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来,这个人听说佛法能消除烦恼,便到附近一所寺院中,向一位僧人请教。僧人开导他说:“你现在虽然有了钱,但是没有智慧,没有智慧的人难免上当受骗。”
那人点点头:“那我怎样才能有智慧呢?能不能用钱买来?”
僧人也点点头:“能。但你要牢记,凡是向你要钱的人都是在骗你,只有卖给你智慧而又不收钱的人,教给你的才是真正的智慧。”
告别僧人后,这个人进了城,因为在他的心目中,城里人比乡下人精明。城里人的确比乡下人精明,听说他要买智慧,都在暗自嘲笑他的同时,挖空心思地骗他的钱。但他牢记着僧人的话,任你说得天花乱坠,只要你要钱,就不是真智慧。最终,那些心怀鬼胎的人费尽心机却两手空空。而他在购买智慧的过程中,见识了许多花样翻新的骗局,渐渐也就能看出其中的破绽了。
城里人见难以得逞,便戏弄他说,城外破庙里的那个乞丐僧很有智慧,你何不去找他买些?这个人喜出望外,兴冲冲来到破庙里,在一堆稻草中找到了那个乞丐僧。乞丐僧告诉他:“你若是遇到疑难问题,一定不要急着处理,可以等智慧来了再说。”
“可是,智慧怎样才能来呢?”
“每逢遇到棘手的难题,你就先向后退七步,然后再往前走七步,如此重复三次,智慧自然而然就来了。”
智慧就这么简单?这个人将信将疑踏上了回乡之路。回到家里,已经是半夜时分。进到卧室,黑暗之中,他朦朦胧胧地发现,妻子居然在与另外一个人同床共眠!
他想,我虽然傻,但也不能给我戴绿帽子啊!一定是妻子趁我外出,勾搭上了野汉子!他的心中刹那间燃起熊熊怒火,他拔出随身携带的尖刀,刚要刺下去,忽然想到乞丐僧教给他的智慧,何不一试?于是他退后七步,前行七步,如此重复了三次,发热的头脑竟然冷静了一些。他决定先捻亮灯,看看这个与妻子同床的人究竟是谁。在灯光亮起的同时,那个与妻子共眠的人也惊醒过来,翻身坐起——是他的母亲!原来他外出之后,妻子害怕,就请婆婆来做伴。
“天哪!若不是乞丐僧传授给我的智慧,我将闯下怎样的灾祸!”天一亮,他立刻布施了一半金子,为那个乞丐僧重新修建了寺庙,弘扬佛法。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幸福源于智慧,智慧则源于冷静。不冷静,就无法心平气和,不心平气和,就容易情绪化,一个人情绪化的人,往往会忘记自己本来是要干什么,把全部的焦点放在宣泄自己的怒火上。
古人云:小人易怒,君子戒怒,这不仅是品格高下的差别,也是智慧与愚痴的差别。有些人翻脸如翻书,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不具备用智慧解决问题但非常具备使问题复杂化的能力。人与人之间的差异,在于人品,也在于智慧。真正的智慧是知识和思想的叠加,是对事物的深层次理解和全盘考量。当然,性情粗暴的人也会有智慧,但任何人的智慧都离不开冷静。
4.你简单,幸福就简单
据说,唐代大诗人贺知章在长安为官时,他家街对面住着一个姓王的老头,王老头没有家眷,只有一个小僮,他经常骑着一头小毛驴出入市井,据说是靠卖串钱的索子为生,但他五六年来总是穿着一样的衣裳,却总是新的,这说明他经济上很宽裕,可以一次做下上百套同样款式的衣裳。然而,王老汉却总是刻意保持低调,生活也很平淡。
贺知章觉得王老汉非同寻常,便经常登门拜访,一来二去,王老汉超心脱俗的人品愈加吸引贺知章。随着时间的推移,二人的关系越来越密切。这时候,王老汉便告诉贺知章,自己其实是个修道的人,精通炼丹术,能够炼出黄金白银。贺知章倒不像寻常百姓那样迷恋金银,他热衷修道,于是便奉上了一颗价值不菲的夜明珠,权当学费。老汉也不推辞,但他接过夜明珠后直接递给身旁的小僮,小僮转身出门,不一会儿带回来30多个烧饼,并当着贺知章的面回报主人:这就是刚才那颗夜明珠换的!王老汉说好,你下去吧,贺知章却很不高兴,他心想,我这颗可是夜明珠啊,再不值钱也不至于才换30个烧饼吧?王老汉看在眼里,当即严肃地开导他:“这就是我给你上的修道的第一课啊!你怎么能过分看重经济利益呢?道这个东西是用心来体会的,要想真正体会道的真谛,就不能去计较贫富。你现在的问题是对金钱的心思太重,所以学不好道术。唯一的办法就是走出大都市的牢笼,回到乡间,去到深山老林中,到穷得什么都没有的山沟里去。等你得道之后你就会明白,所谓荣华富贵,不过是过眼云烟。”
见贺知章似懂非懂,王老汉又说:“比如刚才那颗夜明珠吧,想必它耗费了你很多心血,试问一下,你是为自己活着,还是为珠子活着呢?”
