冬,抗金名臣李纲,在由湖广调任江西安抚制置大使兼知洪州时,也乘兴来过鄱阳。在欢迎宴席上,李纲即兴作了一阙《六么令》“次韵和贺方回金陵怀古,鄱阳席上作”,留下了“纵使岁寒途远,此志应难夺”的抗金豪言。词题中贺方回就是贺铸。看来,历史的偶然仍在必然之中,因为不乏江山多助的鄱阳,始终在激发诗人们的创作热情。
在宦游鄱阳的两宋人中,最有影响的,应该是民族英雄岳飞。他的那首《题巍石山寺》,几乎成了我们的一种骄傲。从史料记载看,岳飞一生留下的文学作品不多,除《题巍石山寺》诗,一共只有3首。巍石山在凰岗,就是我们习惯叫法的狮子山。当年,山上有座禅林叫“龙居寺”。岳飞这首诗就是写龙居寺的,不长,只有八句,40个字:“巍石山前寺,禅林古木生。紫金诸佛像,白发老僧头。潭水寒生月,松风夜带秋。我来嘱龙语,为雨济民忧。”诗很直白,有点像民歌体。曾经有人问我,岳飞真的到过鄱阳吗?我的回答是:肯定到过,不但到过,公元1130年南宋高宗建炎四年,差一点被派驻饶州,成为镇守鄱阳的军事首长。是他自己认为“建康为要害之地,宜选兵固守,仍益兵守淮,拱护腹心”,才使高宗赵构改变了主意。至于岳飞在什么时候来到鄱阳,据我所知,应该在公元1131年南宋高宗绍兴元年,江西守将李成叛变,他受江南路招讨使张浚之请,作为副使讨伐李成时,途经鄱阳凰岗的。他这首《题巍石山寺》的诗,只为历代《鄱阳县志》收录,正式出版的诗词集中看不到。
此外还有向子湮和汪藻,一位是樟树客,一位是德兴人。前者路经鄱阳,后者在鄱阳就读。他们都曾为鄱阳留下诗作。所不同的,这俩人的政活主张截然回异。向子湮是抗金主将,而汪藻是主和派的骨干。向子湮有阙《蓦山溪》“绍兴乙卯,大雪行鄱阳道中”的词:“瑶田银海,浩色难为对。琪树照人间,晓然是、华严境界。万年松径,一带旧峰峦,深掩覆,密遮藏,三昧光无碍。金毛狮子,打就休惊怪。片片上红炉,且不可、将情作解。有无不道,泯绝去来今,明即暗,暗还明,只个长不昧。”全词清新风趣,一番雪景还真个了得。汪藻有多首诗在旧《县志》中存录,于我印象最深的是《四望亭》:“纵横尽得江山胜,俯仰方知宇宙宽。十里风烟环广座,四时星斗转危栏。”
“鄱江”、“二贤”书院和江西理学
在我们回顾宋代鄱阳历史和文化的时候,有个重要的话题不能回避,儒学在鄱阳的深化和发展。
两宋时期,鄱阳除设有府学之外,书院也正式登场亮相。书院是干什么的?它是历史上的一种机构。“书院”的名称,起于唐朝。南宋学者王应麟在他的《玉海》一书中解释说:“院者取名周垣也”,唐朝宫廷有所谓的“丽正书院”、“集贤书院”等,都是国家编校、典藏图书的地方。到了宋代,书院成了教育机构。虽说如此,实际上它与州学、县学是有很大区别的,如果更准确一点,它的功能既是传播江西理学的教育场所,又是学者探讨学术的重地。可以这样说,学术研究和教育相结合是书院最突出的特点。
据旧《县志》记载:宋代鄱阳建有两所书院,一所叫“鄱江书院”,一所叫“二贤书院”。“鄱江书院”的创始人叫金去伪,“二贤书院”是祀程端蒙、程珙两位理学传承人的。说到这里,我们不得不说说什么是理学?
理学又叫道学,它是以儒学学说为中心,相容佛、道两家的哲学理论,又吸收唯物主义的某些思想,及若干自然科学知识,形成的一个庞大唯心主义哲学体系。理学实际上是一种新形式的儒学,是传统儒学发展的新阶段。从孔子到孟子的先秦儒家思想,经过汉代“独尊儒术”,使儒家经学,成为贯穿中国学术史的主流阶段后,一直延续到宋代才有了新的发展。理学这种学说,比旧的儒学学说,在哲学理论上大为丰富。它从世界观的高度,论证了封建纲常名教的合理性和永恒性,更能适合封建统治的需要,以致成为中国封建社会后半期,代表统治阶级思想的理论基础。理学的中心观念是“理”,理学家把“理”说成是产生世界万物的精神东西,又把“理”说成是封建伦理道德,就是“三纲五常”。所以,理学把封建伦理道德永恒化、绝对化,把它解释为世界的唯一基础,成为封建制度的护身符。理学的形成和发展,基本上是在江西地区,或江西人中完成的。它开创于北宋,完成于南宋。理学既然产生在宋朝,那么,它的创始人是谁呢?这个人如果说他的名字,有的人一时半会可能想不起来,如果说他的作品,大家一定都很熟悉,这人就是写“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的作者周敦颐。
周敦颐字茂叔,道州营道,今天湖南道县人。周敦颐一生的主要活动,和重要思想的形成,都是在江西。他曾经担任过南康军的行政首脑,南康军当时设在星子县,在他的住处前,有条清洁甘寒的溪流,于是他把寓居的处所,称作濂溪书堂,所以后世人都称他为濓溪先生。他创立的理学学派,也称作为濓学。在宋朝,奠定周敦颐学术的,是河南洛阳人程颢、程颐兄弟,人们称它为洛学。此外,还有陕西长安张载的关学。而集大成的则是朱熹,朱熹之学后人称为闽学。理学虽然有濂、洛、关、闽四大学派之分,但到朱熹头上,才最后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因为它的发展、形成过程都与江西密切,所以后人便称作为江西理学。
说宋代的鄱阳,为什么要说这么多理学?因为理学和书院关系密切,江西又是理学的发祥地,江西理学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它的学术分布,曾构筑了一个环鄱阳湖的优势带。在这个优势带中,鄱阳不但是重要的一环,而且还是理学向新安延伸的重要传播枢纽,所以在这里有必要交待一下背景。
鄱阳的儒学,在朱熹理学输入之前,主要有洪氏家族的经学。然而,理学在发展过程中,从传播学角度看,一个叫程端蒙的德兴人,通过府治所在地的鄱阳,为朱熹的道学传播,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