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5089800000029

第29章 余秋雨对文化现象的思考(5)

余秋雨还惊喜地发现,中国戏曲理论宝库中绝大部分最珍贵的建树实际上是昆曲理论。可见昆曲的根基之扎实,假如没有这些理论家,艺术就如一支长在浮萍上的花草,是经不起推敲的。昆曲坚守着戏剧理论这一理性思路,起点之高也是任何戏剧无法比拟的。余秋雨注意到,尤其到了万历年间,以汤显祖、沈璟的出色理论成果和著名理论对峙为标志,加以潘之恒的表演理论以及胡应麟、徐复诈、藏懋循、吕天成等人的论述,整体理论水准一下子提高,此后又有极为厚重的王骥德的《曲律》。清代的李渔更是一个伟大的戏曲理论家,他在昆曲研究领域卓有成效,著有表演理论《黎园原》,对一些著名的昆曲剧目他也加以评论,从而提升了昆曲的价值品位,使其不断走向成熟。

2001年12月,由苏州市人民政府和苏州大学共同创办的中国昆曲研究中心成立。这预示着昆曲没有走远,它转动着柔美的身姿向我们走来,向着热爱它的观众走来。

六、余秋雨与傩戏、傩舞文化

余秋雨研究戏剧,不仅研究戏剧形态成熟的昆曲,也研究原始形态的演剧方式傩戏、傩舞,这种戏剧只在中国很多边远贫困地区保留着,作为一种民间艺术,它的存在必然有它的道理,余秋雨决定去寻访。但他知道,傩戏、傩舞是老一辈人留下来的,现代人已很少继承,如果不抓紧时间去寻访,或许以后就没有机会了。

余秋雨首先来到安徽贵池山区的刘村,他曾听人说,这里有一种非常独特的戏种:驱煞春傩。果然,这种由村民演出的戏着实让余秋雨大开了眼界,不仅如此,当地的民俗也很奇特,比如,他们说的“腰台”,就是平常人说的消夜,农民演出到半夜就要吃“腰台”,吃完后再演到天亮,那个“腰”字就是半夜的意思,想来也有些道理,很形象的。

“腰台”的吃法也是有些吓人的,几锅肥肉,一篚馒头,两坛烈酒,人们围在一起,吃得很是有味,很是热闹,没有一个是怕吃多了长胖的人,余秋雨也吃了几口。吃过“腰台”后,几乎人人都参加到跳舞的队伍,不分村庄、田埂,一眼望去,到处都是舞台。

第二天一清早,余秋雨就赶早班的江轮,江轮十分拥挤,一夜的收获就如这江轮,将他此时的心塞得满满当当。余秋雨想,除了傩戏的材料需要补充到自己的研究著作中,他的整个学术研究方式也应该有所改变了。余秋雨就是这样,走到哪里都注意观察他所研究的戏剧,无论是高雅的,还是粗俗的,在他眼里,是没有高低贵贱之分的,只有质量的高低。正因他立足于学府和民间之间,他的研究成果才广博而精细,严肃而生动。此时他想起了八年前,他也是站在江轮上,下决心要独自攀登学术的殿堂,今天同样是站在江轮上,他又下了独自出走的决心。这难道是巧合,或者是上天的有意安排,余秋雨不得而知,但他相信,江水是好的预兆,他前面的路又会越走越宽了。

他回去后,将关于傩戏的研究论文写了出来,像以前一样,论文完成后他又一次感到前所未有的轻松。

正在这时,文化部通知余秋雨担任上海戏剧学院院长,最后余秋雨在无法推托的情况下,承担了这个重任,但他必须要把考察傩文化的总结《论中国现存原始演剧形态的美学特征》写完。在他的心里,学术研究永远是他生命中的重头戏,是他实实在在有价值的工作。他明白,先人留存下来的戏剧成果虽然厚重而绚烂,但毕竟是有限的,只有不断地探索、挖掘,中国的戏剧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才能在世界戏剧舞台上占据一席之地。戏剧是中国不可多得的文化财富,余秋雨正是怀着这样一种责任感去研究他所热爱的戏剧事业。“人是要有点精神的”,这是当今社会对人的一种基本要求,换句话说,人只要有信仰、有斗志,奇迹就可以出现,就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不久,余秋雨的《论中国现存原始演剧形态的美学特征》中文本,发表在北京的《戏剧研究》学刊上,它的英文本,发表在美国夏威夷大学的《亚洲戏剧》学刊上,题为Some Observations on the Aesthetics of Primitive Chinese Theatre,影响较大。可以想象,在上任院长的节骨眼上,余秋雨却能做到面面俱到,如果没有一种忘我的奉献精神,过硬的综合素质,这是不可想象的。

