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5112900000006

第6章 人物春秋(1)

重读曹禺

郭启宏

记得那一年,某次全国文代会前夕,我应邀回潮州,为家乡的大学讲课。在我的“词典”里,文代会者,无非是一次“换届”,或日‘重分配、再就位”,代表的作用也就举一举手。北京筹备组的熟人调侃我,你可真牛,文代会都不来。我笑着解释,实在脱不开身。就在开会前夕,我从报上得知,曹禺先生逝世了!我当即给李玉茹先生和万方女公子去电话……当时只是惘然,之后多有怀念。我写过几篇文字,始终不满意,我总觉得自己并不了解这位堪称恩师的前辈。

我与先生的交往其实不多,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地位悬殊,宛若云泥。先生于我,向来‘危乎高哉”,我始终仰望着先生,我没有瑞士人迪伦马特的勇气,把前辈权威只当作‘对话者”和‘激发者”,尽管我心里明白,迪伦马特的说法不无道理。

在我调入北京人艺之前.曹禺先生会上会下都曾谈到我和我的剧本,特别是那部《南唐遗事》,令我受宠若惊;到北京人艺后,我的首部作品是《李白》,是时只求上演,别无奢望。剧本是于是之大兄带到北京医院给曹禺先生的.不承想竟得到先生的大褒奖,又写信,又题诗,令我大喜过望,但我想起社科院关于钱锺书的一句歇后语,“钱(锺书)赞——不可当真”,在曹禺先生面前.我确实不敢沾沾自喜。

我与曹禺先生第一次比较深入的‘对话”,不是谈创作,而是谈“师道”。应该是上世纪九十年代的事。我去北京医院看望曹禺先生,说起两天后要去广州,参加我的导师中山大学王季思教授从教七十周年纪念活动,曹禺先生说,他与季思教授有过一面之交,惜无机缘深谈,他说他十分敬佩季思先生的学问,要我见面时一定转达他的问候,然后谈起老师这一神圣的职业.他说他有过很多老师.念起一连串名字,我只记得张彭春,还有巴金,他神情严肃地说,天地君亲师,五伦之中,别的不说,那是无从选择的,唯独这个师,最了不起,没有血缘关系,却把一生的知识无私地传授给学子,师道尊严是批不得的,得有师道!后来,我回到母校,作为季思师受业的学生代表在大会上讲了曹禺先生的这番话,永芳堂里爆发出热烈的掌声。事后,季思师对我说,你替我谢谢曹禺先生,他懂得我的心,生能得此一语,死可无憾!

有一次,我潮州老家的石壁山风景区要搞文化碑林,有关部门选中山顶上一块巨石,通过我请曹禺先生题字。我跟曹禺先生直说,他痛快地答应,你的家乡,应该写的。我为他铺纸溶墨,他忽然问,写什么?我说您写什么都行,人家要的是‘曹禺”二字,他说,你出词吧!我连连摆手,我哪敢呀?他又解释,我一想词,头就疼。无奈.我只好另纸写上三个字——“揽玄黄”,行不?他一看,嗯,山顶上,天地玄黄,好!一挥而就。这三个字如今成了风景区的一帧名片。

交往的多寡究竟有限量,而影响的深浅则属无形。就我个人对戏剧的认识,更把话往绝对上说,中国的剧作家堪称大家的,只有曹禺一人!北京人艺被称作‘郭(沫若)老(舍)曹(禺)”剧院,“郭、老、曹”

并提,且置曹于末后,妥否?当然,学术上的排序不必过于认真,初唐四杰‘王、杨、卢、骆”,当年当事人就有异议,后代后来人更多歧见。倘若论及真正对戏剧艺术规律有精准把握.当推曹头(老北京人艺人对先生的尊称).郭与老,不及也!更有高风亮节,先生作为人艺一院之长,全力揖让郭与老的作品在人艺舞台上占尽春光,这是何等博大的胸怀!

