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天,这位男士去拜访一位心理学教授。教授听完他的讲述,微微点了点头,起身从卧室找出一个空花瓶,将一个橘子丢入其中,并让他将手伸进去把橘子拿出来。结果,手伸进去了,而橘子却拿不出来,因为瓶口比抓住了橘子的拳头要小。“怎么样,拿不出来吧?你想抓住橘子,橘子也借瓶口套牢了你的手。若你松开它,你的手怎样伸进去的,还能怎样出来。现在,你和你的女友已经无法和睦相处了,你还想抓住她,结果,你把自己也囚禁了,如果你能再理智一些,趁早放手,不仅放开了她,也放开了你自己。”教授意味深长地说。
两个人在一起,也许最大的伤害不是分手,而是难以和谐的时候还硬生生地绑在一起。如果把爱情的过程比喻成两个人在跳舞,那么只有情投意合、心甘情愿的两个人才能依照相同的节拍、一致的步伐跳出优美的舞来。如若有一方不情愿,那么强拉硬拽,就会显得很荒唐,甚至有摔伤的可能,这样怎能演绎出优美的舞姿呢?
要学会放手,不要因为不甘心而死死纠缠。与其两人一起痛苦地挣扎和拖拽,不如尽早放手。你发现他有很多习惯已经不能让你忍受,你已对他的是是非非不在乎,彼此间没有了默契,取而代之的是无尽的沉默的时候;当你已经开始拿他和别人比较,并且不对你们的未来抱有希望的时候;或是你依然在乎他的一切,而他已经不在乎你的感受的时候——在这些情形下,还是选择放手吧!
要知道,失去只是暂时的,失去并不意味着没有再次拥有的权利,得到也不一定是最好的选择。该放手的时候就放手。两个人因为误会而结合,因了解而分开,反而是一件好事。放手是给他人自由,更是给自己自由。分手代表新的开始。
要相信真爱的存在,勇敢大步地往前走,你终会发现比此处更好的风景。
哈佛课堂笔记
感情是一份没有答案的问卷,苦苦地追寻并不能让生活更圆满。也许带一点遗憾,带一丝伤感,会让这份答卷更隽永,也更久远。收拾起心情,继续走吧,错过花,你将收获雨。正如一位智者所说的那样,如果你没有得到你想要的,你就会得到更好的。
§§§第五节 幸福不是等来的,爱一个人就要大胆去表白
等待有多苦,等待有多累,等待有多傻,等待有多欣慰。我们享受的究竟是恋爱本身,还是等待过程的复杂滋味?不可否认,有些时候我们会迷恋上过程而不是结果。有人喜欢暗恋的感觉而不是真正地爱上谁,就如同有人喜欢到达旅游目的地前的兴奋与期待胜过游玩本身。
我们能否确定爱情一定能够等来:你情愿为他(她)守候一盏灯,可他(她)是否能看到这盏灯的光亮是为了他(她)?是否能看到这盏灯的光亮是为他(她)而不熄?你的苦苦等待换来的也许会是他(她)的拥抱,也许会是感动的叹息,也许会是不屑的鄙夷。你在等待中建立的只能是对他(她)的美好幻想,空中楼阁般的思念,使你看不清梦中情人的真正面貌。选择了等待不一定就是选择了爱。对于爱,等待不一定是最好的选择。
乔治在礼品店外徘徊良久,丽萨的生日即将来临,他想为自己心仪已久的女孩买个礼物,表达对她的爱意。他终于鼓足勇气,迈进了那家装饰精美的小店,然而店中琳琅满目的礼品价格都很昂贵,囊中羞涩的他只能尴尬地离开。
“买个‘青草娃娃’吧,只要两元。”一位中年妇女迎面走过来。他看到她的篮子里满是青草娃娃,用各色的花布和橡皮筋扎成娃娃的样子,面部还缝了黑黑的眼睛、红红的嘴巴,很可爱。花布里面包着泥土,最顶上撒着花籽、草种。
“你每天给它浇水,大约半个月以后,种子就会发芽,长出青青的草,很逗女孩子喜欢的。”妇女似乎看出了他的心思,一个劲儿地怂恿他。他想,她的年龄足够做他的母亲了,应该不会骗他吧,于是他拿出攥了很久的钱,数了两个1元的硬币给她。
回到宿舍,乔治把“青草娃娃”放在窗台上,每天用自己的茶杯浇水时,他都怀着虔诚的心祈祷:快点儿发芽吧,快点儿长出一片青草吧。
在丽萨的生日晚会上,她的追求者们送来了许多礼物。乔治也来了,两手空空地来了,他的“青草娃娃”没有发芽。丽萨满怀期待地望着他,她其实早已注意到他灼热的目光,而且他的才学、他的气质都令她怦然心动。她等待着今天晚上他当众向她表白,她就可以幸福地挽住他的手臂,谢绝其他人的追求。然而,他不敢迎接她的目光,在这一大堆豪华的礼物面前,他自惭形秽,如坐针毡,躲到了最阴暗的角落。终于,晚会还未结束,他就离开了。他甚至没有告别,起身就匆匆地走到门口,当然,他也没有看见她暗藏的幽怨和伤心。
放寒假了,乔治突然发现窗台上有一片绿,仔细一看,“青草娃娃”竟然真的长出了一片嫩绿的青草!他想起了久未见面的丽萨,他把“青草娃娃”揣在怀里,飞也似的跑去找她,可是心爱的人已和男友一起去了远方。
爱是一份缘分,这份缘始于漫不经心的追寻,却经不起漫不经心的等待,它需要缘分两端的人共同去珍惜。
生活中会出现这种情况,我们试着等一趟不怎么准点的车,站在路边,不停地朝着车来的方向眺望,可是,等啊等,直等得桃花、梨花都谢了,它却还是迟迟没有来。这多像等待爱情,你痴痴地等,那个人却不曾经过。既然等待只会让你错过,那我们还等什么呢?
