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重视祭祀祖先,这是古代礼仪的显著特点,并流传至今而长盛不衰,这不但是因为中国人重视孝道,人们还认为:祭祀祖先具有良好的社会教化功能,有助于培养社会成员的品德,加强社会成员之间的团结,维护宗法社会的稳定,充满人文精神。******和连战拜访大陆,回大陆的第一件事就是先祭祖,一是说明台湾子民不忘根,重要的是,这项仪式将中华民族共同的情感联结了起来,说明台湾大陆永远是一家人这样的精神内涵。
祭拜黄帝
中华民族最盛大的祭奠就是参拜黄帝。黄帝被后人尊为人文初祖,一直享受着后人的祭祀,这与黄帝时代取得的巨大文明成就有密切关系,与先民们建立的大功、树立的大德紧密相连。在一种肃穆的气氛中祭祀黄帝陵,人们追思先民们创造文明,造福子孙的英勇历史。因此,我们的祭祀,不管在形式上还是精神上都体现出浓厚的人文色彩。我们祭祀黄帝,不是祭祀鬼神,也不是盲目崇拜,而是人文精神的陶冶,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和普及,是为了弘扬民族精神。
连战出席河南新郑市举办的丁亥年黄帝故里拜祖大典,向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轩辕黄帝表达崇高的敬意,衷心祈福两岸和平稳定繁荣发展。海峡两岸子民共祭祖先,缅怀历史,这就是人文精神的弘扬。
厚葬文化
随着奴隶制的解体,财产私有制继承制逐渐盛行,人们的宗族观念加强,开始重视对已故长辈的丧葬之礼,重视对祖先古墓的建筑,社会上开始普遍主张厚葬,认为“事死如事生”。
人们将死者生前最珍贵的物品,与它的主人一起殉葬到坟墓中。因为他们相信,这样能让死者在阴间继续使用它,占有它。尤其是那些王公贵族,在他们尚年轻时候就开始修建陵墓,堆积财富,以便自己身后享用。
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系教授王子今认为,是中国浓厚的宗法制文化决定了我们民族的厚葬传统,他说,人们对在自己的先祖、祖先,要讲究孝,要讲究尊重,要讲究让他们过得更好,在地下世界更好,所以人们才要对祖先们厚葬。人们这么做一方面是为了一个是显示自己遵守这个宗法秩序,另一方面是为了显示自己的财富。
也有学者认为在春秋战国那个动荡的年代,社会原来的礼制遭到破坏,一些新上升的有财富的人就想拼命地越过原来的社会等级,就开始追求厚葬显示其富有,应该等到更高的社会地位。
厚葬之风具体什么时候兴起的,历史上没有记载,只知道汉朝以后,隆丧厚葬成为我国殡葬文化的一大特点。尤其是达官贵族、富豪财主们更是竞相攀比,以表示对死者的尤其是长辈死者的孝顺,客观上也促使儒家的“孝文化”有了越来越多的形式。
历史宝库——皇陵
封建丧葬讲究厚葬,最有资格也最有能力厚葬的就是封建帝王,珍奇古玩、书法绘画艺术等最有价值的东西往往在帝王陵墓中出现,因此皇陵也成了巨大又珍贵的历史宝库。
据统计,在已经颁布的三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有55处为古墓葬,其中帝王陵、帝王祖陵、王侯陵占29处。皇陵之所以被重视,在于他不仅生动地记载了当时社会经济的发展状况,而且也将历史精华浓缩和凝聚起来。优美的自然环境,广阔浩大的陵区,雄伟壮丽的寝殿,奢华贵重的厚葬,丰厚的文物宝藏,给我们留下大笔的文化财富。像清西陵内崇陵和断网这样的皇陵建筑,不但被列为国家重点保护单位,还被称为“国宝”。如秦始皇陵这般气势磅礴的兵马俑、精湛的陶塑艺术群像,精美的青铜器物,更是世界历史上独一无二文化珍品。
