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出自唐代杜甫诗《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破:透彻理解。万卷:虚数,指很多书。有神:有神灵相助,即有了灵感。意思是:熟读万卷书,写作起来得心应手,就像有神灵相助一样。
【君子之于学也,其不懈犹上天之动,犹日月之行,终身亹亹,没而后已】出自汉代徐干《中论·治学》。亹亹:勤勉不倦的样子。没:死去。意思是:君子对于学习,就好比是上天的运动、日月的运行一样,始终不停歇,直到死去的那一刻。
【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出自汉代刘向《说苑·建本》。炳:点燃。意思是:小的时候爱好学习,就好像是初升的太阳;到了壮年的时候爱好学习,就好像是中午的阳光;到了老年的时候才爱好学习,就好像是点燃的蜡烛的亮光。说明人只要学习,不管什么时候,总会看到光明。
【学无早晚,但恐始勤终随】出自宋代张孝祥《勉过子读书》。随:不努力,放任。意思是:学习并在于起步的早或晚,只怕开始的时候勤奋,到最后就放任了。
【求之而后得,为之而后成,积之而后高,尽之而后圣】出自《荀子·儒效》。意思是:不断地追求,然后才能有所收获;不断地实践,然后才能有所成就;不断地积累,然后才能有所提高;不断地完善,然后才能成为圣人。
【知无务,不若愚而好学】出自《淮南子·修务训》。知:同“智”,聪明。意思是:人虽聪明,但如果不能专心致力于学习,还不如愚顿而好学的人。说明人应勤奋好学,不能自恃聪明。
【圣人是肯做工夫庸人,庸人是不肯做工夫圣人】出自清代颜元《习斋先生言行录·齐家》。意思是:智能高的人是勤奋肯干的庸人,而那些无所作为的庸人则是不肯用功的圣人。说明只要肯用功,即便是庸人也能为圣人,如果不肯用功,就是圣人也会变成庸人。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出自《论语·公冶长》。意思是;机敏而好学,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学问为耻辱。
【学,须是如饥之须食,寒之须衣始得】出自宋代朱熹《上蔡先生语录》。须:第一个“须”为必须;后两个为需要。意思是:对于学习,应该像饥饿的人对饭食的需要,寒冷的人对衣物的需要一样才行。
【人之为学,不日进则日退】出自清代顾炎武《与人书》。意思是:人们的学习,如果不能每天进步,那么就会每天都退步。说明学习应勤奋。
【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出自清代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意思是:作学问有难易之分吗?如果真正学起来,难的也变得容易了;如果不学,简单的也就变难了。
【人莫不知学之有益于己也,然而不能者,嬉戏害之也】出自《淮南子·泰族训》。嬉戏:玩耍。意思是:没有人不知道学习对自己是有好处的,但之所以没有学习,都是因为贪玩所害呀。
【不可怙者天,不可画者人】出自宋代杨万里《庸言》。怙:依赖。天:天资,天赋。画:划界限,局限。人:指后天努力。意思是:不可以依赖的是自己的天分,不可限量的是后天的努力。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出自《荀子·劝学》。跬步:半步。意思是:没有半步半步的积累,几无法行走千里的路程;不将汇聚细小的溪流,就不能汇聚成广阔的江海。比喻学习在于积累。
【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出自《荀子·劝学》。深溪:深谷。意思是:不登上高山,就不知道天有多么高远;不看到深谷,就不知道地有多么深厚。
【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功夫老始成】出自宋代陆游诗《冬夜读书示子聿》。意思是:古人学习总是不遗余力的,;从少壮时就开始努力用功,到年老的时候才有所成就。
【少而不学,长无能也】出自《孔子家语·三恕》。意思是:年少的时候不好好学习,长大了以后就不会有什么才能。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出自《论语·述而》。意思是:发奋读书,便忘记了吃饭,学有所得就高兴地忘记了忧愁,不知道老年就要到了。形容学习之勤奋。