爱情需要创造,死守阵地会把你拘囿于自己的胡思乱想中而永远得不到真爱;爱情需要洗礼,些许的瑕疵与尘埃都会迷住双眼搞得我们晕头转向;爱情需要行动,不要相信丘比特的箭会射向人间。等待,不一定是最好的选择,最明智的做法就是:要大胆地表白。
哈佛课堂笔记
爱情不是等来的,爱情需要机缘,但被动地等待会使你不敢接受或不能确定它就是你想要的爱;爱情需要勇敢,只有大胆的表白与激情的迸发才能寻找到爱的出口。爱情,只有相爱的两个人心心相印地沟通,才是可能的。
§§§第四堂 财富心理学:驾驭财富,才能享受生活
破产是一种暂时的困境,贫困是一种思想的状态。
【比尔·盖茨】
哈佛学子,微软公司前董事长
想着成功,看看成功,心中便有一股力量催促你迈向期望的目标,当水到渠成的时候,你就可以支配环境了。
【丹尼尔·贝尔】
哈佛教授,当代著名的美国社会学家
§§§第一节 穷人最缺少的是成为富人的野心
有一部分人认为,穷人最缺少的是金钱;还有一部分人认为,穷人最缺少的是机会。但是,在犹太人看来,穷人最缺少的是赚钱的野心和发财的梦想。犹太富豪克洛克曾经这样幻想:“我希望钱就像拧亮电灯或打开水龙头那么多,永远不会够。”富有戏剧意味的是,在他说完此话后的八年里,他的梦想就成了现实。
拥有更多财富是很多人的梦想,无论你是一个依靠工资生活的工薪阶层,还是一个腰缠万贯的富翁,你一定都想让自己变得更为富有。天天想着发财一点儿错都没有,相反,对金钱的渴望就是对更充实、更完美、更富足生活的向往,这是值得称赞的。不想活得更加完美、更加充实、更加富足的人是不正常的,同样,不想赚取更多的钱财来购买所需要的一切的人也是不正常的。
洛克菲勒小时候,全家过着不安定的日子,一次又一次被迫搬迁,历尽艰辛横跨纽约州的南部。可他们却有一种步步上升的良好感觉,他们所到的镇子一个比一个大,一个比一个繁华,也一个比一个更给人以希望。
1854年,15岁的洛克菲勒来到克利夫兰的中心中学读书,这是克利夫兰最好的一所中学。据他的同学后来回忆说:“他是个用功的学生,严肃认真、沉默寡言,从来不大声说话,也不喜欢打打闹闹。”
不管有多孤僻,洛克菲勒一直有他自己的朋友圈子。他有个好朋友,名叫马克·汉纳,后来成为铁路、矿业和银行三方面的大实业家,当上美国参议员,并作为竞选总统的后台老板,在政界为洛克菲勒行将解散的美孚石油托拉斯进行斡旋。
洛克菲勒和马克·汉纳两人后来成了影响美国历史的大人物,在全班几十个同学中他们能结为知己,不能说出于偶然。美国历史学家们承认,他们两人的天赋都与众不同,一定是受了对方的吸引,才走到一起的。
表面木讷的洛克菲勒,其内心的精明远远超过了他的同龄人。汉纳是个饶舌的小家伙,通常是他一直说个不停,而洛克菲勒则是他忠实的听众。应当承认,汉纳口才不错,关于赚钱的许多想法也和洛克菲勒不谋而合,只是汉纳善于表达,而洛克菲勒习惯沉默罢了。有一次,马克·汉纳问他:“约翰,你打算今后挣多少钱?”
