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林薇还没有来得及高兴,却被这些左撇子用品的高昂价格吓住了:一把和普通剪刀质地相当的左手剪刀,价格却是国内普通剪刀的十多倍;一只看似普通的左手高尔夫球杆,批发价格还高达万元。这时林薇才意识到,从国外进货显然不现实,只能在国内寻找左手用品的货源。
此后经多方查询,林薇终于惊喜地发现了几家生产左手用品的厂家。但他们的产品都是向欧美国家出口的,根本不搞内销,何况林薇要的量又很小。不过,在对这些厂商进行多次拜访之后,他们因经不住林薇的软缠硬泡,最终勉强答应,让林薇从那些出口的左撇子产品中“截留”一小部分。
拿到了一些专门为左撇子设计的鼠标、剪刀、转盘电话、高尔夫球杆等“特种商品”后,林薇就在距王府井大街很近的一个繁华地段,租下了一个20平方米的小店。
“左撇子专卖店”刚开业不久,人气之旺大大出乎林薇的意料。每天进来购物或看稀奇的人群,简直要把小店挤爆。
一位搞房地产的老板在店里买了一个“左撇子鼠标”和一个“左手铅笔刀”。这位老板说,当他把那个漂亮的左撇子鼠标和铅笔刀作为生日礼物送给9岁的女儿时,一向疏远父亲的小女孩竟高兴得不停地亲吻他的脸,说以后再也不会有同学讥笑她操作鼠标和削铅笔的样子滑稽而又笨拙了。
由于是“特种商品”,左撇子用具的价格比同类产品要高出好多倍,但顾客不会太计较价钱,因为这毕竟给他们的生活和工作带来了很大的便利。
小店开业后的第三天,一家中外合资的服装公司一次性从这里购买了14把左手剪刀。因为这家公司的几十位裁剪师中,有人是左撇子,为他们购置左手剪刀,无疑会大大提高他们的工作效率。仅这一宗“大生意”就让林薇赚了2000多元。
开业一段时间后,就不断有顾客反映“左撇子专卖店”里的商品不够丰富,比如左手吉他、左手刮皮器、左手奶锅等等,都是他们向往已久的产品。看来,店里仅有的一二十种左撇子商品,还远远不能满足有着各种需求的顾客。于是,林薇就找到北京周边地区的一些乐器、五金等厂家,请他们在生产右手产品的同时,也为左撇子制作一些同类产品。但是这些厂家对左手用品一无所知,林薇就为他们讲解,其实生产左撇子商品时,只需要微调一下制作工序就可以,根本不用另开模具。比如,“左撇子奶锅”和右手奶锅的不同仅在把手上,只要将把手旋转180度,右手奶锅就变成左撇子用品了;右手吉他只需把原来的六根琴弦布局做反向调整,便能让左撇子弹唱自如……
就这样,在林薇的游说下,京城周边地区的8个厂家终于动心了,他们先后开发了几十种左手用品。店里的商品种类繁多了,林薇的生意也渐渐火暴起来。到2003年8月,林薇已从鲜为人知的“左手市场”掘金几万元,当初入股的朋友也都高高兴兴地拿到了分红。林薇把原来的小店交给忠实的雇员管理,自己又在西单商业街租下一个80平方米的门面,成立了一家分店。
为使更多人真正了解左撇子的世界,2004年初,林薇让几位搞电脑的朋友在互联网上建立一个“左撇子俱乐部”网站。不光在网上推介自己的左手商品,开辟本市电话订货和全国邮购服务,而且还介绍有关左撇子的各方面知识以及训练左手、活化右脑的方法。
林薇相信自己的“左手生意”会越做越大,她的目标是在北京以外的地区开更多分店,让全国的左撇子们生活得更舒适。
让草皮进入千家万户
2000年7月,从农校植物栽培专业毕业的周铭君,应聘到长沙一家草皮培植与销售公司从事草皮销售员的工作。但在去签约的路上,周铭君却意外遭遇了车祸……
