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5087100000019

第19章 告别生命(1)

悟思

世间最可惨者,莫甚于死,而且举世之人,无一能幸免。死亡毕竟是每个人都要走的路,人生百年恍眼过去,当面临年老多病、面容枯槁难堪之时,死亡也离我们近了。死亡的痛苦是没有人可以代替的,而大多数的人都无法自在地面对死亡的阴影,这是人类最大的悲哀。

人是怕死的动物。在电视上看到一些盗匪,他们应该是不怕死的,但上刑场时大多是被宪警人员架着走,看样子这些盗匪也是怕死的。病人被宣布得了绝症后,据说大多死得较快,这也是人怕死之故。二战时,纳粹德国的特务人员曾经做了一个实验,先让犯人目赌一个人被割腕慢慢流血而死的整个过程,然后将此犯人蒙住眼睛以冰刀假装成刀割此犯人,一段时间后,犯人没流半滴血,但也死了,原来是被吓死的!可见人的内心有多么怕死!此外,像人怕黑暗,不敢独处,怕蛇、怕鬼,怕老没有人养,怕生病无人照顾,还有些人怕世界末日,所有这些“怕”其实都是源于内心对死亡的恐惧。

生死本来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佛陀曾说:“夫生有死,自世之常,此何足怪!”佛教告诉我们,“死之一字,原是假名,以宿生所感一期之报尽,故舍此身躯,复受别种身躯耳。”死只是假死,只要不灰心,不灭识,人的生命可以延长,可以永生,生死即涅槃。我们不能简单将佛教的“生死学”视为迷信,它有重要的积极意义。它使人们知道,有生就有死,人们应该把死看成与生同样自然,以便来日接近死亡时能从容自在地面对。佛教以“人有来生”的观念开导大众,使人们充满希望,消除死亡的恐惧。佛家的终极关怀,是从生命的当下做起,不是等到生命要结束的时候再来做。

佛菩萨主张“慈悲为怀,普渡众生”,佛教是一个重视生命的宗教,佛教是一个重视临终关怀的宗教。佛教史上,对于老者、病人、死亡的关怀,都有丰富而周足的记载,用心之诚,关怀之深,千载之下,万古常新。佛陀本人就曾经伺候病人,开示老者,关怀其父王的临终;祖师大德也是如此,代代相传,直至如今,感人不已!

当告别生命之时,人们总是充满了厌弃、无奈、不满和恐惧,生命也因此变得更加脆弱。老、病、死本身已经是肉体上最剧烈的痛苦,而更深一层的心理折磨,使人们又“受了第二支箭”。对于每个人,能够在亲人和朋友的关怀中往生,是临终前最大的愿望!死亡需要尊重,在必须经历的生命历程的终点,人人都需要平等地得到尊重!

当我们逐渐解开了神秘的生命面纱,当我们看清了生死那丰富多彩而玲珑剔透的本来面目,我们就应该不再畏惧死亡。当死亡来临时,心怀宁静和喜悦地去接受,走好生命最后一段旅程!

在死亡面前

茫茫苦海,芸芸众生,匆匆过客,碌碌何为?古人说:不为名来,即为利往。人们平时就在“名利”上竞走奔驰,追求寻觅,无暇顾及生命的真相,直到大限来时,方知岁月不饶人,老病交加,手足无措,心烦意乱,哭爹喊娘。

人世间,对于这种急需关怀的临终者,或者不问不闻麻木不仁,或者冷眼旁观无能为力,或者忧愁洒泪以示同情,或者药物麻醉求安乐死,或者虚狂妄语哄骗蒙蔽,此等情景,都只是徒增死者之伤感,虚掩死亡之真情,怎不令人感慨万千,悲心泉涌!

长夜漫漫何日晓?幽关黯黯不知春!

