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5105200000003

第3章 奴隶制五刑(1)

中国古代的五刑是五种刑罚的统称,可根据刑罚的出现、确立及作为主刑使用的时期的不同,分为奴隶制五刑和封建制五刑。奴隶制五刑是指黥、劓、刖、宫、大辟。其中除了大辟即死刑外,其他四种是对肉体的刑罚,而且受刑后无法复原。奴隶制五刑在奴隶制社会逐渐确立后,在汉文帝之前一直通行,其中有的刑罚甚至一直延续到后世。这五种刑罚并未完全包括当时的所有刑罚,但通行时间较长,因此对其进行详细介绍。

(一)黥刑

黥刑,也叫墨刑。这种刑罚实施时,先割破人的面部,然后涂墨,这样伤好后便会留下深色的伤疤。古有“中刑用刀锯,其实用钻凿。”的说法,其中凿就是实施墨刑的工具。

起初,黥刑是在额部刺墨。因为额头在脸的上部,因此墨刑也曾被称为天刑,即所谓的“黥凿其额曰天”。据《尚书·大传》《尚书·吕刑》《周礼》等书记载,夏、周规定的以黥刑处罚的罪行均多达一千条,该刑是五刑中最轻的一种。

到了战国、秦国时期,黥刑的使用仍较为普遍,并且还有了不同的种类。如《秦简·法律答问》中规定有对奴妾“黥颜頯”之刑。颜,指眉目之间,即面额中央,頯(kuí),是面部颧骨的意思。黥颜頯就是在人的面部中央及颧骨处刺墨。此外,《法律答问》中还规定了“城旦黥”,这应为对城旦所施加的特种黥刑。而对于处以其他刑罚的劳役犯人,秦也可能对其施加各种不同的特种黥刑,其区别可以表现在刺墨的位置上,也可能表现在刺墨的纹络或图形上,此时,黥刑不仅作为主刑出现,也变成了其他刑罚实施时的一种附加刑罚手段。

由于黥刑是在犯人脸上刺字,因此,具有很强的标记作用。到了汉代,人们逐渐认识到罪犯也可以改过自新,而黥刑等肉刑使人一旦受刑便终身难以再重新做人,不符合当时所倡的儒家治国以教化为先的原则,不利于通过教化使人改恶从善,因此汉文帝毅然废除了黥刑等肉刑,改黥刑为髡钳城旦舂,即五年劳役。从此,黥刑被废除,经过魏晋隋唐,都没有再使用过此刑。而在汉代废除此刑六百多年后,南朝宋明帝统治时期,再次使用黥刑,并且其标记作用更加明显,因为在施行黥刑时,给人留下的标记更加明确、具体了。明帝四年(468年),制定了黥刖之制,规定:对于那些劫窃执官仗、拒战逻司、攻剽亭寺等应当处以斩刑的罪犯,如果遇到赦免,则“黥及两颊‘劫’字”。即在罪犯的两颊刺上“劫”字,这样,罪犯虽免一死,他人一见便知其犯了“劫窃执官仗”等死罪。这种制度虽然在宋明帝死后便不再使用,却为后人开了个恶头。在以后的梁武帝天监元年(502年)的定律中,也作了类似的规定。

秦汉以前的黥刑或者作为主刑单独使用,或者作为城旦等劳役刑的附加刑使用。而在汉后再次兴起的黥刑,则多与其他刑并用。如上文提到的南宋的黥刖之制施刑的完整过程是“黥其两颊‘劫’字”,断去两脚筋,再徙付远州,实际上是黥、刖、流三刑并用。像这种黥刑和其他刑罚并用的制度发展到五代、宋、辽便成了刺配。后晋的刺配是以墨刺面并将犯人流放,即合黥刑、流放二刑于一身。而宋代的刺配则是合“决杖、黥面、配役”三刑为一身,《水浒传》中被逼上梁山的八十万禁军教头林冲、及时雨宋江、打虎英雄武松等均受过此等刺配之刑。

