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5087100000019

第19章 告别生命(1)

悟思

世间最可惨者,莫甚于死,而且举世之人,无一能幸免。死亡毕竟是每个人都要走的路,人生百年恍眼过去,当面临年老多病、面容枯槁难堪之时,死亡也离我们近了。死亡的痛苦是没有人可以代替的,而大多数的人都无法自在地面对死亡的阴影,这是人类最大的悲哀。

人是怕死的动物。在电视上看到一些盗匪,他们应该是不怕死的,但上刑场时大多是被宪警人员架着走,看样子这些盗匪也是怕死的。病人被宣布得了绝症后,据说大多死得较快,这也是人怕死之故。二战时,纳粹德国的特务人员曾经做了一个实验,先让犯人目赌一个人被割腕慢慢流血而死的整个过程,然后将此犯人蒙住眼睛以冰刀假装成刀割此犯人,一段时间后,犯人没流半滴血,但也死了,原来是被吓死的!可见人的内心有多么怕死!此外,像人怕黑暗,不敢独处,怕蛇、怕鬼,怕老没有人养,怕生病无人照顾,还有些人怕世界末日,所有这些“怕”其实都是源于内心对死亡的恐惧。

生死本来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佛陀曾说:“夫生有死,自世之常,此何足怪!”佛教告诉我们,“死之一字,原是假名,以宿生所感一期之报尽,故舍此身躯,复受别种身躯耳。”死只是假死,只要不灰心,不灭识,人的生命可以延长,可以永生,生死即涅槃。我们不能简单将佛教的“生死学”视为迷信,它有重要的积极意义。它使人们知道,有生就有死,人们应该把死看成与生同样自然,以便来日接近死亡时能从容自在地面对。佛教以“人有来生”的观念开导大众,使人们充满希望,消除死亡的恐惧。佛家的终极关怀,是从生命的当下做起,不是等到生命要结束的时候再来做。

佛菩萨主张“慈悲为怀,普渡众生”,佛教是一个重视生命的宗教,佛教是一个重视临终关怀的宗教。佛教史上,对于老者、病人、死亡的关怀,都有丰富而周足的记载,用心之诚,关怀之深,千载之下,万古常新。佛陀本人就曾经伺候病人,开示老者,关怀其父王的临终;祖师大德也是如此,代代相传,直至如今,感人不已!

当告别生命之时,人们总是充满了厌弃、无奈、不满和恐惧,生命也因此变得更加脆弱。老、病、死本身已经是肉体上最剧烈的痛苦,而更深一层的心理折磨,使人们又“受了第二支箭”。对于每个人,能够在亲人和朋友的关怀中往生,是临终前最大的愿望!死亡需要尊重,在必须经历的生命历程的终点,人人都需要平等地得到尊重!

当我们逐渐解开了神秘的生命面纱,当我们看清了生死那丰富多彩而玲珑剔透的本来面目,我们就应该不再畏惧死亡。当死亡来临时,心怀宁静和喜悦地去接受,走好生命最后一段旅程!

在死亡面前

茫茫苦海,芸芸众生,匆匆过客,碌碌何为?古人说:不为名来,即为利往。人们平时就在“名利”上竞走奔驰,追求寻觅,无暇顾及生命的真相,直到大限来时,方知岁月不饶人,老病交加,手足无措,心烦意乱,哭爹喊娘。

人世间,对于这种急需关怀的临终者,或者不问不闻麻木不仁,或者冷眼旁观无能为力,或者忧愁洒泪以示同情,或者药物麻醉求安乐死,或者虚狂妄语哄骗蒙蔽,此等情景,都只是徒增死者之伤感,虚掩死亡之真情,怎不令人感慨万千,悲心泉涌!

长夜漫漫何日晓?幽关黯黯不知春!

面对死亡的种种肉体剧痛,和如此凄惨哀绝的情境,既不可若无其事的样子漠不关心,也不可杞人忧天的样子庸人自扰,而是要拿出真正的勇气和毅力,敢于为临终者扯破虚伪的面纱,直示本来之面目。

第一,有生必有死,这是生命历程不可抗拒的规律,高者必堕,合会有离,生必有死,聚散无常,自是世间之常规,必须首先告知临终者此一真正可靠之事实。

第二,死亡无有定期,人生不满百,常怀千年忧,无论身份地位如何,无论寿命长相如何,无论何时何处,生而为人备受黑白无常之威胁,白天和黑夜不停地交替着削减了生存的岁月。雪峰颂云:“一盏孤灯照夜台,上床脱了袜和鞋。三魂七魄梦中去,未委明朝来不来。”

