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5085500000007

第7章 人生第一桶金(2)

望见对方的大阵仗,朱元璋的随从中有人竟先害怕起来,转头想要回去。朱元璋自己心里也没有太大的把握,但既然来了,不成功就必然是失败,要么全功而返,要么留下脑袋。

形势容不得他多想。他喝令众人:现在他众我寡,形势未明,大家先别慌乱,且随他们进营中去看看究竟,然后再作定夺吧。

然后他打马上前,高声喊道:“我等奉郭大帅之命前来与你家主帅商议大事,请各位进去通报一声!”

不一会儿,对方主帅刘某出迎。

客套过后,刘某即言归正传:“诸位远来,郭公必有所交代吧!”

朱元璋亮明了身份,接着便说:“来时大帅已有交代,说与刘帅有旧。听闻您军中乏粮,心里很是着急。而今,又风闻有别处的贼寇想要来攻打咱们寨子,大帅特派我前来通报刘帅。如能和我部合兵一处,那请随我一同前往濠州;若有他意,也请移营他处以避贼锋芒……”

朱同志这话说得很圆滑。濠州庙小,并不是谁都甘心往里挤的,人家先前只是探路而已,所以,话不能说满。

既然郭大帅如此给面子,刘某当面也不好拒绝,伸手不打笑脸人嘛。于是他便先许了诺,又请朱元璋留物为信。朱元璋便解下佩带在身上的香囊递给了对方,对方则好好款待了大家一番。

饭毕,刘某对朱元璋等说:“那就先请兄弟们回去报告郭公吧,待我军收拾好行装,一定前往濠州!”

朱元璋只好准备回去,但他又觉得对方还有几分犹豫:既没有确切的开拔日期,又没有确定何时会合,更没有派几个有分量的人先行一同回濠州,打点前哨……所以他很不放心,便把费聚给留了下来,让他在这边先等候消息。

情况果然有变。

三天后,费聚气喘吁吁地跑回来告知朱老大:“朱公子,不好了!事情恐怕有变,看样子那边还有别的打算!”

朱元璋一听要坏菜,当即就点起了一支三百人马的精壮队伍,直奔定远。到了那里后,他就跟刘某说道:“刘帅,我们知道你们是被人欺负过的,这大仇还没有报。今日若草率从咱去了濠州,恐怕心里还会耿耿于怀。这样吧,让咱先帮你们把仇给报了吧!”

表面上看来,朱同志是一腔热情,刘某不好拒绝,但他心里明白:三分是想替你报仇,七分在以兵相迫。

于是,他们只好口头上应承下来,私底下却开始对濠州这伙人加强了戒备。

面对老刘的牛皮糖政策,好言好语、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恐怕是不能奏效了,看来得来点硬的。但这是在人家的地盘上,又只能智取才行。

古语云:处世有疑,非智也;徘徊不决,非勇也。此时,正是考验一个人的才智与勇气的时候。朱元璋想了想,看来只能冒险一试了。

当时,队伍里有个勇武的大力士,朱元璋便把那人叫了来,把自己的想法和盘托出,那人拍着自己坚实如铁的胸脯向老大保证:一定圆满完成任务。

如此甚好,朱元璋赶紧派他去邀请刘某来一谈,暗地里又部署了一番。

待到刘某驾临的时候,只见濠州来的这些同志们就跟没见过世面的乡巴佬一样,看见什么都好奇!他们几次都蜂拥上来“围观”刘公的美髯,聚而观之,既聚复散,如是者三。看得人家刘帅都有些不好意思起来,但同时心里又不免有几分得意。

老刘身边的亲兵刚开始警惕性还挺高,等弄清了原委,都笑着回到帐外喝酒了。

可就在老刘自我陶醉、疏于防范之际,那大力士突然杀出,竟一气把他给绑了。接着,朱老大又派了几十个人把老刘紧紧地围在中间,迅速簇拥着老刘出了驴牌寨。

而寨子里的人马还不知道出了什么状况,还真的以为是自己的主帅魅力太大,一下子就招惹来那么多围观的粉丝!

