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妈妈!”埃里克委屈地说,“再不会有这样大的鱼了,而且周围又没有人。没有人会知道的。”
但母亲十分坚决地要放生鲈鱼,埃里克知道母亲的决定是不可更改的,只好不情愿地把鱼放回了湖里。
年后,埃里克已经是纽约市一名成就显著的建筑师。的确在他以后的垂钓经历中再也没遇到过那么漂亮的大鱼,但他却为此终身感谢妈妈。因为是妈妈让他明白了做人的道理,在以后的成长过程中,埃里克从未因为无人知道而放松自律,做出有损公德的事情。经过自己的勤奋、诚实、努力奋斗,埃里克终于钓到了生活中的大鱼——让众人仰慕的成功事业。
家长如果在一些事情上不能以身作则,事情就会向相反的方向发展。比如,父母只要求孩子学习,自己却不看书,这种说一套做一套是没有效果的;父母教育孩子要爱学习,守纪律,讲道德,求上进,自己却不学无术,成日沉溺于“方城”之中,这样的父母如果只用自己所说的来要求孩子,而不要求自己,那么即使再苦口婆心,孩子也很难接受。
拥挤的公共汽车上,一个男孩想起身给一位站立不稳的老太太让座,谁料想孩子的母亲却站立一旁大声呵斥他:“让什么,你老老实实地呆着吧!”这位母亲平时一定没少教育孩子要孝敬父母,尊老爱幼,但遇到实际情况时,她的行为却与曾经的言语大不相同,在这样的状况下如何能指望孩子接受自己的教诲呢?
我们的许多家长在社会道德滑坡的时候无不义愤填膺,然而到了教育自己的孩子时,却常常只顾自己的眼前利益,社会风气自然难以改善。
许多家长认为孩子的行为与自己没有关系,其实,孩子是父母的影子,在实施家庭教育的同时,家长要让孩子自信乐观,自己就要自信乐观,这样才能培养一种积极的心态。
希望法则
要永远让孩子看到希望
并不是要父母对孩子寄予多少希望,而是“要永远让孩子看到希望”。可以说每个父母对自己的孩子都是寄予希望的,但很多人在教育孩子的同时,却因为方法不当,把孩子的希望给抹杀了。
罗森塔尔效应
年,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罗伯特·罗森塔尔和助手们来到一所小学,进行了一个著名的有关希望和信心对人影响的实验。
他们从1~6年级各选了3个班级共18班,对班里的学生进行了“未来发展趋势测验”。之后,罗森塔尔以赞赏的态度将一份占总人数20%的“最有发展前途者”的名单交给了校长和任课老师,并叮嘱他们一定要保守秘密,否则会影响实验的正确性。他们再次来到这所小学时,已经是8个月之后,这时他们对18位学生进行了复试。奇迹竟然出现了:凡是上了名单的学生,每个人的成绩都有了较大的进步,且情绪活泼开朗,自信心强,求知欲旺盛,更乐于和别人打交道。
真实的情况是这样的,当初那份“最有发展前途者”的名单只是罗森塔尔教授随机挑选出来的,自己也根本不知道哪些学生更聪明。
但在这8个月的时间里,罗森塔尔的名单左右了老师对学生的能力评价,当认为这些同学特别聪明时,老师又将这一心理活动通过情感、语言和行为传染给了学生,使学生强烈地感受到来自老师的期望,也认为自己是聪明的,从而提高了自信心,提高了对自己的要求,从而使各方面得到了出乎意料的进步。结果,这些同学竟然真的成为了聪明的学生。
这就是“希望”这一神奇的魔力在发挥作用。人们把这种由他人的希望,而使人们的行为发生与期望趋于一致的变化的情况,称之为“罗森塔尔效应”。
通过这个实例我们可以知道,你对他人的希望总会间接地产生一些巨大的影响。如果在人际交往中,一旦对他人有意或无意的寄托希望,对方就会产生相应于这种希望的特性。同样,对于教育来说,每一个孩子都可以成为一个非凡能力的人。一个孩子是否可以成才,关键是家长是否像对待天才一样对待他。家长以积极的态度给孩子以希望,并始终让孩子看到希望,孩子可能就会朝着积极的方向改进;相反,家长对孩子的偏见也能产生消极的结果。
希望法则,并不是要父母对孩子寄予多少希望,而是“要永远让孩子看到希望”。我们知道每个父母对自己的孩子都是寄予希望的,只是很多人在教育孩子的同时,常常因为采用方法不当,在悄无声息中把孩子的希望抹杀了。很多家长对于孩子的过错,经常对孩子喊“你怎么这么没出息”、“你真笨”、“我看你是没希望了”之类的话语,作为父母的如果站在孩子的立场换位思考一下,自己会看到希望吗?
