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重意味着对价值的欣赏,英国著名作家毛姆说:自尊心是一种美德,是促使一个人不断向上发展的一种原动力。”一个人的心灵世界,是要靠尊严来支撑的。尊严可以带给人自信,也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命运。
地铁通道上跪着一个乞丐,他的面前摆放着一个铅笔摊,乞丐希望这个铅笔摊能使自己的乞讨变得更有自尊一些。人很多,车来车往的人偶尔走过来扔给乞丐一点零钱,但是他们大都匆匆扔下就走,没有人看到摆在乞丐面前的铅笔摊,或者说,是根本没人注意这个小小的铅笔摊。有一天一个商人来到他的面前,他丢给乞丐一美元,然后匆匆离去。
片刻过后,这个商人又跑了回来,他认真地对乞丐说:咱们两个都是商人,而且都是卖东西的。我刚才付给你一元钱,却没有拿东西,现在我要拿走。”说着,他蹲下来,挑了几支铅笔走了。
惊讶的乞丐非常感动。这是第一次有人称他为“商人”,也是第一次听到有人说他是在“卖东西”。他猛然间找到了做人的尊严。他迅速站立起来,掸掸身上的土,开始认真经营起他的铅笔摊。经过几年的努力,他成了名副其实的商人。
多年后的某一天,曾经的那个乞丐、现在的商界新秀被邀请参加一个商界聚会,在那里,他见到了那位“买”他铅笔的商人。他毕恭毕敬地走过去,深深地鞠了一躬,充满感激地说:谢谢您,先生!是你让我找回了尊严!”
尊严有如此大的力量,它能让一个人变成失去灵魂的乞丐,也能让乞丐重新变成朝气蓬勃的商人。
每一个人都需要尊严,乞丐尚且需要尊严,何况我们的孩子?孩子通常会从父母的言行举止,尤其是父母如何“谈论”他的价值中判定自己,他甚至会从解读父母无意间的肢体语言和态度来给自己下定论。史丹利·库柏·史密斯博士曾做过一项完整的自尊心研究,他的结论是,孩子对自己的看法深受父母亲的影响。父母可以帮助孩子建立自信来抵挡社会压力,也可以使孩子毫无招架的能力,其中的差别就在于亲子之间的互动品质。孩子若相信父母爱他、尊重他、赏识他,就会比较容易接受自己的价值。如果父母不懂得尊重孩子,最终孩子会同父母一样无法接受自己。
自尊心是不甘落后、相信自己不比别人差并能超过他人的一种情感体验。父母不但要尊重孩子的自尊心,更应该以赏识和爱去培养孩子的自尊心,让孩子可以健康成长,只有如此,孩子长大后才能形成健全的人格。
一位父亲在《如果我能再次养大我的孩子》一文中写道:
如果我能再次养大我的小孩子,我会先帮助孩子建立起他的自尊。
我会多用手指来画图,少用手指来指责。
我会少教训多沟通。
我会少用眼睛看表,多用眼睛看世界。
我会注意少知道一点,但知道多关心一些。
我不再扮演严肃的角色,且认真地去和孩子玩。
我会跑到更多的原野看更多的星星。
多拥抱,少拉扯。
我会经常看长着果实的橡树。
我不会那么固执,我会更加坚定。
我不再追求对权力的爱,我会效法爱的力量。
父母应该尊重孩子,给予孩子多一些关心,少一些指责。让孩子在自尊中找到自信,这样才能培养孩子健康的心理。
孩子的自尊更需要尊重
约翰是个胆子很小的孩子,他从小生活在爷爷奶奶身边,爷爷奶奶对他百般疼爱、精心呵护,他的日常生活几乎都是爷爷奶奶大包大揽地代办。时间久了,约翰养成了胆怯、内向的性格。等到年龄大一点后,约翰开始回到父母的身边生活。爸爸是一个脾气暴躁的人,约翰很害怕他的爸爸,经常在他面前吓的什么都不敢说不敢做。一天,家里来了客人,爸爸让约翰给客人倒水,约翰一不小心,将茶杯摔碎在了地上,正在这时,爸爸当着客人的面劈头盖脸地就骂道:“你怎么这么笨!”生性敏感的约翰羞愧得无地自容。
晚上,约翰做了一个噩梦,看见爸爸恶狠狠地指着他的鼻子,指着他的脸。从此以后,每当看到爸爸约翰就紧张,偏偏越紧张越是出错,每当这时,爸爸都毫不留情地加以训斥,甚至粗暴的殴打。最后约翰患了恐惧症,每天晚上睡觉时,他总是做噩梦,尽管有一点风吹草动他都紧张得不行。
