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5111700000019

第19章 扩大战场进军巴黎(5)

就在这个月的头一个礼拜里,英德两军的指挥都面临着生死存亡的危机。7月2日冯·龙德施泰特打电话给最高统帅部的陆军元帅威廉·凯特尔,告诉他反攻已经失败的消息。当凯特尔问:“我们该怎么办呢?”冯·龙德施泰特由于这一次对英军防线全面进攻刚刚受挫,心情非常沉重,他气恼地接口说:“议和!你们这些蠢才,你还能有别的办法吗?”这位倔强的普鲁士老人此时已是69岁了,他总是毫无顾虑地说真话。三年前他就曾因直率地建议希特勒放弃“巴巴罗萨计划”而被解职。1944年7月3日,元首又一次解除了冯·龙德施泰特的总司令之职,任命陆军元帅根特·冯·克鲁格接替他的职务。克鲁格主张不论损失多大都应该坚守现存防线。冯·克鲁格具有与冯·龙德施泰特不同的性格,他是一个比较温顺的人,对法西斯事业一味奉承才使他获了目前的地位。就因为如此,希特勒在冯·克鲁格60岁生日的时候(1942年10月30日),送给他一张25万马克的支票,其中一半是为了修葺他的房产的。

冯·克鲁格虽然没有冯·龙德施泰特那样的统帅才能,但他通过不向元首汇报令人不快的事实而保住自己的职位。可以在滩头堡,蒙哥马利的职位像他前任的德军对手一样岌岌可危,他曾向艾森豪威尔保证要继续向东推进,也曾向空军保证给他们提供一个空军基地,但所有这些他都没有做到。空军上将豪斯·泰德开始鼓动艾森豪威尔解除蒙哥马利的职务。艾森豪威尔对寻求丘吉尔的支持去解除蒙哥马利的职务一事第一次感到非常踌躇。他知道任命蒙哥马利为第8军总司令是布鲁克的主意,而丘吉尔此时也十分矛盾。

这是丘吉尔政治生涯中最难挨的日子,统治集团内部的摩擦时有发生,而此时的战争则是愈演愈烈,丘吉尔开始感到压力重重。因为6月23日,东线苏军在巴格拉季昂作战行动中已突破了德军的防线。加之,自从6月14日以来,德军V1火箭已经在英格兰东南部造成了2000人死亡,另有7500人严重受伤。公众都深知消除这种威胁的惟一方法就是盟军部队攻占进攻地带。但是英美报刊都以醒目的标题宣称“诺曼底前线陷入困境。”7月6日地下内阁作战室的一场全体会议上,布鲁克记录道:“丘吉尔由于行动缓慢而对蒙哥马利进行指责,并一再重提艾森豪威尔对蒙哥马利的过分谨慎的批评。我立刻火了,并问他能否给他的将军们多几分的信任而不是贬低他们。丘吉尔对我大为光火,但我希望这对将来有些好处。”蒙哥马利职务的暂时危机过去了,但这并不是说已上了保险。

当蒙哥马利将军筹划并发动第三次大规模的军事行动时,来自社会等各方面的指责批评接踵而至。“温莎行动”和“查恩伍德行动”都是扩大滩头堡和占领卡昂西北部的补充行动。7月2日晚在“温莎行动”中,英军战列舰“罗德尼”号从24000米以外向位于卡昂西部的卡皮盖空军基地以北的卡皮盖村发射了15枚16英寸的炮弹。第二天早晨5点钟,加拿大第8步兵旅以福特·加里骑兵部队为先锋,在炮火的支援下攻入了卡皮盖村。党卫装甲师的部分人员躲在空军基地西侧的混凝土工事里拼命抵抗,24个小时后,加拿大军队的进攻陷入困境。