第三,死亡是生命转折的关键,不是游戏的结束,而是一期生命的终结,另一期生命的开端。犹如开着一辆车,到了机器部件都已损坏,再也开不动的时候,就必须带着装在车厢里面的物品,选择另一辆新车,延续原来的目标,回归故乡的家园。否则,永远只能流浪在他乡,而失去真正的自由和温馨。

第四,在死亡面前,过去生活的一切负面记忆,都显得不足挂齿,首先要原谅自己,其次要原谅别人,然后再原谅其他的人和事,原谅一生中所有的不满、积愤和误会。顺便就要放下肉体和心灵的痛苦与创伤。

第五,临命终时,可以寻求生命的美好向往和究竟归宿,放下包袱的清净身心多么完美无缺,极乐世界的依正庄严何等微妙绝伦,向往着生命中究竟觉悟的洒脱自在,这是寻找安全港湾的最佳时刻,多给临终者赞叹、引导和鼓励。

第六,生命之尊严,并没有因为死亡而摧毁,一切来源于尊重。对临终者产生了发自内心的恭敬尊重,超越怨亲敌友的差别,没有国界肤色和种族的区分,亦无男女老少相貌美丑的执著,更无身份地位行为善恶的评判。生命就是生命,离开一切现象上的差别,完全投入到神圣不可侵犯的生命海洋,闪烁着无限智慧和慈悲的光芒。

从懂事的时候起,我们就不停地关怀自己,不停地为自己打算。从小就打算能够过得开心好玩,无忧无虑;稍长又打算自己能够名利财色样样如意,出人头地;后来还打算自己能够妻贤子孝人际和美,安享天伦之乐。难道就不能为自己的死亡和下一期生命做一次打算吗?当然是可以的。

无论在社会历史上,还是在宗教历史中,古今中外,都有数不清的圣贤们完成了临终自我关怀的大业,显示了生命的洒脱!佛教自然是特别重视“自度度人”之实践性的宗教,具有非常清晰的“自度度人”的理论和方法,可以说:一部《佛教史》,就是一部生命的实践智慧学史,一部《高僧传》,就是一部生命的自由洒脱传。

能够微笑着面对死亡,这并不是天方夜谭的古老传说,而是潇洒大方的自我关怀,也是实事求是的现实主义。当死亡无情地降临时,与其哀伤悲叹和十万个不愿意,不如冷静一点儿承认这是一期生命的终结,坦然面对而不逃避,其实,眼泪和微笑也就在一念之间。

不过,同样的死亡微笑,却有不同的微笑内涵,这又是生命的另一个丰富多彩的层面,也只有透过佛法的眼睛,才能让我们彻底看清楚此中的富有和庄严。佛法中的五乘正法,就是指人乘、天乘、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能够获得此五乘中的任何一乘,就都可以在死亡的时候,面带笑容而不会憾恨交加、痛苦不堪。但是,菩萨乘的重点却在利益他人,即使在死亡面前,也不会忘记关怀他人,所以并不局限于自我关怀。

首先,最低程度的死亡微笑,也要在临终时超越恶业的束缚,包括事相上的去恶从善,以及心灵上的没有恶业之阴影。人乘就是实践做人的善良行为(善业)——五戒,相当于儒家所说的仁、义、礼、智、信五常,具有严格意义的正人君子之素质,也就是对待自己有清醒的头脑和善意的谅解。世间许多豁达的人,并不信仰什么宗教,也能够笑面死亡,就是属于这种情况。按照佛法看,此人来生还有资格获得美好的人生。

其次,稍微安宁的死亡微笑,就是在现实生活中已经实践了纯善纯美的人,无论是行为上,还是心念中,都没有让自己留下悔恨和痛苦,从善如流的生活态度,一直延续到临终时刻。社会上阴暗丑恶的漫布和泛滥,也不能侵扰内心纯善的唯美主义,这是天乘的实践结果,在五戒的基础上,再加心灵的无贪、无嗔、无痴,身心世界一片祥和善意,死亡之后即可到达生命的快乐天堂。

这两种死亡的微笑,都是从自我关怀中获得,也是佛法与其他正统的宗教,乃至世间法的共同层面,学佛与不学佛,只要认真面对死亡的问题,在平时经常训练涵养,就都能够达到的。但是,这两种死亡的微笑依然是处于轮回生死的状态,并不是永恒的微笑,而是暂时的自我安慰,将来还会笑不出来而痛哭流泪的。佛法的独特之处,就在于并不满足这两种看似轻松随意的死亡微笑,所以佛法的真精神还在于超越世间的善和恶,获得生命更深层次的洒脱。

