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至清则无鱼”。太过苛刻的标准就像一堵围墙,阻断了自己与他人的联系,自己难以出去,别人也难以进来,最后把人际关系搞得一团糟。事实上,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长处,也必然存在缺点、短处,我们与人相处,为什么要盯住人家的缺陷不放呢?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说过:“与人交往,我们必须学会包容对方的瑕疵,如果那些瑕疵并不是激烈得与我们相冲突的话,都是应该包容的。”一个人总是拿着放大镜看人,弄得对方原形毕露,显得一无是处,看到你就会怕,而自己也无法信任他人,最终交不到朋友。
记住“至察者无朋”。一味对别人苛刻、挑剔只能让自己在社交中显得格格不入和孤单。那种以自己的长处为标准去指手画脚挑剔别人的人只会让人讨厌,也是很没有修养的表现。在社交场中呼风唤雨的人往往都会以宽容、豁达的胸襟对待周围的人,包容他们的失误和缺点。即使当他人做出不利于自己的事时,也能宽容、谅解他们,不和他们一般见识。
人与人相处总会出现意见相悖的时候,这时就需要用度量去包容,要尊重对方的观点,即使你并不认可,也不能不屑一顾、乱加批驳。当有人对我们提出批评的时候,我们也不能恼羞成怒,而要拿出度量来虚心听取,“有则改之,无则加勉”。总之,只要不涉及到个人原则性的问题,都可以用度量去包容,一旦触及原则,就一定要“寸土必争”。
社交之所以是一门艺术,就体现怎样有艺术地和自己不喜欢的人交往。首先,客观地鉴定其品质,看看他的缺点有没有涉及本质问题,如果涉及本质,是不宜与其相交的;其次,避其利害,择善而从;第三,求同存异,以大局为重,有意忽略那些没必要的“枝节”问题,对于没有涉及原则性的问题,不妨“糊涂一下”;第四,学会用自己的长处、热情去影响朋友;最后,还要善于学习朋友的长处。而这一切都是以有度量和宽容为前提的。因此用宽广的心胸去包容朋友是我们的社交必修课。
站在别人的立场看问题
人们常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就是一种站在别人的立场看问题的态度,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换位思考。
著名国际化妆品公司创始人玫琳凯讲述了这样一段她的亲身经历。
有一次,她参加了一堂销售课程,讲师是一位很有名望的销售经理。出于崇拜和敬重,玫琳凯很想和那位经理握握手。于是,她排了一个多小时的队等候。终于,她和那个经理握手了,然而那个经理的目光根本没有看自己,而是越过了自己的肩膀去探究后面还有多少人。霎时,玫琳凯觉得自己受到了莫大的侮辱和伤害。
后来玫琳凯成了站在前面讲课的人,也需要和很多人握手,常常觉得这样让自己很疲惫,于是她理解并原谅了那个经理。不同的是,她无论多疲惫都会面带微笑,直视握手者的眼睛,让对方感受到自己的热情和真诚。她说:“每当我疲惫的时候,我都会想起那次我受伤的感觉,这样我就会立刻打起精神来。只要是和我握手的人,我都会把他当做那个时候我最重要的人。”
既然是“人际关系”,当然既有“我”,也有“你”,还有“他”。我们自然也就不能只考虑自己的立场而忽视他人的立场和感受,否则就不能说是在进行“人际交往”了。任何事情都应该问问自己“如果我是他,我会怎么看待这个问题?我又会怎么处理这件事情?”