在坚守了紧张的48个小时之后,蓄势待发的盟军在卡昂发动起最主要的进攻“查恩伍德行动”。没有部队喜欢进行逐房逐房近战的,蒙哥马利也决定不让他的部队陷入小型的“斯大林格勒”。办法就是摧毁这些房子。7月7日22点,467架“兰开斯特”式和“哈里法克斯”式轰炸机在该市投下了2500吨高爆炸弹。东约克斯第2团的副团长比尔·雷尼森少校后来回忆:从北部望去,一片夹杂着尘土的“黑云”直冲云霄,几乎遮盖了整个城市。“黑云”慢慢地朝我们飘来,飞到了奥登河上空。空袭结束后,盟军士兵站在狭长的掩体边拍手欢呼。这时鼓舞士气的作用是十分显着的。但是不幸的是,卡昂城里也挤满了法国平民,因此后果是可怕的。卡昂缄的中部和北部大部分地区变成了一片瓦砾,至少有6000名法国平民(其中大部分是妇女和儿童)被炸死或伤重而亡,成千上万人严重伤残。盟军的轰炸破坏了德军的供应线,但是卡昂市北部地区的德军防御工事受到的影响却并不大。英加联军集中了占绝对优势的部队,在1艘战列舰、2艘巡洋舰和250架轻型轰炸机的炮火支援下,以3个师的兵力终于冲破了德军的防御。在卡昂东北部的格鲁希,加拿大第3师的侦察团的16名队员手持布伦枪攻入了敌军防御工事的心脏。大吃一惊的德军稍作抵抗后便做了俘虏。但是在其他地方,特别是党卫装甲师则顽强抵抗,战斗持续到最后关头,并最终被“鳄鱼”坦克火焰炮发射的烈火所击溃。战斗是近距离的,且进行得非常残酷,到7月9日德军已死伤6000人。英军和加拿大部队的死伤人数也不少:约有3500人死亡、受伤或失踪。到7月9日晚为止,英加联军已经攻占了该城的西北部。郊区工业区哥伦贝尔利斯以及位于奥恩河东南部的半个卡昂城仍在德军手中。

在蒙哥马利雄心勃勃的发动起第四次大规模的进攻时,并把这次的行动称作为“朱庇特行动”,卡昂城的战斗几乎已经停止。“朱庇特行动”是以第43师为主力进攻德军位于卡昂以西112高地的德军据点。这是一场残酷的消耗战的开始,一直持续进行了数周。在开始的36个小时内,第43师在试图夺取高地北坡的立足点的战斗中就死伤2000人。德军7月11日的一次反攻几乎将英军打退,但是第4萨默塞特轻型步兵营牢牢坚守住一个略微突出的地带。7月12日凌晨1点,该营发动了一次反攻,但立即遭到猛烈的阻击。一名英军幸存者考波拉尔·道格拉斯·普鲁克特,生动地描绘了那次夜里进攻的恐怖场面:一个进攻小分队的指挥官试图爬过敌人的铁丝网,一颗子弹穿过他的腹部,结果引爆了他带在网兜里的燃烧弹,他在绝望的挣扎之中被缠到了布满铁钩的铁丝网上并被吊在了上面,成了一个活生生的人体火球。为了从火焰的地狱中解脱出来,他无奈地乞求别人马上将他杀死。这次进攻几乎使第4萨默塞特步兵营的进攻分队全军覆没,参加这次行动的考波拉尔·普鲁克特所在的排中36人只剩下了9个人。该营被迫撒出112高地,由其他部队接替。战斗一天天地进行着,又持续了两周时间。

到了7月的中旬,英军和加拿大军已疲惫不堪,一度陷入困境,而在美军战区的情况也不比那边好。攻陷瑟堡后,布雷德利率领所有部队向南挺进。7月3日,第8军在托利,米德尔顿少将的率领下攻入科唐坦半岛西海岸并向考坦瑟斯推进。与此同时,查理·考莱特率领的第19军向卡伦坦东南部发动进攻,沿着维尔河一直推向圣罗。布雷德利又任命科林斯率领第7军沿中部进军,夺取位于考坦瑟斯和圣罗之间的小镇皮埃尔斯。布雷德利的意图是保护圣罗考坦瑟斯公路,并将这条公路线作为向西南发动全面进攻的集结线。这条公路线与海岸线平行一直通往阿伏朗,博加日从这里开始逐渐变成更为广阔的乡村。