【君子之学,死而后已】出自清代顾炎武《与人书》。意思是:君子对学问的追求,直到死才肯结束。
【有一时之暇,即一时可学也;有一日之暇,即一日可学也】出自明代薛瑄《论取友为学答周秉忠书》。意思是:有一时的闲暇,就可以用这一时的闲暇来学习;有一天的闲暇,就可以用这一天的闲暇来学习。
【君子之学也,其可一日而息乎】出自宋代欧阳修《杂说》。意思是:君子学习,怎么能够有一日停歇呢?说明学习应始终坚持不懈。
【莫言大道人难得,自是功夫不到头】出自唐代吕岩诗《绝句》。大道:大道理。意思是:不要说大道理难以掌握,那只是因为自己所下的功夫还不到家。
【学之广在于不倦,不倦在于固志】出自晋代葛洪《抱朴子·崇教》。意思是:要想取得广博的知识,就在于要孜孜不倦地学习,能够孜孜不倦地学习,就在于有坚定的志向。说明取得广博知识的基础和保障就是要立志勤学。
【学而不已,阂棺乃止】出自汉代韩婴《韩诗外传》。阂棺:盖上棺盖,比喻去世。意思是:学习没有完结的时候,直到死去才算停止。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出自《论语·述而》。厌:满足。诲:教导。意思是:对自己的学习不感到满足,教诲别人不觉得厌倦。后多用这两句来形容人勤奋学习、耐心教人的高尚行为。
【学海迷茫未有涯,何来捷径指褒斜】出自清代赵翼诗《上元后三日藏堂过访草堂》。褒斜:山谷名,在陕西省终南山,这里指终南山。意思是:知识就像广阔的海洋一样无边无际,哪里有什么终南捷径呢?说明只有勤奋刻苦,才能学有所成。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出自《礼记·学记》。意思是:纵然有最美味的佳肴,不亲自品尝,就不知道它的味道;纵然有最好的学说,如果不去学习,也无法了解它的益处。
【著述须待老,积勤宜少时】出自宋代欧阳修诗《获麟赠姚辟先辈》。著述:著书立说。积勤:努力学习,积累学识。意思是:撰写文章、著述立说要等到年老时再开始,但积累学问却要从年少时就开始。
【圣贤之书不是教人专学作文字求取富贵,乃是教天下万世做人的方法】出自明代高攀龙《读书法示揭阳诸友》。作文字:即写文章。意思是:圣贤之书并不是只教人们写文章以求取荣华富贵,而是要教给天下世世代代做人的方法。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出自唐代颜真卿《劝学》。意思是:年轻的时候不知道应该努力学习,到老的时候才后悔读书太晚了。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出自《荀子·劝学》。锲:刻。镂:雕刻。意思是:如果刻了几下就放弃,那么腐朽的木头也刻不断;如果坚持不懈地刻下去,就是金石也可以雕刻成功。比喻学习应持之以恒、坚持不懈。
【不学自知,不问自晓,古今行事未之有也】出自汉代王充《论衡·实知》。意思是:不学习就能掌握,不勤问就能通晓,从古到今,还没有这样的事呢。
【无冥冥之志者,无昭昭之明;无惛惛之事者,无赫赫之功】出自《荀子·劝学》。冥冥:专心致志,不见他物。昭昭:明白,融会贯通。惛惛:义同“冥冥”,专心致志。赫赫:显耀盛大的样子。意思是:没有专心一志的思想,就不能达到融会贯通;不能潜心刻苦地钻研,就不会取得显赫的业绩。
【学者用功,须是渐进而不已,日计不足,岁计则有余】出自明代朱舜水《题安秋觉逐日功课自实策》。意思是:钻研学问应该循序渐进,从不间断。每天积累一点,虽然不算多,但若能长年累月的坚持,知识自然就会丰富起来了。
【刺股情方励,偷光思益深】出自唐代孟简诗《惜分阴》。刺股:用锥子扎大腿,《战国策》中记载苏秦苦读的故事:“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血流至足。”偷光:即凿壁借光,《西京杂记》中记载匡衡勤学的故事:“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意思是:觉得困了,就用锥子刺自己的大腿,这样才能更加激发自己勤奋学习的精神;像匡衡那样穿壁引光来苦读,才能使学到的知识更加深刻扎实。
【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出自《论语·学而》。求:追求。正:纠正。意思是:君子不追求饮食的饱足,不追求居住的安逸,做事勤敏而说话谨慎,亲近有德之人来匡正自己,这就算得上是好学了。