周铭君正式进入公司的希望因为这个意外而破灭了。伤愈出院后,一天,他看见一个人正用小铲铲起地上的一小块草皮往塑料袋里装,他就顺口问:“铲草皮做什么?”“想铺在家里给瘫痪多年的老人看看。”
周铭君灵机一动!我可以开发一项专门针对家庭需求的草皮业务!现代家庭对绿色环境要求越来越高,这项业务应该很有市场。
周铭君搞阳台草皮没有任何经验可以借鉴,诸多的技术难题有待他去解决:第一,草皮很容易引来一些小虫子;第二,过多的踩踏容易损伤草皮,而且草皮对阳光的依赖也很强;第三,如果客户不小心洒水过多,那么多余的水会从草皮下渗出而弄脏家里的卫生,而如果不排出土壤里的积水又会使草根腐烂。对于这些问题,周铭君想到了自己农校的老师。老师表示对于第一个和第三个问题,他还需要查资料研究,但对于第二个问题,他说正好他有个老同学带领的课题组于去年培植出了一种原打算用于足球场的草,这种草适合用于阳台。这个好消息给了周铭君极大的鼓励,三个难题已减去了一个,剩下的两个难题,周铭君决定亲自来攻克它们。
对于第一个难题,他找到了用几种草灰拌在土基中驱虫的办法,这成为制作草皮的“核心技术”。第三个难题看似简单,其实不然,因为每个客户的阳台环境都不尽相同,如果客户的阳台本身有排水口就方便多了,只需在草皮四周镶上防水隔条即可。
周铭君先少量做出一点家庭草皮样品,去他熟悉的居民区试销。新型草皮很受欢迎,订单也纷至沓来。正当他准备大张旗鼓施展拳脚的时候,新的问题又来了,有些新客户虽然很喜欢他的草皮,但由于周铭君没有一个自己的公司,连发票都开不出,于是,一些客户又把交给周铭君的订单退了。
创业初期,周铭君哪有实力注册自己的公司。就在这时,草皮公司的柳老板领着一位福建客商找到了他家里,福建客商在参观了他的生产基地后表示,希望周铭君能将草皮的驱虫技术卖给他。这个福建老板的确有眼光,一眼就看出了周铭君的新型草皮的技术关键就在于驱虫技术上。
周铭君想:我卖出去的不是草皮,而是我的智慧,智慧是无穷无尽的,只要肯动脑筋,我还可以研制出更新一代的草皮来取代这个!
最终,双方以100万元的价格达成了技术转让。周铭君凭自己的努力与勇气在瞬间掘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
根据合同规定,周铭君不能再使用从前的技术生产,他就只能再进行技术创新与发展事业。
周铭君设想将土基质改为具有一定柔韧性又能涵纳营养液的海绵,将草籽撒在海绵上长成草皮,这样既美观又卫生,也更适合于批量生产。周铭君还试着在一部分海绵中混合撒下草籽与矮菊种子,长成后,在绿油油的草皮上点缀着星星点点的矮菊花,非常漂亮。针对一些富有阶层流行打高尔夫的特点,周铭君还创造了帮助他们练习推杆的迷你型室内高尔夫球场……
周铭君的草皮点子一个接一个涌出,这些都得益于他在各地的充电。周铭君在各地考察市场时,就结交了大批客商,他已经将这些样品介绍给了他们,因此,周铭君接到的订货合同已经超过了一千万元的金额。
绝版“报纸”销路好
