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贷危机是次级房贷危机的简称,是指起源于美国,由于次级抵押贷款机构破产从而导致投资基金被迫关闭,股市震荡反常,进而使得全球金融市场流动性缺乏,造成世界范围内的金融市场的窘境。
在美国,按揭贷款有三个层次,它们分别是:优质贷款市场、抵押贷款市场和次级贷款市场。优质贷款市场主要是面向信用良好的优质客户(这些客户的信用分数多在660分以上)提供传统的15~30年固定利率的按揭贷款;次级贷款市场的客户则都是信用不太好(大多数人的信用分数都低于620分)、没有收入证明、负债较重的人,次级抵押贷款机构主要向他们提供3~7年的短期贷款;而抵押贷款市场也被称为“另类A 级”抵押贷款市场,主要是提供介乎前两者之间的贷款。
次级贷款市场的客户都是信用状况较差、收入证明缺失、负债较重的人,这些客户可以在没有收入证明的情况下从银行获得贷款。从表面上来看,次级贷款银行似乎是在做善事,让那些低收入的家庭可以在无须提供资金证明的情况下购房买车,过上富足的生活。然而,毕竟一切的商业行为都是以利为最终目的的,因此,银行制订了可调整利率,在还款的头几年里每个月的按揭还款很低而且固定,但是一定时间以后,由于利率的调整,贷款人就会感觉到还贷压力越来越大。当然,这样做银行的利润空间很大,但同时也承担了极大的风险,因为贷款人并没有收入证明和良好的还贷信誉。
银行将贷款贷给低收入贷款人后,为了将这种无法收回贷款的风险转移、尽快回笼资金,于是便以房产抵押为基础,将这些贷款以高利率的债券的方式转嫁到购买债券的人身上,由于此类次贷债券的利率高于优贷的债券,因此得到了很多国际投资机构,包括投资银行、对冲基金等很多投资机构的青睐。而这些金融机构将次级债再次证券化,设计出次级抵押证券(CDO),卖给全球的保险公司和对冲基金。而保险公司和对冲基金再次将风险通过次级抵押证券转嫁出去。如此一来,次级贷款市场运转正常便成了决定全球金融市场状况的关键。
由于这种贷款风险最初是以房产抵押为基础转嫁出去的,因此,如果房价能够不断上涨,即使有违约现象发生,放贷的机构依然可以将抵押的房子收回再卖出,依然能赚钱。然而,世上只升不降的资产价格是从来不存在的,当经济进入滞胀、通胀泛滥的时候,资产价格下跌就难以避免了。自2006年起,危机发生了。美国楼市开始出现下滑,房价下跌,次级贷款市场首先出现问题。购房者难以出售房子,也无法通过抵押来获得融资。而由于购房者无力偿还贷款,于是银行要将房子再次出售,此时却发现得到的资金根本不足以弥补之前的贷款和利息,甚至连弥补贷款额本身都不行。于是银行便在这个贷款上出现亏损,而这种现象又不只是出现在一两个贷款者身上,适逢美国经济进入滞胀期,许多家庭无法偿还贷款,因此银行收回他们的房产进行拍卖,但是由于房产价格的下跌,贷款银行无法从房产拍卖中收回贷出的款项,从而导致了巨额亏损,而其后购买他们次贷债券的投资银行也无法幸免地出现严重亏损。就这样,这个由金融机构构成的多米诺骨牌一倒俱倒,花旗、美林、瑞银、摩根士丹利等著名投资银行先后出现严重亏损,这场由次贷市场问题而引发的金融危机迅速席卷全球。
由于中国经济和世界经济的紧密联系,次贷危机对中国经济也产生了非常显著的影响。除了由于中国金融机构持有美国次贷金融产品而产生的直接影响外,其间接影响同样不容忽视。
第一,无论是次贷危机的发生使得美国进口需求大幅下降,还是美国政府为了减缓危机对本国经济的冲击而做出的美元大幅贬值,都使得中国出口行业的外部环境严重恶化。统计显示,与2007年同期相比,2008年上半年中国出口的增长速度放缓了5.7个百分点,其中纺织品服装出口增幅下降了11.6个百分点;许多以出口为生的中小企业进入了经营困难期,全国有6.7万家中小企业因此而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亏损。
第二,美联储进入了降息周期,同时在通胀压力下中国央行不得不实施从紧货币政策,从而吸引了大量的国际热钱流入中国进行套利。大量国际热钱的涌入,一方面导致仅2008年上半年我国外汇储备新增额就达2806亿美元,总额达1.8万亿美元之多,从而强化了人民币升值预期;同时这也加剧了国内流动性泛滥,使得通胀率和资产价格上升。
第三,次贷危机的爆发使得全球投资者不得不重新评估全球范围内的金融产品的价值,进而改变自己的风险偏好。这就增加了金融市场的波动性,造成中国的股市与房地产市场一度波动加大。
通货膨胀:为什么钱越来越不值钱了