【大抵学问文章,善取不如善弃……成己欲其精专,取人贵于兼揽】出自《刘刻遗书·与周次列举人论刻先集》。揽:收罗,吸取。意思是:大体来说,读书或做学问,善于吸收,不如善于屏弃。要想成就一家之言就要精专,向别人学习,贵在能够兼取百家之长。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出自宋代陆游诗《冬夜读书示子聿》。意思是:从书本上学来的东西终究是肤浅的,要想透彻地了解某事,就一定要亲自尝试才行。
【人之为学,心中思想,口中谈论,尽有百千义理,不如身上行一理之为实也】出自《颜习斋先生言行录》。意思是:人在学习时,大脑中想的,口中谈论的,尽管有上百上千条真理,但却不如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实践一条真理。
【乃知学在少,老大不可强】出自宋代欧阳修诗《镇阳读书》。老大:年龄大了。意思是;才知道学习最好是趁年少,等老了以后就勉为其难了。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出自《论语·述而》。意思是:三个人同路走,其中必定有能做我老师的人,对于他们的优点,就拿来学习,对于他们的缺点,则要加以克服。
【进学不诚则学杂】出自宋代杨时《二程粹言·论学篇》。意思是:如果学习不能专心,就会杂乱无章。
【不广求,故得;不杂学,故明】出自隋代王通《中说·魏相》。学习不贪多务广,所以能有所收获;不杂乱着学习,所以能明了深刻。
【不学操缦,不能按弦】出自《礼记·学记》。曹缦:调弦。安弦:熟练地弹琴。意思是:不先学会调弦,就不能熟练地弹琴奏曲。比喻学习应循序渐进、由浅入深。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出自《论语·学而》。时:适当的时候。说:同“悦”,高兴。意思是:对于学过的知识,能在适当的时候去温习,不也是件很令人高兴的事情吗?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出自《诗经·小雅·鹤鸣》。攻:攻错,打磨。意思是:别的山上的石头,也可以用来攻错玉器。原来比喻别国的有识之士也可以为本国效力,现常用来比喻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别裁伪体亲风雅,转益多师是汝师】出自唐代杜甫诗《戏为六绝句》。风雅:风、雅是《诗经》中的两大部分,也是古人作诗的最高标准。转益多师:不拘泥于一时、一地、一家学习。意思是:要区分并剔除那些华而不实的虚伪的东西,而学习继承《诗经》中的优良手法,广泛吸收各家教益,融众家之长于一炉。说明对于以前的作品应去伪存真,并博采众长。
【良冶之子,必学为裘;良弓之子,必学为箕】出自《礼记·学记》。冶:冶炼、铸造。弓:射箭。箕:竹制的器具。意思是:优秀的冶匠的儿子,一定是先学习缝制皮衣;好的射手的儿子,一定是先学会用竹条编制器具。比喻学习一定要由浅入深。
【为学之道,必本于思。思则得知,不思则不得也】出自宋代晁说之《晁氏客语》。意思是:学习的大法是:要以思考为本,思考了就能得到知识,不思考就不能得到知识。
【闻见广则聪明辟,胜友多而学易成】出自清代魏源《默觚下·治篇九》。辟:打开。胜友:有学识的朋友。意思是:听的多了、见的多了,脑子就会聪明起来;有学识的朋友多了,做学问也就容易了。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出自《论语·为政》。意思是: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真正的有智慧。说明做学问应实事求是。
【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出自《礼记·学记》。意思是:一旦错过了时机以后再学,即使再刻苦,也很难有所成就。
【学士简练于学,成熟于师,身之有益,犹谷成饭,食之生肌腴】出自汉代王充《论衡·量知篇》。意思是:学习的人应当努力学习,并在老师的指导下使自己进步,对自身有好处,就好像将谷子做成饭,吃了能使人长胖一样。
【学者工夫,须要极细密,越细密越广大】出自《枫山章先生语录·学术类》。意思是:学者的工夫在于能够极其的缜密,越是缜密就越能广博。
【不好问询之道,则是伐智本而塞智原也,何以立躯也】出自汉代刘向《说苑·建本》。意思是:不愿意向别人请教,就是切断了智慧的根本、堵塞了智慧的源头,怎么能够处身立世呢?