很多时候,人际交往中的不和谐都是因为没有设身处地地为对方着想。因为没有站在对方的立场想问题,也就不理解对方的感受及想法,也就无法做出正确的理解和回应。父母和子女之间的代沟、夫妻之间的分歧、上司和下属之间的矛盾、朋友之间的误会,只要我们能换位思考,很多都是可以解决的,然而遗憾的是大多数人都没有这样的“好奇心”,不愿意去想一想“如果我是他,会……”
事实上,如果能养成换位思考的习惯,我们可以收获很多。
多一分理解,少一点矛盾
生活中,我们常常对他人充满了种种疑问和埋怨,“为什么老板要求这么严格?”“为什么妈妈那么啰嗦?”“为什么他会拒绝我的好心?”……如果你换位思考一下,就很容易理解别人的难言之隐和良苦用心,也就不会与他们对立、产生矛盾了。
多一分博大,少一腔怒气
因为站在别人的角度思考问题,将使自己变得更加善解人意、更加细心、更加宽容、更加和善、更加受欢迎。比如上班的公车上,有人踩了你的脚却没道歉就匆匆而去,如果你只站在自己的角度想问题,必定会十分恼火甚至破口大骂,失了自己的修养。但如果你能换位思考,“估计他是快迟到了,不知道迟到了会不会比我们扣的钱多呢?”这样想,你就会一笑置之。
多一点信赖,少一点猜忌
站在别人的位置想问题,能给对方带来的是方便、利益和愉悦,自然就容易获得对方的信任;对自己而言也理解了对方的立场,而不再猜忌对方“居心何在”。比如妻子看见丈夫和一个女子在一起吃饭,妻子如果只站在自己位置想问题,就会猜忌丈夫的忠贞;而妻子肯站在丈夫的位置看问题,把那看成是正常的社交,就自然多了信赖少了猜忌。
当今社会经济飞速发展,人们生活工作的节奏都很快,压力也很大,一个轻松快乐的社会交际圈就显得更为重要,它可以缓解压力、促进身心健康;而一个硝烟弥漫的社交圈会雪上加霜地把人压垮。所以在与人交往中,一定要养成换位思考的心态,对他人多一些理解,这样对人对己都是好事。让别人对你“有求必应”
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里,一位饥寒交迫的乞丐来到贵族的豪宅前。看门的仆人正准备过去赶他走,他却先开口对仆人说:“你看看现在又是风又是雨,我赶了很久的路,你就让我在门口避避雨,歇一会儿吧!”仆人看他十分可怜就答应了。过一会儿,他又颤着身子,去对仆人说:“你看这雨一时片刻是停不了的,我衣服都湿透了,冷得厉害,能不能让我借用你们的火炉烤干衣服呢?”仆人想了想,觉得这不需要损失什么,就大发慈悲让他进去烤衣服了。然后,乞丐又对屋里的厨娘说:“好心人,谢谢你们让我躲雨,还借火让我烤衣服,可是,我真的很饿,你能再借个锅给我吗?我想煮‘石头汤’喝”。
厨娘觉得很奇怪,说:“我倒想看你怎样用石头做成汤。”于是就把锅借给了他。乞丐到路上捡了块石头,洗净后放在锅里煮。不一会儿,水开了,乞丐又对厨娘说:“总得放点盐吧。”厨娘就给了他一些盐。
又煮了一会儿,乞丐说:“我想石头已经差不多可以了,是该放些洋葱作调味了,这样味道会更好。”厨娘又给了他一些洋葱……就这样,乞丐又用同样的方法让厨娘陆续给了他番茄、胡椒、奶油和牛肉加进汤里。最后,乞丐把石头捞出来,邀请仆人和厨娘一起享用了一锅热气腾腾的肉汤。
与这个故事类似的事情在生活中也时有发生。当我们请求别人帮助时,如果一开始就直奔核心、提出较大的要求,十有八九是会被拒绝的,而如果先提出微不足道、在别人看来是无关痛痒的要求,等别人同意后再逐渐增加其他要求,那么会更容易达到目标。试想如果这个乞丐一开始就对仆人说:“行行好吧!我又冷又饿,请给我一锅肉汤吧!”那么乞丐就会一无所获,甚至可能立刻被赶走。
美国心理学家弗里德曼和弗雷泽曾经做过一个有趣的实验。
他们让大学生去拜访居住在郊区的家庭主妇,请求她们帮忙填写一份超市商品的调查表,或者将一个小标签贴在窗户上,这是一个不难做到的要求,因此,这些主妇们很容易就答应了。
两周后,他们再次访问这些家庭主妇,请求她们在院子里竖立一个公益广告牌。由于这个广告牌会破坏她们精心布置的院子的优美环境,因此只有55%的人答应了这项要求。
但是,如果跳过第一次的拜访请求,直接提出这个要求,只有17%的人接受。
弗里德曼和弗雷泽在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时说:“人们都希望自己前后的形象是一致的。如果开始时表现出合作态度,即使后来的要求有些过分,人们也往往会答应。”
加拿大心理学家的研究也发现,如果直接呼吁大家捐款给癌症学会,只有46%的人会答应。如果分两步走:第一天发放一个宣传纪念章和资料给他们,第二天再请他们捐款,愿意捐款的人竟然翻了一倍。如果加上这样一句话:“哪怕一分钱也好。”那么就能募捐到多一倍的钱物。