当他们一行人走出了十多里地后,朱老大这才派人回去通知寨子里的部众们:你们大帅已经随同我等前去濠州查看新营地了,下令你等赶紧移师跟来,不要逗留此地。

一看还有主帅的手谕(被强迫写的),寨子里的兵士便奉命开拔了。其实,对于他们来说,手谕的真假并不重要,元军也是投,义军也是投,这年月只要有口饭吃就行。

临行前,朱元璋的人马还帮他们将旧营付之一炬,说是不留给元军,其实也是断了他们的后路。

跟随到濠州来的士兵共计三千余人,朱元璋把他们安顿好后,便上报老郭,同时也请他出面和老刘修复关系。眼看木已成舟,老刘也只得给老郭这个面子。

仅仅七天之后,这三千多人就派上了大用场。

当时定远有个叫缪大亨的,是个“民军”头领,拥众数万人,受元将张知院(“知院”是枢密使之通称,是最高军事长官。元代实行行省制度,该枢密使不是指中书省官员,而是属于河南行省。)驱遣,驻扎在濠州东面百余里的横涧山。表面看去势力雄壮,其实不过一群乌合之众,朱元璋早想把他们一锅端掉了,只是苦于自己兵力单薄。

有了驴牌寨的这三千人,就可以乘夜袭击横涧山,打缪大亨一个措手不及。于是朱元璋便与徐达等人商议,定下了攻取计策。

其实缪大亨这段时间也没闲着,因为他上次就带兵参加了元军围攻濠州的行动,也因此与红巾军结下了梁子。听说红巾军近日兼并了驴牌寨,他们便加强了防范,但是怎么也没想到,才不过七日,红巾军就找上门来了。

就在这天夜里,朱元璋手下干将花云带兵偷袭横涧山,缪大亨兵败被俘,在朱元璋劝说下投降了。他手下的一干兵民也都被招降,粗略清点了一下,居然有男女七万多口。朱元璋从中挑选出了精壮者两万人,并对他们悉加训练,以备将来大用。

仗着这两万多人马,在濠州诸将中,朱元璋部算是出了头,人强马壮,声名大震。附近的豪杰和有志之士也闻风而至,如影随形,追随其左右……人生的“第一桶金”到手,展现在面前的舞台也愈加宽广,但朱元璋却坐立不安起来。

南京!南京!

横涧山一战,出其不意,以寡击众,打出了朱元璋的名气。

名气是一种无形的价值,一笔无形的本钱,会产生品牌效应,让趋者云集。

但名气又是一种拖累甚至危险,对于树干来说,招风的树枝从来只有两种命运:分杈或被砍掉。

现在朱元璋手下人马急剧膨胀,从几十到几百到几千,眼下更是达两万之众,这不仅会让同辈诸将眼红,也会引起郭子兴等头领不必要的猜忌。

另外,濠州小城一座,易攻难守,在元军数次围困中,都是靠了运气才化险为夷。不仅仅是元军,就在义军大旗下,也有人在打濠州城的主意。

形势危如累卵,而城内主人郭子兴却仍旧宅在家里享清福,掩耳盗铃,得过且过。

朱元璋明白这点,所以他必须抓住时机,寻找新的地方去发展壮大,让敌人无法一口吃下自己。

横涧山之战后不久,朱元璋便向郭子兴提出向南发展,他给出的理由很简单也很充分:濠州北面基本是刘福通等友军的地盘,而元朝在南面的统治却较为薄弱,相对容易攻打些。

老郭欣然应允,一则朱元璋好歹也是自己人,向南扩大地盘只好不坏,不然粮饷从何而出?兵源从何而出?二来这人不在自己眼前也好,太认真太勤奋了,愈发显出自己的懒散和无所作为。

就在这年夏末,朱元璋率领自己的全部人马向南进发。

当队伍行至妙山一带时,冯国用与冯国胜兄弟率众来投。

冯氏兄弟在当地是出了名的读书人,一向少与真正读书人来往的朱元璋很是好奇兄弟俩的装束,他问道:“你们既然是来投军,怎么还穿一身儒装?”

冯国用的解释是:来得太匆忙,没来得及换。

言毕,三人哈哈大笑。

冯氏兄弟在当地士林中颇有名望,二人不仅自幼读书,而且还精通兵法。眼见天下大乱,便在家乡结寨自保。听闻朱元璋的名气,便前来投靠。

三人坐定之后,朱元璋试着问道:“两位既是读书人,想必定有高见,恕我冒昧一问:环顾当今天下,纷扰异常,有何安定良策?”