贺知章当即了悟,说:“真是啊!自从有了这颗珠子,我时而担心它丢了,时而又担心它坏了,真的费了很多心思。”
王老汉呵呵一笑,指着烧饼说:“现在,它只是一些烧饼而已,我们一起享用如何?”
贺知章一边吃着饼,一边想,自己这几十年来,处在官场,所听到看到的,无不是你抢我夺,尔虞我诈,富贵倒也有了,金银倒也有了,但也都成了人生的负累……过了没多久,贺知章便向皇上提出要告老还乡,回了阔别几十年的老家,做了个业余道士。
《红楼梦》开篇即说,“世人都说神仙好,唯有金银忘不了”,忘了金银未必能成仙,但满脑子都是黄白之物的人,看不透名利的人,别说修仙修道修禅修佛,修个好人生也很难,却是绝对的事情。
忘掉名利,忘掉寻常人概念中的人生大事情,你才可能成为不寻常的人。
在忘掉大事情的同时,人还要学会忽略小事情。忘掉大事情,忽略小事情,尽量做一个简单的人,才能尽可能地快乐、幸福。
北宋时期有个禅师叫白云守端,他先从茶陵郁和尚,后又拜入方会大师门下。有一天,方会突然问守端:“你以前都拜过谁为师?”守端回答:“茶陵郁和尚。”方会又问:“我听说茶陵郁和尚悟道源自于一次过桥时不慎摔倒,还听说他当时写了一首诗偈,你记得那首诗偈吗?”“我记得,”守端回答,“这首诗偈是:我有明珠一颗,久被尘牢关锁;今朝尘尽光生,照破山河万朵。”方会听完后沉默了片刻,然后笑着走了出去。
老师因何发笑?守端百思不得其解。而且就因为老师这突然一笑,守端居然整夜失眠,满脑子都是答案,都是设想。但直到东方渐白,他也没想明白。天色刚亮,他就找到老师,问他为什么听到郁和尚的诗偈会发笑。
方会没有直接回答,而是反问他:“你昨天经过街市时,有没有看到那个小丑?”“看到了,”守端不解,“这跟老师发笑有什么关系吗?”方会说:“在某一方面,你还不如那个小丑。”“老师指得是什么?”守端更糊涂了。方会说:“小丑喜欢别人笑,而你却害怕别人笑。我笑是因为我想笑,跟那首诗偈没有丝毫关系。”
著名国画大师张大千先生也曾有过类似的逸事。众所周知,他留有一把浓密的胡须,有一次闲聊时,一个朋友就指着他的胡子问:“晚上睡觉时,您是把胡子放在被子上面,还是放在被子里面呢?”张大千不禁一愣:“这……我以前从来没有留意过。这样吧,明天我再告诉你。”晚上睡觉时,张大千想起了朋友的话。他先是把胡子放在被子外面,感觉好像不太舒服;于是他又把胡子拿到被子里面,感觉也不自然……就这样反反复复折腾了一晚上,张大千也没有想明白:以前想都没想过的问题,怎么现在却这么让人头疼呢?
胡子放在被子里还是被子外?类似这些根本就不值得考虑的问题,考虑多了便成了烦恼。其实生活中很多事情都很简单,大可不必费九牛二虎之力去伤透脑筋,很多时候都只是相当于一年级的数学一样,或者根本就没有上过学、一字不识的人看待鸡兔同笼这一问题时的思维一样——打开笼子数数不就知道了?干吗费那么大力气列许多方程式来计算?更重要的是为何把鸡和兔一起关到笼子里呢?人生不过百年,何必那么多事?活简单点儿,幸福也就简单了。
5.你光明,世界就不黑暗
《庄子》中记载了这样一件事:庄子的朋友惠施做了梁国的国相,庄子去祝贺他。但惠施听信别人的挑唆,认为庄子是来和自己抢官做的,便命人到处搜捕庄子。后来庄子奚落惠施说:“南方的凤凰在从南海飞往北海的路上,只在梧桐树上栖息,吃竹子的果实,喝甜美的泉水。当凤凰经过一只猫头鹰的头顶时,猫头鹰刚好找到了一只腐烂的老鼠,猫头鹰便冲着凤凰仰头发出‘吓吓’的怒斥声。你也想用你的梁国相位来‘吓’我吗?”
这个故事未必真实,擅长移花接木的庄子很可能是在借调侃自己唯一的知己,来讽刺那些心理阴暗的人。什么叫心理阴暗?简单说来就是见不得别人好,不愿赞赏别人,认可别人,还把别人视作威胁,没有任何理由地憎恶别人,动辄奚落别人,打击、中伤别人。
“心理阴暗”是个现代词,传统上的习惯叫法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谁也不愿意视作小人,但这样的人却大量存在于生活中却不自知。
在一档电视节目中,一个主持人问一个小女孩:“如果你开的飞机没油了,飞机上还有好多乘客,其中包括你的亲戚,但只有一个降落伞,你会给谁用?”