我每感到曹禺先生对人对事常有一种伟大的宽容。近几十年来,人们对先生多有批评,这种批评包括为人和作品。比如作品,尖锐的批评集中在他于中国政权易手后写的几个剧本上:而对早年间的名着,偏又肆意劫掠。先生的名着被后来者“改编”的次数几乎不可胜数,他似乎没有反对过,他宽容后来者施行各种各样的“尝试”,他容许后来者站在他的肩膀上向茫昧眺望,与其说他不计较,莫如说他有一种巨人的自信。尊家听说过曹禺先生明白表示过他支持哪一种“改编”(或日“解构”、“颠覆”)吗?换言之,尊家无妨想想,《诗经》《楚辞》需要‘改编”吗?莎士比亚需要“改编”吗?在下说得再直白点,不朽的杰作是不能‘改编”的!许多‘改编”者无非借助曹禺先生的大作“沽”

“钓”时下的蜗角虚名、蝇头微利。当此际,我相信先生在九天之上当“颔之而已”。(语出《左传》)

中国研究曹禺的专家田本相君,写了一本《曹禺访谈录》,书中披露了曹禺先生的内心世界,他几经斟酌,以‘苦闷的灵魂”为正题。我极口赞同这个正题,并应田兄之邀,写了一篇文论,题目由兹而来——《惟其苦闷,所以伟大》。我认可一个道理,天才原本都是苦闷的灵魂!文章寄到《中国戏剧》,当时的编辑部主任很赞同,主编却压制,说现在是太平盛世,有什么“苦闷”!主任为难了,真有点“苦闷”了,问我可否转给《文艺报》?我说,哪棵树不能吊死?文章便在《文艺报》上发表了,似也未有诽谤盛世的不良效应。今日重提这桩往事,遑论如烟如铅,鄙人已经出离愤怒了:当下的意图正是着眼于“苦闷”二字,重新解读曹禺先生。

曾听万方说过,好多年前,曹禺先生时常在夜间独坐阳台,问他想什么,他说想跳下去……乍一听,脑袋瓜儿嗡然震荡,似要开裂,如我这般快意朵颐、贪恋残生的主儿简直不可思议!渐渐地,万方的话被我演绎成一个场面,定格了,我也渐渐悟出些什么。

我想起不少人对曹禺先生的批评,自然都是善意的批评,尤其是画家黄永玉先生那封出了名的信。

黄先生在信里首先表示‘你是我极尊敬的前辈,所以我对你要严”,然后指出曹禺先生“为势位所误,从一个海洋萎缩为一条溪流”.语气相当率直.“你泥溷在不情愿的艺术创作中,像晚上喝了浓茶清醒于混沌之中。命题不巩固、不缜密,演绎、分析得也不透彻。过去数不尽的精妙的休止符、节拍、冷热、快慢的安排,那一箩一筐的隽语都消失了。”

听说黄先生是个很有才气且极具个性的人,他的批评似也有理有据;然而,在我看来,似也值得商榷。从表面看,华瞻的文采难掩偏激的立论。所谓“为势位所误”,是不了解曹禺先生的一种误读!先生的内心并不追逐‘势位”,果有‘势位”,他也是‘应该应份”的,中国戏剧界的领袖人物(从前叫“排头兵”,当下时髦语叫“领军人物”),除却田汉、曹禺,还能有谁?

事实上,“势位”问题恰恰是他的无奈和痛苦。比如,与‘势位”偕行的不止是名利,更有永不消停的表态(包括言论和行动)。所谓‘萎缩”,同样似是而实非。天才的海洋依然存在,只不过为更广大的穹庐所覆盖,我们只能偶尔看见海洋的一抹浪花。比如,上述田本相君的访谈录中所记述的曹禺先生的真知灼见,又如,那出有主题先行之嫌的《王昭君》,其中的孙美人的艺术形象便是‘最后一次在我的眼前/滚动着蔚蓝色的波涛/和闪耀着骄傲的美色”。(借用普希金《致大海》)应该指出的失误是黄先生这封信的矛头指向。如果说,曹禺先生‘解放后”的‘不作为”是一种文艺现象,那么,造成这种现象的因由绝不仅仅是曹禺先生们自身的弱点,归根结底是曹禺先生们的生存环境使然。钱锺书在《管锥编》里从罗列古代真言引祸、文网飞灾人手,论及中国人的生存环境:“……诸如此类,皆斤斤严口舌之戒而弛口腹之防,亦见人之惧祸过于畏病,而处世难于摄生矣。”倘说钱锺书是在谈论历史教训,未必定与现实挂钩:

可巧,毛泽东答罗稷南问谈及鲁迅的今生来世,却是实实在在的现实问题。据黄宗英回忆,一九五七年在上海的一次座谈会上,罗稷南问:“主席,我常常琢磨一个问题,要是鲁迅今天还活着,他会怎么样?”

‘鲁迅么——要么被关在牢里继续写他的,要么一句话也不说。”

(《南方周末》2002.12.5)中国伟大的文化旗手鲁迅先生尚且如此.更何况曹禺先生们!真个是“瞑祸过于畏病,处世难于摄生”。

生存环境的安危缘自社会制度的优劣,我们都从“文革”中走过来,我们不能‘严”要求谁,既无资格,也难实现:我们甚至不能要求那些叱咤风云的人物,他们也是被一种远非完美的制度的力量推着走的。

听说曹禺先生把黄永玉的信郑重其事地裱挂起来,我蓦然想起司马光的‘警枕”,光‘以圆木为警枕,少睡则枕转而觉,乃起读书”,(王应麟《困学纪闻》)莫非曹禺先生以此信为警示,一日三省吾身?

我回想这些年来所见所闻曹禺先生行状,不由深深叹服先生面对命运不能自主的生存环境,竟能养成如斯自觉的自我保护意识,而又葆有大海的胸臆、赤子之心!试想,先生没有被打成右派,没有被关在牢里,难道不是‘奇迹”?他甚至比毛泽东眼里的鲁迅更多了一种选择.他尽可以‘不作为”,但听说他逝世前还被内定‘文联主席”的‘势位”,这是多么了得的生存智慧!人们究竟苛求先生什么?

重读曹禺,我渐渐认识到一种胸襟、一种精神、一种境界,叫宽容。

不算昭雪——丁聪生前未结的一桩公案

今年五月二十六日,丁聪的家乡上海市金山区枫泾镇.为他举办了去世一周年的纪念活动。两位老雕塑家马改户和时宜教授为老友丁聪所塑的石像于那天揭幕.《读书》杂志编辑的《永远的小丁》也于那天首发。亲属、朋友从世界各地赶来,参与了简朴诚挚的追思。没有想到的是,来自美国国会图书馆的玛霞女士——一位丁聪艺术的研究者——带来了几帧不为人知的漫画复印件。很容易就可确认,这是丁聪的手笔。

何以这些漫画会流散异国他乡?这些已经笔迹漫漶的画幅又何以值得飘洋过海带来中国?

这桩公案说来话长。

丁聪先生在世时,我曾问及,他参加反对国民党专制统治几十年,同很多共产党内的朋友相知甚深.一九四九年以后.成了全国政协委员、全国青联委员、《人民画报》副总编辑,足见倚重。为什么始终不曾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其中一员?丁先生回答我:“上世纪五十年代初,差一点就入了党。”

为什么‘差一点”?这“一点”差在哪里?这就牵涉他抗战时期不到半年的经历。

共产党有很严密的组织。一个人若要入党,不但要把自己的履历、社会关系详尽交代清楚,还要把祖宗三代的成分、职业以及职务变更、思想倾向交代明白,并有确凿证明,以提供“组织”审查。不要说大人入党,就是我们这些当年的初中娃娃,若要参加少儿队(那时叫少年儿童队,后来改作少年先锋队)、青年团(那时叫新民主主义青年团,后来改作共产主义青年团),也一样得如此这般详加说明。就是不要参加‘组织”,只要身处共产党治下,都要交代,只不过松严有别,审核有异罢了。

这叫对党忠诚老实。十几岁的娃娃,没有什么复杂的履历,但思想审查之严格,不亚于入党。那时听说的一个实例,就是梁启超的孙子要入团,几次未能通过,理由是对其祖父的改良主义思想认识不清。听后很为我没有这样一个有名气的爷爷感到庆幸,不然我哪里说得清什么是“改良主义”?