余学哲大学毕业后在山东一家丝绸厂从事厂报编辑工作,由于企业不景气,2000年年初余学哲成了一名下岗人员。此后,经朋友介绍,余学哲到了一家广告公司打工。公司基本全是毕业不久的大学生,他们年轻、精力充沛、接受新鲜事物快,因此每月公司的业绩排行榜上,余学哲总是倒数第一,感觉随时都有被炒鱿鱼的危险。余学哲觉得自己的精神快到了崩溃的边缘,再在这个公司待下去,非弄出毛病来不可。余学哲辞去了这份令人提心吊胆的工作,开始了自己的创业尝试。可是,真正自己做起事情以后,余学哲才深深地体会到:打工不易,创业更难!短短一年多的时间,余学哲开过饭馆,包过商场里的玩具柜台,卖过服装,但均因市场竞争激烈和经营问题而宣告失败。
那天余学哲正在家闭门思过,分析创业不利的原因,这时一位朋友找上门,想让余学哲发挥干过厂报编辑的特长,帮他设计一份和报纸一样的结婚《喜报》,以留作纪念,并送给部分亲朋好友。编辑报纸咱不是外行,余学哲先把新娘新郎的婚纱照以及两人从小到大的几张经典照片用扫描仪输进电脑,然后根据现场采访,将两人的恋爱故事用散文的形式表达了出来。此后是编辑正文、划版、用激光彩打输出样报,最后经过校对,一份制作精美的《喜报》便正式“出版发行”了。
结婚那天,新郎、新娘除向来宾发喜烟、喜糖以外,还每人赠送了一张图文并茂、印刷精美的《喜报》。大家都认为这种喜庆方式新颖、高雅,并且有纪念意义,便像宝贝一样把《喜报》收好。
事后,有几位当时参加婚礼的小青年通过这位朋友找到余学哲,想让余学哲也给编印一份《喜报》。因为是朋友介绍,余学哲只好一一答应。此后那位朋友告诉余学哲:“我把他们介绍给你,可不让你白忙活,你可以适当收取印刷工本费和手工费。”余学哲一琢磨:也对呀!一份报纸的“编辑出版费”收300元应当不算多,印刷费另算,这样每两天出一份,一个月下来就是4000多元的收入,编这种报纸不用本钱,也没有风险,何不开一家“只一期”报社?
这几个小青年的结婚《喜报》成了余学哲的第一笔生意。不过,一开始余学哲倒没这么“黑”,一个是考虑朋友的面子,再者也是需要大家给做个“免费广告”,因此,在保证办报质量的前提下,余学哲只收了他们的印刷工本费。朋友的朋友自然都很高兴,到处替余学哲做宣传,有位在电视台当记者的朋友还把他自办《喜报》的事拍成新闻短片,在当地台一个叫文化沙龙的栏目播出。广告的效应你不服不行,通过这些宣传,“只一期报社”名声大振,找余学哲“出版”纪念类报纸的客户一时踏破门槛。
除了结婚《喜报》以外,余学哲还陆续接到了一些孩子百天纪念、老人祝寿以及结婚纪念日等相关内容的订报需求,余学哲均按照客户的意图,精心设计,反复修改,直到让他们满意为止。
某企业技术员张先生年轻时因个人婚姻问题和父亲产生了矛盾,父子俩整整6年没有再来往。随着自己儿子的长大,张先生渐渐体会到了父母养育儿女的艰辛,便后悔当初不该和父亲翻脸。他想登门向父亲道歉,但考虑老头脾气太倔,怕吃闭门羹。当时正巧赶上老人要过70大寿,于是在别人的推荐下,他找到了余学哲,想给老人做一张祝寿的报纸。余学哲整整一夜没有合眼,苦思冥想如何出好这张特殊的报纸。最后,按照余学哲的设计,张先生拿来了自己小时候和父亲的合影、现在三口人的全家福以及小儿涂鸦的一幅“祝爷爷生日快乐”的儿童画,余学哲发挥自己的文学功底,组织了“幸福的童年”、“在父爱里成长”、“对父亲的祝福”等4个主题的版面,一番编辑、排版之后,这份凝聚着浓浓亲情的祝寿报便成功地做好了。
当张先生领着妻儿登门向老人祝寿,并怀着忏悔的心情递上这份特殊礼物时,父亲感动得老泪纵横。父子从此前嫌尽释,言归于好。
余学哲的“只一期”报纸不但能帮客户添喜解忧,还能从别人的爱好中赚钱。