这篇关于傩戏的论文对余秋雨其实是一个挑战,其主要题材不像以往来自于书本,而是纯粹来自于他本人的考察,具有极强的原创性,这使得他在国际学术界开始崭露头角。余秋雨关于傩戏的研究才刚刚开始起步,后面的工作还很多,他还在不断地将研究进行下去。

七、艺术与写作

艺术对于文学来说,是它的魂魄,文学作品的艺术气息越浓厚,它的价值含量也越高。文学主要体现在语言上,故事固然重要,但如果没有比喻、夸张、形容、拟人、拟物、意境和诗意的语言,那么这部作品充其量只能算作一本“流水帐”。对于艺术,有一种通常说法叫:“灵气”,就是这个道理,有“灵气”的作者能使万事万物为他所用,信手拈来的感觉。艺术不是本身就有的,它有一种渐进、演化的过程,比如中国最早的《易经》、《尚书》是没有多少艺术含量的,只能算做记言记事,尔后为了更好地交流思想感情,逐渐有了记叙、描写、议论、说明、抒情等笔法和各种各样的修饰手法。又经过数千年的演进,便有了辞赋、史传、奏疏、小说、散文、游记、杂文、小品、报告文学、通讯、调查报告等文体。

《艺术创造论》中,余秋雨在谈到如何将平时的工作转换为艺术时,他这样启示我们:

当我们听到一些艺术家宣称,他们在写修建铁路题材、海洋考察题材、农村改革题材的时候,总不免有一些担忧。这些题材都是重要的,但要成为艺术作品,就必须把修建中的铁路延伸到人生的通道里,把海洋考察变成一种人生考察,把农村改革与广大农村的人生观念变革联系起来。条条道路通罗马,条条道路通人生。只有通向人生的道路,才可能是艺术的道路。

余秋雨说的这种人生就是人文学,因为文学是人学,没有任何学科

能像要求文学作品这样要求了解人的内心世界,揣摩人的内心世界,所以,只有将以上说的这些题材升华到人生的通道,变成一种人生考察,同时与人生联系起来,才能提升主题的意义,即将平实的、枯燥的、机械的、甚至没有生气的东西转换成艺术,也就是提升为一种精神,提升为一种既实用,又有血有肉,生机勃勃的艺术作品。

关于人生,在《最后一课》里,余秋雨并不赞同有些著名学者在写到人生时的那种说教方式:“也有一些著名学者参与谈论,像欧洲的那个培根,但不知怎么一谈人生就丢开了推理分析过程,只剩下了一堆武断的感想和结论,谈起来也很顺畅,一到实际生活中就显得过于浅陋,联想到作者本人不甚美好的人品和经历,这些谈论价值自然就不会很高。”从余秋雨的这段话里,我们看到了一种既浪漫又严谨的学者风范,他的文章如果不是“走”出来的,就不会有这样的体会,因此,有理有据有说服力是余秋雨文章能站得住脚的重要原因之一。

余秋雨的文章总是给人一种清风朗月的感觉,很高雅,很优美,属于“阳春白雪”类,但他也能接纳别人文章的“俗”。他的学生马小娟将自己发不出去的小说拿给余秋雨看,她在《吾师余秋雨》一书中回忆时说:“你的小说我都看了,他说,总是让人兴奋,写得很不老实,还有点黄,但是很明朗,很干净,不过它们总像是一幅很好的油画,却没有上框子。”余秋雨对待学生很少批评,总是以鼓励的语气鞭策学生,总看到学生的长处,就是偶尔批评,语气也很缓和,不会让学生下不了台,这也是余秋雨的语言,是另一种语言,也许这种语言从某种角度讲,比他书面的语言更重要,因为,这更能体现出他的宽容、厚道。

关于写作,余秋雨1999年5月21日在《中国妇女报》答记者问时有这样的对话:

问:你是个非常喜欢到处旅行的人,而且现在足迹也差不多踏遍了国内名胜,那么这种“行万里路”的阅历,是否也能给你的写作,注入进许多的天地灵气?