“我会安排好乘客,让他们安静下来,然后我就会用降落伞跳下去。”
观众有的摇头,有的哄笑,笑小女孩幼稚和不懂事。
小女孩急了:“我……我还会回来的,我……我只不过是去取点油!”
很多时候,我们不得不反省自己,是世界太残酷,还是我们自己太阴暗?我们反复提到的苏东坡就很值得效仿。除了喜欢开些不合时宜的玩笑,苏东坡其实是历史上少有的纯真、光明之人。他曾经对弟弟苏辙说:“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儿。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好人。”事实上他也真的达到了这种境界。纵观苏东坡的一生,除了被起用,就是被贬黜,富贵和灾难始终相伴。但无论沉浮升降,他始终宠辱不惊,也始终坚持着自己的原则:只做好人,不做坏事。
苏东坡一生最凶险的遭遇莫过于“乌台诗案”。但苏东坡被捕下狱后,除了初时有些惊魂不定,后来便非常淡定了。他的想法是,自己反正没做亏心事,担心也没用,不如生死由命。因此他释然于怀,该吃就吃,该睡就睡,每晚呼噜打得山响。这种态度给他带来了好运。一天,打不定主意的宋神宗派人到监狱去暗探苏东坡,当来人回报说苏东坡吃了就睡,睡下就打呼噜时,宋神宗说:“我说苏轼没做亏心事,你们就是不信。”于是网开一面,把他贬到黄州了事。
如果说苏东坡一定要恨一个人的话,那么他最恨的人应该是章惇。章惇是个典型的妒贤嫉能之辈,尤其看不惯苏不坡。不为别的,只因他处处比章惇强。因此刚刚当上宰相,章惇便把礼部尚书苏东坡贬到了定州任太守。苏东坡还没走到定州,贬书又来了——去英州任从八品的承议郎。刚到英州第10天,又一道圣旨传来,命他卷铺盖去惠州任宁远军节度副使。在惠州,苏东坡写了一首小诗:“白发萧散满霜风,小阁籘床寄病容。报导先生春睡美,道人轻打五更钟。”这本是一首苦中作乐的小诗,但传到章惇耳中,却恨得他牙根发痒:“想不到苏东坡还过得这么舒服!我让你春睡美!”当即又把苏东坡放逐到了他所能放逐得最远的地方——海南岛。在各方面都很落后的海南岛,苏东坡食无肉、病无药、居无室、出无友、冬无炭、夏无泉,但他不怨天,不尤人,很快就和当地百姓打成一片,教当地子弟学习文化,并且教出了海南有史以来第一个进士!这自然令百姓更加敬重于他,但也更让章惇气不打一处来。于是他又下了一道“命令”:苏东坡从此不得签署公事!把他教授学生知识的权力也给剥夺了。
不是不报,时候未到。建中靖国1101年,宋徽宗即位,将章惇革职流放,并让已65岁的苏东坡速速北归长安,官复原职。当朝状元章援,也就是章惇的儿子,认为苏东坡北归后定能拜相,也定会报其父屡次迫害之仇。于是他便先写了一封信给苏东坡,一再乞求苏东坡能放他父亲一马。苏东坡收到信后,立刻回信,表示自己虽与其父不和,但都是为了国家利益,同时对章惇偌大年纪仍要被流放深感痛心,并希望他能多多保重身体,早日归返。更不可思议的是,苏东坡还在信中提供了一些养生的体会。返京后,又经常请章援到自己府上,嘘寒问暖,彻夜谈心,令章援感动至深,不止一次地感慨:“恩师的肚量与我父相比,一个天上,一个地下啊!”
林语堂先生曾这样评价过苏东坡:“像苏东坡这样的人物,是人间不可无一难能有二的……我们未尝不可说,苏东坡是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是散文作家,是新派的画家,是伟大的书法家,是酿酒的实验者,是工程师,是假道学的反对派,是瑜伽术的修炼者,是佛教徒,是士大夫,是皇帝的秘书,是饮酒成瘾者,是心肠慈悲的法官,是政治上的坚持己见者,是月下的漫步者,是诗人,是生性诙谐爱开玩笑的人……苏东坡的人品,具有一个多才多艺的天才的深厚、广博、诙谐,有高度的智力,有天真烂漫的赤子之心。说到底,他是个好人,从未做过一件坏事。”
的确,这个世界不总是光明,这个世界总有坏人,但正因为如此,才显出了苏东坡等人的高尚。世界越是黑暗,就越是需要卫道者,点亮自己,照亮世道人心。只要你不被黑暗淹没,你就是阳光,就是烛火,不仅能照亮自己,还能点亮世界。不然的话,你就是去到太阳上,顶多也就是个太阳黑子。
古代蒙学读本《三字经》开篇即说:人之初,性本善。世界无非你我他,守护自己的本性,就是守护全世界的光明。每个人都要保护好自己的良善,这远比保护环境更为迫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