宋初所用刺配之刑,是延续后晋的制度作为对死刑的宽恕之法来使用,多由皇帝亲自决定。据《宋史·刑法志》记载,太祖开宝八年(975年)发布了“岭南民犯窃盗赃满五贯到十贯者,决杖、黥面、配役”的诏令,使刺配成了定制。后来,这类诏令越积越多,使刺配成为使用非常频繁的一种刑罚而失去了其起初的宽恕死刑的意义。刺配之刑中,决杖,就是用杖击打犯人的脊背。而配役起初多是送往西北边区令服军役,后来由于犯人常逃亡塞外勾结外族入侵,因此改为发配到登州(今蓬莱)沙门岛、广南(今广东广西部分地区)和通州(今南通)等地区,有时也发配内地他州。而刺配之刑中的黥面即古代黥刑的复用。魏、晋时期屡议重设肉刑,但一直并未真正复兴,而宋代虽从无此议,却承五代之制恢复了古代肉刑中的黥刑。宋代刺墨的位置有刺面、刺额角和刺耳后等区别,刺墨的纹络也有不同,有的刺字,有的则刺上其他图形。如对强盗罪不处死刑的,在罪犯额头上刺“强盗”二字,这与南宋在两颊上刺“劫”字如出一辙;对于一般的盗窃犯,在其耳后刺上环形,对应当受徒、流刑者刺成方状,应当受杖刑者则刺成圆状,而屡次犯罪,应当受杖刑的,则在脸上刺环。刺墨的深度也有几种不同的情况,一般依据发配地区的远近而定,配本城的刺四分;配牢城的刺五分;配沙门岛和远恶州军的刺七分。

五代实行刺配的制度后,除宋代广泛采用外,辽也加以使用。辽圣宗统和二十九年(1011年)发布诏令,规定三次犯盗窃罪的人,在额头上刺墨,并判三年徒刑;犯罪四次的人,则在脸上刺字,并判五年徒刑,这是黥刑与徒刑的并用。而后,辽兴宗考虑到犯罪者也有改过自新的可能,而若在其脸上刺字便会使其一生都带着耻辱,于是便又规定那些被判终身徒刑的罪犯,只刺其颈部,而犯盗窃罪的人,初犯在其右臂上刺墨,再犯则在其左臂上刺墨,第三次在其颈部右侧刺墨,第四次则刺在他颈部的左侧。

金代辽之后,则制定有“刺字充下军”之刑。到元代,刺刑的使用更加普遍。在元代的法律中,已不是规定在什么情况下用刺刑,而是规定在某些情况下“免刺”。元代的刺刑有同流放刑并用的,也有和杖刑并用的。其刺墨的位置也有分别,有刺臂、刺项等。如初犯盗窃者刺左臂,再次犯者刺右臂,第三次则刺项。因为元代使用刺刑较多,因此出现了许多特别的情况反映到法律中,使法律对此刑有十分详细的规定。如应该刺犯人左、右臂时,而其臂上有“雕青”,则要在无“雕青”的地方刺墨;如果罪犯将被刺之字自行除去而又犯了新罪,则要补刺;若已被刺臂的人把整个胳膊都刺上花纹,以掩盖原刺字样、纹络的,如果再犯盗窃罪,就要在背部刺墨;如果屡次犯罪,其左右项、臂都刺了字的而再次犯罪的,则在项下空处刺墨。然而,元代法律又特别规定:蒙古人及妇人犯罪的,不刺字,如果审判官擅自将蒙古人刺墨,要对其施以杖刑七十并给予除名的处罚。

明清两代也延续使用了黥刑。明律规定,凡是白天抢夺别人财物的人,在他的右小臂上刺“抢夺”二字;若再犯此罪,则对右臂施以重刑;凡是盗窃偷得财物的,初犯的人在其右小臂上刺“窃盗”二字,再犯则刺左小臂。另外,明代还规定,若被刺者擅自清除字样的,补刺。在清代,窃盗罪也有刺字的规定,一般初犯刺右臂,再犯刺左臂,第三次则刺右脸,第四次则刺左脸,有时还会分满汉两种文字。

黥刑,自早期奴隶制时期出现,直至清朝光绪末期才被彻底废除。这是一项标记性的刑罚,罪人一旦受此黥刑,则要一生都生活在耻辱中,难以再为人,而于其他人则有了很强的警示作用,这正是统治者想要的,因为他们朝思暮想的就是如何禁止臣民犯罪,如何有效控制犯了罪还想再犯罪的人,而是否该给罪人改过自新的机会,他们或许也曾想过,但在前者面前,这一想法便做出了让步。这或许就是黥刑虽几经存废,但从辽宋直至明清相沿不废,一直使用至封建社会末期的原因吧。