【学者有二病:积学未厚而用之遽,养德未足而谈有余】出自明代崔铣《松窗寤言》。意思是:学习的人常有两种毛病:一个是知识积累还不够丰厚就急于应用,一个是品德修行还不够完善就妄加谈论。说明学习和修行都不能急噪。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出自《礼记·中庸》。意思是:学者要能广泛地学习,详细地询问,慎重地思索,明白地分辨,切实地执行。这是儒家从“学”、“问”、“思”、“辨”、“行”五个方面提出的一套学习过程和认识方法,对学者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学莫大于知本末终始】出自宋代杨时《二程粹言·论学篇》。意思是为学之道,没有比能弄清事物的前因后果、来龙去脉更重要的了。
【君子之学贵一,一则明,明则有功】出自宋代杨时《二程粹言·论学篇》。意思是:君子为学,贵在专一,专一就能明于事理,明于事理就会有所收获。
【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出自《礼记·学记》。意思是:只有自己一个人学习,而没有一个朋友相互切磋、相互探讨,学识就会偏狭浅显。现在常用“孤陋寡闻”形容人知识浅陋、见识不广。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出自《论语·为政》。故:指旧知识。意思是:温习旧的知识,从而得到新的领悟,获得新的知识,可以做老师了。
【善学者师逸而功倍,又从而庸之;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又从而怨之】出自《礼记·学记》。师:老师。庸:功劳。意思是:对善于学习的人,老师不用费太大的劲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并且他们还将一切归功于老师;而对于不善于学习的人,老师要费很大的劲,但却只能收到事倍功半的效果,这些学生还反而抱怨老师。
【善学者,假人之长以补己其短】出自《吕氏春秋·用众》。假:利用。意思是:善于学习的人,能够取别人的长处来弥补自己的短处。
【三月不知肉味】出自《论语·述而》。原意是说孔子欣赏音乐,沉醉其中,以致后来很长一段时间吃肉时都感觉不出肉的香味。后常用来形容人专注于某事而忘记其他事情。
【少则得,多则惑】出自《老子》。意思是:学习知识,少一点反而能够有所收获,多了反而让人迷乱。说明学习应该专精,不应庞杂。
【学者贵好学,尤贵知学】出自明代吕坤《问学》。知学:这里指会学习。意思是:对于学习的人,可贵的是他能爱好学习,但更为可贵的是能够知道怎样学习。
【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出自《礼记·大学》。意思是;心思不在,即使睁着眼睛也看不见,竖着耳朵也听不见,嘴里吃着也不知道是什么滋味。说明不专心致志就难有所成,成语“心不在焉”即由此而来。
【弈之为数,小数也,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出自《孟子·告子上》。弈:下围棋。数:技艺,技术。意思是:下棋虽然只是一门小技艺,但如果不能专心致志地学,也学不会。
【善学者穷于一物,不善学者穷于物物】出自明代庄元臣《叔苴子内篇》。穷:追寻到尽头。物物:各种事物。意思是:善于学习的人抓住一个事物,探究到底;不善于学习的人则什么事物都想碰触和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