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5112600000015

第15章 往事(1)

鸿爪掠影(三)(之一)

王学泰

王学泰先生在学术上的成就,早就受到学界的瞩目;而他回忆自己在“文革”中的遭遇的《鸿爪掠影(一)》、《鸿爪掠影(二)》在本书第十一卷、十五卷、十七卷刊登后,也引起了许许多多读者的关注,纷纷希望王学泰先生能继续写下去,以给后人留下一些在特殊岁月的特殊环境中的资料。最近,王先生写就了《鸿爪掠影(三)》,由于篇幅较长,我们从本卷起,将连载这篇文章。

一编者

我的这段监狱生活,绝大部分的时间是在粉碎“四人帮”以后。我所在的又是“反革命中队”,其中有不少“犯人”是单纯反对“四人帮”的,或对“文革”不满的。虽然在“四人帮”倒台之初,北京市委还在强调在一九七六年十月六日以前,反对“四人帮”的还是反革命,但随着形势的发展,特别是一九七七年七月邓小平恢复工作以后,这个底线,越来越守不住了。否定“文革”、要求给“四五天安门事件”平反、要求给彭老总平反这类呼声越来越高,形成巨大浪潮。这个浪潮对监狱也有冲击。

有些监狱看守和工作人员虽然不会跟犯人谈论这些,但从他们的态度也可以看出来。对于“现行反革命”、特别是单纯言论性问题的,他们也不特别为难了,对他们很少训话。这些人愿意看书就看书,愿意上诉就写上诉,愿意和其他犯人聊天,就聊聊天,甚至违反点监规,只要无伤大雅,也不过分较真。他们这样做,肯定是心中有杆秤的。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我在“一监”这段时间里,显得特别宽松,此时写来,有人会怀疑这是不是中国监狱?简直成了俱乐部了。不是“一监”一直如此,亦非以后这样。我所处的是个特殊时代,读我这篇文章之前应该先有这样一个认知,以免发生误解。这篇小文中所记录下的“犯人”,只是“一监”三中队中一小部分,亦非全体如此。我写他们,因为他们给我留下难忘的记忆,必定是某个方面给我以感动。因此在写他们的时候,还是抱着同情与理解的。

我的第三个监狱

这第三个监狱才是真正的法律意义上的监狱,北京第一监狱。监服(监狱犯人制服)上衣左边的口袋上印着“监1”三个大字,它也简称为“一监”。

我是一九七六年七月二十六日以“现行反革命罪”被判有期徒刑十三年的。先是在K字楼的羁押待上诉犯人的筒道呆了十余天,谁知第二天就碰到百年不遇的大地震,本来只有十天的上诉期,不上诉的十天过后就要去监狱或劳改场了,碰上这倒霉的地震,在这里憋了二十余天,待八月中旬才转到与K字楼只有一墙之隔的“一监”。K字楼在西面,“一监”在东面。

一、第一模范监狱北京“一监”是大名鼎鼎的,它不仅是北京监狱的“第一”,也是中国监狱史第一个“文明监狱”,是清末清廷政府实施政治改革、法治改革时,建筑的第一个示范性的监狱。本来是打算做橱窗用的,没想到大清国还没有使用就倒了台。

正像鲁迅所说本来中国“旧式的监狱,像是取法于佛教的地狱,所以不但禁锢人犯,而且有要给他吃苦的责任。有时还有榨取人犯亲属的金钱使他们成为赤贫的职责。而且谁都以为这是当然的。倘使有不以为然的人,那即是帮助人犯,非受犯罪的嫌疑不可”。因为主流社会的人们认为“犯了罪的就应该叫他受苦”,这种惩罚观念、复仇观念根深蒂固。可是自从欧风东渐,洋鬼子来了,这套观念就受到冲击。比如洋人在中国犯了罪,如在中国公堂上是要脱了裤子打屁股的,并叫他享用一下地狱般监狱,洋鬼子就不干,觉得这不文明、太野蛮。最初洋鬼子也没办法,如被清政府抓住,这种鬼门关,他们也要走一走。如咸丰间,英法联军与清政府谈判,谈判人员招惹与之谈判的满大人发怒之后,都以“叛逆犯”的罪名统统被关押进了刑部大牢,像猴子一样锁在尿桶旁边,让他尝尝天朝监狱的苦头,其中有死的,也有疯了的,后来英法联军打到北京,个别存留下来的被救了出来,他们就特别痛恨这大清国的法律。大清国的“东方文明”