生活中,大多数人都不愿意轻易惹上麻烦,但也不愿意被认为是没有爱心、不通人情,所以对于大的要求,人们会选择拒绝,而简单的要求则会乐于答应。从简单的要求开始,然后逐步提高,这个过程让人们产生了心理适应,在渐变中,常常不会意识到那些自己答应的要求已经大大偏离了自己的初衷。
所以,如果你请求别人帮忙,那么不宜直奔核心、提出较大的要求,循序渐进是可取的方法。而当你被人请求时,如果你对这个人心存疑虑,那么最好一开始就委婉拒绝,即使他的请求很小。这样做能有效地维持双方心态的平和,不至于引发激烈的心理冲突。
人际互动中要保持“豪猪距离”
“雾里花水中月”是美丽的,因为它们朦胧;昙花一现、乍然相逢是美丽的,因为它们短暂;曾经的爱恋、童年的欢乐是美丽的,因为它们已经逝去……朦胧的、短暂的、逝去的都是美丽的,也都是和我们有距离的。正是美学中那句精辟的话——“距离产生美”。
在人际交往中,“距离产生美”也同样适用,或许说“恰当的距离产生美”才更为准确,我们把这种恰当的距离称为“豪猪距离”。那么为什么叫豪猪距离呢?我们知道豪猪身上长有刺,因而豪猪在冬天想互相靠拢取暖也不能靠得太近,否则就会刺伤对方,而离得太远又太冷。
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一定要注意保持“豪猪距离”才能有利于彼此关系的发展。这里所说的距离,包括空间上的,也包括心理上的。
老板与员工相处最近的距离一般是一米。研究表明,老板坐在办公桌后面与员工保持至少一米的距离,才能够维持领导者的威严,适合分配工作任务。而朋友之间谈心,如果彼此间隔着一米的距离,就会不够亲密、不适合沟通感情。
现在,银行的营业大厅通常都设定了“一米线”。它在提醒人们要与其他等待办理银行业务的人保持一米远的距离,这样才能有效保证自己的财产隐私的安全。
两个人好得恨不得“穿一条裤子”,可是没几天就变成谁也不理谁了。原因就是彼此走得太近了。距离一直都存在,不分彼此不过是种美好的愿望。
恰当的距离对人际交往是非常有利的。这也就是为什么心理学家反复强调要给对方留一定的隐私空间和自由余地的原因。
建筑工人们铺水泥地的时候,总是分成一块一块的来铺,而每块水泥地之间都会留下一道窄小的缝隙。为什么要留有这样的距离呢?我们都知道水泥受热会膨胀、遇冷会收缩,这个距离正是为了给它们一个自由伸缩的空间,避免水泥地因冷热变化而引起破裂,达到更坚固、耐用的目的。
同理,我们在建立人际关系的时候也要留下适当的距离,才能给人际关系留下一个伸缩自由的弹性空间,才能不会因冷热变化而导致人际关系的破裂。这样建立起来的人际关系,才能牢固、长久。这个距离不仅是为别人而留的,也是为自己而留的。
大学毕业那年,丁小洁为了证明自己,只身去了一个离学校很远的城市。初来乍到的她不认识任何人,走到哪里都是满世界的陌生,没有人一起说话、没有人跟她一起分担离家的苦,满怀的热情遭遇了冬天的寒冷,整个人像被冰封了。
华美是办公室里第一个冲她微笑的人。她们从每天只简单打一个招呼,到对某些公共事物发表极其相近的个人看法,然后,话题逐步涉及办公室内外的其他种种,华美让她感觉到与人交往的温暖。
她们的共同话语越来越多,共同的活动也越来越多,工作日一起上班、周末的时候一起逛街购物,那段时间里,两个人几乎是形影不离。
很快,她们就发现了许多对方不能相容的性格特点,开始的时候,彼此还在相互包容着、忍耐着,最后,终于爆发了。相互说着刺痛对方的话,因为相知的深,所以相伤也深,直到有一天她从这种相互牵制的关系中决然而又不舍地退出。
之所以无话不谈的两个人会反目成仇,就是因为两个人之间没有保持距离,俗话说:“距离产生美。”倘若交往的双方在彼此眼中是透明人,则会使原有的亲密感顿时消失,取而代之的是防备和一点小事就可能引起的不满。因此每个人都有自己习惯的生活空间,如座位、床位、办公桌……不喜欢别人侵占,有时即使最好的朋友去坐(占),我们也会在潜意识里感觉别扭。无论彼此怎样亲密,都保留一点距离,给对方也给自己留出一点呼吸的空间,这样更有利于彼此关系地长久维系。
生活就是这样,应该远远观看的东西就不要走近,走近了就会破坏了那份美好的感觉。
每个人都是自己王国里的国王,如果不注意距离一不小心攻入了别人的王国之中,触及别人的禁忌,对方这个国王就会挥兵保卫自己的“主权”,从而也就造成了两个人的矛盾和战争。所以与人交往一定要注意把握距离。
古人常说“君子之交淡如水”,又说夫妻之间要相敬如宾,这些都是说人与人的交往过程一定要保持好“豪猪距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