面对死亡的种种肉体剧痛,和如此凄惨哀绝的情境,既不可若无其事的样子漠不关心,也不可杞人忧天的样子庸人自扰,而是要拿出真正的勇气和毅力,敢于为临终者扯破虚伪的面纱,直示本来之面目。

第一,有生必有死,这是生命历程不可抗拒的规律,高者必堕,合会有离,生必有死,聚散无常,自是世间之常规,必须首先告知临终者此一真正可靠之事实。

第二,死亡无有定期,人生不满百,常怀千年忧,无论身份地位如何,无论寿命长相如何,无论何时何处,生而为人备受黑白无常之威胁,白天和黑夜不停地交替着削减了生存的岁月。雪峰颂云:“一盏孤灯照夜台,上床脱了袜和鞋。三魂七魄梦中去,未委明朝来不来。”

第三,死亡是生命转折的关键,不是游戏的结束,而是一期生命的终结,另一期生命的开端。犹如开着一辆车,到了机器部件都已损坏,再也开不动的时候,就必须带着装在车厢里面的物品,选择另一辆新车,延续原来的目标,回归故乡的家园。否则,永远只能流浪在他乡,而失去真正的自由和温馨。

第四,在死亡面前,过去生活的一切负面记忆,都显得不足挂齿,首先要原谅自己,其次要原谅别人,然后再原谅其他的人和事,原谅一生中所有的不满、积愤和误会。顺便就要放下肉体和心灵的痛苦与创伤。

第五,临命终时,可以寻求生命的美好向往和究竟归宿,放下包袱的清净身心多么完美无缺,极乐世界的依正庄严何等微妙绝伦,向往着生命中究竟觉悟的洒脱自在,这是寻找安全港湾的最佳时刻,多给临终者赞叹、引导和鼓励。

第六,生命之尊严,并没有因为死亡而摧毁,一切来源于尊重。对临终者产生了发自内心的恭敬尊重,超越怨亲敌友的差别,没有国界肤色和种族的区分,亦无男女老少相貌美丑的执著,更无身份地位行为善恶的评判。生命就是生命,离开一切现象上的差别,完全投入到神圣不可侵犯的生命海洋,闪烁着无限智慧和慈悲的光芒。

从懂事的时候起,我们就不停地关怀自己,不停地为自己打算。从小就打算能够过得开心好玩,无忧无虑;稍长又打算自己能够名利财色样样如意,出人头地;后来还打算自己能够妻贤子孝人际和美,安享天伦之乐。难道就不能为自己的死亡和下一期生命做一次打算吗?当然是可以的。

无论在社会历史上,还是在宗教历史中,古今中外,都有数不清的圣贤们完成了临终自我关怀的大业,显示了生命的洒脱!佛教自然是特别重视“自度度人”之实践性的宗教,具有非常清晰的“自度度人”的理论和方法,可以说:一部《佛教史》,就是一部生命的实践智慧学史,一部《高僧传》,就是一部生命的自由洒脱传。

能够微笑着面对死亡,这并不是天方夜谭的古老传说,而是潇洒大方的自我关怀,也是实事求是的现实主义。当死亡无情地降临时,与其哀伤悲叹和十万个不愿意,不如冷静一点儿承认这是一期生命的终结,坦然面对而不逃避,其实,眼泪和微笑也就在一念之间。

不过,同样的死亡微笑,却有不同的微笑内涵,这又是生命的另一个丰富多彩的层面,也只有透过佛法的眼睛,才能让我们彻底看清楚此中的富有和庄严。佛法中的五乘正法,就是指人乘、天乘、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能够获得此五乘中的任何一乘,就都可以在死亡的时候,面带笑容而不会憾恨交加、痛苦不堪。但是,菩萨乘的重点却在利益他人,即使在死亡面前,也不会忘记关怀他人,所以并不局限于自我关怀。

首先,最低程度的死亡微笑,也要在临终时超越恶业的束缚,包括事相上的去恶从善,以及心灵上的没有恶业之阴影。人乘就是实践做人的善良行为(善业)——五戒,相当于儒家所说的仁、义、礼、智、信五常,具有严格意义的正人君子之素质,也就是对待自己有清醒的头脑和善意的谅解。世间许多豁达的人,并不信仰什么宗教,也能够笑面死亡,就是属于这种情况。按照佛法看,此人来生还有资格获得美好的人生。

