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5110300000020

第20章 悦读一得(2)

这种失掉“某种东西”的缺陷,在电视日益普及、大学愈发增多、日本在形式上已跃居世界强国之林的今天,终于完全暴露出来。

这就是“人的意识的落后”和“民族性格的偏颇”。

这个解释显得很勉强,而且自相矛盾,将日本人的“丑陋”,归结为忘记了“某种最重要的东西”,等于什么也没有说,绕了半天,还是“人的意识的落后”,此时作者陷入了自我循环的思维怪圈。在这一点上,《丑陋的日本人》比起《丑陋的中国人》要大大逊色,至少在学理上,柏杨深刻地揭示了中国人丑陋的原因——酱缸文化。而高挢笔下日本人的丑陋只是现象的揭示,没有来龙去脉,似乎是由某种宿命性的“东西”操控的,这显然是一种非历史的思考问题方式。将日本人的丑陋笼统地归结为“人的意识落后”,而不对它的历史文化根源给以具体的解答,其实是没有意义的。众所周知,东西方的人性意识存在深刻的差异性,前者来自人与自然关系,后者来自人与上帝的关系,假如对这种差异性没有恰当的认识,仅凭借西方的价值尺度,对日本作生硬的裁剪和臧否,势必眉毛胡子一把抓,陷于大而化之的空论。

写到这里,令人想起加藤周一在《日本文化的杂种性》一文中对近代以降日本文化思想史上国粹主义与全盘西化两种倾向的批判,加藤认为:日本知识分子中有一部分人倾向于历史主义的思路,在他们看来,所谓民主化就是现代市民社会的建设,从这个意义上推演出日本的西方化以及封建的日本与现代的西方的对比,“学者们一方面尽量证明西方现代市民社会有多么的合理和合乎人性,另一方面又分析日本的‘现代’是一种遭到了多么大的歪曲的‘非典型’的东西,日本社会还残存着多少封建性的、或者前封建性的、或者一般说来前现代性的东西。一分析便趋于夸张,对西方过分褒扬,对日本过于贬低,至少给人留下这样的印象。假如由此而认为:实行西方化是日本的当务之急、万事唯此为大,那么,这种看法其实不过就是战争时期日本文化主义的翻版。”这个批评同样适合于《丑陋的日本人》。

高桥敷以日本人无法接受的方式写了《丑陋的日本人》,为此付出代价是意料中的事。了解日本的人都知道,在这个地理封闭、风土动荡、生态环境脆弱的岛国上,任何具有离心作用的言行都是不受欢迎的,日本人可以接受种种耸人听闻“日本沉没”的警报,可以容纳无伤大雅的另类(如寅次郎之类的江湖浪人),却不能容忍那种颠覆性的自我批判,因为它会对大和民族的凝聚力,“以和为贵”的集团性构成威胁。另外值得补充的是,《丑陋的日本人》问世时,与当时日本的文化形势已有很大的错位,正如一位日本学者指出那样,随着日本工业化发达,经济成长,社会发展,日本文化论也发生了阶段性的变化,从一九六四年到一九八三年的二十年间,日本的成功反映在文化论上,就是盛行对日本文化的特殊性的肯定与赞美上。这期间,日本出版了上百种自赞自夸的日本文化论着。在这种背景下,《丑陋的日本人》显得极不合时宜,先是受到封杀,进而被遗忘,都是很正常的。

冷静地看,“丑陋的×国人”,本来就是一种极端性的、非理性的批判方式,有将一个民族的性格宿命化、定型化的危险。从积极的意义上看,它可以当作治病的药石:从消极的意义上看,它容易助长文化自虐的心理,含有破坏性的能量。这一点上,日本人表现得很明智,他们不轻易消耗资源,决不认同那种颠覆性的精神批判。比较一下中日两国各自的文化论就可发现,前者重“破”,后者重“立”,背后各有复杂的历史与现实的背景。日本没有中国那样悠久的历史和根深蒂固的文化积淀,可破的东西有限,可立的东西很多,而中国的刚好相反,由于因袭的传统过于沉重,到了西学东渐,生死关头的近代,终于破字当头,走上全盘西化的道路,“不破不立”从此成为一种文化信仰。因此,中国可以有无数个高桥敷,日本却难得出一个柏杨那样的人。知道了这一点,也就不难理解中日两国对《丑陋的日本人》一热一冷的巨大反差。