毕竟抵挡不了洋人的船坚炮利,满大人屡战屡败,丢失了治外法权(犯了罪由洋人自己审理,关在洋人开办的监狱里),其借口就是大清国法治的文明度端不上世界的台盘。治外法权的丢失,使得大清国的执法权力被剥夺了很重要的一部分,这也促使官僚中的有识之士,倡导政治改革、司法改革,其中就包括监狱的改良。

清末大理寺正卿(相当于现今的最高法院院长)、改革者沈家本指出监狱是国家文明进步的标尺,除了监狱思想、监狱制度要改革之外、建立新式监狱也很必要。于是,在几经考察之后,在北京右安门内原镶蓝旗营操场俗称南下洼的地方觅得一块空地,来建造亘古所无的“文明监狱”。监狱建好了,大清朝也寿终正寝了。

民国元年开张第一任典狱长是王元增(写过《监狱学》),这是“一监”的起始。

这里位处北京外城的西南,“地势卑下,众水所归”(我小的时候常到这里捉蛐蛐,逮蚂蚱,水很多,下挖一尺深就见水,很像南方),蚊蝇成阵,在北京城中也是块很烂的地方。盖了这座监狱以后,正对着监狱门修了条路,名为“自新路”。路名也体现了当时新派人物关于监狱的新理念——犯人被关,限制他的自由,并非只是惩罚他的既往,更着眼他的未来,望其改恶迁善。

民国初年,“一监”叫做“京师模范监狱”。小时候,家就住在米市胡同南口,经过珠巢街就是自新路,大约只有四五百米。上小学时就知道这里是“一监”,是关押坏人的。也了解它的曾用名,然而那时只知道英雄人物才叫“模范”,“模范监狱”?难道这里是关押“英雄模范”的地方吗?这个问题困扰我许久。

解放初,自新路北口有个私塾,都到了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还在教《百家姓》、《三字经》、《千字文》和《幼学琼林》之类。

有个邻居小孩就在这里读书,我常去找他,因此常常看到“北京市第一监狱”这块牌子,牌子下有军人荷枪守卫,很好奇。没有想到二十多年后,能亲履其地,而且还在里面住了足足两年。

鲁迅在其着作中多次谈到“一监”,他的一些木器家具就是在“一监”工厂买的,物美价廉,受到他的赞美。他在谈到苦难的中国人被现实折磨得没办法,老构想“苟活的理想乡”:

中国人的虽然想了各种苟活的理想乡,可惜终于没有实现。但我却替他们发现了,你们大概知道的罢,就是北京的第一监狱。这监狱在宣武门外的空地里,不怕邻家的火灾;每日两餐,不虑冻馁;起居有定,不会伤生;构造坚固,不会倒塌;禁卒管,不会再犯;强盗是决不会来抢的。住在里面,何等安全,真是“千金之子,坐不垂堂”了。但缺少的就有一件事:自由。

——《北京通讯》1925年鲁迅仅把“一监”视为是没有自由的地方,实际上这是最没有尊严的地方。有独立人格、或向往个人尊严的人坐监狱是最痛苦的。

一九九O年代初传说要拆K字楼,在那里由香港商人投资要盖游乐场。后来没建成,但这片楼群确实拆了,随着就是“一监”,都被夷为平地。把这里改造成为北京公安局干警的宿舍区,高楼林立,命名“清芷园”。其实,这个监狱应该是个文物,它负载的历史太多了,在近代史上的地位,可与王府大街北口路西北洋政府总统府相比。可惜,两个都没了。

