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聊斋志异》看中国民间的神仙信仰
在中国民间广泛流传的神仙信仰也是起源于灵魂信仰,而且神仙两个字虽然被我们连着说,但神与仙还是存在不同的,神更多的是指本来就具有神性的人,而仙一般在原来都是普通人,只不过后来因为机缘巧合,他们才成为具有法术的仙人。
为什么会出现神仙信仰呢?因为原始人类相信灵魂是不死的,于是他们非常纯朴地认为,生前就非常强壮有力的人,死后他们的鬼魂也同样是强壮有力的,于是他们就把这些人神化,让他们成为自己的保护神。例如唐朝以后流传的门神尉迟敬德等,就是这样成为神的,当然这是很久以后的事情了。后来,这种信仰方式被人们所承继并流传下来。在儒家经典《礼记·祭法》中有这样一段文字,可以很好地说明这个问题:”夫圣王之制祀也,法施于民则祀之,以死勤事则祀之,以劳定国则祀之……能捍大患则祀之。”
学者普遍认为:神出现得比较早,而仙出现得比较晚。民间的神仙信仰广泛地吸收了原始神话和信仰当中的神仙,并让祂们成为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例如开天辟地的盘古、创造人类的女娲娘娘,甚至是治水的大禹等等。东汉以后,佛教东来,道教也开始兴起,于是民间崇拜中就又加入了观音菩萨、玉皇大帝等等。到后来,一些历史人物也开始被人为地神化,以致于逐渐成为某个地区乃至全国的保护神,有些甚至充当了传统信仰中的天神、地祇,如鲁班、关帝、吕祖等。当然,有更多的民间神祇还是民众自己创造的,如瘟神等等。在蒲松龄的生花妙笔下所描述的神仙,也完全符合民间信仰。
在整部《聊斋志异》中,真正反映神仙信仰的篇目并不是很多,但它们大多和现实生活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例如在︿卷四·柳秀才﹀中的蝗神和︿卷十二·雹神﹀篇中的雹神,都直接关系到农业的生产和庄稼的收成。在︿卷七·牛蝗﹀中的瘟神,则直接影响到家畜的生死,而家畜对农民有多重要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在︿卷六·菱角﹀和︿卷十二·公孙夏﹀中,则分别出现了观音和关帝,祂们两位则是从佛教与道教信仰中吸收而来的。除此之外,还有其它的神,如︿卷六·雷公﹀中的雷公、︿卷十一·齐天大圣﹀中的孙悟空等,也都和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除了神之外,在《聊斋志异》中写仙的篇目也较多,而其所写的仙人大多是得道成仙的凡人,如︿卷六·马介甫﹀的马介甫和︿卷七·罗祖﹀中的罗祖等。当然,也会有一些因为触犯天条而被谪下凡界的天仙,如︿卷六·蕙芳﹀中的蕙芳和︿卷八·嫦娥﹀中的嫦娥等等。这些仙人都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大多能救人于危难,甚至拥有起死回生的法力。除了神和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之外,在民间信仰中的仙人,也和人们的生活有密切关系。因为这些仙人们大都有情有德、济世解围,所以受到广大民众的普遍崇拜。
古人之所以崇拜神灵,就是因为惧怕祂们,或者想祈求帮助,无论目的如何,归根究底还是为了今世的幸福。对古人来说,今生今世是要重于来生来世的,他们把死亡看成一件非常可怕的事情。因此,那些能够长生不老、无所不能的仙人,也就成为他们真正羡慕的对象。
后来,道教产生,为了更有效地宣传和普及道教,他们把得道成仙标榜为人生的最高境界,并且拟出具体的实践方法,于是神仙信仰逐渐得到系统化,并成为道教的主要组成部分。随着道教的广泛传播,道教的影响也不断扩大,因此,神仙信仰也开始进入寻常百姓家了。在古代,关于神仙的传说数不胜数,升天成仙也就成为人们普遍的追求目标,甚至连封建帝王也未能免俗。据记载,在中国封建王朝中,有很多皇帝就是因为服用了有毒的所谓仙丹才驾崩的,其中就包括开创贞观盛世的唐太宗李世民,由此可见神仙信仰在中国所占有的重要地位。
在民间崇拜的神仙中,影响最大的就是传说中的”八仙”。一般而言,八仙分别是:铁拐李、汉锺离、张果老、吕洞宾、何仙姑、蓝采和、韩湘子、曹国舅。在民间还有其它一些说法,但无非就是其中的人物略有不同而已。在民间,不仅有关”八仙”的故事得到广泛的流传,还有许多的戏曲和小说,也以”八仙”为素材进行创作,甚至在一些道观里,也都塑有”八仙”的神像。
据了解,”八仙”中的人物大多是依傍具体历史人物而演变成的,例如韩湘子就是唐朝大诗人韩愈的侄孙。韩愈有一首诗,诗的名字中就有韩湘∣∣︿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这些历史人物受到神话的附会,于是他们的故事也开始变得荒诞不经,并且增添了浓厚的迷信色彩。但是和那些不食人间烟火的神相比,”八仙”更具有亲和力。因为他们并不是生活在天上,而是生活在人间,甚至就在我们身边,或嬉笑怒骂,或仗义行善,或风流倜傥,虽然少了一点神的尊严,但却多了一点人情味,因而得到广大民众的普遍喜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