当雄赳赳,装备精良的美国军队穿过宁静的乡村向前方挺进的时候,这条看似广阔的前线却并不那么平坦,行进至博加日时的困境更是难以逾越。在这种乡村地带,部队之间保持联系非常困难,更不用说编队了。厚密的树篱很快就使进攻营变成了进攻连,然后又变成了以排为单位的进攻。进攻的成败与否因此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排指挥员的能力和经验,指挥员的死亡或者受伤常常会使进攻停下来。1挺德军机枪在1至2门迫击炮的支持下能坚持数小时。美军发现当雨水打湿树篱的时候(1944年夏天,3天就有1天下雨),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的电波信号就传不过去。常常会发生这样的情况:某个排在一个地方的进攻成功了,而在相邻地域的战斗却失败了,于是各部队彼此的联系就被割断了。为了保持进攻态势,步兵指挥官调来坦克支援,但是在树篱间穿行的“谢尔曼”坦克的高大轮廓很容易被德军发现,成了部署在附近的德军及坦克炮的靶子。坦克兵很快就发现“谢尔曼”坦克没有足够的马力或牵引力,很难越过树篱,每次尝试都使坦克的底盘抵在树篱上,使坦克最容易被损坏的底部暴露在德军各种反坦克炮火之中。被盟军弄得晕头转向的德军,派出最为得意的反坦克小组在树篱从林中搜索着盟军坦克,此时盟军的坦克却如同一堆的烂铁,眼睁睁的望着散布在林篱中的德军,自己却帮不上半点的忙,反蒙受了不小的损失。

到7月15日为止,第8军的四个师以伤亡1万人的代价才推进了11公里。而第7军情况更糟。7月4日,该军的第83师前进180米就死伤人员1400名。第19军同样进展不快。7月7日,第3装甲师在第30步兵师试图夺取德军防御工事的一个缺口时,双方都把对方误判断为德军,并进行了激烈的战斗。两个师都调来美空军战斗轰炸机,而这些战斗轰炸机不加区别地对双方都进行扫射。伤亡是惨重的,等两个师分清对方时,德军已经堵住了这个缺口。

7月10日,为了将德军的防御移开,布雷德利决定派兵夺取形成德军防线东边支撑点的圣罗,该镇曾于6月6日被盟军一拨又一拨轰炸机的连续空袭而彻底摧毁了。这次轰炸造成800名居民被炸死,并使该镇成了一堆废墟。比圣罗本身更重要的是,从北到西环绕圣罗镇的一些小山和山脊,德军在该地集结了强大的部队:第3空降师,第353、第352和第266师,同时得到各种重炮及坦克炮以及多发火箭发射器的支援。负责指挥的是空降兵出身的尤根·曼德尔中将,他作战顽强,并有在东线的丰富作战经验。德军防线是由许多相互支援的坚固的据点组成,所有这些工事不易受到飞机或炮火的袭击。圣罗镇正北有一座小山,在美军地图上被标为第122号高地,并被作为德军防御工事的核心。参加进攻德军这块复杂的防御工事的共有两个美国军:伦纳德·杰罗少将率领的第5军和查理·考莱特少将率领的第19军。但是两个军的总指挥认为直接进攻第122高地代价可能太大,于是决定采取迂回战术,从东边夺取马丁维尔山脊和附近一个45米高的高地,这个高地被命名为192号高地。