“十万美元。”洛克菲勒不假思索地说。
汉纳吓了一跳,因为他的目标只是五万美元,而洛克菲勒整整是他的两倍。
当时的美国,拥有一万美元已经称得上是富人了,可以买下几座小型工厂和五百英亩以上的土地。而在克利夫兰,拥有五万美元资产的富豪屈指可数。洛克菲勒开口就是十万美元,瞧他轻描淡写的模样仿佛十万美元只是一个小小的开端。
当时同学们都嘲笑这个开口就是十万美元的家伙的狂妄,殊不知,不久的将来,洛克菲勒真的做到了,而且不是十万美元,而是亿万美元!
正是赚钱的愿望使洛克菲勒成为了亿万富翁。
可见,穷人的穷不仅仅是因为他们没有钱,而是他们根本就缺乏赚钱的野心。富人的富有不仅仅是因为他们现在手里拥有大量的财富,而是他们从根本上就有发财的野心。人活一世,渴望成为富有之人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如果你是一个睿智之人,你就应该倾尽所有,专心致力于财富的创造。因为致富不仅仅是一个崇高的事业,也是你幸福生活的物质保障。
哈佛课堂笔记
人们若有了进取之心,并且有相信自己必能致富的坚定信念,矢志不渝,向着这一目标前进,就没有任何事物能够让他们身处贫穷之中,更无法阻碍他们获得更多的财富。
§§§第二节 脑袋决定口袋,一定要用脑子赚钱
思维是一切竞争的核心,因为它不仅会催生出创意,指导实施,更会在根本上决定成功。如果你希望改变自己的状况,获得进步,那么首先要做的就是:改变自己的思维,像富人那样去思考。
犹太人特奥的母亲不幸辞世,给他和哥哥卡尔留下的是一个可怜的零售店。微薄的资金,简陋的小店,靠着出售的一些罐头和汽水之类的食品,一年节余下来,收入微乎其微。
他们不甘心这种穷困的状况,一直在探索发财的机会。卡尔问弟弟:“为什么同样的商店,有的赚钱,有的赔钱呢?”特奥回答说:“我觉得是经营有问题。如果经营得好,小本生意也可赚钱的。”
“可是经营的诀窍在哪里呢?”
于是,他们决定到大街小巷去看看。一天他们来到一家“消费商店”,这家店铺顾客盈门、生意红火。
这引起了兄弟二人的注意,他们走到商店的旁边,看到门外有一张醒目的红色告示写道:“凡来本店购物的顾客,请把发票保存起来,到年终可凭发票免费购买发票款额3%的免费商品。”
他们把这份告示看了几遍后,终于明白这家店铺生意兴隆的原因了——原来顾客就是贪图那年终3%的免费购物。他们一下子兴奋起来。
回到自己的店铺,他们立即贴上了醒目的告示:“本店从即日起,全部商品让利3%,并保证我们的商品是全市最低价。如达不到全市最低价,可到本店找回差价,并有奖励。”
他们不仅借鉴了那个商店让利3%的做法,还提出了现款交易就可以让利3%,加上全市最低价的攻势,自然他们的店铺很快就门庭若市,生意火爆。他们的阿尔迪商店出现了购物狂潮。借这个机会,阿尔迪商店在市里发展了十几个店铺,占据了几条主要的街道。此后,凭借这种“偷”来的经营原则,他们兄弟的店铺迅速扩大,南到阿尔卑斯山,北到弗伦斯堡,到处都布满了密密麻麻的“阿尔迪”商店。
由此可见,获取财富是要依靠脑子的。犹太人始终认为一个人自身的价值是脑袋,而不是双手,因此,在其他民族的人依靠双手赚取金钱时,犹太人则依靠脑袋发财。他们在经商时之所以显得很轻松,就在于他们无时无刻不在思考着致富的秘诀。
曾经有则犹太人的笑话,谈的是智慧与财富的关系。一天,两位拉比在交谈:“智慧与金钱,哪一样更重要?”
“当然是智慧更重要。”
“既然如此,有智慧的人为何要为富人做事呢?而富人却不为有智慧的人做事?大家都看到,学者、哲学家老是在讨好富人,而富人却对有智慧的人摆出狂态。”
“这很简单。有智慧的人知道金钱的价值,而富人却不知道智慧的重要。”
拉比即为犹太教教士,也是犹太人生活等方面的“教师”,经常被作为智者的同义词。所以,这则笑话实际上也就是“智者说智”。拉比的说法不能说没有道理,智者知道金钱的价值,才会去为富人做事;而富人不知道智慧的价值,才会在智者面前露出狂态。笑话明显的调侃意味就体现在这个内在悖谬之上。有智慧的人既然知道金钱的价值,为何不能运用自己的智慧去获得金钱呢?知道金钱的价值,但却只会靠为富人效力而获得一点带“嗟来之食”味道的酬劳,这样的智慧又有什么用?又称得上什么智慧呢?
所罗门王曾经说:“去买真理,买了以后就不要卖掉。你还要去买智慧、教导和领悟。”财富是心智,财富是力量,财富是智慧和魄力的结晶,是物质和精神的统一。
哈佛课堂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