实话说,朱元璋眼下连驻扎的地盘都成问题,还真没到风云际会,纵谈天下的地步。但卖草鞋的刘备,带着屡战屡败的杂牌军,有幸遇到诸葛亮,都能来一番指点江山的隆中对,朱元璋这一问实在也不算过分。

时年三十出头的冯国用,早在走出家门以前,就已对天下大势进行过一番思量,此次算是有备而来。

但面对朱老大的问话,他沉吟了半晌。

然后,缓慢有力地说了六个字:“有德昌,有势强!”

听到这几个字,朱元璋先是心头一震,继而有些疑惑不解:“恕在下愚钝,还望先生明示!”

冯国用也已觉察出朱老大情绪的细微变化,他觉得不需再卖什么关子了。于是侃侃而谈:“我们南面的金陵,有龙蟠虎踞之势,历来为帝王之都……以今日形势来看,当先攻下金陵,定鼎于此,然后再命诸将四出攻伐,救生灵于水火,倡仁义于远近。如此,则天下不难定也!”

冯国用此言,绝非一般书生空谈,而是根据朱元璋眼下的实际情况,总结出的最切实可行的办法。既具有宏观指导意义,也具有实际可操作性。毕竟,对于濠州来说,南京是近在咫尺的大城市。南方各支义军也不是没打过南京的主意,但付诸实施的基本没有,原因很简单:这块骨头太难啃,最终他们都跟郭子兴一样——选择了视而不见。

冯老大这番话,如果对其他义军头领去讲,换来的或许是一阵哈哈大笑——攻打南京,买卖太大,咱本儿小玩不转。但对于朱元璋,就另当别论了。表面上,他尽量克制住自己,一副镇定平常的样子,内里却已经心潮澎湃。

早在三国时期,诸葛亮初游金陵,见此地形势优越之极,就不禁感叹:“钟山龙蟠,石城虎踞,真帝王之宅!”金陵“虎踞龙盘”一称由此得名。

而在当时看来,朱元璋最有必要夺取的大城市,就是金陵。至于能力,现在的确还不具备。

金陵城既形势险要,又紧靠江浙粮仓,如果能够在这里站稳脚跟,那么对于未来的生存发展甚至皇图霸业,无疑都是最为有利的。

夺取金陵就意味着夺天下之半,聪明的朱元璋当然听得出这番话中的分量。

所以,他仰天叹道:“老天待朱某不薄,送来二位先生!”

从此,冯氏兄弟留在义军里,“皆居帷幄,预机密焉”,成了朱元璋身边的高参。

有人也许会问:依当时的形势看,既然大家都是反元的,直接北伐,攻下元大都多省事,何必掉头向南呢?

这个目标的确豪迈,但很不切实际,因为此刻元军重兵集结于北方。相反,南方的金陵地位既重要,又距离濠州、定远一带不远,元军在那里的防守却相对薄弱。

当一个人一无所有时,他最先想到的应该是争取生存,然后努力站稳脚跟,最后才去图更高远的目标。闹革命也是同样的道理,占据金陵才能站稳脚跟,否则,一切无从谈起。

冯国用确实是一位人杰,有眼光、有魄力,他和其弟也是最早一批追随朱元璋的读书人。

后来朱元璋还特命他典掌自己的亲兵,委以心腹之用。

可惜的是,至正十八年冯国用病逝军中,时年三十六岁。为彰显他的功绩,大明开国后,朱元璋追封他为郢国公,画其肖像于功臣庙,位列元勋第八。

兄弟双星,其实冯国胜比其兄也并不逊色,史称“雄武多智略”,只是多年的军旅生活,把他彻底蜕变为一个武夫。当大哥病逝时,冯国胜早已积功升为元帅(大致相当于今天的师长一级),朱元璋命他承袭兄职,典掌亲军。

冯国胜后来因避朱元璋“国瑞”的讳,改名为冯胜。他又名“宗异”,可能是因仰慕东汉开国名将——“大树将军”冯异(冯异虽然谋略过人,战功卓著,但是为人却谦逊,众将喜欢争功,而此时的他却常常躲到一旁的大树下闲坐,故人美其名曰“大树将军”。),所以才取此名的吧。