《丑陋的日本人》在中国的走红并非空穴来风。一九七〇年该书问世时,正值东西方冷战,中国大陆处于封闭状态,无从知晓。

到上世纪八十年代,情形就大不相同了,可以说这是中日两国关系有史以来最密切的时期,日本的资金、技术、电器、影视产品源源不断地引入中国,中国的留学生潮水般地涌向日本。然而,在当时中国人的心目中,日本究竟是一个怎样的民族?却是一笔糊涂账。杀人不眨眼的鬼子,与温文有礼的君子;唯利是图的铜臭,与爱美的优雅奇妙地重叠在一起,令中国人如坠五里雾中,在这种背景下,《丑陋的日本人》的出现可谓恰逢其时,它满足了中国人了解日本的迫切需求:

而更重要的是,《丑陋的日本人》的批判立场与批判方式与当时中国人对日本的认知水平非常契合,中国人对日本负面的记忆和情感通过这本书得到了证实和释放。

“海棠诗”和“菊花诗”

《红楼梦》中的诗词,除《葬花吟》和《芙蓉谏》外,“海棠诗”和“菊花诗”堪称其中最精彩的诗章。

品格高雅的贾探春,在病中忽发雅兴,倡导组织诗社,正巧贾芸给宝玉送来两盆白海棠,于是咏白海棠就成了众诗翁加入诗社的开山之作。对此,小说作者自然不敢怠慢,定要拿出精彩的东西来,既配得上个个不凡的诗翁,也对得起读者。

《咏白海棠》,顾名思义,当然是咏物诗了。但是,我们知道,并非曹雪芹在咏物,而是书中的人物,是林黛玉、薛宝钗等人在咏物,或者也可以说是曹雪芹代他笔下的人物咏物罢。要知道,曹雪芹是在写小说,书中的诗词大都是为塑造人物服务的。正因为如此,我们就不能用一般的咏物诗来解读海棠诗了。

宋代诗人苏东坡也写过一首《海棠》:

东风嫋嫋泛崇光,

香雾霏霏月转廊。

只恐夜深花睡去,

更烧高烛照红妆。

这是东坡先生在咏海棠,他就是写海棠之美,表达诗人对花的赞赏和迷恋。把这首诗同《红楼梦》中的海棠诗比较一下,就不难看出两者的不同。如果说前者还意在于花,那么后者则意在于人。这“人”,当然是指咏花之人,也即书中的人物黛玉、宝钗等人,可以说,小说作者是在借花喻人。人物“咏”出了花的品格,而这品格恰恰是这人物自身品格的象征。先看薛宝钗的一首:

珍重芳姿昼掩门,

自携手瓮灌苔盆。

胭脂洗出秋阶影,

冰雪招来露砌魂。

淡极始知花更艳,

愁多焉得玉无痕。

欲偿白帝凭清洁,

不语婷婷日又昏。

开首两句,未写花,先写护花之人。“珍重芳姿”者,花既值得珍重,人更自珍自重也,“自携”句,更写出一个勤劳素朴、稳重大方的护花人的形象。无怪乎脂评说是“宝钗全是自写身份”,其实是小说作者在为宝钗写照。所以紧接着“胭脂洗出”和“冰雪招来”

两句,写足了冰清玉洁的白海棠的品格,这正是宝钗品格的象征。“胭脂洗出”,点出“白”字,花固然是洗尽铅华,返璞归真,咏花之人又何尝不是如此。小说中写薛宝钗不喜脂粉,不事奢华,穿的衣服“一色半新不旧”,她的蘅芜苑屋外是奇草仙藤,苍翠欲滴,屋子里面却像“雪洞一般,一色玩器全无”。“案上只有一个土定瓶供着数枝菊花,并两部书,茶奁茶杯而已”。如此清淡正如白海棠之洗尽铅华也。所以下面又有“淡极始知花更艳”这样精彩的诗句,这是对白海棠的赞美,更是对薛宝钗的赞美。这个“淡”字,还是宝钗品格的突出的特点。

小说常以冰雪的形象比喻薛宝钗。“薛”

本是“雪”的谐音,“薛宝钗”,雪中宝钗,即所谓“金簪雪里埋”也。作者又称之日:“山中高士晶莹雪”,既是“高士”,又如雪一般的晶莹。雪有两个特点,一是洁白,一是冷。这两个特点宝钗都具备。“冷”正是宝钗品格另一个突出的特点。这位“冷美人”吃的药也叫“冷香丸”。所以用冰雪比喻宝钗最为妥帖。