有一次,当地的一个集报收藏者慕名找到余学哲,非要出200元钱买他20份内容不同的报纸,并且说集报爱好者们最热衷搜集创刊号,而余学哲的这些报纸既是创刊号,又是终刊号,是“举世无双”的绝版。
从这件事上,余学哲受到了启发。他首先通过google搜索引擎,搜出了许多集报网站,然后便在各网站的论坛上广泛推销自己的“绝版”报纸。通过网络这一特殊媒介,余学哲现在已经与全国各地的80多个集报爱好者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定期向他们提供新出的报纸。有人说,成本1元的报纸,余学哲卖给收藏者是10元,属于“暴利”。但余学哲觉得这符合市场经济的规律,物以稀为贵嘛。不信你到各大收藏网上看看,过去一些仅值几分钱的报纸号外和创刊号还卖到1万多元呢!余学哲的“只一期”报社越办越红火,已经“出版发行”了一百多期样式各异的报纸,找上门的新老订户络绎不绝,余学哲的月收入已经达到了8000多元。
“香囊女”点燃财富梦想
青春漂亮的唐心瞳出身于书香门第,父母均是武汉一所高校的教授。大学毕业后,唐心瞳进入一家合资企业。
2002年6月,唐心瞳到南宁出差,闲逛时看到一种特殊的香囊,用平滑的缎面缝制而成,上面绣了各种花鸟虫鱼。唐心瞳挑了一个最漂亮的,打算作为生日礼物送给好友。但那天回来的途中下大雨,香囊被淋湿了,唐心瞳把它洗净了晒干,却发现香囊严重变形。她拆开香囊,发现里面塞的全是乱七八糟的废绒线。唐心瞳当下就想:“我为什么不做一个表里如一的香囊呢?”
她小心翼翼地把香囊拆开,用什么作为填充呢?唐心瞳想到了花。于是她把玫瑰和百合的干花瓣轻轻地塞进香囊里,再在里面放入一个珍珠大的香珠。果然精美无比,清香无比!当礼物呈现在好友面前时,大家纷纷向她索要香囊。
2002年10月的一天,好友给唐心瞳打电话,说她辞职了,想开个店。唐心瞳也动心了,手工制作是我的特长呀,何不开家香囊专卖店?2002年12月,唐心瞳不顾家人反对毅然辞职了。
唐心瞳买来袖珍缝纫机、针线,以及绸缎、锦缎、金丝绒等质地的布料,又到鲜花市场收购了几麻袋的各种鲜花制成干花,最后把自己关在房子里夜以继日地制作香囊……
2003年5月,在武汉繁华的时尚街,一家名叫“小满”的香囊作坊开业了。当月下来,唐心瞳卖空了亲手做的100只香囊,但所挣来的钱仍然入不敷出。思来想去,唐心瞳联系了生产香囊的工厂,商定制作香囊的原材料(包括布料、干花、香料)由唐心瞳提供,技术由唐心瞳来指导,如果生产的香囊不合格,工厂不承担任何责任,但加工费仍要照付。
唐心瞳咬咬牙,投入8万元,不到一周的时间,2万只香囊就生产出来了,合格率达到80%。果然,香囊一摆上柜台,立刻门庭若市,当月下来,唐心瞳首次净盈利3万多元。
到2004年5月,唐心瞳一共挣了足足30万元。很多经营香囊的店主都直接到唐心瞳这儿拿货,唐心瞳又开了一家分店。然而,从2004年下半年开始,唐心瞳的生意就开始急剧下滑,唐心瞳陷入了苦恼和困惑中……
唐心瞳展开了调查,原来,香囊再怎么精美,也不能一成不变,一个顾客短期内不可能再买同样的香囊,所以,香囊也要出新创意,唐心瞳开始想点子。
2004年9月的一天,一个女孩走进店里,女孩红着脸说,她暗恋了5年之久的一个男生就要结婚了,新娘不是她,但是她想送他一份特殊的礼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