一、“文革”末期的监狱初入监狱,除了心怀惴惴之外,总免不了有点好奇,没有进过监狱的读者也不免有了解监狱的好奇心。这里就一九七六年到一九七八年北京第一监狱与犯人情况作些介绍。

“一监”除了监狱行政的办公机构、看守人员和狱警的宿舍外,犯人所居住的地方分为人监队(刚转入监狱者)、出监队(快到期犯人,在那里学习出狱后的生活)和十个中队。

被判刑的犯人,只要不是立即执行的死刑,不论轻重,一般是先送到“一监”的入监队。在这里学习监规纪律,稍作停留,刑期长(十年以上)、或有特殊需要的留在“一监”;老弱病残送往延庆;其他的便是劳改农场,近的有团河、天堂河,中距离的有清河、茶淀,远的有兴凯湖、青海,反正都是带三点水的。这一点很怪,正像许多看守所都带“桥”(半步桥,提篮桥,老虎桥等)一样。

在入监队换了监服(或说“囚服”),八月正值盛夏,发的是两件门短袖衫、黑裤子,上面都有“监01”的标记。因为犯人没有布票,做衣服的用料都是再生布。上衣说是“白”的,实际上是没有经过任何印染的本色门,它有点略带红色,布的纤维很粗,有的地方仿佛还夹杂着不太发育的棉花籽和棉花秆的皮纤维,表面粗糙之极,有解烦止痒之功效。

只在入监队呆了几天就被正式发往监狱了,由于是重刑犯(十年以上),我被留在“一监”,分在三中队。这是个专门关押反革命的中队,劳动的工厂是清河塑料厂。“一监”一共有十个中队,九个男队,一个女队。

一至五队在塑料厂,六至十队在清河织袜厂。每个厂里有个反革命队,一般说来,分在袜厂的犯人年龄相对较年轻一些。

三中队大约有一百三四十个犯人,分为三个小队,我在三小队。三中队分住在两个筒道,一二小队占一个,三小队与保全组、小报组(所谓“小报”是由监狱方面主持,犯人编纂的《劳改通讯》)以及杂务(管各种杂事如清洁卫生、监规纪律的犯人)共住一个筒道。

1.监狱的形制

“一监”的主要建筑与K字楼不同,它是传统建筑,是砖木结构的平房,而K字楼是水泥钢筋洋式建筑的楼房。“一监”的格式如匍匐的乌龟,中间是个龟背形的圆厅,四面伸出四腿一尾——五个筒道,筒道两侧是监房,两条通道之间相夹的空地叫做“三角院”,是犯人洗漱放风活动的地方。人监队只占其中的一个筒道。

我在网上搜索到两幅照片,题为“民国时期的北京监狱”,有的题为北京的“二监”。我看就是“北京第一模范监狱”,也就是解放后的“一监”。

我曾碰到过一个解放前坐过“一监”

的老人。一九七七年的一天,监里来了一批新犯人,分到我所在组的是个形容猥琐小老头。他是个刑事犯,判五年,只是从这里一过(大约当时入监队人太多住不下了),将来要去劳改场的。他一进监室就坐在炕上发愁,而且东张西望,说这里特别熟悉,好像来过。大家笑了起来,问他什么时候?他说“四十年前,我们就住右安门外的草桥,我爸爸送我‘忤逆’。大多年轻人不懂什么叫“忤逆”,问我是什么意思。我说就是不孝(其实民国时期的《六法全书》中无论是“民法”还是“刑法”

都没有“忤逆罪”,只有“遗弃罪”,但民间仍保留着《大清律》叫法),几乎所有犯人都嘲笑他。问他这次是因为什么进来的?他支支吾吾,说不清楚。后来才知道,老头早年丧偶,守着一个儿子过活,后来儿子大了,老头又娶个寡妇,寡妇带着个女儿。冬天为节省柴火都在一个炕上睡,老头把寡妇女儿糟蹋了,儿子为了侵吞老头的房子,把老头告了,结果以流氓罪判了五年。早年以“不孝”、晚年以“不慈”进了同一个监狱,案子很离奇,至今我还记得那个老头猥琐的样子。