(二)劓刑

劓,会意字,顾名思义,劓刑的行刑办法即割鼻子。

战国时期,魏王送给楚王一个美女,楚王非常喜欢,但楚王原来宠爱的一个名为郑袖的妃子非常嫉妒,便设计陷害美女。她开始的时候表现得非常喜欢那位美人,用尽一切方法讨好她以消除美人对她的戒心,同时也蒙骗了楚王。天长日久,美女把她当成姐妹,非常信任她。于是,她便对美女说,楚王不喜欢你的鼻子,你要故意常常捂住鼻子,这样楚王就会永远喜欢你了。美女信以为真,入见楚王时,坐在楚王身边便总是捂鼻。楚王不解其意,便问郑袖是何缘故,郑袖便借机进谗言说是美女嫌楚王身上的气味难闻,楚王听后心中自然不悦。郑袖见已挑起楚王对美女的不满,便告诉楚王身边的人,如果楚王有命令,必须立即执行,不得有误。一次,楚王与那位美女、郑袖坐在一起,美女坐在楚王身边,又遵循郑袖的“忠告”一次次地捂住鼻子。楚王见状,大发雷霆,就大叫:来人,把这贱人的鼻子割掉!其手下也早已听从郑袖事先的吩咐,立即对该美女实施了劓刑。

一个人被割掉鼻子,即使再漂亮也会变成丑八怪,劓刑就是这样一种毁人容貌的刑罚,比起黥刑,更加残忍,一旦行刑不仅会使人承受肉体的痛苦,还会留下终生的残痕和羞辱。由于容貌被毁,难以掩盖,受过劓刑的人势必会遭到社会的鄙视,并且终身会受人监视,他们一旦行为不端,其他人就会起而制止、告发。这样,劓刑便也具有了善恶标记的作用。统治者用这种刑罚作为其维护统治,禁奸止过的手段。

同类推荐
  • 中国辟邪文化

    中国辟邪文化

    说起辟邪(也有学者使用“避邪”一词,其实不妥,因为就语义而言,“避”是消极被动的,无法概括“辟邪”积极主动的一面)人们或多或少都会有些认识,辟邪器物、辟邪行为、辟邪现象时不时地就在人们的生活中出现;说到辟邪文化,恐怕就没有多少人能说出个子丑寅卯,而把辟邪文化作为人类一种独特的生存智慧和生存模式来加以审视与研究,就更是凤毛麟角,难能可贵。
  • 山水佳迹对联(下)

    山水佳迹对联(下)

    对联,汉族传统文化之一,又称楹联或对子,是写在纸、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的对偶语句,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中文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它是中国汉民族的文化瑰宝。本书介绍了一些地方的关于山、水的对联,如“三凰山(澧县)”、“会龙山(益阳)”、“岳麓山(长沙)”等等。
  • 地域文化常识

    地域文化常识

    本书介绍中国各地区独特的地域文化常识,着重从历史叙述、种族血统、学术传承、方言、地方名俗等方面进行介绍,使读者了解到不同地域的自然差异和人文差异。
  • 家庭万宝全书(中国民间文化丛书)

    家庭万宝全书(中国民间文化丛书)

    本书主要介绍了以下几方面家庭生活窍门:购衣穿着、洗涤熨烫、服饰收藏、食品选购、食品加工、食品贮藏、美食烹调、饮食保健、厨房用具、购房居家、居室清洁、家电购买、家电使用、用品维修等。
  • 书与人

    书与人

    本书为“书文化”系列之一,是围绕“书与人”展开的读书随笔。分“书与人”、“人与书”两个部分,以众多爱书人与书的不解之缘,以及书中讲述的人的不同生活和命运为线索,通过对经典著作的精心解读和深入感悟,在与读者分享阅读之美、阅读之乐的同时,致力于人类精神文化的传承,展示众多作家、学者的思想文化成果以及生命深处无法泯灭的人性的光辉。
热门推荐
  • 祀罪

