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而为人已是幸运,在纷繁复杂的社会中生存又十分不易,我们又何必再给自己制造烦恼呢?用平和的心态去对待自己、对待工作、对待他人,就能收获一个幸福的人生。
......
良好的心态是最宝贵的金
每个人都希望受人重视、受人尊重、受人欢迎,但有时又难免被人嘲弄、被人侮辱、被人排挤。生活给了我们快乐的感受,也给了我们伤痛的体验。这就是生活,是我们需要面对的人生。有的人能够很坦然地面对一切,痛并快乐着,比如洒脱的李白、豪迈的苏轼;有的人却成天为一点小事火上心头,或者悲观丧气,怨天尤人,仿佛抑郁的李煜、苦闷的柳宗元。面对生活中的苦辣酸甜,面对人世间的是是非非,我们要看开一点、平淡一点,做一个幸福、快乐的人。
庄子死了老婆还能做到鼓盆而歌,不过是因为他认识到死不是生的对立面,而是作为生的一部分存在的。
这种状态普通人很难达到,但我们可以学习其精髓,拿一部分来指导我们的生活,从而快乐地生活。
“金字塔的建造者,不会是奴隶,应该是一批欢快的自由人。”
2003年,埃及最高文物委员会宣布,通过对吉萨附近六百座墓葬的发掘考证,金字塔是由当地具有自由身份的农民和手工业者建造的,而非希罗多德在《历史》中所记载的,由三十万奴隶所建造。
为什么一个钟表匠在四百年前就能看出,金字塔是自由人建造的呢?
自埃及考古工作者证实了布克的判断后,埃及国家博物馆馆长多玛斯便对这位钟表匠产生了兴趣。他想知道这个人到底是凭什么提出那种观点的。
为了搞清这个问题,他开始搜集布克的有关资料。最后,他发现布克是从钟表的制造原理推断那个结果的。
布克原是法国的一名天主教信徒。1536年,他因反对罗马教廷的刻板教规被捕入狱。由于他是一位钟表大师,入狱后,被安排制作钟表。在那个没有自由的地方,他发现无论狱方采取什么高压手段,都不能使他们制作出日误差低于1/10秒的钟表。可是,入狱前的情形却不是这样。那时,他们在自己的作坊里,都能使钟表的误差低于1/100秒。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起初,布克把它归结为制造的环境,后来,他们越狱逃往日内瓦后才发现,真正影响钟表准确度的不是环境,而是制作钟表时的心情。
对于金字塔的建设者,他之所以能得出自由人的结论,就是基于上述他对钟表制作的认识。
“一个钟表匠在不满和愤懑中,要想圆满地完成制作钟表的1200道工序是不可能的;在对抗和憎恨中,要精确地磨锉出制作一块钟表所需要的254个零件,更是比登天还难。
金字塔这么大的工程,建造得那么精细,各个环节衔接得那么天衣无缝,建造者必定是一批快乐的自由人。不难想象,一群有懈怠行为和对抗思想的人,是不能让金字塔的巨石之间连一片刀片都插不进去的。”
这些采取强制性工作、有克扣工人工资行为的国外企业联营。他们认为,那样的企业永远造不出瑞士表。
不同的心态带来不同的效果,如果是带着怨气工作则会觉得事事不顺心,从而导致对工作失去应有的热情,最终将一事无成。如果是用乐观快乐的心态对待工作,在工作中寻找乐趣,那么你将越来越热爱自己的工作。让眼睛快乐,让耳朵快乐,让整个身心处在愉悦状态,那么你将会越来越热爱你的生活。
以平和的心态处世
“我言秋日胜春朝”——刘禹锡眼中的秋天,是澄澈明亮,可以激起万丈豪情。但是在白居易笔下,秋天却充满了“枫叶荻花秋瑟瑟”的凄凉。同样的冬日,王安石有心欣赏“凌寒独自开的”腊梅,享受着暗香浮动、沁人心脾的快乐,柳宗元却无意留恋“万径人踪灭”的千山,忍受着独钓寒江、满腹牢骚的凄凉。