姑且不去评论帝王在建造这些皇陵的的功过得失,仅从皇陵给后人留下的文化财富这一积极的方面说,历代帝王的陵墓就足已是一座巨大的历史宝库、能建一个地下博物馆了。因此,历代皇陵已经越来越引起考古、文化、艺术、旅游等各方面的重视。
哀乐
哀乐是一种悲哀的乐曲,专门用于丧葬或追悼仪式。中国现行通行的哀乐,是由广泛流传于晋陕一带的民间吹歌牌子曲改编的。
1942年,陕北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缔造者******同志不幸光荣牺牲。当时,中国共产党中央主席******同志在悲痛之中,交给边区的文艺工作者一个重要任务:迅速创作一首葬礼音乐,用于即将举行的******同志追悼会上。
延安的音乐工作者安波在深入安塞地区民间采风时,刚好搜集到一首商调式哀乐,安波等五人组成的民间音乐小组把这曲民歌稍加改编,放慢演奏演唱速度,就有哀乐的悲凉意境了。在陕北人民公祭******的大会上,这首哀乐首次由安波填词,取名为《公祭志丹同志》。自此这首商调哀乐逐渐在晋察冀等解放区流传开来,以后,他们又参考了另二支民歌的基调,改编成了一直流传至今的哀乐。1949年后,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乐团第一任指挥罗浪为此曲配置了和声,作为军乐队的礼仪曲使用。
这支具有我国民族风格的哀乐一直沿用至今。
大殓
大殓就是将亡人的遗体正式穿衣殓入棺内,盖上棺盖后,亲属与亡人就再也不能见面了,所以大殓是亲属与亡人遗体最后告别的时刻,因此此时全体亲属都要到齐,即使远在千里之外,也要在大殓前赶回。
到了吉时后,由亡人的儿子亲手抱头、抱腰、抱腿,将遗体从灵床上抬入棺木,要先入脚,后入头,随即往棺材里放上随葬物品。最后在场的所有亲属逐一探视死者的面容,与亡人作最后的诀别,然后由孝子插上棺材的子盖,长子将开光用的镜子摔在地上,在全体亲属痛哭声中,杠夫加上棺盖,大殓完毕。
停灵
大殓之后,按死者的身份选择停留哪个位置。灵柩前安放灵龛,摆放大幅遗像,设供桌,桌上摆香炉、蜡扦、花筒、供品,少则一堂(五碗),多则三堂、五堂,水果、糕点均可,讲究的人家还要搭设月台。
停灵的时间最长为七七四十九天,最少也要三天。为了减少人们的悲伤程度,现在人们一般停灵三天就出葬了。停灵期间亲友挟挽联前来吊唁,亲属在灵柩左右痛哭不已,守灵的亲属还要向吊唁者表示谢意。·
出殡
出殡是将亡者从家送往陵墓的过程,场面宏大,仪式繁多,包括辞灵、出堂、起杠、摔盆、扬纸钱、下葬等仪式。
出殡的灵车中途不能停的,因为古代的杠夫抬着棺椁,中途棺椁落地意味着对亡者的大不敬,即使是现在用灵车,中途停车熄火也是不吉利的。
孝子摔盆
出殡的时候,孝子要举行摔盆仪式。
出殡的时候,杠夫将棺材抬出府门口或胡同,到了大街以后,还有别的仪式会停一下,灵堂再起棺时,孝子先摔了丧盆,其他孝子贤孙们才跟着出门,而女眷属们则坐着车哭送。这时整个丧葬过程才真正达到高潮。
孝子摔的盆叫做“阴阳盆”,人们又反义称之为“吉祥盆”,据说是为了对付阴间孟婆汤,孝子准备有孔的瓦盆,可使孟婆的“迷魂汤”漏掉,以免亡者误饮。
葬后礼
将亡人送走以后,亲属还要注意葬后礼。
首先要先拆除有不吉利意义的丧棚,不留一点痕迹。孝子送殡回来,不能直接进入家门,照例在预先准备好的水盆沿上磨三下刀,照一下镜子,说是避免带回“妖邪”,有的人家还会请阴阳先生举行净宅仪式。邻人要洒水或撒灰在自家的门前,以防“妖邪”进入危害平安。
出殡后,丧家有忌门三天的惯例。第三天亲属要到坟地培土、致祭,谓之“暖墓”、“圆坟”,并用秫秸或幡杆做个“墓门”插在坟前,说是让亡人的魂灵好从此出入。同时将下葬时留下来的引魂幡、松活、纸活等一并焚化。
国葬