其次,稍微安宁的死亡微笑,就是在现实生活中已经实践了纯善纯美的人,无论是行为上,还是心念中,都没有让自己留下悔恨和痛苦,从善如流的生活态度,一直延续到临终时刻。社会上阴暗丑恶的漫布和泛滥,也不能侵扰内心纯善的唯美主义,这是天乘的实践结果,在五戒的基础上,再加心灵的无贪、无嗔、无痴,身心世界一片祥和善意,死亡之后即可到达生命的快乐天堂。

这两种死亡的微笑,都是从自我关怀中获得,也是佛法与其他正统的宗教,乃至世间法的共同层面,学佛与不学佛,只要认真面对死亡的问题,在平时经常训练涵养,就都能够达到的。但是,这两种死亡的微笑依然是处于轮回生死的状态,并不是永恒的微笑,而是暂时的自我安慰,将来还会笑不出来而痛哭流泪的。佛法的独特之处,就在于并不满足这两种看似轻松随意的死亡微笑,所以佛法的真精神还在于超越世间的善和恶,获得生命更深层次的洒脱。

佛教临终自我关怀的真正目的,也就是使临终者解脱轮回之痛,从此不再流浪生死险道,不再因风皱面,不再为雪白头。这是修习声闻乘和缘觉乘有所成就的人,自己渡过了生死苦海,而在死亡时脸上露出的灿烂微笑。

首先,声闻乘的成就者叫做阿罗汉,消除了思想和见地上的根本错误,一般来说,具有三层含义:一、杀贼,贼,指见解、思维上的迷惑。阿罗汉能断除三界见、思之惑,故称杀贼。二、不生,即无生。阿罗汉证入涅槃,不再接受生死的任何痛苦,也不再受生于三界之中,故称不生。三、应供,阿罗汉得漏尽,断除一切生死的烦恼,应受人天之供养,故称应供。所以,这才是能够真正做到自我关怀的圣者,才是临终时真正洒脱的实践证明。

其次,缘觉乘的成就者叫做辟支佛,这在思想境界上要稍微高出声闻乘的圣者。他们有的是无师自悟,称为独觉;有的是听佛说十二因缘法而悟道,称为缘觉。明白了一切现象都是因缘和合而生起,没有任何可以主宰的内容,死亡也是如此,本来就是缘聚则生、缘散则灭的一种现象,所以不受这一切现象的束缚和世俗的纠缠,超然物外,释然解脱。

佛法中的这些理论方法,历史上的这些实践记载,都很丰富明了,清晰可辨,实践起来也并不是特别困难,有心学人自可从中获得生命品质的提升,实现生死自如的愿望!当死亡来临时,便可以幽默地跟自己开个玩笑,谈笑间迈向解脱自在的死亡之路,死亡的微笑也将充满人间!

生命的伟大就在于生命内在的无穷力量,具体表现在绝对的自由和绝对的幸福上,佛法就是开发这种生命力的理论和方法。一个处于脆弱状态的生命,并不知道自己这微小脆弱的个体也具有内在的完美性,特别是面临死亡的时刻,更是不堪一击,所以需要明眼人给予正面的关怀。而仅仅获得自身的解脱,也只是不受痛苦折磨的自我关怀而已,所以并不是佛法的终极关怀,也不是生命的全部内涵。而在面临死亡的时候,仍然能够反过来关怀还活着的人,也就是临终的反向关怀,才是生命真正伟大的写照,亦是佛法高深微妙之所在。生命的广博和伟大,原本就可以无穷尽的付出,在付出中获得美妙甚深的幸福快乐,真是不可思议!

