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然不出所料,蒋旭的红薯尚未到收获的季节,来自河南以及外省的订单就像雪片一样飞来了,这可乐坏了蒋旭和种彩色红薯的村民。2003年春节,除了那些存放在窖里的红薯,地里的彩色红薯也很快被抢购一空了!
2003年11月,生意越做越大的蒋旭注册51万元,成立了郑州绿耘商贸有限公司,专门经营彩色红薯,蒋旭打算尽快将自己的彩色红薯注册商标,向国际市场进军!
郎颖菲的百万虫子缘
2003年,30岁的郎颖菲偶然发现家里的鸡撇下饲料不吃而专挑饲料里长的虫子吃,这时候她突然有了一个想法……
经过一番调查了解之后,郎颖菲决定养虫子,专门给一些养殖场做活饵饲料。郎颖菲首先考虑的是养黄粉虫。黄粉虫是一种寄生在粮仓、粮食加工厂里偷吃粮食的害虫,俗称面包虫。不光鸟和观赏鱼喜欢面包虫,就连特种养殖场的林蛙、甲鱼也都很喜欢吃这种面包虫。
郎颖菲凭借在大学学到的知识四处打听虫源,很快就联系到山东的一家种虫培育基地,急性子的她第二天就带上12万元钱来到山东,买了2000斤种虫往家赶。可是,一车的黄粉虫因为长时间密闭不透气全憋死了。
已经负债累累的郎颖菲一下子赔进去12万。几天以后,“野心不死”的郎颖菲又借了十几万到山东购种虫,这回她吸取了上次的教训,注意车内通风,虫顺利地运回了湖南,可问题也紧跟着来了。
要想让黄粉虫长得快、长得好,一天至少要喂一次饲料,3天要清一次虫粪,2000斤种虫,没有七八个人和二三百平方米大的地方是养不过来的。郎颖菲想出了一个办法:留下一小部分自己养,剩下的找村民代养,然后她用低于市场的价格回收,这样既省事又能多挣钱。
因为不理解郎颖菲的做法,很多村民们一开始并不肯领养种虫。5个月以后,郎颖菲按照合同回收了代养的黄粉虫,见养虫子真的得到了实惠,越来越多的村民开始养黄粉虫。但他们哪里知道,此时的郎颖菲正在为虫子的销路犯愁。
贴广告、上门推销,能想到的办法都试过了,虫子还是卖不出去,郎颖菲一筹莫展。
就在这个时候,偶然发现的一条网上推销信息启发了她,郎颖菲抱着试试看的想法在网上发布了供货信息。半个月过去了,就在她快要绝望的时候,突然接到一个陌生人的电话,要订4吨黄粉虫干。
郎颖菲忙了3个月好不容易凑够了数,完成了订单。虽然只挣到2万块钱,但这2万块钱却像团热火点燃了郎颖菲心中的希望,周围的人也大受鼓舞。
有了上一次的经验和教训之后,郎颖菲决定进一步扩大养殖规模。很快黄粉虫的月产量就远远超过了4吨。这时,一件大家最害怕的事情发生了:不光黄粉虫的销路是个大问题,光是这些虫子的饲料也不得了。想来想去,最后郎颖菲又把目光落在互联网上,她注册了一个中国黄粉虫网,希望世界各地的人都能看到她出售黄粉虫的信息。慢慢地,发出去的信息有了回应。
世界各地的订单通过她的虫网纷纷找上门,每个月各地订单量加起来超过10吨,能赚十多万。
但郎颖菲觉得像这样靠别人下订单太被动了,如果能够自己给自己下订单,那才踏实。郎颖菲开始琢磨,外国客户花几百万买这么多的黄粉虫干做什么用呢?