学习刘邦好榜样

部队继续向前进发,不久,定远城在望了。

定远昌义乡有一位叫毛麟的,与该县大姓陈氏组织了一支自保的地主武装,闻听朱元璋的队伍要来,这帮人顿作鸟兽散,而毛麟遂扶县令出降。

朱元璋认为毛麟是一位有识之士,就把他留在了身边,此人后来成为朱老大的一名重要助手。

在濠州、定远一带站稳脚跟后,朱元璋率领主力部队继续向南转战,准备攻战滁州。

半道上,又有一位重量级人物前来投奔,这便是“萧何”式的人物李善长,后来的大明开国第一功臣——朱皇帝后来曾说徐达的功劳“特在诸侯之上”,但他给予老李的封赏却是第一的。

这一年(1353年),李善长恰当不惑之年。基本可以肯定,这老李先前在给蒙古人打工时,混得不太如意,积了一肚子怒气。元末大乱,他也曾想加入哪路诸侯,博个封妻荫子,结果没能成,于是携带全家避乱于东山。后经过一番比较,他便认准了后起之秀朱元璋,于是前来投奔。

李善长(“善长”之名据说是小明王赐予的),字百室,今安徽定远人。

严格意义上说,老李不能算是读书人,只能说粗通文墨,这点跟冯氏兄弟不能相比;但他头脑灵光,平时对法家学说那一套研究颇深,在这乱世,也算是个出类拔萃的人物。光有头脑,智商高,也未必能成事,偏偏这老李还颇有长者之风,厚道谦和,极善于为人处世。品察性情,协调人际关系更是他的拿手好戏。好头脑加上好手段,老李在乡里也算混得如鱼得水,家乡人曾推举他为“祭酒”(管祭祀的)。

所以,当朱元璋见到他,交谈一番后,顿时觉得有种说不出的舒畅,看来自己又得一贤才。于是将老李留置幕下,让他做了自己的书记官,操持日常细务。

有一次,朱元璋得了闲暇,就把李善长叫到身边,二人促膝长谈。

朱元璋说:“先生高才,怎么会流落下层?”

这是个令他长期以来都疑惑的问题,他实在搞不明白,大元的用人制度何以如此荒谬?

李善长微微一笑,捋着自己的长须,似乎见怪不怪,回答道:“明公,人言当今之世‘九儒十丐’,如此颠倒是非、悖极天理,尚有何事不可?所以,该是改朝换代的时候了。”

但朱元璋仍不解惑,他认为现在脱脱主政,大行改革之事,似乎中兴有望(当然谁也不会想到脱脱后来竟被害)。如此一来,自己将立刻成为朝廷眼中的乱臣贼子,死无葬身之地。

李善长用他精熟的法家知识解除了朱元璋的担忧,很简单:元朝积弊已深,沉疴难返,更为可怕的是法度废弛,无以立信于天下,单靠这区区一位贤相,几个能人,焉能救世?

“那我辈何为呢?”朱元璋紧紧追问道。

李善长认为,朱元璋应当坐观天下形势,乘时而动。有利则动,无利则伏。进可以取天下,退也可接受元廷招安。当然,接受招安仅为权宜之计,最终,还是应当取而代之。

至于如何坐观形势,李善长觉得需要观天时,察地利,取人和。

老李的话有点玄乎,实话说,朱元璋听得有些似懂非懂。

几天过去了,老朱心里还是不踏实,于是再次征询李善长:“先生,而今四方纷扰,战乱不息,无以自保,不知何时天下才可大定?真是让人忧心……”

言外之意就是:乱世之中,咱朱重八现在暂时图个自保,您净跟我谈大道理,都太虚了,具体该怎么做还是不清楚。最好能给出个榜样,我依葫芦画瓢就行。

老李明白他的意思,沉思半晌后,对朱元璋说:“想当初秦末大乱时,高祖沛公起身于一介布衣,然而他豁达大度,知人善任,不嗜杀人,五载遂成帝业……而今元朝纲纪既紊,天下呈土崩瓦解之势……明公既起家于濠州,此处距沛公龙兴之处不远。山川王气,以在下观之,明公当受之无疑!所以,明公但取法高祖即可。”