丁聪早已成年,自然一切都可以说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某年某月至某年某月在某地做某工作、任某职务?有哪些社会关系?是密切关系还是一般关系?此人是何政治面目?做何工作,任何职务?现在还有无联系?凡此等等,丁聪坦坦荡荡,无事不可对人言。但是,有一段,大约半年的经历却让他犯难。抗战时期,大约是一九四五年间,确切的日子我已记不清了。他曾在成都驻华美国陆军情报局的心理作战处工作了不到半年。这半年做了些什么,他自然可以说得非常清楚,既不反共,也不卖国,只是画反日的漫画。但到组织审查,要找到证明人却难矣哉了。美国陆军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早就撤回了美国,《别了,司徒雷登》之后,中美断交,美国使馆人员也都夹着皮包走路了。不但无人证明,就是千方百计找到了证明人,一个帝国主义分子”的证言有谁相信?“陆军情报局”,乖乖隆叮咚,这不就像“中央情报局”,是特务机关么?在美国“特务机关”

里干活儿,还会不是干反党反人民的勾当?那时从解放区来的或新参加工作的人,几乎都是这样的逻辑,做组织、保卫工作的更是警惕性极高,不放过每一个可疑的环节。年纪轻的,没在“旧社会”混过,不知谋生艰难,更不知全民抗战时期的各种复杂情况。毛泽东、刘少奇都讲过拥护蒋委员长领导抗战之类的话,甚至都喊过“蒋委员长万岁”一类口号,到一九四九年之后这些都已被“甄士隐”了,似乎从来都是“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的。至于解放区来的,对大后方的抗战情形也所知寥寥。按说,整个抗日战争期间,给中国直接军事援助最多的,好像也只有罗斯福领导的美国。苏联给过一点武器,但为数甚微,而美国陆军到中国来帮助抗日,最多时有十万之众。但在我们所受的教育里,只有《美帝侵华史》,从华尔的洋枪队到‘门户开放,机会均等”;从治外法权到十里洋场:从四大家族到中国内战,都是美帝惹的祸。今天,我们又在谈论陈纳德的飞虎队,又在谈论滇缅公路、驼峰航线对中国抗战的意义了,这才知道许多美国健儿是牺牲在中国国土上的,单是牺牲在驼峰航线的就有一千多人。不远万里来到中国帮助抗战的,远非加拿大医生白求恩一人。但在组织审查丁聪之际,谁要谈论这些,起码的“帽子”是‘亲美、崇美、恐美”——这是从思想改造起许多知识分子都反复检讨过的。在这样的教育下,一看到“美国陆军情报局”便疑云顿起,毫不奇怪。

丁聪所在的党组织,已经算是很开明了。领导找丁聪谈:我们准备发展你入党,但是你的这段历史无人证明,一下子也很难找到证明人。不过组织上相信你谈的情况,可以把这些问题暂时挂起,先讨论你入党,以后若是发现问题,由你自己负责。

不过丁聪自己并不“开明”。他不愿意“不清不白”地入党。他说:“那就等问题搞清楚以后再入吧。”不料这一等,直等到人归道山。

此后的丁聪,真个是命途多舛。批‘二流堂”把他捎上:反右派,尽管他只在编辑部讲了一点业务上的意见,仍旧划归另册,于是发配北大荒。“摘帽”之后,“帽子”依旧拿在群众手里,其实是拿在领导手里,什么时候需要,什么时候就给你扣上。直至“右派”改正,他也只是分配在美术馆给别人的画展写标签。这次在枫泾,美术馆一位前领导讲话,称丁聪为“我们馆的员工”。初闻此言很觉讶异,后来想想,他也确实只是一名在美术馆领饷的“员工”,除了他的漫画,一无所有。在中国,正式的头衔都要官方授予才算有效,当官的有官衔,治学的有学衔,工艺界也有“大师”的职称,连“领取国务院特殊津贴”,虽然只不过每月一百元,也像煞有介事地印在很多名片上,就因为它有官方色彩,是官方认可的“水准”。称丁聪为“漫画大师”则无人授予,不过是传媒自说自话,他既非教授,又非研究员,也没有什么一级画师的职称,不过是美术馆的一名“员工”。