面对仕途的坎坷,人生的失意,刘禹锡和王安石显得更旷达平和,白居易和柳宗元显得更抑郁,所以后者终没能推开上天赐予的另一扇可以通往新天地的门。
以开阔的胸怀待人,以平和的心态处世,你才可能学会欣赏带着刺的玫瑰,才可能懂得享受伴着苦难的人生。
有位历史老师爱好广泛,尤其是在收藏古董方面,简直着了迷。
有一天,他生气地对朋友说,保姆在给古董除尘时,失手把一件很值钱的古董——狮头瓷瓶给摔坏了。这是他最值钱的收藏品。更可气的是,这个瓷瓶刚买来时,他就对保姆说,这是家中最值钱的一件古董,擦拭时要特别小心。之后,怕她重视不够,又多次提醒她:千万要小心,别摔坏了。可不愉快的事还是发生了。
从表面上看,这种“失手”是偶然的,其实是有其必然性的。正因为他对保姆过多的嘱托,使得保姆已经处在一个失去平和的紧张状态。这是人的一个弱点:当我们对某件事过于重视时,心里会紧张;而心里的紧张,往往就会导致精力分散、动作失调等不良反应。
瓦伦达是美国走钢索的杂技演员。钢索一般悬在离地几十米的高空,没有任何安全保护措施,加上来自风雨等不利因素的干扰,在上面行走,其险象可见一斑。但瓦伦达始终能获得成功。对此,他说:“我走钢索时从不想目的地,只想着走钢索这件事,专心专意地走好钢索,不管得失。”
后来,心理学上把这种专注于做自己的事情、不为无关的杂念所动的平和的心理现象称为瓦伦达心态。
“将军额头可跑马,宰相肚里能撑船”所诠释的开阔胸怀,就是指平和心态的最高境界。古语所谓“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的为将之道其实也可以指导我们的现实生活。若我们也能拥有“荣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观天外云展云舒”的平和心境,那么,在这个世界上,还有什么困难会让我们垂头丧气?还有什么挫折会让我们沮丧不安?
《人民日报·海外版》(2003年04月22日第七版)刊登了书法家方柏和先生所作的“不雨花犹落,无风絮自飞”的书法作品。这句子文彩丰富,对仗工稳,可谓经典之作。在方先生笔酣墨畅、书写随意、毫无造作气地书写下,字字透着心态平和的美感。
该报记者认为,成功的书法作品,尤其是经典的古代书法,其书写形态和所书内容有相互激发之妙。若内容苦涩,便会刺激书家倾苦涩于毫端,其书亦呈苦涩之象;反过来,它使内容更加苦涩。若内容铿锵激越,则能令书家勃然兴起,其书亦如巨浪排空;观其书,读所写,更觉句子有气势。方先生在书写“不雨”二字时,应当有这种体验。因为“不雨”这句试图阐明一种客观规律,它不受人的意志左右,所以,人们面对它时,应当泰然处之,心态平和,不必强求什么。如果方先生对此没有感觉,落笔结字时,心态怎能那样平和呢?正由于他的心态平和、书写随意,才把“不雨”句的本来含义充分表达出来了。
春天百花盛开,秋日明月高悬,夏季自有凉风,冬时亦有飞雪。若无功名利禄胜败得失的等闲之事常记心头,春夏秋冬便都是生命里的好季节。
所以如果你觉得在工作中度日如年,那么,你该反省一下自己的心态了。只有怀着轻松的心情,带着平和的心态,你才会觉得工作顺心如意,如鱼得水,一往无前。
乐观旷达天地宽