这么一点拨,朱元璋心里就亮堂多了。

同类推荐
  • 谭东之歌

    谭东之歌

    列夫托尔斯泰说过:“人类被赋予了一种工作,那就是精神的成长。”谭东不愧是这样的好同志,好战友。我为之精神感染的同时,也为之骄傲和自豪。我们要弘扬谭东同志的崇高精神和优秀品质,坚持政治建警、从严治警、从优待警,树立良好的人民警察形象。谭东虽然走了,但精神永存,他永远活在我们的心中。一曲《谭东之歌》,满怀着诗人的一片赤诚,携带着时代的主旋律,讴歌我们的英雄。谭东不仅是我们公安系统政治工作培养和树立的重大“典型”人物,更是这个时代涌现出来的党员干部和广大人民群众学习的楷模。
  • 李鸿章一生与他的时代

    李鸿章一生与他的时代

    李鸿章,最具争议的晚清重臣之一,开启中国近代化进程的第一人。他是中国近代史上许多屈辱条约的签字者,然而中国近代化的许多“第一”又都与他的名字联在一起,如中国第一家近代化航运企业——轮船招商局、中国第一条自己修筑的商业铁路、中国人自行架设的最早的电报线、中国第一批官派留学生、中国第一支近代化的海军等等。国人骂他,是因为觉得他与晚清的许多耻辱有直接关系;西方人敬他,因为认为他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真正的杰出外交家。
  • 美国新闻界第一夫人:凯瑟琳·格雷厄姆

    美国新闻界第一夫人:凯瑟琳·格雷厄姆

    本书介绍了美国传媒界的头面人物凯瑟琳·格雷厄姆的故事。内容包括:童年生活、求学生涯、初涉新闻、婚姻大事、总裁之位、妇女解放、劳工问题、罢工事件、老年生涯等十五章。
  • 此情可待成追忆:季羡林的清华缘与北大情

    此情可待成追忆:季羡林的清华缘与北大情

    本书是季羡林先生关于在清华读书和在北大工作的回忆性文章精选集,还包括季老在清华读书期间的《清华园日记》选编和初入北大执教期间的《北大红楼日记》选编。写作….时间跨越七十余年。 全书分为四辑。第一辑:“季羡林忆清华”;第二辑:“季羡林清华园日记选”;第三辑:“季羡林评北大”;第四辑:“季羡林北大红楼日记选”。
  • 魂兮归来

    魂兮归来

    本书以著名翻译家杨苡的视角,对杨宪益先生的一生进行回看,既是杨苡女士作为妹妹对兄长的怀念,又是同为翻译家的杨苡女士对同行、战友的怀念。书中大量收录了杨宪益先生一生中重要的书信,是了解杨宪益先生的重要参考书籍。一个纯粹的读书人,一个心如明镜的爱国者,一个默默无闻的斗士,一个被遗忘、被时代湮没了的寂寞老人,他的躯体虽已远去,但灵魂却驻足人心。也许被时代所遗忘,待时他却开创了一个名为杨宪益的时代,他的伟大值得我们一生铭记于心。
热门推荐
  • 崩坏的成神路

    崩坏的成神路

    全都是崩坏的,慎入。
  • 气动乾坤

    气动乾坤

    气,天地本源,万象起始。天下修士引气入体,演化万千,各种传奇、神话、史诗一一出现。秦臻得到一块来历神秘的镜子,从此踏上了强者之路……
  • 倾世狂妃:殿下滚远点

    倾世狂妃:殿下滚远点

    “从此以后,我负责养你,你负责睡我。”某妖孽很一本正经地说完,某女勾唇:“一夜给你五文钱。”她是医学界的传说,一手医术出神入化,不料魂穿异世,成了废柴。究竟是不是废物?修为往哪儿一摆,亮瞎所有人的眼!狠辣敌对一个一个来吐槽?打的你爹都不认识!跟她比宝贝?不好意思,大陆最有钱的人都被她搜刮了!某妖孽微笑脸:“娘子,为夫的财产都归你了,你看是不是把我这人也顺走暖床?”
  • TFBOYS之一生一世爱你