对于这次计划,再次进攻将会遇到怎样的困难呢?这个问题在美军从指挥官到士兵中都没有明确的答案。7月11日黎明,承担夺取192高地任务的美军第2步兵师在精心安排的炮火支援下开始行动,但是事情一开始就乱了套。早晨的大雾使能见度极低,以至于计划在进攻之前的空袭被取消了。但不幸的是美军部队已经后退几百米以躲开己方的轰炸,而空袭被取消后,部队就要在德军重炮的轰击下行进更远的路。德军防御工事和掩体布置在树篱深处,很难被探测出来,结果第一轮进攻中美军就死伤200人并损失了6辆坦克。上午晚些时候,第2师在自己大炮发射的2万多发炮弹的支援下发起第二轮进攻。这次步兵终于能够靠近躲在树篱后的德军,并用手榴弹和步枪将他们消灭。下午,防御的德军开始撤退,将192高地丢给美军,而192高地向南则是一个更高,炮火更为猛烈,更可怕的101高地。此时第29师本应该沿马丁维尔山脊向上进攻,但是晚上德军空降兵进行了一次先发制人的袭击,并用火焰喷射器使盟军伤亡150人,并因此延误了进攻。第29师在上午才开始出发,但很快遭到101高地的炮火阻击,部队的前进慢了下来。7月13日这次进攻终于停滞了。

情况已是如此,攻下122号高地势在必行,美军的指挥官也认为除此之外别无他择。在随后的四天里,战斗在圣罗镇前后的小山上激烈地进行着,美军火力最终压制了德军的炮火。7月16日,第29师116团的第2、第3营终于攻进了该镇,但是德军密集的子弹将他们与该师大部队给切开了。第3营营长托马斯·豪威尔少校试图继续进攻,但刚一露面便饮弹而死。第116团的其他部队于7月17日晚攻入该,镇,并与分散的各营汇合,到次日上午已打到了镇中心。下午,该团用一面美国国旗盖着豪威尔少校的尸体,并将尸体抬到圣罗镇中心,放在一座被炮弹炸毁了的教堂前:象征着美军为夺取这座小镇而遭受的伤亡和损失。那天晚上,在圣罗镇的部队士气非常低落。盟军在诺曼底的整个战斗中很少有比在该镇所遭受的损失更大的了。战役进入第7周,盟军就有了122000人的伤亡。这次人为的灾难破坏了宁静的诺曼底省,给成千上万的法国平民带来了难以估量的伤亡,然而,事实上,尽管诺曼底成功的登陆为盟军以后的军事行动打造了一个良好的基础,然而离全线的胜利看上去还遥远无期。

秘史链接:诺曼底人工港

1943年底,英国为了给即将到来的诺曼底登陆做准备,开发出了许多奇怪的新装置。有的坦克可以游泳,有的可以携带整卷的木板条用于跨越反坦克壕或在跨越混凝土障碍时作垫脚石。还有些坦克装备有巨大的连枷,用来击打坦克前面的地面,以引爆地雷。

还有包括笨拙的在内的新型登陆艇,可以让军队及重型车辆在近海岸上岸;以及长长的平底船和载有密林般的管子。这些管子是供战争中最新武器火箭炮集中射击用的。有一阵儿,英国人还考虑用冰冻的海水和锯末建造一种巨型的飞机降落平台。

最具有创造性的发明装置应数两个人造港,一个叫高德,为英军的滩头阵地服务;另一个叫奥马哈,为美军的滩头阵地服务。“马尔贝利”是这两个奇迹般的工程的代号。这两个人造港就绪后,可以保证军队、坦克、枪械、大炮、车辆以及给养稳定地到达盟军的滩头阵地,直到夺得瑟堡,这大概要在登陆两周后才能完成。

人造港主要由145只叫做“菲尼克斯”的巨型沉箱组成。这些沉箱中最大的那些配有船员居住区和防空大炮。将它们拖过英吉利海峡时,它们看上去像座侧翻的五层大楼。这些“菲尼克斯”会在岸边一块一块沉下去构成内防波堤。