在现实生活中,因绝望而悲观、意志消沉的孩子俯拾即是。要想让孩子永远对人生充满希望,必须让他有成功的体验,不断赏识和鼓励孩子,这些能帮孩子从生活和学习中学到应付困难的技能和信心,从而坚持不懈自己的目标,最终走上成功之路。
著名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说过:世界由两类人组成。一类是意志坚强的人,另一类是意志薄弱的人。后者在面临困难和挫折时,总是选择逃避畏缩不前。他们极易受到伤害,从而灰心丧气,放弃了自己的希望,等待他们的也只有痛苦和失败。但意志坚强的人不是这样,他们内心有着一股坚强的特质,在面对困难时,他们仍用内在的勇气来承担外来的压力和考验。
美国人善于赞赏孩子,无论他们做的怎样,都需要经常夸奖说“很好”、“你真棒”、“你真是天才”之类表扬的话,这就是采用希望法则来正面激励孩子。但中国家长却恰恰相反,他们对孩子期待值很高,却不善于运用希望法则,反而喜欢挑毛病、找差距,孩子尽管取得90分的优秀成绩,仍然会追问为何丢了10分。这种过高的要求往往适得其反,扼杀了孩子心中的希望,使其灰心丧气。
有希望才能成就事业
凡是人心所能想象并且相信的希望,最终一定可以实现。这是因为希望是任何成就的试金石,它可以帮助人走向成功。
有希望才能成就事业,尤其当希望与特定的毅力、目的及欲将希望转化成事实或其他目标的炽烈欲望相结合时,希望更会显出强大的力量。
人要想在事业中获取成功,必须对自己的未来抱有热切的希望。而成功的根本要素是只有确保那种炽烈渴望胜利的心境。
一位穷苦的牧羊人带着两个年幼的儿子,靠为别人放羊来维持生活。一天,他们赶着羊来到一个山坡。这时,他们看见了一群大雁,鸣叫着从他们头顶飞过,很快从自己的视野中消失。
“大雁要飞往哪里?”牧羊人的小儿子问他的父亲。
牧羊人回答说:为了度过寒冷的冬天,它们要去一个温暖的地方安家。”
“如果我们也可以像大雁一样飞起来就好了,那我一定比大雁飞得还要高,这样就可以去天堂看妈妈。”他的大儿子眨着眼睛羡慕地说。
“做一只会飞的大雁多好啊!自己想去哪就可以飞到哪,那样就不用放羊了。”小儿子也对父亲说。
牧羊人沉默了一下,对儿子们说:如果你们有希望,你们也会飞起来。”两个儿子试了试,可并没有飞起来。他们用疑惑的眼神看着父亲。
牧羊人说着的同时试着飞了两下,同样没飞起来。但他肯定地说:“也许是因为我的年纪大了才飞不起来,你们还小,只要不断努力,就一定能飞起来,去你们想去的地方。”
孩子们牢记着父亲的教导,并充满希望不断努力。长大以后他们真的飞了起来,他们就是美国的飞机的发明者——莱特兄弟。
希望作为一种可贵的心灵动力,会使人心中产生激情,并最大限度地激发孩子的潜能,其实孩子许多看似不切实际的希望都有可能实现。
—天,母亲有事要出去,出门前,她交代儿子照顾好正在睡觉的妹妹。母亲出去后,百无聊赖的小男孩发现桌子上有几瓶彩色墨水,看到妹妹还在熟睡,他充满了好奇,情不自禁地拿起墨水画起来。小男孩开始在地板上画起了妹妹的肖像。不可避免地,室内各处都被洒上了墨水污渍,家里变得又脏又乱。
母亲回来,色彩凌乱的墨水污渍充斥着她的眼睛,但是她也发现了地板上的那张画像——准确地说是一片乱七八糟的墨迹。她惊喜地说道:啊,那是奈乐。”然后她弯下腰来亲吻了她的儿子。
这个男孩其实就是著名的画家本杰明·威斯特,他常常骄傲地对人说:“是母亲的亲吻使我成了画家。”
每个孩子都有梦想,所有的家长也要呵护好孩子的梦想。没有母亲对本杰明·威斯特的呵护,就不可能有他后来的成就。
人类最可贵的本能就是对未来充满幻想,对明天充满激情——这些幻想有许多不确定的因素,尽管有些孩子的梦想永远都不能实现,但是,每一个孩子都在憧憬着未来,并为着或远或近的“未来”投入他们全部的努力。
在哈佛,老师在教育孩子时,总是千方百计发掘他们的创造力和想像力。
而我国的教育则更多地要求学生循规蹈矩,进行理性的冷静思考,甚至每个问题都会有“标准答案”,孩子的奇思妙想常常由于担心被老师或父母斥责而中途消失。
黎巴嫩著名诗人纪伯伦说:“我宁可做人类中有梦想和有完成梦想愿望的、最渺小的人,也不愿做一个最伟大的无梦想、无愿望的人。”孩子天生都有梦想,处于童年期的孩子是多梦的季节。
心理学家曾明确指出:当一个人满怀希望并真的准备好去做一件事时,这件事自然会出现。”面对孩子的梦想和希望,很多父母会说那是不切实际的“好高骛远”,他们不明白,正是有了梦想,不切实际才有可能变为实际。因此,父母要学会给孩子以希望,并细心呵护孩子的希望,让孩子在希望之灯的引领下,充分发挥创造力和想像力,最终登上人生成功的顶峰。
孩子的成长需要希望的指引
有一天晚上,年轻的母亲正在厨房里做饭,小儿子独自在洒满月光的后院玩耍。儿子蹦蹦跳跳,玩得很高兴。年轻的母亲听到传来的“咚咚”声很是奇怪,便大声询问:儿子,你在做什么?”
天真无邪的儿子也大声回答:“妈妈,我正试着跳到月亮上去。”
母亲并没有责怪儿子只知道瞎想,不好好学习。而是微笑着说:好啊!不过一定要记得回来吃晚饭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