佛教临终自我关怀的真正目的,也就是使临终者解脱轮回之痛,从此不再流浪生死险道,不再因风皱面,不再为雪白头。这是修习声闻乘和缘觉乘有所成就的人,自己渡过了生死苦海,而在死亡时脸上露出的灿烂微笑。

首先,声闻乘的成就者叫做阿罗汉,消除了思想和见地上的根本错误,一般来说,具有三层含义:一、杀贼,贼,指见解、思维上的迷惑。阿罗汉能断除三界见、思之惑,故称杀贼。二、不生,即无生。阿罗汉证入涅槃,不再接受生死的任何痛苦,也不再受生于三界之中,故称不生。三、应供,阿罗汉得漏尽,断除一切生死的烦恼,应受人天之供养,故称应供。所以,这才是能够真正做到自我关怀的圣者,才是临终时真正洒脱的实践证明。

其次,缘觉乘的成就者叫做辟支佛,这在思想境界上要稍微高出声闻乘的圣者。他们有的是无师自悟,称为独觉;有的是听佛说十二因缘法而悟道,称为缘觉。明白了一切现象都是因缘和合而生起,没有任何可以主宰的内容,死亡也是如此,本来就是缘聚则生、缘散则灭的一种现象,所以不受这一切现象的束缚和世俗的纠缠,超然物外,释然解脱。

佛法中的这些理论方法,历史上的这些实践记载,都很丰富明了,清晰可辨,实践起来也并不是特别困难,有心学人自可从中获得生命品质的提升,实现生死自如的愿望!当死亡来临时,便可以幽默地跟自己开个玩笑,谈笑间迈向解脱自在的死亡之路,死亡的微笑也将充满人间!

生命的伟大就在于生命内在的无穷力量,具体表现在绝对的自由和绝对的幸福上,佛法就是开发这种生命力的理论和方法。一个处于脆弱状态的生命,并不知道自己这微小脆弱的个体也具有内在的完美性,特别是面临死亡的时刻,更是不堪一击,所以需要明眼人给予正面的关怀。而仅仅获得自身的解脱,也只是不受痛苦折磨的自我关怀而已,所以并不是佛法的终极关怀,也不是生命的全部内涵。而在面临死亡的时候,仍然能够反过来关怀还活着的人,也就是临终的反向关怀,才是生命真正伟大的写照,亦是佛法高深微妙之所在。生命的广博和伟大,原本就可以无穷尽的付出,在付出中获得美妙甚深的幸福快乐,真是不可思议!

这种反向关怀也是大乘佛法的优越之处,修学大乘佛法的人都知道,大乘行者主要就是修行六度乃至十波罗蜜,第一个就是修习布施,有财布施、法布施、无畏布施。修行布施就是学习付出,包括财物体力方面的物质付出,和知识技能、思想理论甚至爱心真情方面的精神付出。在智慧和慈悲的指引下,将此身心奉尘刹,是则名为报佛恩!真可谓: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面对死亡,能够高歌“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已经是惊天地、泣鬼神。而在博大精深的佛法面前,在丰富多彩的生命当中,这仍然显得微不足道,可见佛法对死亡的透视和对真理的阐发,是达到何等圆满无碍的境界。

——达照法师:《饬终:佛教临终关怀思想与方法》

死亡的艺术

好生恶死乃人之常情。多数的人忌讳谈死,殊不知“人生自古谁无死”,死亡岂是逃避或所谓的“看开”就能解决的。对于迟早都将面临的事实,早一点认识并作充分的准备,只会有好处;如此一来,将不至于对死亡的愚痴无知而产生不必要的焦虑与害怕,更不会因为自己错误的看法,将死亡的情况,弄得更糟,这就是我们要关心“死亡”的目的。

一般的人,活着的时候,迷迷糊糊地造业,死的时候,又被业力牵引,仓惶无奈地离去,这种生死都做不了主的人生,真是一点美感都没有,更遑论什么“艺术”了。今生纵使你是达官贵族、亿万富翁,纵使你是沉鱼落雁、貌赛西施,死亡一到来,你就得舍弃所拥有的一切。那么,要降低这种“大布施”的逼迫感,就该在活着的时候,将身心的妄执,布施给空性;将安详喜悦,布施给众生——毕竟唯有觉醒的人生,才能真正懂得死亡的艺术。

有情众生是一群迷惑的演员,重复着演出痛苦的悲剧。

看过歌剧或话剧的人,对于戏剧结束后,演员出场谢幕时,洋溢在脸上的表情,印象一定十分地深刻。那种充满喜悦、笃定、感念众缘的神情,事实上,正是这出戏的最高潮处。善知识,当你在人生的舞台上谢幕时,内心是否也满怀着安详与踏实的觉受呢?如果是的话,可以肯定的,你已尽心尽力地演一出“深信因果、植众德本、净业成就”的人生大戏。那么,接受掌声与赞美是相得益彰的,又何以会忧苦怖恼而眷恋着不肯下台呢!