距“菲尼克斯”防波堤不远处是一排70艘旧商船和4艘废弃的战船,代号“古司贝利”。它们首尾相连,停泊在水里,构成第二道防波堤。

同类推荐
  • 战龙突击队

    战龙突击队

    为一时气愤,软弱的王东毅然走进军营,以为的潇洒、威风、霸气的军旅生活,但幻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魔鬼般的训练,地狱般的环境,让王东有过无数次想要逃走的念想,但教官说的话让他坚持了下来。荣誉?威风?潇洒?在女孩子的面前装逼?请你告诉我,什么是军人!
  • 英雄孩子王

    英雄孩子王

    舍身炸雕堡的董存瑞烈士不仅是中国人民解放事业的大英雄,而且也是中华民族抗击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者的小英雄。本书:★揭示小英雄比《小兵张嘎》还“嘎”的个性。★展示小英雄鲜为人知、惊心动魄的精彩传奇。★领略小英雄令人惊叹、妙趣横生的斗争智慧。★缅怀小英雄英勇不屈、浩气长存的战斗业绩。
  • 三极世界

    三极世界

    当你为了自己的虚伪做出最后的挣扎时,你才会意识到有几百亿的细胞在为了你而自私的活着。什么情爱,什么忠义,什么理念,什么才是生存,什么才是毁灭,这都是些自私的衍生物。这就是这个真实的世界,三足鼎力,世界颠覆,群雄并起,龙虎争斗,真理成为不败的动力,弱肉强食终究是不败的法则。然而,这一切的一切是否可有可无不曾可知,但有人却又曾说过,这世间本无路,走着走着便有了路。我总是弄不明白打败敌人的意义终究是为了什么,只好归咎于自私,就像单细胞因为有了自私的念头才开始分裂一样。这个世界的意义何在?与其问这个世界的存在有没有意义,我不清楚。那就暂且不管它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笑饮浊酒,坐山观虎斗罢了。
  • 军事谋略(上)

    军事谋略(上)

    中华民族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民族,中华文明是世界上最悠久的文明之一。中国有文字记载的历史近5000年之久,从公元前841年开始,有文献可考的编年史从未间断,至今已近3000年,这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是绝无仅有的。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中,只有中国的历史始终传承有序,从未中断。
  • 雇佣军之獠牙

    雇佣军之獠牙

    他们是一群整日在血与火中徜徉,整日与死神为伍的军人,外界称他们为战的争追随者,称他们为冷血的刽子手,他们就像鬣狗追逐死尸一般追逐着硝烟和战争的脚步,哪里有战争哪里就有他们的身影,而在他们心中却深深的铭刻着一种信仰,那是对祖国的信仰!
热门推荐
  • 做人三忌

    做人三忌

    一忌凡事难立;一个人不能浑浑噩噩地活着,要有自己的道德标准,要有自己的事业基础,这样身处社会才能站得住,走得稳。看看周围那些能够为人所尊重的所谓成功人士,大多是熟念“立”字诀,通过立身,立业,立已,立言活出人生气概的大号人。二忌该做不做:生存的第一要务就是不断做事,大事、小事、工作事、家里事、人活一生可以说事事不断。三忌只加不减:放弃是一种大智慧,为自己算账,人们都喜欢用加法:职位的提高、财富的增加,经验与知识的积累等等,因为汲取和获得更容易让人有满足感。
  • 苍蓝之眸

    苍蓝之眸

    天空是浓郁的化不开的粘稠的黑,单调而又枯燥的颜色,大陆上的人们已经不记得曾经的天空是什么颜色了,传说里是蔚蓝蔚蓝的,海洋也是蔚蓝蔚蓝的,不管过去有多美丽,也只能存在于传说里,权当做这个时代里的美好的向往,如果这个时代还真的能向往美好的话!
  • 38度C的热吻