同类推荐
  • 传播中的心理效应解析

    传播中的心理效应解析

    本书为读者提供了一个看似熟悉(如对心理效应词条和具体的传播活动)但又有些陌生的内容。它是以词典的形式,把精心选择的130条心理效应和生机勃勃的传播活动(包括新闻传播、广告传播、影视传播等)联系起来,用心理效应所包含的理论和知识去诠释传播活动中的传者及受众的心理特点和规律;反之,又用丰富多彩的传播实践活动去验证心理效应的内涵。本书既可作为高等院校新闻与传播心理学案例教学的教材,也可以把它视为一本传播心理效应的词典,同时它还是一本有关传播心理学方面的趣味读物。
  • 构建和谐社会引论

    构建和谐社会引论

    20世纪以来,人类在经济和科技方面的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全球经济总量呈几何基数地增长,由本世纪初的不到1.5万亿美元,增长到现在的39.2万亿美元。人们的生活水平和消费水平也达到了惊人的程度,发达国家的富人每天的消费超过了500美元。科学技术把人类带到了信息化时代,互联网遍布世界,把我们的地球变成了一个“地球村”。
  • 夏洛特·梅森家庭教育法(精典教育)

    夏洛特·梅森家庭教育法(精典教育)

    本书是作者夏洛特·梅森在经过多年的实践和研究后写成的,介绍了孩子的思维过程,使家长在教育中不断发现问题,及时有效地解决问题。书中,夏洛特·梅森提出了自己的核心观点,即培养孩子的独立性,让孩子成长为一个有发展可能性和能力的“人”,避免成为一个只会读书的书呆子。
  • 主持人形象塑造艺术(修订版)

    主持人形象塑造艺术(修订版)

    本丛书精炼了一些基础性的内容;在理论的阐述方面,力求言筒意赅、通俗易懂,便于理解和实践应用;关于例证,力求在贴近现实、切合实际的同时与时俱进,充分反映当下的形势与特点。此外,系统地增补了原来没有详尽阐述到的主持人相关内容,以保证丛书在应用主持领域知识的覆盖面更系统、更全面。
  • 网络传播实务

    网络传播实务

    还清楚的记得,52年前,我第一次用笨重的德国莱卡摄影机,记录下活动黑白影像时大家的兴奋。现在,人们可以随时随地用电脑、手机,把文字、声音、图像传给世界每一个角落。与此相伴,我们也从服装到思想都单调的“灰蚂蚁”,融入文化交融、文明竞长的“地球村”。这些变化让我深切地感受到,文化的发生,文明的进步,受惠于传播与交流。同样,传播的丰富,交流的深入,也有赖于文化与文明的繁盛。文化与传播的关系,是如此紧密。所以,当李双教授嘱我为“文化传播实验教学系列教材”作序时,我对他们以此为研究主体,以提高学生实践能力为目的,不求大、多、全,唯求精炼、创新、可操作性的编著思路颇为欣赏。
热门推荐
  • 锁仙魂

    锁仙魂

    神有凡心,七情六欲,所铸大祸。混沌横空出世,唯尚赦神可降。千百年间不断的争斗,早已厌倦。魂飞魄散,为最终曲目。故事却就此开始。他懵懂少年,出村寻找身世。路上亦失亦得,知了爱情之味,也明了背叛之意。一切的真相如此丑陋又残酷,最后他选择……他运筹帷幄,一切都在他股掌之间。他看似无欲无求,却有所牵绊。祸不是因他所起,却是因他所续。情,爱,都可割。他冷漠地看待众生,却也是源于心中的情。矛盾的他,偏执的他,真实又虚假着。
  • 互联网十二年:我所经历的那些事