死亡不是灭绝,而是另一个生命的起点。由于死亡的心是接续来生的近因,因此临终的心志,更是无可言喻的重要。当然,明白死亡的过程,并预为准备,就成了人生大学必修的一个学分了。

记得有一次我到某大学去讲课,遇到一位留美的哲学博士,这位系主任对宗教也是很热心,对我说:“法师,我看你没几岁喔!我应该与你谈一谈。”于是,他对我说:“天地之间啊!天有春、夏、秋、冬,人有生、老、病、死,所以,人的生命是连锁的,植物的生命也是连锁性的。因此,生命该是一种继往开来、承先启后的法则,所以,人必须掌握现在这一点才能发挥人生的意义……”

金刚经上云:“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哪里会有现在呢?现在只是一句假设的名词,是一种观念的承认,根本不存在这个宇宙,没有所谓真正的现在。所以,当下这一点的生命,并不只是现在;佛教不承认只有现在这一点,这一点只是假设。你说“现在”,“现在”就已经过去,而且这一点是由过去所产生的,要这样想就不会痛苦。

生是死的开端,死是生的开始;生死、死生、生生死死、死死生生,造成一个恶性的循环。所以说大家不会死(不懂得如何死);大家根本就没有死,只是断了气而已。

所以说,死也是一门很大的学问,它是一种“死亡的艺术”。什么叫做艺术呢?就是会有美的价值,由大众去公认它的价值观就叫艺术。也有人忌讳谈死亡,一听到死就产生排斥心理,觉得很不吉祥,其实“好生者焉能长生?怕死者焉能不死?”怕死就能免去死吗?人什么时候死是难以预料的。

所以不必怕谈死。

有人说:“佛教是一种怕死的宗教,只教人念佛往生西方极乐世界,都忽略现实,逃避现实。”其实,佛教是最面对现实的。

众生就是如此“好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喜欢他就恨不得他活长一点,讨厌他就希望他早一点死。所以,众生都活在强烈得失与对立法的分别中。

是故人要修行,首先要达到无分别心,也就是“中道”、“实相”。

一切不求回馈,破除得失观念,以合乎中道的精神。

同类推荐
  • 白话观无量寿经

    白话观无量寿经

    《观无量寿佛经》,又称《观无量寿经》,简称《观经》,与《无量寿经》、《阿弥陀经》共为净土宗所依据的主要经典,合称“净土三经”。
  • 与佛有缘

    与佛有缘

    在人生的纷杂喧闹中,生活和工作中的种种压力和不如意,佛学蕴涵着的隽永的哲理和宝贵的智慧带我们走进一个沉静而安详的世界,放下过去的烦恼,不执关现在。不担忧未来。让心灵得到平静,用清静之心看世间,世间即清静,用解脱之心看世间,心即解脱。用心去感受佛恩,以佛来洗礼心灵。得失随缘,来去随缘,心能随缘,故得自在。佛带给人心的宁静,佛让我们的心安祥。使我们对功与利都看得淡些,在社会上处处做好事正直,有善心,对人真诚,对佛有敬仰之心,他一定就是与佛有缘之人。
  • 《古兰经》注释研究

    《古兰经》注释研究

    本书是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止。史料表明,《古兰经》问世以来文本从未变化,变化的是对它的注释。因此,自伊斯兰教先知穆罕默德注释《古兰经》伊始,历代注释家基于经训教义原则,秉承注释学术传统,发扬文化创制精神,与时俱进地解读着《古兰经》的微言大义,揭示着《古兰经》的经义经旨,从而使伊斯兰教始终顺应时代发展和社会进程,使伊斯兰文化生生不息,不断发展。
  • 圣严法师开释人生

    圣严法师开释人生

    大忙人的清心咒,听佛学高僧揭秘不忙碌的智慧, 老百姓的草根禅,随禅宗大德参悟不烦恼的人生。 谈佛论禅,于五行方外观自在; 修心养性,在红尘俗世悟禅机。
  • 静心·舍得·放下之舍得

    静心·舍得·放下之舍得

    太虚法师致力于佛教改革,提倡人间佛教,是中国近代佛教改革运动中的一位理论家和实践家。1927年,出国巡回讲学,遍历英、德、法、荷、比、美等国家,弘扬佛法。在巴黎首建世界佛学院,开创了中国僧人跨越欧美弘传佛教的先河。法师把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振兴佛教、建设新佛教文化的事业,虽出家为僧,但救世济民之心让人感佩,是一位侠骨热肠的高僧。
热门推荐
  • 总裁哥哥我想逃