乐观是一种积极的心态。它指无论在什么情况下,即使再差也能保持良好的心态,也相信坏事情总会过去,相信阳光总会再来的心境。它要求人们主动寻觅、用心追求,它希望人们扩大生活领域、尝试新的事物,它使人们懂得天下所有的事情并非只有一个答案,它甚至建议人们脸皮可以厚一点,从而可以更好地倾听别人的良言忠告。
宋代文学家苏轼为后世人们所敬仰。他给我们留下的精神遗产,除了文学创作之外,还有他独特的人格魅力。
苏轼的独特人格主要表现在乐观旷达、超然物外,身处逆境而能保持安适的心境,能够超脱于世俗的苦乐和生死之外,追求进入一种超功利、超世俗的自由精神境界。其人格代表了华夏文化豁达、大度和乐观向上的民族精神。
“人生最难耐的是寂寞,最难抛的是荣华,从来学问欺富贵,真文章在孤灯下”,这是戏剧《班昭》中的一段台词,可以用来概括苏轼苦楚凄凉却又冷静清醒的一生。
北宋神宗年间苏轼因为反对新法,在自己的诗文表露了对新政的不满。由于苏轼是当时文坛的领袖,政客们认为任由他的诗词在社会上传播对新政的推行很不利。所以在神宗的默许下,苏轼被抓进乌台,一关就是4个月。他在牢狱里受尽凌辱,性命堪忧,士大夫的颜面扫地,弱书生的清高不存。所幸,由于宋朝有不杀士大夫的惯例,所以苏轼免于一死,但被贬为黄州团练。带着官场和文坛泼给他的满身污水,苏轼被押解着来到满目苍凉的黄州。在那里,他感受到了生平从未有过的孤寂与悲苦;在那里,他一次又一看穿生命的短暂,一次又一次悟透了生命的永恒。他用一篇又一篇美丽的诗文为他苦难的一生做着精彩的阐释。他高唱着“大江东去”,借古人的酒杯抒发自己的快乐,向我们展示着“一尊还酹江月”宽阔和豁达的胸怀;他清吟着“望美人兮天一方”,将政治的失意赋予清风明月,给我们展现出乐观的心态和智者的笑容。
仕途的失意,致使苏轼的生活面临着诸多困难,甚至有些时候还处于居无定所、青黄不济的生活困境。但是,正是这种贬逐蛮荒、身处忧患困厄的境况,使我们看到了他人格中的随缘自适、乐观旷达。贬逐的困苦生活并没有使他屈服,反而成就了他更加坚毅的独特品质。
“乌台诗案”之后,苏轼携带家眷在居住地东面的山坡上开荒种田、自力更生,亲手开垦出了日后闻名的“东坡”,并且以居士自称。
他在灾难与不幸面前,依旧保持着一种坦然面对生活的态度和对超越世俗功利观念的旷达心境,这对于他来说虽然是一种无奈之举,但是无奈之中却透露出苏轼面对生活、面对挫折时的不屈与坚定。他历经忧患,渡尽劫波,而独立的人格精神却不因外力之压而减少。当认识到“文字游戏”的危险性是这样的残酷的时候,士大夫们有多少人被吓坏了?他们或反省悔过,或钳口搁笔。能如苏轼那样“犹不改”者有几人?能卓然高扬其独立精神、人格力量者又有几人呢?
《道德经》中有一句话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苏轼应该就是水吧,他来自浩瀚的大海,能够承受一切,也可以包容一切。
压力不是生活的主题
一根稻草可以压死骆驼,这不是危言耸听,它说明压力具有强大的影响力。没有压力就没有动力,压力可以成为一个人前进的动力,但那只是指适度的,否则很可能会适得其反。更多时候我们要放松自己,释放压力,不要把压力本身变成我们生活的主题,要明白:生活本应是轻松的,不要让压力成为生活里的包袱。
有一位教授拿起一杯水,然后问台下的学生:“各位认为这杯水有多重?”有人说200克,也有人说300克。“是的,它只有200克——那么,你们可以将这杯水拿在手中多久?”
教授又问。
很多人都笑了:200克而已,长时间拿着又会怎么样!