这种反向关怀也是大乘佛法的优越之处,修学大乘佛法的人都知道,大乘行者主要就是修行六度乃至十波罗蜜,第一个就是修习布施,有财布施、法布施、无畏布施。修行布施就是学习付出,包括财物体力方面的物质付出,和知识技能、思想理论甚至爱心真情方面的精神付出。在智慧和慈悲的指引下,将此身心奉尘刹,是则名为报佛恩!真可谓: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面对死亡,能够高歌“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已经是惊天地、泣鬼神。而在博大精深的佛法面前,在丰富多彩的生命当中,这仍然显得微不足道,可见佛法对死亡的透视和对真理的阐发,是达到何等圆满无碍的境界。

——达照法师:《饬终:佛教临终关怀思想与方法》

死亡的艺术

好生恶死乃人之常情。多数的人忌讳谈死,殊不知“人生自古谁无死”,死亡岂是逃避或所谓的“看开”就能解决的。对于迟早都将面临的事实,早一点认识并作充分的准备,只会有好处;如此一来,将不至于对死亡的愚痴无知而产生不必要的焦虑与害怕,更不会因为自己错误的看法,将死亡的情况,弄得更糟,这就是我们要关心“死亡”的目的。

一般的人,活着的时候,迷迷糊糊地造业,死的时候,又被业力牵引,仓惶无奈地离去,这种生死都做不了主的人生,真是一点美感都没有,更遑论什么“艺术”了。今生纵使你是达官贵族、亿万富翁,纵使你是沉鱼落雁、貌赛西施,死亡一到来,你就得舍弃所拥有的一切。那么,要降低这种“大布施”的逼迫感,就该在活着的时候,将身心的妄执,布施给空性;将安详喜悦,布施给众生——毕竟唯有觉醒的人生,才能真正懂得死亡的艺术。

有情众生是一群迷惑的演员,重复着演出痛苦的悲剧。

看过歌剧或话剧的人,对于戏剧结束后,演员出场谢幕时,洋溢在脸上的表情,印象一定十分地深刻。那种充满喜悦、笃定、感念众缘的神情,事实上,正是这出戏的最高潮处。善知识,当你在人生的舞台上谢幕时,内心是否也满怀着安详与踏实的觉受呢?如果是的话,可以肯定的,你已尽心尽力地演一出“深信因果、植众德本、净业成就”的人生大戏。那么,接受掌声与赞美是相得益彰的,又何以会忧苦怖恼而眷恋着不肯下台呢!

死亡不是灭绝,而是另一个生命的起点。由于死亡的心是接续来生的近因,因此临终的心志,更是无可言喻的重要。当然,明白死亡的过程,并预为准备,就成了人生大学必修的一个学分了。

记得有一次我到某大学去讲课,遇到一位留美的哲学博士,这位系主任对宗教也是很热心,对我说:“法师,我看你没几岁喔!我应该与你谈一谈。”于是,他对我说:“天地之间啊!天有春、夏、秋、冬,人有生、老、病、死,所以,人的生命是连锁的,植物的生命也是连锁性的。因此,生命该是一种继往开来、承先启后的法则,所以,人必须掌握现在这一点才能发挥人生的意义……”

金刚经上云:“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哪里会有现在呢?现在只是一句假设的名词,是一种观念的承认,根本不存在这个宇宙,没有所谓真正的现在。所以,当下这一点的生命,并不只是现在;佛教不承认只有现在这一点,这一点只是假设。你说“现在”,“现在”就已经过去,而且这一点是由过去所产生的,要这样想就不会痛苦。

生是死的开端,死是生的开始;生死、死生、生生死死、死死生生,造成一个恶性的循环。所以说大家不会死(不懂得如何死);大家根本就没有死,只是断了气而已。

所以说,死也是一门很大的学问,它是一种“死亡的艺术”。什么叫做艺术呢?就是会有美的价值,由大众去公认它的价值观就叫艺术。也有人忌讳谈死亡,一听到死就产生排斥心理,觉得很不吉祥,其实“好生者焉能长生?怕死者焉能不死?”怕死就能免去死吗?人什么时候死是难以预料的。