第一幅(图1)是全景,从高处俯瞰,各筒道成放射形排列,中间空地就是“三角院”,有树有草,还有水龙头,洗衣服的水池子。第二幅(图2)展示是某个筒道,拍摄角度是从简道底部(筒道底部封口处还是一间小房)向中心圆厅。如果我住的就是这个筒道的话,我所待的监房就是痰桶之侧的那一间,对面就是上面说的“保全组”,“保全组”的里侧就是“小报组”。

图片中的筒道与我三十多年前所见最大的差别有四点,一是到了冬天每个屋子门口都有一个用砖砌的炉子。大约长宽高均在二尺左右,以供烧水取暖,因为屋子里没有暖气,很冷,只靠筒道里的炉子烧出的热气暖和暖和屋子,犯人还可以在上面热热饭,烧开水。二是墙上隔个十来米就有一段大约一公分长的小电阻丝,接着一个开关,打开开关,电阻丝烧红了,犯人可就之以点烟,点完烟,再一拉开关,这个小火头就灭了,十分方便,又不会发生火灾。第三,在筒道中间摆了一张理发馆用的大靠椅,三中队都在这里剃头刮脸,半个月一次,胡子浓的一周刮一次脸。我在监狱时的理发师水平不错,三十多岁,姓刘,老北京,一口北京土话,声音很脆,如果他学相声无论从语音还是从外形都会是个好演员。他是刑事犯,很快就出狱了。第四,照片的景深处,开着口,可通往大厅;而监狱平常是锁着栅栏门的,左侧开着门的地方是通向三角院的,三角院门口有个厕所。筒道左侧口的旁边有张桌子,三四把椅子,是杂务坐的。

监室内是大通铺,我在监室是三开间的,可睡十四五个人,执行号(组长)睡在两端。平常除了睡觉、干活、学习,大多是在筒道里呆着,因为室内除了通铺(约一尺半宽)以外,就没有多大地方了。犯人只要在一个筒道,平常交流机会就很多。

三中队工作的车间是压制塑料凉鞋的,车间大门与一二小队住的筒道相连。

车间只要开工就是二十四小时三班倒,三个小队轮着转。早班是上午六点至中午两点:中班是两点到晚上十点,夜班是夜里十点到第二天六点,与社会上一样。因为“一监”地处宣武区,那时北京是分区轮流停电,宣武区是星期四停电,所以塑料厂也是星期四休息,监狱的犯人接见家属也安排在这一天。

2.监狱规矩与话语

在看守所K字楼时规矩特多,比如晚上睡觉时眼镜、腰带要放在监号之外,监室内绝不许有杆状和尖锐的东西,弄得连铅笔都不许有。那时我读书想在书上做个记号,就用牙膏皮搓成杆状,再把它磨尖,在纸上一画,也会留下痕迹。有个老看守说,这些规矩你们别嫌麻烦,监狱的规矩大多都是血换来的。到了监狱,规矩较看守所少了许多,也宽松了许多。这里的规矩的立意与看守所有所不同,其关注点在于让犯人记住自己的身份。比如与政府干部说话一定要站起来,进队长办公室一定要喊报告。初到三中队,我看到一个很奇怪的现象,队长领着犯人到他的办公室谈话,走到办公室门口,犯人仍然喊“报告”,领着他的队长机械地回答进来,然后两人一同走进办公室。看来很可笑,但“到此方知狱吏尊”,其意在于说明犯人与看守是分属不同等级的。

看守每个人都被称为“政府”,每到他们训话时一说到政府如何?如何?就是他们如何如何,如果不懂这一点,有时就听不懂他们的话。比如有时他们就会说“政府吃饭时……”“政府洗澡……”“政府买菜……”等。实际上就是说他们自己。

“一监”对于女犯人有个规矩特奇怪,我说这体现了国粹精神。女犯人如果在监狱中碰到男犯人(这种机会少之又少,因为百分之九十九以上活动都在筒道里,只有本队的犯人和看守,男犯人根本就看不到异性,连每周来一次给犯人诊病送药的医生都是男的),女犯人必须马上转身面壁而立,待男犯人离开之后,再回转身来办自己的事。不知道最初为什么有这个规矩,是女犯人比男犯人还低一等,还是古人所谓“冶容诲淫”,怕让关久了的男犯人产生性冲动呢?不得而知。