国葬是以国家名义为有特殊功勋的人举行的葬礼,带有政治色彩。
国葬以民葬为基础,但也有些新的特点:
一、以政府名义发出讣告,由政府要员组成治丧委员会
二、全国各官署、军营、海关均下半旗致哀;
三、文武官吏停止宴会若干日,民间辍乐若干日;
四、文官臂缠黑纱若干日,武官及士兵于胳臂及刀柄上缠黑纱若干日;
五、官署公文封面用黑边若干日,官署公文盖黑色印花若干日,官报封面亦用黑边若干日;
六、出殡日,鸣炮一百零八响;官署、民间均辍乐一日;学校停课一日。
此外,国葬出殡行列除了亲属随行,还包括政府行为。
冥婚
冥婚又叫“阴婚”,是为死人寻找配偶。有的未成年人未结婚就夭折,长辈们心疼他们无人作陪,就等到他们到适婚年龄时寻找一年龄相当的已亡人做妻子或丈夫,在人间举行过冥婚后阴间的夫妇就能团圆了。这也是长辈为尽人父母的心理寄托。
冥婚自古就有,多出现在贵族或富户,一般说来,冥婚也要通过媒人介绍,双方过门户帖。深夜举行迎亲仪式后,双方父母择个宜破土安葬的“黄道吉日”,进行“夫妻”并骨合葬。举行合婚祭,即两家亲家边哭边道“大喜”。
此后,男、女两方便当做亲家来往了。
鬼文化
大家都一致认为世上没有鬼,但怎么会有“鬼”这一词呢·存在即合理。
·“鬼”这一子虚乌有却又历传不衰的怪物让人们忌惮无比,以谈鬼、说鬼、论鬼、写鬼、信鬼、怕鬼、祭鬼、骂鬼、驱鬼、打鬼、斗鬼、斩鬼、降鬼、扮鬼、用鬼等形式形成了一套独特的“鬼文化”。虽然对鬼有所顾及,人们还是喜欢听鬼故事、看有关的恐怖书籍、影视。
·鬼文化之所以影响深远,一方面是满足人们的猎奇心理,给人精神刺激,更重要的是鬼怪作品也是社会生活的反映,蒲松龄的《聊斋志异》即此类作品的代表。
中国三大鬼节
中国三大鬼节指清明节、七月十五、十月一。
清明本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后来演化成民俗节日,主要风俗活动为祭祖、祭祀鬼神。
七月十五是僧、道两家总结批评的日子,后来跟民俗一样成了节日。江南一带的人们在这天有祭祖荐新、放灯照冥、盂兰盆会等节俗活动。
十月一又称寒衣节,这天是进入寒冬的第一天,人们奠基亡人给他们送去寒衣,传说该风气是由孟姜女给丈夫范喜良送过冬衣服而来。
由此看来,中国三大鬼节都跟祭祖有关,这也充分说明中华民族重孝、不忘本的民族特点。
万圣节
万圣节在每年10月31号,是西方的鬼节。
万圣节本意是赞美秋天、赞美成熟的节日,西欧古代的祭司在这天午夜举行盛大节日,并请他们的死神萨曼把当年死去人的鬼魂统统召来,一想到这种鬼魅的聚会,普通人就胆战心惊的了,于是人们就点起冲天的篝火严密监视恶鬼。后来万圣节就演变成专门的鬼节,女巫和鬼魂会在这夜频频出现。
如今整个欧洲的人们都把万圣节看作变成神怪、巫婆和鬼魂的节日,大家尽情玩闹、讲鬼故事和互相吓唬,脸谱化妆是万圣节传统节目。
安乐死
“安乐死”一词源于希腊,意为无痛苦的死亡,幸福地死去,现代多用于对无法救治的病人停止治疗和使用药物,使其免受疾病之苦而痛快离开人间。
无论是理论还是实践安乐死都有很长的历史,现代人对此却很有争议。从科学方面来说,一个人呼吸和心跳停止才算死亡,在这之间都可以采取各种医疗手段维持其生命;但从伦理方面来讲,对于一个得不治之症的病人强行进行治疗,不但不经济,而且增添病人病痛折磨,不如结束生命以免受多余的痛苦;但是合法地结束一个人生命不但是法律的难题,也违背自然造人的常理。
安乐死已是一个争论很激烈的伦理学、法学、社会学与人类学的问题,涉及道德、伦理、法律、医学等诸多方面,目前世界上只有日本、瑞士等少数国家和美国的一些州通过了安乐死法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