“冰雪招来露砌魂”的诗句,说白海棠犹如冰雪之魂,薛宝钗也正是冰雪之魂。

再看黛玉的一首:

半卷湘帘半掩门,

碾冰为土玉为盆。

偷来梨蕊三分白,

借得梅花一缕魂。

月窟仙人缝缟袂,

秋闺怨女拭啼痕。

矫羞默默同谁诉,

倦倚西风夜已昏。

起句也是不写花,先写看花的人。土是冰,盆是玉,不沾染一点污泥,极言花之洁白无瑕。这不禁使人联想起黛玉《葬花吟》中“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的诗句。花的高洁,乃喻人的高洁。“偷来”和“借得”二句,写海棠之美,不但写其色,而且写其魂。色是梨蕊,魂乃梅魂,我们由花及人,黛玉的超尘脱俗的美,她的潇洒飘逸的风骨神韵,尽在其中!至于“月窟仙人”和“秋闺怨女”以及“娇羞默默”等诗句,更活脱脱是“世外仙姝寂寞林”的生动写照。

至此,我们不难体会到,海棠诗咏物乃其“表”,借花喻人才是其“里”。

有了海棠诗,再写菊花诗,如果还是同一格式,同一用意,那就重复了。大才如曹雪芹当然不会犯这类“低级失误”。那就必须有变化。这变化小说里交代得十分清楚。小说很不寻常地用了大段文字详写“蘅芜苑夜拟菊花题”。不仅交代了“拟诗题”的过程,并因此而给宝钗、湘云(特别是前者)的艺术形象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关于诗题,宝钗说“如今以菊花为宾,以人为主……一个虚字,一个实字”,实字就是菊,虚字则关乎人事,这样既咏菊,又赋事。例如“画菊”,这“画”当然是人事了。诗意也都着意于这人事,而菊反而成了陪衬。这就不是单纯的咏物了,比之于海棠诗,就有变化了。诗题共有十二个,以“忆菊”始,以“残菊”终,组成一个完整的,有整体构思的系列,堪称古代的“组诗”,这和海棠诗更是大不相同了。不过,两者的不同,主要还不在格式,而在乎用意。先看薛宝钗的《忆菊》:

怅望西风抱闷思,

蓼红苇白断肠时。

空篱旧圃秋无迹,

瘦月清霜梦有知。

念念心随归雁远.

寥寥坐听晚砧痴。

谁怜我为黄花病,

慰语重阳会有期。

开首两句就点出一个“忆”字,由此这个“忆”字贯穿全诗。“抱闷思”、“断肠时”、“秋无迹”、“梦有知”都在烘托渲染这个“忆”字。

谁在忆,当然是做诗人在忆。忆什么?这个问题似乎很蠢,当然是在忆菊呀,妙就妙在如果我们细细品味,就会体会到,这菊的背后,还是人,所以忆菊其实就是忆人。这“人”之所以要“忆”,在于离别。“念念心随归雁远,寥寥坐听晚砧痴”,如此情深意长,如此刻骨铭心的相思,如果我们解读成是作诗人对离人的思念,不是更贴切吗?这“离人”是谁?眼下的薛宝钗当然还没有“离人”。但以后的宝钗,却是有“离人”的,那就是贾宝玉。宝玉“悬崖撒手”,钗玉从此分离。空房独守的宝钗能不苦苦相思?这首“忆菊”,曹雪芹是否有借以预示钗玉今后的分离以及分离后宝钗的苦思之情?或者说,是为那时的宝钗的心境和命运写照?如果此说能成立,那么“断肠时”、“梦有痴”、“心随归雁”,痴痴地“坐听晚砧”,以及最后期待有重逢之日等等,就都不难理解了。

《忆菊》表明,菊花诗的用意(或者说功能)和海棠诗明显不同。海棠诗用花的品格比喻人的品格,菊花诗则除了抒写吟诗人的情性、胸怀、抱负外,还有暗示人物将来的境遇和命运的作用。我们知道《红楼梦》中的诗词,均非随意点缀的闲文,常常寓有深意。曹雪芹又常用书中人物的诗词暗示人物将来的命运,最明显的例子如《葬花吟》。早在清代就有人把它看成是诗谶。与曹雪芹渊源甚深的清代诗人明义作《题红楼梦》绝句二十首,其中第十八首中就有“伤心一首葬花词,似谶感真自不知”的诗句。《葬花吟》中如“试看春尽红颜老,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等诗句,确实就是谶语。《忆菊》当然不是诗谶,诗中也谈不上有什么谶语,但它暗示人物将来的境遇和命运的作用,是很明显的。

再看林黛玉的《问菊》:

欲讯秋情众莫知,

喃喃负手叩东篱。

孤标傲世偕谁隐,

一样花开为底迟?