近些年,粮价涨了,油价涨了,肉价涨了,房价更是在“涨”……这让日日与柴米油盐打交道的老百姓感到紧张,办公室、菜市场、公交车、网络论坛……关于物价上涨、通货膨胀的讨论随处可闻。那么,通货膨胀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
其实,通货膨胀就是指货币相对贬值。通俗地说,就是指在短期内,同样多的钱能买到的东西变少了,即钱变得不值钱了。比如半年前,两元钱能买1斤大蒜,现在两元钱却只能买半斤左右的大蒜了。当然,这种现象如果是针对某一项产品,并不能够称作通货膨胀,通货膨胀是指一种普遍现象,也就是说,不单是大蒜涨价了,其他绝大部分商品也涨价了,这才可以断定为通货膨胀。当通货膨胀发生的时候,人们辛辛苦苦赚来的钱买到的东西变少了,因此几乎所有的人都很讨厌通货膨胀。
然而,并非所有的通货膨胀都是不好的,不同种类的通货膨胀会对人们的生活以及社会经济产生不同的影响。一般来说,主要有以下几类:
1.温和的通货膨胀。这是一种比较稳定的通货膨胀,其通货膨胀率基本保持在2%~3%,最多不超过5%。如果每年的物价上涨率在2.5%以下,一般不能说发生了通货膨胀;当物价上涨率达到2.5%时,被称作不知不觉的通货膨胀。
一些经济学家认为,温和的通货膨胀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刺激经济的增长。因为物价的温和上涨不仅不会引起社会太大的动乱,而且能够提高物价,从而提高厂商的利润,这样就能调动起厂商投资的积极性,进而促进经济发展。因此,很多时候,政府都会采用“润滑油政策”,人为地提高物价,来刺激经济的发展。
2.快速的通货膨胀。当通货膨胀率达到两位数以上的时候,就属于快速的通货膨胀了。一般来说,这种通货膨胀是不稳定的、恶性的、加速的,会动摇人们对货币的信心,导致经济社会产生动荡,是一种较危险的通货膨胀。
3.恶性的通货膨胀。恶性的通货膨胀的物价上涨率往往可以达到三位数字以上,是极度的、超速的通货膨胀。当这种通货膨胀发生的时候,物价完全失去控制、持续飞速上涨,货币大幅度贬值。在这种情况下,整个社会金融体系也陷入一片混乱中,社会经济关系无法维持正常,严重时可能导致社会崩溃,政府垮台。
当然这种通货膨胀是极为少见的,往往只在战争或社会大动乱之后才会发生。例如:1923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德国的物价在一个月内上涨了2500%,货币值下降到战前价值的一万亿分之一。
4.隐蔽的通货膨胀,又称为受抑制的(抑制型的)通货膨胀。当社会经济中存在通货膨胀的压力或潜在的价格上升危机时,由于政府实施了严格的价格管制政策,使得通货膨胀并没有真正地发生,始终处于一种潜伏状态,然而,一旦政府解除或放松价格管制措施,通货膨胀就会发生。
对于普通人而言,是无法控制通货膨胀的发生与否的,关键是如何针对不同情况的通货膨胀采取不同的应对方式,以减少压力和损失。第一,当然是努力工作,开源节流,多赚钱、少花钱,以减轻通货膨胀所带来的经济压力。第二,可以通过合理的投资理财来抵消通货膨胀对财产的侵蚀。不过,这需要有针对地选择投资理财工具。在2%~5%温和的通货膨胀情况下,经济处于最健康的时期,利率通常不高。这时,购买大量的生活用品或将金钱转换成黄金储备都是不明智的,应当将你的资金投放到市场上,无论是投资到股市、房产市场,还是做实业投资都是很不错的选择,总之先让它运作起来,分享经济增长的成果,就能让自己的财产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越投资越多。
当通货膨胀达到5%~10%的时候,一般来说这时的经济处于繁荣的巅峰阶段,股市和房地产市场高涨。为了防止经济过热,政府往往会出台一些调控手段,但是却很容易被市场上投资者的热情所淹没、收不到什么效果。因此,这时,对于理性的投资者来说,无论是对股市,还是对房产的投资,都应该小心了。
在更高的通货膨胀情况下,经济明显已经过热,这时,严厉的政府调控政策会相继出台,但是经济软着陆的机会不大,在其后往往伴随着一段时间的经济衰退。因此,这时就一定不要继续留在股市了。而房产作为实物资产问题不大,在某种程度上说还能够对抗通货膨胀,但要注意的是,不要贷款买房,因为此时的财务成本很高;更不要炒房,因为接踵而至的经济衰退期会使得房产市场不容乐观。相反,由于利率在此时会达到高位,诸如长期债券、储蓄型保险等长期固定收益投资也就成为一个很不错的选择。
当遇到恶性的通货膨胀时,最好的方法就是以最快的速度将自己的全部财产兑换成不受恶性通货膨胀波及的国家的货币。如果财产转移已经来不及或者不可能转移出去,那么也应该尽可能将财产换成黄金、收藏等保值物品,进行储存,以减少损失。