同类推荐
  • 现代新闻写作:框架与修辞

    现代新闻写作:框架与修辞

    《现代新闻写作:框架与修辞》出版以来,出人意料地获得了同行专家与广大读者的好评,一些专业性著述甚至将它视为重要参考,征引观点与部分论述。这些都让作者颇受鼓舞,深感人性的温馨。陈寅恪《陈垣(敦煌劫余录>序》称:“一时代之学术,必有其新材料与新问题。
  • 学历史 思教育:教育的反思与历史的回响

    学历史 思教育:教育的反思与历史的回响

    面对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就学生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以历史事例和现实经历为背景和参照,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并结合实际探索活动强调实践、行动的重要性。原受教育者健康成长,全面发展,服务社会。
  • 新九龙山村的幸福生活

    新九龙山村的幸福生活

    在田野调查基础上,以九龙山村为例,运用文化人类学和跨学科的理论方法对武义县九龙山村“下山脱贫”的社会文化变迁和文化适应进行考察和研究。
  • 什么样的城市是最好的城市

    什么样的城市是最好的城市

    本书收录了《什么样的城市是最好的城市》、《改革开放30年与城市发展的战略转型》、《中国城市正进入品牌价值时代》、《五大趋势预示中国城市新价值》、《生活质量是检验城市价值的唯一标准》等文章。
  • 语文知识小丛书:词与短语

    语文知识小丛书:词与短语

    我们说话是一句一句地说,为的是一句话能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而一句话又常常是由几个小单位组成的,每一个小单位能表达一个简单的意思。这样的小单位便称作“词”。
热门推荐
  • 变革的路径与变革者的勇气

    变革的路径与变革者的勇气

    本书记录了2000~2002年中国证券市场那一段冲突与矛盾交织的历程,特别是2001年9月到2002年11月对每周证券市场的变动做了重点评述。内容涉及证券市场发展的阶段、上市公司质量等诸多方面。
  • 都市之修真奇才

    都市之修真奇才

    一代修真奇才散人韩飞,被围攻无奈兵解重生于都市之中,从此走上一条阅尽万花,无尽荣华的极品修真奇才之路。
  • 天合战士之第二天堂

    天合战士之第二天堂

    在这个和平的年代,你觉得会有什么是你不为所知的?那么你认为你知道的那一切,真是如此吗?聪明好学的女大学生纪无忧就是一个连她自己都不为自己所知的人。她每天重复着她定式般的学习生涯,却不知,真正的她随年龄的需要开始慢慢浮出水面,天下需要她在这个年龄恢复她的身份。一个梦境,改变了她的人生,让她认识到了自己,身份的转变也多亏了她那爱好看书的秉性,尤其是某个作者的作品,总能让她一本不落。在一次没有准备的签名售书上,只是想看看作家的她终于得以恢复自己的身份。在那里,她冲进了火场,在那里,她看见了梦里的搭档!如天神般的搭档!从此,她走上了战士的道路,和她的三个搭档奋勇战斗在每一个城市的角落,捕捉着那些不为人知的犯罪和邪恶。捉鬼!这个对于战士前的纪无忧可是个可怕的字眼,但对于自己的搭档却是个再平凡不过的字眼,这就是他们的工作和使命!成为战士后的纪无忧也从事着这样接近生命的工作。搭档封神,一个怀有玄术的翩翩王子;搭档剑破,一个拥有不一般身体能力的不羁公子;搭档火暝,同样是一个拥有火灵力的酷帅男生!加上小搭档纪无忧,一个拥有冰灵力和预知能力的聪明女生。四人就是一个世界组织下新一代的天合战士!那些超越了自己边界的犯罪可不要妄想从这四人手中逃脱。四人深怀绝技,全部拥有驱鬼的灵异身躯,人类邪恶的犯罪也不要想从这四个人身边溜过。四人是生死搭档,之间深厚的友谊已超越了所有的界限,这是正义的友谊,是纯厚的友谊,是可以让纪无忧感觉自己到了第二个天堂的友谊!他们战斗着,互相关心照顾着,越挫越勇,越战越灵,完美的配合,绝妙的杀技,诱人的气质!每一样都书写着他们不朽的篇章!正义的战斗,血腥的场面,冷酷的笑意!天合战士永远在城市的某个地方,行使着他们的职责,他们的人生是场战争,谁都知道战争永远不会结束......
  • 典故漫谈