教授没有笑,他接着说:“拿一分钟,各位一定觉得没问题;拿一个小时,可能觉得手酸;拿一天呢?一个星期呢?那可能得叫救护车了。”
大家又笑了,不过这回是赞同的笑。
教授继续说道:“这杯水的重量不会变,但是你拿得越久,就觉得越沉重。这就像我们承担的压力一样,如果一直把压力放在身上,不管压力是否很重,时间长了就会觉得越来越沉而无法承担。我们必须做的是放下这杯水,休息一下后再拿起,如此我们才能拿得更久。同样,我们应该在适当的时候放下所承担的压力,好好地休息一下,然后再重新拿起来,如此才能更轻松地承担。”
人有时候就像一张拉开弦的弓,绷得太紧是容易断的;只有恰到好处,不松不紧,才能射中自己的目标,飞得更高、更远。人生的旅途中,也需要我们不时放下一些并不需要的包袱,轻装上阵。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让自己走得更远。
山中的庙里,有一个小和尚被派去买食用油。在离开前,庙里的厨师交给他一个大碗,并严厉地警告:“一定要小心,绝对不可以把油洒出来。”
小和尚答应后,下山来到厨师指定的店里买油。在上山回庙的路上,他一想到厨师严厉的表情,就觉得紧张。于是他小心翼翼地端着装满油的大碗,一步一步地慢慢移动,不敢左顾右盼。不幸的是,在快到庙门口里时,由于没有向前看路,他踩进了一个小坑,虽然没有摔跤,却洒掉三分之一的油。小和尚非常懊恼,而且紧张到手都开始发抖,无法把碗端稳,等回到庙里时,碗中的油就只剩一半了。厨师拿到装油的碗时,非常生气,指着小和尚教训道:“不是嘱咐你要小心吗?为什么还是浪费这么多油!”小和尚听了很难过。
另外一位老和尚听到了,问是怎么一回事。了解以后,他就去安抚厨师的情绪,并私下对小和尚说:“你再去买一次油。这次我要你在回来的途中,多观察周围的人和事物,回来向我做一个报告。”
小和尚又上路了。在回来的途中,小和尚发现其实山路上的风景真是很美的。远方有雄伟的山峰,有在梯田上耕种的农夫。不久,又看到一群小孩子在路边的空地上玩得很开心,还有两位老先生在下棋。就这样,小和尚边走边看风景,不知不觉就回到庙里了。当小和尚把油交给厨师时,发现碗里的油竟装得满满的,一滴都没有损失。
虽说有压力才会有动力,但是一味地增加压力会丢掉将压力转为动力的能力。所以,不妨放松自己的心情,以平常心去做事,事就会做得更圆满,以平常心做人,人就会做得更出色。不想活得太累,就要学会放松自己的身体,放松自己的心情,不要为琐事所牵绊。不想活得太苦,就要学会放松。有了好心情,做事也会顺心,身体随之健康了,做事的资本也就有了保障。不想活得心力交瘁,就要适时地给自己减压,有些时候,“减法”要比“加法”更有用。
担不起的责任,可以用“我已尽力”这句话帮自己释怀;解不开的心结,可以用“不去在意”这把快刀去斩断。放下那些过于沉重的负担,挺直脊梁,轻装上阵。没有理由不相信,生活是美好的。
换个角度看幸福
都说幸福就像穿鞋,适不适合只有自己知道;都说幸福是猫的尾巴,你不停地追逐却永远抓不到,可是如果你安静地向前走,它就会乖乖地跟在身后。我们对幸福的渴求,明显超过了对金钱或名利的追逐;我们的不幸福感很多时候也远远大于幸福感。我们总觉得生命里阳光灿烂的日子少之又少,阴云密布的天气时常出现。其实,那是我们太悲观了,或者是欲求太多,不容易满足。生活在恐惧中,我们常常是在经历了一个困难之后,就惶恐地等待下一个困难的到来,而在此过程中却忽略了幸福。幸福不多也不少,如果你遇见了,就要及时把握懂得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