所以不必怕谈死。

有人说:“佛教是一种怕死的宗教,只教人念佛往生西方极乐世界,都忽略现实,逃避现实。”其实,佛教是最面对现实的。

众生就是如此“好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喜欢他就恨不得他活长一点,讨厌他就希望他早一点死。所以,众生都活在强烈得失与对立法的分别中。

是故人要修行,首先要达到无分别心,也就是“中道”、“实相”。

一切不求回馈,破除得失观念,以合乎中道的精神。

同类推荐
  • 禅非一枝花:黄檗无念禅师话语录

    禅非一枝花:黄檗无念禅师话语录

    《禅非一枝花:黄檗无念禅师话语录》内容简介:黄檗无念禅师,法名深有,号无念,明末著名禅师。深得憨山、李卓吾、袁宏道、瞿汝稷诸人之推崇。《禅非一枝花:黄檗无念禅师话语录》原收录于《嘉兴大藏经》新文丰版第二十册《黄檗无念禅师复问》。《禅非一枝花:黄檗无念禅师话语录》共分四卷,第一卷法语,涉及的是黄檗无念禅师参悟、觉解的“缘起性空”之论,不离法藏,融汇了儒家与道家的思想精随。第二卷酬问,谓之酬问,实是解经是也。第三卷复问,乃是黄檗无念禅师针对其所生活之时,明末社会变革带来的思潮动荡,在文化观念需要重建之时,而从禅宗角度给出的仁学机缘解答。
  • 改造命运 心想事成:了凡四训讲记

    改造命运 心想事成:了凡四训讲记

    本书是收录了《了凡四训》的原文并进行了译解,包括立命之学、改过之法、积善之方和谦德之效四篇。
  • 佛的故事

    佛的故事

    本书以故事形式讲述佛教,使读者真切感受佛教文化的博大精深以图文的形式将一幅瑰丽神奇的佛教文化地图立体、直观地展现出来,让读者零距离感受佛教文明,全方位接触真实历史。
  • 佛教·佛经故事

    佛教·佛经故事

    佛教作为一种外来的宗教,早在公元1世纪就已传入中国,并获得了极大的发展,其信徒的数量早就超过了许多中国本土的宗教流派,与道教、儒学并驾齐驱。这足以说明,佛教在中国有适合它生存的土壤和发展的空间,而佛教文化也成为中华文化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无论是帝王将相,还是黎民百姓,都深受佛教的影响。所以说,佛教早已深入我们的生活,佛经、佛理并不是想象中那样高深莫测。
  • 佛语禅心

    佛语禅心

    本书在选取翻译《百喻经》中每篇的寓言故事的基础上,省略了它所譬喻的深刻佛理,增加了更有阅读情趣与指导意义的禅林故事。
热门推荐
  • 倾城逆妃

    倾城逆妃

    她,是来自二十四世纪顶级杀手。当她醒来时,发现自己来到一个陌生的世界。她,不知道自己是倒了那辈子的血霉。才被老天爷坑成这样子,她,只能在内心里疯狂的咆哮。
  • 腹黑二小姐:绝世重生

    腹黑二小姐:绝世重生

    穿越前,大名鼎鼎的夏家的废物二小姐是个不折不扣的花痴,因有爹爹和爷爷罩着,对太子倾慕不已,整天围着他转,不问世事。穿越后,那废物从阴影里重新爬到了天才的位置上,且坐拥天下一座城,还遇见了命中注定的ta,在恋爱中,有苦难,有心酸,有甜蜜,有柔情。最后历经千辛万苦,终于走上了恋爱的正轨,且普及了一段美丽的神话……
  • 庶女绝色,鬼帝大人求放过