圃露庭霜何寂寞,

鸿归蛩病可相思?

休言举世无谈者,

解语何妨片语时。

诗从起句始,一连四问,问得深切,问得震撼心灵。“孤标傲世”是赞菊,菊傲霜斗雪,不与百花争春,直到百花凋落时它才盛开,所以有“一样花开为底迟”之一问。孤高傲世,不与群芳争艳,不与世俗同流,宁为玉碎、不为瓦全,这正是黛玉品格最突出的特点。所以赞菊也正是赞人。正因为“孤标傲世”,平生唯一知己又离她而去,既无可偕隐之人,又何堪这无边的寂寞和不尽的相思!

“举世无谈者”,只能与“解语”的菊花倾诉衷肠,这是何等孤高,又是何等孤单!“休言”与“何妨”,看似洒脱,其实包含着多少无奈与悲情!问菊所传达的,当然不会是黛玉眼前的境况,而是她的将来。我们还可以参照黛玉所作《菊梦》中的四句诗:

睡去依依随雁断,

惊回故故恼蛩鸣。

醒时幽怨同谁诉,

衰草寒烟无限情。

这里所传达的信息,也是十分明白的。

这“衰草寒烟”,令人联想到“寒烟漠漠,落叶潇潇”,这八个字是脂评所引用的曹雪芹所作的八十回以后数十回中的文字,是黛玉亡故后宝玉凭吊人去楼空的潇湘馆所感受到的情景。这八个字同第二十六回中的“凤尾森森,龙吟细细”恰巧成对。那是宝玉信步走到潇湘馆所感受到的美景,此时的宝黛正沉浸于绵绵情意之中。不想到后来,这美好的情景,竟被漠漠寒烟和潇潇落叶所代替。《菊梦》是否暗示着这悲剧的结果呢?

写到这里,忽然想到一个饶有兴味的问题:为什么海棠诗薛宝钗居第一,而菊花诗则由林潇湘夺魁呢?我想,大概是因为薛宝钗近乎海棠,而傲霜斗雪的菊花更适合林黛玉吧。传说唐明皇曾用海棠比喻杨贵妃,而小说中也把宝钗比之于杨妃,宝玉还曾为此得罪了这位姐姐。这已是题外之话,就此打住吧。

同类推荐
  • 城乡一体化进程中的农民工市民化研究

    城乡一体化进程中的农民工市民化研究

    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进程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农村人口的城市化转移是这一趋势和规律的重要内容。党的十八大报告也指出,要“加快改革户籍制度,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这是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提高城镇化水平的重大战略举措。因此,随着我国城乡一体化战略的加快,农村向城镇转移人口的数量将持续而快速地上涨,农民工市民化成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和必然趋势。
  • 生命伦理学:理论与实践探索

    生命伦理学:理论与实践探索

    全书共分十章,第一、二章涉及对生命伦理学原理、基本理念及重要范畴的理论思考,其他章节则分别从临床治疗、人体研究、疾病与健康、生育控制与生殖技术、器官移植、人类基因组研究、临终与死亡等方面介绍或探讨相关的伦理原则、规范及问题,最后一章粗略地阐述了卫生政策制订中的伦理影响与选择。作者通过对最新的生命伦理学理论的阐述,对上述问题加以探讨,试图找到能适合于中国国情、哲理的道路。
  • 中华句典4

    中华句典4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汉语文字奥妙无穷。悠远的历史为我们创造出了鲜活精彩的语言和文字,每一个字、每一句话都是一个故事,都牵动着华夏文明的神经。本书共收录名言警句、歇后语、谜语、对联、俗语、谚语等上万条。这些鲜活的语言文字语简意赅,大多经过千锤百炼,代代相传,才流传至今。这些语句,或寓意深长,或幽默风趣,有着过目难忘的艺术效果。本书以句句的实用性、典型性和广泛性为着眼点进行编排,所选的句句时间跨度相当大,从先秦时期的重要著作,到当代名人的智慧言语均有涉及;所选的名句范围非常广,从诗词曲赋、小说杂记等文学体裁,到俗谚、歇后语、谜语等民间文学都有涉猎。
  • 国际传媒整合营销传播