    互联网十二年:我所经历的那些事

    十二年前,我第一次踏进网吧,开始接触网络。对于一个出身农村无背景又不擅长交际的宅男来说,网络无疑是打开了一扇世界的大门。正如高考是给了大多数农村出生的孩子一个鲤鱼跳龙门成为凤凰男的机会,互联网给所有人都创造了一个可能,不管你是屌丝还是高富帅,只要你使用得当,一切皆有可能。互联网彻底改变了我,今天写这本书,权当是做一次回忆。这里先声明一下,您看到的觉得是真实的,您就当看故事,请勿人肉,您看到觉得是虚构的,您就当看小说,请勿对本文里面的情节做真假评论,更请勿跨省。如果觉得有用的片段,您可以收藏。
  • 我要我们在一起

    我要我们在一起

    一个一次恋爱也没谈过的不婚主义,一个谈了十年恋爱却无疾而终的榆木疙瘩,以这个世纪最不科学的方式——相亲,组建了盲婚哑嫁的契约式家庭。她不相信爱情,却稀里糊涂地与那个男人开始了婚后生活。婚后惊涛骇浪、甜甜蜜蜜,居然开始期待白头偕老,没办法,遇上那样的男人,狐狸精都得投降。一个人一生中,至少要有那么一次全情投入地去爱。我们全心全意,彼此深爱着,进行中!
  • 血液循环的发现者哈维的故事

    血液循环的发现者哈维的故事

    本书以青少年为主要对象、介绍哈维——血液循环的发现者、英国生理学家、著名医生,介绍其在医学领域的探索及他对人类的巨大遗产《血液循环论》。
  • 与天争夺

    与天争夺

    一个名叫奕心的少年,在命运的捉弄下坚强的生存,为了复仇,为了心中那一股抹不去的愤怒,甘愿承受世间所有的苦痛与折磨!“我终究是要将你摧毁在我的脚下!”一个名叫奕宇的少年,在命运的捉弄下经历茫然,历练,渐渐成长,终临巅峰
  • 邪王追妻:废柴长女逆天记

    邪王追妻:废柴长女逆天记

    她,现代最后的玄术师,却穿成了太守府爹不疼娘去世的废柴大小姐。他,倾城之貌只手遮天,无人能知其来历的神秘强者。受人鄙薄,她凭借手中神秘小鼎炼制天下奇药神器,年纪轻轻便名扬天下一洗前耻!奇遇连连,她四大圣兽尽在掌握,纵然被大陆王者觊觎追杀亦潇洒进阶化神,反噬霸主,华丽反击!两个极端存在的碰撞,命运的约定与追寻,冷心冷清的他为何对她情有独钟?逆天神鼎,天神邪尊,前世今生。且看他们如何开场华宴,盛装掀起大陆风云!【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东周列国志

    东周列国志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福妻驾到

    福妻驾到

    现代饭店彪悍老板娘魂穿古代。不分是非的极品婆婆?三年未归生死不明的丈夫?心狠手辣的阴毒亲戚?贪婪而好色的地主老财?吃上顿没下顿的贫困宭境?不怕不怕,神仙相助,一技在手,天下我有!且看现代张悦娘,如何身带福气玩转古代,开面馆、收小弟、左纳财富,右傍美男,共绘幸福生活大好蓝图!!!!快本新书《天媒地聘》已经上架开始销售,只要3.99元即可将整本书抱回家,你还等什么哪,赶紧点击下面的直通车,享受乐乐精心为您准备的美食盛宴吧!)
  • 流年轮转

    流年轮转

    灵世者为了掌控命运,与她的被寄宿者合作的故事。(不写太多一是不擅长,二是不想剧透)
  • 金屋藏鲛:王夫带球翻墙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