    庶女绝色,鬼帝大人求放过

    她本杀手,一朝重生,沦为异世最卑贱的帝家庶女,貌奇丑死血脉,人人欺凌羞辱。当怯弱草包脱胎换骨变成夺命狠辣的蛇蝎妖女,惊才绝艳,歃血而归,一杀成名。她睚眦必报,世人欺一倍,她还之千倍!天地不仁,她驭神兽,叱咤风云踏破九霄!逆天路漫,招惹上数只牛皮糖妖孽,帝扶摇只好假装软萌可欺智商低,求放过!谁知竟惹得妖孽鬼帝不惜千里自带江山为嫁,高冷太子爷大声嚷嚷也要和亲,不甘落后的绝色城主将数座城池拱手相送,直言她为城主夫人!最后,某女实在装不下去了,“老子只想在异世混个风生水起,你们几个哪凉快滚哪去!”一群妖孽屁颠屁颠追着她齐声高喊,“娘子身边最凉快!求打包求收留!”--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疯狂吧!青春

    疯狂吧!青春

    新书《绝世弃女:腹黑少爷倾城宝》笔名:林颢轩。她是S市的名人,长得漂亮的要命,人缘好的要命,智商高的要命,人民币多的要命,为人自大的要命,仇人多的要命。美,能迷死你;人,能多死你;计,能玩死你;钱,能砸死你;狠,能吓死你。她就是上斗老师,下踩蟑螂,能文能武,全球第一牛人张亦一是也。PS:即使再牛逼的人在青春时代也难免叛逆,难免疯狂,更难免受伤。
  • 清溪传

    清溪传

    一条浅溪可以倒影上下天光,明月苍穹,道道溪流可以汇聚成江河,百川汇聚可成汪洋大海。这个世界人人都可以在自己的体内构筑一方小阵,阵名合道。阵法不断演化能变得无比强大,最终能容山纳海,自成一方独属于自己的小世界!公众号缶定QQ群569700558
  • 誓言之境

    誓言之境

    斯洛王朝统治末期,也是魔法师刚刚崛起的时候。在冷兵器时代,手持利刃的战士和善制毒的妖师才是大陆的主宰,陈昊正是背负着咒文之力,从现世通过法术扭曲到了过去,这一路上,有太多故事。
  • 圣魔大陆之女神降临

    圣魔大陆之女神降临

    原本一个变态猥琐屌丝宅穿越到另一个世界的迦马帝国超级天才魔法萝莉身上,这个世界到底怎么了??然而一天之内家族崩溃,由于当时不在场逃过一劫,但是面对国家机器的追捕,在好友的帮助下逃出王都,却逃不过全国通缉。不得已进入绝境魔兽山脉,在绝境中逃出生天。遇到小魔兽,结交新伙伴,组建佣兵团,一路东行去往大秦帝国。然而在大秦帝国,又有新的考验等待着主角……神器、战争、阴谋。没想到,等到这一切的真相都大白于天下后,主角竟然也被人们推上了神坛,成为了——曙光的战争女神。
  • 厨房那些事儿

    厨房那些事儿

    厨房让我们又爱又恨,爱的是它是美味的出产地。要知道,在食品安全颇让人头痛的今天,自己制作能排除一大部分风险,而且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赞誉是多么让人喜悦。恨的是油烟油渍真让人头疼,若不小心买多了,保存不当坏掉又很浪费。厨房里的事儿凌乱琐碎,但民以食为天,为了吃的好、吃的安全健康,厨房里的事儿我们得尽心尽力,动些脑筋了。本书就是告诉读者厨房那些事儿怎么办。
  • 异界求生者

    异界求生者

    一个奇异的世界,魔法科技盛行,一个普通的高中生带着他小时候的身体来到了这个世界,被一对贵族夫妇收养,在这个陌生的世界他又该如何生存呢?
  • 世界上最伟大的员工精神

    世界上最伟大的员工精神

    《世界上最伟大的员工精神》为职场中的每一个人提供了一套标准,我们可借此标准评判出哪些员工是真正优秀的员工。同时,《世界上最伟大的员工精神》还提供了相应的提升方法,企业可以按照这套标准和方法来培养员工,员王则可以以此作为提升自己的最佳参考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