通过了解通货膨胀的程度,我们可以知道经济发展的状况,从而制订出合适的投资理财计划,使得自己的经济状况良好。
就业问题:失业有多可怕
一个人如果失业的话,在某种程度上来说也就失去了经济来源,很有可能无法在社会上生存。因此,就业从来就是一个沉重而又让人敏感的话题。
就业问题不仅和每一个人的切身利益休戚相关,而且还牵扯着整个社会的安定团结。所以,无论是经济学家还是企业决策层,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无论是平民百姓还是达官显贵,都非常关注社会的就业问题。尤其是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随着经济全球化速度的加快,经济结构调整进入了新的一轮,结构性失业和摩擦性失业的人数也大量增加,就业成了许多国家的一个严峻的问题。在我国,随着改革进一步深入展开,就业问题已不单是经济问题,更是不容回避的社会问题。
在经济学范畴中,失业是指,一个人有能力并且愿意为获取报酬而工作,但却未能得到工作岗位的情况。失业率是失业人数占总人口的比例,是用来衡量闲置中的劳动产能的,其计算公式为:失业率(%)=(失业人口÷劳动人口)×100%。
失业率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经济状况。当失业率一直居高不下时,很难说这样的经济状况是良好的、正常的。失业率过高往往代表着资源没有得到充分的分配和利用,这样的经济发展是完全具有改进空间的。同时,失业率过高会导致没有稳定的生活保障的人数过多,从而威胁到社会的安定。
通过关注失业的高低和造成原因,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洞察潜在的经济社会问题。一般来说,失业的结构与变动情况是观察重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摩擦性失业:摩擦性失业是指人们在寻找工作或转换工作过程中的失业现象。现实中,人们通常不可能一次就找到自己满意、并且愿意终身从事的职业,在找到这样一份工作之前,往往会频繁地更换工作;而由于居住地的变更而要更换工作的情况也不在少数。在工作变更过程中出现的失业情况就属于摩擦性失业。摩擦性失业现象往往会导致求职者找不到满意的工作,用人单位也缺乏自己需要的人才,造成就业难和招工难并存的现象。现在好多大学生毕业都觉得工作不好找,而另一方面用人单位又大呼缺人,就属于这种情况。那么,如何才能降低这种失业率呢?增加职业训练计划,提高就业信息透明度,都能使失业者确实掌握就业机会,从而在很大程度上降低摩擦性失业率。
2.结构性失业:结构性失业是指由于市场竞争、市场结构改变,或者生产技术改变而造成的失业。比如,由于经济的发展,IT 行业的高端人才紧缺,而炼钢工人却因为钢铁业的不景气而面临失业;同样,在我国东部沿海的经济特区许多职位都虚位待人,而在老工业区的许多工人却正在因下岗而发愁。这些都是因为经济的结构性调整而造成的失业。
与摩擦性失业相比,结构性失业的周期往往要长很多,失业者往往要忍受长时间的失业痛苦,才能够重新找到工作,比如钢铁工人很难在短时间之内将自己培养成为炙手可热的IT 专业人士,而从老工业区举家迁移到经济特区也是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完成的。
3.季节性失业:季节性失业是指由于某些行业的生产受到气候、社会风俗、消费者购买习惯等因素的影响,从而导致该行业对劳动力的需求出现季节性的波动而形成的失业。例如,生产冷饮的工厂在夏季的时候由于销量大往往会大量扩招,而冬季的时候,由于产品进入销售淡季,也就不需要太多的劳动力来进行生产了,于是开始裁减员工,这样就造成了工人的季节性失业。
4.周期性失业:周期性失业是指由于整个经济周期波动造成劳动力市场上供大于求的情况,从而使许多劳动力闲置,产生失业。周期性失业通常在经济周期的萧条阶段才会出现。当经济处于繁荣和复苏期的时候,各个用人单位都争先扩充生产,对劳动力的需求就大,失业率自然就低;当经济处于衰退和低谷阶段的时候,各厂商不看好投资前景,因此纷纷压缩生产,大量裁减雇员,这样失业的人也就相对增多。
周期性失业往往不会只发生在某一个人身上,一旦发生往往就会有数目惊人的失业大军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