    38度C的热吻

    身价不凡又拥有迷人外貌的他,头一次在PUB里遇到一个“完全不甩他”的小妮子!看她那对他不屑一顾的表情,他不禁对她感到好奇。后来他意外的在一个摄影棚再次遇到她,心不由自主地被她牵动,这时意外发生……
  • 远古时空之路

    远古时空之路

    少年身处一片荒原,身体凌空浮起。瞧见大地上的人们狗都不如的活着,一个瘦的皮包骨的孩子睁着惊恐地大眼望向面目凶狠的男子,正欲逃走。却被那本肥胖却因饥饿显得削弱的男人提起,毫不留情地扔进了盛满沸水的油锅里。一个女人绝望爬在地上痛哭。。。少年不愿再看下去了,一转身,又是一个画面。这是一位美丽的姑娘,长长的金发如瀑布倾下,流水云转般地大眼却是藏不住的悲哀,少女抬头轻轻细语自言自语着。忽的掩面抽泣,少年很想问女孩为什么要哭。可画面又换成一名身穿银铠甲的男子,他眉宇间有说不出的物质,双瞳中折射出的是冷酷,更深一点,是杀虐。。。
  • 大宋王朝4

    大宋王朝4

    本丛书立足大宋,介绍了五代战乱的终结、中央集权的强化、右文抑武的家法、首内虚外的战略、穷则思变的改革以及皇帝的荒唐、官僚的争斗等重大事件或现象;同时,从经济、文化、科技等不同的层面重新审视两宋,试图全方位地向读者展示大宋历史的始末。
  • 秦时明月之医者伤

    秦时明月之医者伤

    月离碧湖,湖上织起如烟的纱衣,笼轻纱,霓裳舞,月如玉剑如虹。秦时明月照今夕,碧波荡漾沁心脾湖上升明月,醉在人心。谁在远处抚琴弹唱淡淡一曲哀伤有一种爱,明知是注定的悲伤,却又不肯逃避;有一种爱,明知并无前路,心却早已收不回;有一种爱,明知会痛,却不愿意放手;有一种爱,明知要等待,却甘愿独自寂寞;有一种爱,是注定的劫难。
  • 奥运历史上的女性书写

    奥运历史上的女性书写

    因为“平等、发展、共赢”的奥运精神之光里,两性的平等、发展与共赢也是题中应有之义。在中国社会提倡“和谐发展”、“全民奥运”的背景下,探讨女生与奥运的丰富话题,是研究者与行动者、决策者与执行者的共同期待。在热火朝天的迎奥运的活动中,作为性别视角看奥运的先例,《奥运历史上的女性书写》必将成为奥运与当代中国文化发展史上的亮点!
  • BOSS宠妻:别惹重生大小姐

    BOSS宠妻:别惹重生大小姐

    女主:从懂事起,她就知道,继母不像表面上表现的那么喜欢她,可是为了不让辛劳的父亲为难,她从来不说。本以为这样就能让家庭完美的她怎么都没有想到,她的隐忍换来的是父亲、自己,还有自己未出世孩子的惨死。若有来世,她发誓,就算是死也要拉着她们给她垫背。只是,那个她背叛了的男人,她要怎么面对?男主:我什么都记得给你,可是却忘记对你说我爱你。这一世,我不会再忘记,不会再让你从我身边消失,因为我承受不起失去你的痛苦。哑娘叨叨两句:申明此文不是虐情文,偶尔虐虐配角过把瘾,偶尔大大小怪搞搞笑。
  • 青少年道德修养综合手册:感悟篇

    青少年道德修养综合手册:感悟篇

    这是一部青少年道德修养的百科全书。她用鲜活的语言,生动的故事、把那么枯燥乏味的人生哲理讲得趣味盎然。把那些名人成功的秘诀剖析得令人恍然大悟,一目了然。
  • 唐国史补

    唐国史补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