郎颖菲利用一次出国的机会,解开了心中的谜团,原来国外用这个虫干是去做饲料添加剂。
得到这个消息以后,郎颖菲的心里又算开了账,既然德国、日本这些国家能进口黄粉虫做饲料添加剂,我们国内为什么不可以用呢。郎颖菲找到了山东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副院长刘玉升,刘院长1994年开始研究黄粉虫的资源利用,现在的课题正好是深层次开发利用黄粉虫。
刘院长用实验结果证明,黄粉虫作为饲料添加剂确实有利于牲畜、禽类动物的生长。养殖场家也很愿意接受这类天然的饲料营养源。接下来,刘玉升又和学生一起研制了一套加工黄粉虫干粉的生产工艺方案。
不久,郎颖菲就按照方案要求建造了黄粉虫粉加工厂,年产量超过100吨,国内许多饲料厂家也积极和她洽谈要求供货。她再也不用为养殖和市场之间难以预料的变化而发愁了。
郎颖菲做梦也没有想到自己有一天会和黄粉虫打上交道,但偏偏是这个小虫子,让她在短短2年时间里不仅还清了几十万元的债,还在全国建立了30多个大型黄粉虫养殖基地,年收入超过百万元。
“浪漫灯”照亮辉煌“钱”程
王琼和雷凯青梅竹马,雷凯大王琼几岁,她还在长沙读大学时,雷凯已经到了广州打工。2000年,王琼一毕业就来到广州,两人过起了小日子。
2002年春节刚过,王琼张罗着找到了一处首付4万元钱的小户型。在父母的资助下,他们开始装修新房,准备结婚。一番辛苦,他们准备好了一切,左挑右选地买全了所有的家具,只是有一样东西,王琼总也不满意——床头灯。因为是新房,王琼对床头灯格外挑剔些,可跑遍全城,所见的灯要么式样老土,要么做工粗糙,总是不满意。
“要不,我们自己做一个吧。”王琼说。
那天晚上,他们经过一番设计就动手做开了。先用银粉油墨笔在一张透光的铜版纸上画了海浪,再将它折成一个小船的形状,安置一个浅紫色的小灯泡在纸的底部,灯的柔光就折射在铜版纸上,一盏朦胧的床头灯就做成了。看着那灯,王琼突然想,也许许多新婚的夫妇都会有这样的苦恼,如果开一家店铺,专卖这样的“浪漫”灯具,肯定会有生意!
2001年10月,她辞掉了工作,借来了3万元钱,在最繁华的天河城广场附近租上了一间门面。同时,她跑遍了广州大小的灯具城,一家一家地看,只要有对路子的灯具,她就悄悄地把生产厂家的厂址记在心里,然后抄在一个小本子上,回到家里挨家打电话订货。除此之外,她还从网上收集了一些灯具厂的联系方式,直接打电话询问。很快,她买回了第一批100个床头灯。此时,她已经把店铺装修完工,并精心布置了一番,她还特意为床头灯起了一个诗意的名字——“浪漫灯”。
2002年5月,王琼的灯具店正式开张了,她提前几天在许多装修的网站上发了广告,拍了几款不同造型的“浪漫灯”贴了上去,果然吸引了许多人捧场。店铺一开张,就有许多人慕名而来。看看她的店里,从几十元钱到几百元钱,各种款式、各种风格、各种档次的“浪漫”灯具,许多年轻的情侣立刻来了兴致,到店里一看,价格还不贵,一盏漂亮的“浪漫灯”才68元,立刻买下,于是100盏灯很快一抢而空。
王琼算了算账,除去成本,这一笔赚了近2000元,她心里乐开了花。
紧接着,王琼打开思路,关注各个不同档次不同风格的“浪漫灯”,店里的品种也丰富起来。同时她加大了宣传的力度,吸引更多的顾客来店里选购。很快,生意又有了些起色,雷凯也辞了职,到店里帮忙。
有了雷凯的加入,“浪漫灯”更加不寻常了。在他们的想象中,从古代的、近代的到现代的,从欧式的到中式的,只要是适合夫妻卧室用的床头灯,店里都应该能找得到。雷凯收集了许多资料,又联系了合适的厂家,他先是自己画出心里的蓝图,再与厂方的设计师沟通细化,最后到生产成型。
当这些独家的灯具照片发到网上,许多刚刚装修新房的小夫妻们都激动极了,纷纷跟帖询问价格、材质,生意几乎在一夜之间就火起来。
要真正地做到独家,只有自己拥有灯具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