    典故漫谈

    诗词典故,一个个有趣的历史故事。每一篇都独立成章,开篇一首原创诗词,希望喜欢诗词的朋友多多支持。
  • 追寻遗失的曾经

    追寻遗失的曾经

    在某个孤单的角落,总有那么一个人,需要人陪伴。也许只是一句“没事吧”,都会在心里燃起一丝充满温暖的光芒。
  • 龙石幻象

    龙石幻象

    满是恬静的生活,就因为这惨损的怪石而变得混沌不堪!人与人的不同,心与心的变异在这恶劣的势力下都暴陋的面目全非,充满怨恨的积累,爆发出强大的复仇火焰,究竟是福是祸,什么也不要想,看下去吧,这不只是个故事,还是个充满瞇团的思考之旅!罕见的第一人称玄幻悬疑小说作品!《龙石幻象》本部作品前2章和介绍曾在N年前用小说主人公的名字斯炎欣·宝发布预热,反响强烈,但是由于9某文学网烟消云散,遂在QQ小说板块中继续发布,也把之前几章一起发布,敬请期待!那扭曲的石象究竟象征着什么呢?是原始遗留下来的奇宝,还是世纪的祭品,充满了血腥与诅咒!
  • 德玛西亚:超世纪

    德玛西亚:超世纪

    嘿,大家好,我是探险家伊泽尔,今天的故事还是发生在瓦洛兰大陆。对,主角还是那几个。我的侠骨柔情酒吧开了已经有一段时间了,每天都能见到形形色色的人,但是吧里仍是不够热闹。吧里的常客有谁我想不用多说了,还有花花…额,就是锐雯,做事仍是毛手毛脚的,但赵信还在不懈的追求着。为什么呢?因为德玛西亚第一俏女郎拉克丝已经和我这样的帅哥在一起了,咳咳,小小的自夸一下。作为单身的赵信自然也想找到一位貌美如花的女朋友。话不多说了,我又有生意了…
  • 冤魂宿舍320

    冤魂宿舍320

    那年十八,我住进了背靠乱葬岗的320宿舍。那年大一,我听到了这间宿舍对我发出的诅咒:“进来的,就活着;出去的,都要死。”那年,我无论如何也不会想到,这句诅咒竟是我走上驱魔人生的起点……
  • 不灭荒帝

    不灭荒帝

    一狱之地,百万星界,亿万位面,无数天才相互角逐那虚无缥缈的神灵之境;充满危机与机遇的神遗空间,幽暗阴森的死亡深渊,升腾着恐怖紫炎的熔岩之地,埋葬地底的神秘巨城……古老的灵魂已然复出,神秘的太古遗迹从星空降临,亿万天才的汇聚,谁才是王者?从秘境走出的土著少年,身负艰难的重大责任,熔炼太古地狱冥凤血脉,掌控天地九系本源力量,闯入了这万族林立,群雄并起,波澜壮阔的创世时代。
  • 恶魔的专属女孩

    恶魔的专属女孩

    “小慕同学,你为什么喜欢我?我即没身材,也没脸蛋,”大学毕业典礼上,她问。“喜欢你没有理由,你不漂亮心地很善良、没身材我有就行。”男孩的回答让她彻底的无语。她无奈轻笑,“你这是没事找事,自寻烦恼。”“不。”男人一把将她拥入怀中,“宝贝儿,这辈我最大的收获就是让我爱上了你,哪来的烦恼?”--情节虚构,请勿模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