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松龄(一六四○∣一七一五年),字留仙,山东淄川︵今淄博市︶人。蒲家世代书香门第,至蒲松龄父亲才开始弃儒经商。后来因家境衰落,生活极其清贫。十九岁时,蒲松龄参加科举考试,连中县、府、道第一,成为秀才,当地的人们誉为一时才俊。然而出乎所有人意料的是,后来他却屡试不第,直到七十一岁那年,才援例得了一个贡生,并且在四年后去世。
综观蒲松龄的一生,他除了当过江南宝应知县孙意的幕僚外,从来没有能够走上仕途,终其一生都在本乡设帐授徒。始终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生经历,使蒲松龄有机会大量接触下层民众、读书子弟和地主乡绅,并真正了解他们的喜怒哀乐、爱恨情仇。
出于个人兴趣,蒲松龄二十岁便开始注意搜集各种传说故事。据传,他曾专门在路边摆设茶摊,邀请过客在这里述奇说异,如果故事精采就不收茶钱。这段记载见于清朝文人邹弢所著的《三借庐笔谈》,虽然这并不能说明蒲松龄的真实创作过程,但也从另一个侧面指出了蒲松龄所写的故事,有许多来源于民间传说。按他在︿聊斋自志﹀中的说法是:”才非干宝,雅爱搜神;情类黄州,喜人谈鬼。闻则命笔,遂以成编。久之,四方同人,又以邮筒相寄,因而物以好聚,所积益伙。”经过四十多年的辛苦创作,才写成不朽的文学名著《聊斋志异》。
《聊斋志异》是一部文言短篇小说集,中国古典小说的珍品,许多人视之为中国古典文言小说的巅峰之作。全书共四百三十一篇,内容大致可分四类:
一、赞美纯洁而又坚贞的爱情,同时也对为爱情而奋力抗争的穷书生和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妇女们,给予真诚的歌颂。这类作品的代表如︿卷六·细侯﹀等。此外,作品还透过很多人狐相恋、人鬼相恋的故事,塑造了很多容貌美丽、心灵纯洁的女性形象,如红玉、婴宁、香玉、青凤、娇娜、莲香等,散发着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
二、揭露科举制度的黑幕,生动细致地勾画出考官们昏庸贪婪的丑恶面目,深刻剖析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灵魂的禁锢与腐蚀,谴责考场中营私舞弊的不良风气。因为蒲松龄终其一生都渴望透过科举走上仕途,却又一直失意不断,因此他对腐败的科举制度有着切身的体会。他并没有把这种体会深藏于内心,而是透过自己的小说,将这些体会真实地再现出来。在整部《聊斋志异》中,这类作品所占分量较多,其中代表作如︿卷八·司文郎﹀、︿卷六·考弊司﹀、︿卷十一·书痴﹀等。
三、揭露并讽刺当时封建社会中各式各样的贪官污吏、恶霸劣绅,真实刻画了他们贪婪恶毒的嘴脸。《聊斋志异》像一把投枪,直刺封建政治制度,抒发了蒲松龄对现实社会的愤懑与无奈。这类作品的代表如︿卷四·促织﹀、︿卷十·席方平﹀、︿卷三·商三官﹀、︿卷六·向杲﹀等篇。
四、除了上述作品之外,还有一些阐释伦理道德的故事,对人们具有很好的教育意义,如︿卷一·画皮﹀、︿卷一·崂山道士﹀等。
《聊斋志异》是一部充满浪漫主义气息的作品。它的浪漫主义精神主要体现在人物的塑造上,特别是由花妖狐魅变化而成的女性形象,更是别具匠心。此外,浪漫主义的色彩还表现在小说手法的运用,例如大量运用梦境以及上天入地、虚实变幻的想象情节,藉以打破现实世界的束缚,更好地表现作者的理想,并透过梦境和幻想来解决现实生活中根本就不可能解决的矛盾。
在蒲松龄创作之初,这部短篇小说集就已经开始有人传抄了,成书之后,更是广为流传,深受人们喜爱。在十九世纪中叶,《聊斋志异》开始传播到国外,目前已有英、法、德、日等二十多种语言译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