余:我觉得这些年的写作,甚至包括我年轻时写的作文,可能比别人多的一个优势就在于,我曾经生长于南方的山区。比如那时候我和同班级在上海弄堂里长大的同学相比较,我可以在作文里讲到山峰、瀑布、溪流,这样的树,那样的鸟;我想这些就是山川、河流赋予的某种灵气。而且我从小就看见了,不被城市高楼所障碍的自然气魄是怎么一副样子。

那么现在我走了很多地方,这种旅行的生活,当然给了我更多的自然灵感。因为世界上的美景实在太多,天地造化之灵巧,实在太出乎人们的想象了。所以我最近有一次在给大学生的演讲中说到这样一个问题:面对高山大川,再多谈文化,实在是非常不恭敬的。因为在自然界面前,文化其实只是非常渺然小气的一角。如果面对滔天洪水面对巍巍高峰,我们居然不懂得什么是敬畏,不明白人类身躯的渺小,还在叽叽喳喳谈什么文化,就会显得太不虔诚和做作了。所以我认为人的生命对大自然,不要过于骄傲,而文化对于天地的整体气氛,也不要过于嚣张。

问:为什么在你文章的字里行间,总内含着一种从容和悲凉的气氛?

余:像我这一代人,如果又经常是处在深思熟虑之中,那么在谈中国历史的时候,内心当中如果没有一点悲情的话,那是根本不可能的。那么从容又是哪儿来的呢,其实我以前是一个性情非常急躁的人,A型血的人嘛,大都会有这样一个阶段。但是有一点比较重要,那就是当我一旦进入某项学术研究的时候,都是要一本著作一本著作地啃下来。我记得自己完成第一本学术著作的时候,那时候我才30岁,写作的当时,各方面资料又非常匮乏,所以就只能去图书馆,找外文原著自己一点一点地翻译,浮躁不得也着急不得。之后又这样写了几本学术著作,心气也就自觉不自觉地平静下来了,因为面对学问,你只能踏踏实实地认真研究。有了这样十年的磨砺,我才算做到了能对写作气定神闲。所以我当时不参与任何有关文艺的各种论争,比如大家吵来吵去,无非就是吵一个什么观念该不该或对不对。我觉得我们国家的文化,最需要的不是这种论争,而是应当大家平心静气坐下来,仔细研究一些问题。

山村的生活和后来不断地旅行,在写作上实在给了余秋雨太多别人没有的灵性,但有了生活并不等于写作一定能成功,惟有将生活和写作溶入一体,观察生活、品味生活、然后再剖析生活,才能达到一种境界,写出来的文章也才能独树一帜,这或许就是余秋雨的文章能称其为艺术的根基。

同类推荐
  • 民俗实用对联(上)

    民俗实用对联(上)

    对联是做为民族传统风俗文化之一,从其诞生起,就一直为历代人民所重视。本书从岁时节日、人生礼俗、工商百业三大方面,选取精联、名联百余条以飨读者。
  • 长河风·文汇集

    长河风·文汇集

    《黄土谣丛书》作品立足宁夏、纵横西北、放眼黄土高原,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赞美了家乡,赞美了祖国的大好河山。本书编选了作者撰写的论文、评论、评介、随笔、诗词等,是一部思维清晰、逻辑严密、语言朴实的著作。
  • 冬青书屋文存

    冬青书屋文存

    这本书系统的介绍了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内容丰富精彩,是一本值得阅读的好书。
  • 新媒体时代的文化批评

    新媒体时代的文化批评

    本书收录了作者2008—2011年的文化研究成果,分为上海文化、文化形象、传媒文化、文化教育、世博文化五辑,呈现了新媒体时代文化和文化批评的现状。该论集的文章获得极好的社会反响:《大都市文化发展趋势与上海文化发展坐标、定位问题研究》一文获得第七届上海市人民政府决策咨询研究成果二等奖,《论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文化遗产保护》一文发表后为《新华文摘》全文转载,《新媒体时代的文学创作与阅读》整版刊载于《文汇报》学人演讲栏目。
  • 周立波评说:周立波研究与文化繁荣学术研讨会文集