    TFBOYS之一生一世爱你

    王俊凯在机场偶遇肖水儿,两人最后会擦出什么爱情火花?肖水儿的闺蜜沈琪、黄梦婷又会和王源、易烊千玺擦出什么爱情火花呢?(小说纯属虚构,读者们不要当真!)
  • 楚人谣

    楚人谣

    终极bug,boss必须死!不知是何人三个月内打到终极boss,却被说终极boss根本就打不死,作为游戏的作弊者,却还是在体能方面有许多弊端。鹿耳能否撑到一睹终极boss背后忧伤的神话呢?
  • 仲夏夜之梦·莎士比亚童话精选

    仲夏夜之梦·莎士比亚童话精选

    本书中精选了20篇经典童话,让孩子们通过短篇的阅读感受莎士比亚那充满美感、韵律感的语言以及宏大的世界观。莎士比亚不仅是伟大的戏剧大师,更是一个深藏不露的文学大师。他的故事能带给孩子全新的艺术感受。
  • 神秘祭司独宠妻

    神秘祭司独宠妻

    她,幽,不知名,亦不知姓,于一片黑暗中醒来,十几年里一直生活在那片黑暗中,只有那些恶鬼,恶灵,以及守护那片黑暗的灵兽相伴。他,墨涟,北冥国神秘的大祭司,没有人知道他来自哪里,没有人知道他多少岁,见过他真面目的人少之又少。她遇上他,是命中注定还是一场阴谋?她痴,她傻,她闯祸,她无赖,却也只知道相信他,陪在他身边。他宠她,爱她,惜她,怜她,却也只对她露情,也只为她露出那抹温柔。她说,阿墨,为了你成魔又如何,只要能与你在一起,杀神弑佛又如何。他说,幽儿,你只能是我的,永远别想离开我,为了你,毁天灭地又如何。当一切尘埃落定,他们是否能厮守下去?片段一:“阿墨,你看看,我画的漂不漂亮啊,嘻嘻。”幽儿用两只染满墨得手抓着墨涟白色的衣服,笑着对他说。“漂亮,只要是幽儿画的都漂亮。”墨涟笑着说,并不生气衣服被弄脏,眼里露出对她的宠溺。片段二:“阿墨。”幽儿急道,跑过去抱住墨涟倒下的身体。眼里露出冷冽,盯着面前的一群人,浑身散发着杀气。“受死吧。”领头人说。“伤他者,死!”幽儿冰冷的说,眼里露出了从未见过的漠然,看着眼前的人,仿佛全是死物。黑衣人忽然感觉到从头到脚冷飕飕的,有些害怕的往后退了退,他们从未见过这种眼神。“死。”幽儿漠然道。忽然从地下伸出了无数的手,抓着黑衣人往下拽。“啊……这是什么,妖女,妖女啊……”还没说完,便被拖入了地下。片段三:“阿墨,我不会让你死的。”幽儿说完,将自己的的精血逼出,低头吻上了墨涟的唇,将嘴里的精血渡给他,抬起头,眼睛一直注视着怀里闭着双眼的人。幽儿伸手牵过墨涟的手,眼中是从未露出过的柔情,嘴唇轻启,“以血为媒,以魄为引,以魂为契,与汝以灵魂之契,同生共死,生生世世,不灭不休。”说完,幽儿便陷入昏迷。
  • 猫族之玄猫冕下

    猫族之玄猫冕下

    魔盟的盟主刘路琦,无意间穿越到了一片大陆——魔幻大陆。这个世界没有武术,没有魔法,没有那个世界的一切。但是这里有着那个世界所没有的东西——元气。而刘路琦,也改了名字,叫沐遥。在这里,人们在五岁的时候,即可参加元气开启。运气好的,就会得到属于自己的元气灵魂,而运气不好的,则只能当一个普通人。在这个奇异的世界,刘路琦能否重建魔盟,将魔盟发扬光大?
  • 元七

    元七

    一本普通的书,一个普通的作者,一个普通的主角
  • 逆浮生

    逆浮生

    他是狱城罪人的后代,她是皇室遗弃的子孙,却因同一张命运契约,两条红线交织在一起。变迁来临,前尘往事,如烟开启。三代长债,弹指一挥,尽数遗弃。那年今日,谁与舞歌,不曾追忆。唯有悟破,红尘俗嚣,才能释然。世间苍茫,鸳鸯携手,逆你浮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