稍大一点,约翰有了倔强与自尊意识,父亲如果再打他就强忍住不哭。不想这样做竟让父亲感到自己的威严受到了挑战,于是他更是以加倍的力气用在手掌上,直打得他忍不住哭出声来。在哭声和讥讽声中,约翰初萌的自尊心已经满是裂纹。
从此,尊严的丧失成了约翰心中一堵永远推不开的墙,让胆怯、内向的约翰在心理的阴影中过完了父亲以粗暴造就的悲剧人生。
妈妈也是如此,她总是害怕约翰学坏,因而除了询问约翰学校的情况外,甚至偷偷查看约翰的信件和日记。一天,约翰正在家中写信,妈妈走近,他下意识地将信纸一捂,这反而引起了母亲的警惕,妈妈坚持非看不可。结果,在激烈的争夺战中信纸被撕成碎片扔进了火炉,气喘吁吁的母亲在赏他一记耳光后转身离去。
母亲肯定没有意识到,在她上来抢信的那一刹那,孩子的尊严已经受到了莫大的伤害。
约翰的生长环境几乎无尊重可言。毋庸置疑的一点是,爸爸妈妈是爱他的,只是表达的方式错了。父母用专制建立了他们的家长威严,小约翰的自信自尊在如磐的重压下艰难地生长,从他温良谦恭的外表下,却隐藏着他的孤僻和敏感。严重的时候,他甚至觉得连自杀也未必是件可怕的事。
孩子的健康成长不只体现在身体上和智力上,父母更应该注重孩子心理上的成长。一棵小树苗,只浇水施肥而不见阳光,也难以长成参天的大树。尊重之于孩子,就好比阳光对于小树苗一样。得不到尊重的孩子是无法像父母期望的那样长成参天大树。
永远不要和孩子斗强
布雷克9岁生日的时候,爸爸给他买了一整套非常珍贵的邮票,希望能够培养他集邮的兴趣。后来,布雷克在朋友那里发现了一套篮球明星卡,非常羡慕,就用这一整套邮票换了那套明星卡。
后来,爸爸发现了这个交换,他感到非常生气。首先,他认为这是他送给布雷克的礼物,他却没有好好珍惜,这样轻易地换掉,是对他的不尊重。最重要的是,他知道和布雷克换卡的小孩年龄比布雷克大,应该懂得这套邮票的价值要远远超过那套明星卡的价值,而小男孩却没有告诉布雷克,是占了布雷克的便宜。显然,最重要的是爸爸认为布雷克并没有和他商量,就把整套邮票换出去了。因此,他决定要教训布雷克一下。
他向布雷克指出两件东西之间是不等价的,并强迫布雷克去从朋友那里要回那套邮票,并退回了这套篮球明星卡。这一切使得布雷克非常的窘迫,而且感到自己十分的笨,和朋友之间的关系也就此破裂。
爸爸用居高临下的态度教训布雷克,同时夹杂了对自己尊严的重申与维护,这是对孩子很不尊重的表现。
一天晚上,六岁的丽莎和父亲一起看电视,丽莎边看电视边吮吸她的小手指,发出让人心烦的声响。父亲听见了,很不高兴地说:“请停止你的吮吸,这种声音听了让人心烦。”
丽莎好像并没有听见,父亲又重复了一遍他的要求,依然没有什么效果。在重复了四次之后,他发怒了,打了丽莎。丽莎感到很委屈,她哭喊着,用小手打她的父亲,这让父亲更加生气:你的胆子越来越大了,竟然打爸爸!”他大喊道,“立刻回你的房间。”丽莎拒绝去自己的房间,父亲就强行把她抱到楼上,她大声哭叫着,小拳头不停地捶打着父亲。
丽莎不明白为什么大人可以打小孩,而小孩就不能打大人。通过这件事,她得出一个结论,那就是只能打比自己小的人,这样才能逃脱处罚。
大人不能对小孩子好动的生性强加阻难,更不能使用暴力,这样会给孩子造成不良影响。
孩子只能平等视之,不管他犯了怎样的错误和缺点,只能从可理解的角度去思考,去引导,去剖析。假如家长对孩子晓之以利害,而不感情用事,那么就完全可以避免糟糕的结局。
永远不要抱着征服的心态去解决问题,尤其是不要和孩子斗强。很多家长认为自己身为父母,加之握理在手,处理事情马到成功似乎是理所当然的,其实则不然。事实证明,这种想法往往是存在弊处的,斗强的结果永远是两败俱伤,即使家长看似赢得了“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