    国际传媒整合营销传播

    本书是国内第一本国际传媒整合营销传播的教材。编者立足于传播全球化的背景,探讨了整合营销传播理论在中国传媒贯彻“走出去战略”、开拓国际市场实践中的应用。本书介绍了整合营销传播基本理论,分析了国际传媒品牌内涵与构成要素、实施整合营销传播的必要性及整合营销传播主客体构成,并从战略、策略、手段、保障、评估等方面进行了阐述。本书可以作为高等院校国际新闻或国际传播专业教材,也可以为国际传播工作者提供参考,还可以为国内传媒的营销实践提供借鉴。
  • 走进孩子心灵:家长必读

    走进孩子心灵:家长必读

    本书内容丰富,题材广泛,有原作、有采写手记、有作品评析,真实记录了宁夏各个领域的重大事件和社会变革,是一代新闻工作者走进生活、走进实际、走进群众的壮美画卷,亦是年轻新闻工作者学习、进步的教科书。
热门推荐
  • 巫道尸圣

    巫道尸圣

    罗喉魔主再次现世,引发大劫。大劫之后资源越发缺乏,仙魔两界征伐纷纷,无法魔皇在无奈之下打开了一条通往异界之路。
  • 叶玉心之血

    叶玉心之血

    意外的来到这个世界,原来是为了与你再续前缘。到了最后才发现你不是你,她不是她。原来我一直都守护着一份虚假的爱情。那又如何!我要为你逆天!!为你改命!因为我一直爱着你
  • 磐石惊天

    磐石惊天

    少年赵恒身怀五行之力误入西域大陆,才发现身体内封印着神秘的存在!魔法?看他五行相克,都失效吧!宠物?看他五行相生,都升阶吧!强者?看他五灵之身,都趴下吧!他令化身美女的神级魔兽舔舐创伤,他使狡诈的地精们拿出宝藏,他逼嚣张的教皇交出神器,他让高贵的精灵祭司暖床!为了兄弟,可以屠龙;为了爱情,哪怕弑神!他说:“坚如磐石,利似巨剑,防于九地,攻于九天!”他说:“我的地盘,听我的。整个大陆都是我的地盘!”
  • 易烊千玺之梨涡浅笑勾心魂

    易烊千玺之梨涡浅笑勾心魂

    微风轻拂,谁也不会想到在那个平凡的日子遇见你,花瓣飘落,你又去了哪里?
  • 罗山思踪(第一辑)

    罗山思踪(第一辑)

    本书以场记的形式记录温州大学近两年举办的学术沙龙内容。主题有:1.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下性;2.社会转型背景下的地方治理模式追寻;3.产业转型升级背景下温商的机遇与挑战;4.当代具象表现主义绘画漫谈;5.社会进步与体育发展;6.道德力与社会进步;7.基础教育阶段的教育公平。
  • 愿时光开出你爱的花

    愿时光开出你爱的花

    你以为你爱一个人深入骨髓,不需要对方的任何回报,却不知你爱的只是你在爱情里面的样子。但无论你爱的是谁,在这个世界上总会有那么一个人为了成全你的所有姿态而隐姓埋名,只愿时光开出你爱的花。
  • tfboys我们会一直在一起吧

    tfboys我们会一直在一起吧

    “我们在一起吧?!”“嗯!”“为什么!?为什么离开!?”“对不起!我爱你!”还好,最后我们在一起了!
  • 繁华空洞了眼眸

    繁华空洞了眼眸

    向往着缕缕清茶,淡淡花香置身世外的田园生活。可丝丝牵挂和点点情愫让我踏入绚丽都市下的瑟瑟红尘中
  • 重生之妖孽至尊

    重生之妖孽至尊

    前世为妖,在世为人,夜云立志要做最无耻,最极品,最强大的妖孽。
  • 萌萌哒的王妃:王爷好无奈

    萌萌哒的王妃:王爷好无奈

    最初,是为了那悠扬的音弦,唱响了整个樊国;其后,是为了伙伴,一起欢乐整个年华。——你后悔吗?为了我们.....——我怎么可能后悔呢?从一开始踏上这条路,我就没打算回头。——....你真傻。话语随着风轻轻地,飘到很远,很远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