    总裁哥哥我想逃

    “哥..哥哥..我,我不是。。”“哦?你不是故意的?”一脸邪魅的他慢慢把瑟瑟发抖的她逼到角落。刚才她和冷泽那一幕实在刺痛了他,不止是眼睛,还有心。。。。。
  • 影视位面掠夺者

    影视位面掠夺者

    这就是一个人的穿越历程,从弱发展到强逐渐倾吞所经历过的位面
  • 花时雾晓

    花时雾晓

    在茫茫的时空中,我还是一眼就望见了你。不管我有多少的权高位重,不管曾经有多少恩怨情仇怒,都在你一笑间泯灭。过了多少万个时空,我才想起去怀念你的笑颜。我最爱的花雾时,不管你叫什么,不管你变成什么,跟我回家吧,管他们换不欢迎你,管他们接不接受你,我带你看遍这世界的萤火琉璃。
  • 我微笑,因为我遇见了你

    我微笑,因为我遇见了你

    他,一个冷漠却又如妖精般绝美的少年。他,一个温柔却又如王子般高贵的少年。一次看似偶然的相遇让他们遇见了那个总是喜欢微笑的女孩,从相遇到相识,一段尘封多年的记忆被慢慢唤起,她用自己的快乐渐渐改变冷漠的少年,而他和他竟在半年后不辞而别……两年后的再度相遇,她(他)们还能一直微笑吗?
  • 地府无双

    地府无双

    三千世界,孕育无尽生命、产生无限智慧。小山世界由五块大星域组成。你们这些老不死的东西给我听着,现在东灵青星域的强者都给异世界灭了,那李家最强被人抓走切片了。我们这仙人世界要不了多久便会被奴役,变成那奴役世界,你们现在求小爷,小爷便救救你们。南昆仑老祖:我等愿意以林公子为首,望林公子不计前嫌。西灵山老祖:还请林公子救救我们西灵山,我们愿意以您为主。北瑶池大星域老祖:奴家早已是你的人了,还要提些要求真是过分,你便救救我们瑶池吧。中灵界老祖:我们愿意尊您为中灵界唯一至尊还望您带领我们杀向东灵青将那些异界生物赶回它们的老巢。林萧:给我来几百个女帝侍寝,几百头神兽拉车,几百座灵山修炼,几百件神器防身。
  • 相门腹黑女

    相门腹黑女

    重生一世终于明白,男人的尊宠永远靠不住。既然如此,那就靠着自己赢得再世锦绣风华。继母谋害、妹妹阴毒,那就毁掉你的靠山,拔去你的羽翼,看你还拿什么嚣张?祖母佛口蛇心、父亲虚伪利用,那就掀掉你的伪装,剪除你的希望,看你还拿什么算计?看她一身锦绣罗裙斗继母、惩渣男、乱朝纲、风声水起!不过,那个敢算计她的男人你给我站住,谁允许你算计我心的?
  • 晗诺:梦的剧制

    晗诺:梦的剧制

    命运既定的情缘,虽有波折但是最终不会击倒二人的决心。看下两人的故事会如何...
  • 曾经多少爱

    曾经多少爱

    高中女生汪澜,因为叛逆而被动开启一段唯美的师生之恋。然而由于世俗和现实种种,两个有爱的人却在汪澜大学毕业后分手。一个回到了家乡小城,一个在大都市中迁延辗转,际遇仿佛她观看《白蛇传》的感悟:千年蛇妖,千年修炼,最终却为情所羁:虽然只此一回,然,一回便是一生——即使后来她被镇压塔下,还有如许旖旎温暖她凄凉的余生。堪叹世间几多女子,自绮年玉貌至鬓角染霜,辗转一生,阅人无数,却无一人能安放如许痴情。所以,有时候,少反而胜多,爱情尤其如是。
  • 至高裁决者

    至高裁决者

    “规则由人塑造,由人打破,假如你是一位开辟了九道命门的命徒,连诺亚区区长手中那根‘托尔尼斯神杖’你也能抢来。”面对八叔谆谆教诲,那根‘托尔尼斯神杖’在八岁的周易心中代表了整个世界。颠沛流离的十年流亡之旅,改变了兴衰荣辱,却让周易明白了这个世界其实很大。
  • 戟破风云

    戟破风云

    无,名万物之始。有,名万物之母。虚无之吞噬,有无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