    周立波评说:周立波研究与文化繁荣学术研讨会文集

    作为一位文学教育家,周立波在文艺教育战线上是革命文学新人的良师,是从延安走向全国的大批青年革命文艺战士的辛勤培育者之一,是包括著名诗人贺敬之在内的延安鲁艺同学们永久怀念的授业之师,是学识渊博、深谙艺术真谛的马克思主义文学教育家。正是在周立波同志的帮助与带动下,上世纪60年代初,湖南文坛群星灿烂,佳作连连,出现了新中国文学流派——“茶子花派”享誉一时,至今绵延不绝。周立波由此被誉为当代湖南文学之父!
热门推荐
  • 神奇宝贝之米娅

    神奇宝贝之米娅

    “阿尔宙斯,你这又是找我什么事?”米娅在一个空间里冷冷地说。“没什么,就是送你去一个地方玩一下。你去过的。是我那里。默认了?”阿尔宙斯突然后就感到背后一凉“事不宜迟,快走吧”一到光闪过,米娅就消失了。
  • 戮战之最强王者

    戮战之最强王者

    这是一个王者为尊,强者纵横的世界。什么修真高手,修仙强者,统统都一起上吧!还有,上古魔神,远古灵兽,带着你们的《山海经》纷纷觉醒吧。一场创世之战,就等一触即发......
  • 灵魂之所地球最后一百人的希望

    灵魂之所地球最后一百人的希望

    原本作为一个坚定不移的足控张浩瀚活的虽然颓废,倒也是挺滋润的原本平凡,有点小聪明,小胆怯的少年哪知自己被选为地球最优秀的100位年轻人又怎能料到他能够拯救整个地球拜托,他只想做个低调的足控变态好不好
  • 青春:只为更好的你

    青春:只为更好的你

    流年芳华,我们最美的时光。许萱想要与他断绝关系,从一个边远的小城市转到了上海这种大城市。在这种大城市中,她孤身一人,去做公司的小员工。可是天命不由人,在这里又发生了许多她不想发生的事情,又遇到了不想见的人,看见了霸道总裁……
  • 分身术之无爱杀手

    分身术之无爱杀手

    杀手,他的生活充满的是枪林弹雨和无休止的硝烟。辰逸在偶得一枚神奇的戒指之后,奉老头子之命前往战场,意外救下了一个华夏女子,本以为身为杀手的自己与她将不再有任何瓜葛,就在任务结束之后老头子竟然让自己去银海市当一位大小姐的保镖,杀手与保镖本就是对立面,双重身份又能否完美融合一身,辰逸又能否胜任这项工作呢。然而让辰逸没想到的是自己在去当保镖之前就已经调戏了这位叫周乐乐的大小姐,见面之后又会发生怎样的奇葩故事呢,泱泱大都市又能否与那位女子碰面呢?让辰逸最意想不到的是那枚戒指竟然让辰逸拥有了分身的异能和火遁还有水遁的超强能力。(作者QQ:429772293)
  • 傲娇公主的爱情恶作剧

    傲娇公主的爱情恶作剧

    当怀着仇恨来到“帝都”学院的美少女,重新遇到抛弃自己的渣男,她会怎么复仇?在复仇的过程中,居然被一只无赖给赖上,她会怎样做呢?(少女看起来单纯无害,其实则手辣心狠。她谨记【人不犯我,我不犯人】
  • 黎落为空

    黎落为空

    前半生我终究错过余半生只想陪你蹉跎——夜槿梵山河拱手为你一笑——夜子辰你执念于他是爱而他因你杀他便是恨如今爱也爱了恨也恨了你也该歇一歇了不然太累了我会心疼...——南宫桑陌我从不知与你们相遇竟成了我这辈子最后悔的事——黎落从十岁那年遇到你们我精彩的人生就拉开了序幕..
  • 平行星

    平行星

    平行的世界,三个地球的战争,三个罗伊的恩怨。
  • 重生盛世宠妻

    重生盛世宠妻

    前世的林琬出身名门,富贵安稳,却在被青梅竹马表哥求娶后,惨遭抛弃。在娘家呆了数日,又莫名成了仪王次子之妻。今生,她依旧从小生活安逸自在,却知道要远离表哥、珍爱生命……又为何,早早便被那个男人缠上呢?那个容颜清冷的男人,她上辈子的第二个夫。赵邕:“这辈子我都吃定你。”林琬:“来,张口吃药。”
  • 异圈

    异圈

    看似平常简单的动作却暗含乾坤,一篇《锦瑟》,一个麦比乌斯圈隐藏着众多的秘密。不写穿越,坚决不写!如果真要写,也可以考虑嘛,别走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