    祀罪

    神既坠落,世人蔑神;天泣之时,伤潮溺亡;罪孽深重,无论神人。失去的东西,他必然要亲手夺回;一切觊觎神的东西的逆臣,终将被染血的刀剑钉在僭越的十字上。负罪的神终将归来。
  • 超神学院之最强系统

    超神学院之最强系统

    what?前一刻还是在科学院里被一群奇怪的家伙做着研究的叶知秋睁眼的那一刻,世界却不再是那个熟悉的世界。凯瑟琳、阿卡丽、蕾娜等等,通通都是我的,守卫地球这种重任就交给我来吧!“嗨!醒醒,叶知秋,该训练了!”。。。。。。
  • 公寓中·梓里集·采蕨(沈从文小说全集 )

    公寓中·梓里集·采蕨(沈从文小说全集 )

    该卷本收录《公寓中》《梓里集》《采蕨》《衣冠中人》四部子集,这些短篇小说是作者未曾集结出版只单篇发表的小说,创作于1925年至1932。由于战争原因,有的未曾发表有的原稿已毁,该集按创作时间的先后、内容的相关性构成,或借用小说名为集名,或由编者所拟集名,是出版界较少见的珍贵版本。
  • 执掌虚无

    执掌虚无

    一次特殊的任务,一到神秘之光,军界的未来之星吴九龙神秘失踪,而与他同时消失的还有华夏瑰宝轩辕剑,是一场意外还是命运的使然……
  • 焚天九龙斩

    焚天九龙斩

    一废材,却肩负救世主的使命,为寻找天书,来到另一位面地球,当他再次回到仙界,已成为另人仰望的存在,看一平凡弟子,如何穿梭于位面之间,看他如何强势回归。
  • 缚天记

    缚天记

    本书简述一群普通的平凡人因一场天灾来到了一个神秘的世界,这里有山洪猛兽,神能强者更有神秘莫测的地势山川充满了机遇与险境,若得机遇便能飞黄腾达一举成仙若遇危机将死无葬身之地且看本故事的主角林枫如何以一平凡之躯成就无上之路。爱恨只在一瞬间,兄弟之情,红颜之意纵使我堕落无间地狱也要保卫这一片土地弹指地动山摇,翻手石破天惊,世间万物皆为蝼蚁。
  • 珒然如梦

    珒然如梦

    许蔓珒和杜聿然的爱情,如梦一般美好,却也像梦一样短暂,好梦易醒。梦醒了,缘尽了,人也散了。让人遗憾的,从来就不是不爱,而是爱过又错过。我不愿再和你错过,就像我不愿在每一个梦醒时分,只能靠着那一点仅有的记忆来想你。我想我会一直爱你,就像我反复做的那个梦,梦里木槿花开,你伏在我的背上,摇晃着双腿轻轻唱着歌……
  • 一舞倾城:腹黑魔帝千面妃

    一舞倾城:腹黑魔帝千面妃

    在现代,她是绝世倾城的第一杀手,身为古武世家的大小姐,她拥有一身好武功以及高超的医术。却信错了人,被自己的未婚夫与妹妹杀害穿越到了古代的澜天大陆。殊不知,一切已是上天冥冥中注定。万年轮回,她是掌控世界命运的圣尊,与其余五仙守护强大的星能源。本以为她已经能做到看破红尘,却在万年之后再次遇到了他。明明曾经被他伤的痛彻心扉,见到他时却还是忍不住奉献出自己的一颗真心。多年以后,她的心,已是伤痕累累。“我宁愿从来没有爱上你。”一句话,断绝了一切情缘。“沐儿,回来吧。”面对他无助的眼神,白沐雨只是淡然一笑:“能陪伴在我身旁的,只有他......”
  • 灭世黄昏

    灭世黄昏

    天痕现,众神归,乱世到,王者出。神王转世,众神回归,绝世红颜伴左右,生死兄弟相追随,众多位面内他们将何去何从?平平淡淡逍遥一世?还是除尽阻碍登临巅峰坐实神王之名!
  • 逆水蓝柔

    逆水蓝柔

    他说、我的名字是流丝时间她说、我的经历是如炬天边他说、我的微笑是残垣断壁她说、我的泪光是雨水硝烟他说、我的执着是希望破灭她说、我的虔诚是青鸟云烟他说、我的背影是破灭火焰他说、我的思想是决战之巅她说、我的灵魂是你的终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