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家庭里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物质生活相对优越,许多事情都由大人包办,这样的环境下有很多孩子养成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习惯,这无疑会对孩子将来参与社会竞争产生不利影响。因此,父母一定要从小培养孩子的独立能力,鼓励孩子独自去完成一些事情,并经常赞扬他们的独立意识。孩子们应该成长为一棵独立支撑、独当一面的大树,而不是成为靠大树遮风挡雨的、经不起风吹雨打的脆弱小草。
有一个2周岁左右的小男孩,妈妈牵着手领他来到公园,公园的前面有十几个台阶,小男孩突然挣脱开了妈妈的手,要自己爬上去。他手脚并用地奋力向上爬,他的妈妈并没有帮助他。当小男孩爬上三个台阶时,他有点害怕了,回头看一眼妈妈,妈妈并没有伸手去扶他,只是眼睛里充满了鼓励和慈爱。小男孩又抬头向上看了看,他放弃了让妈妈帮助他的想法,仍然是手脚并用小心地向上爬。他爬得很吃力,小屁股抬得老高,小脸蛋也累得通红,小手也脏乎乎的,一身小衣服也被弄得满是土,但他最终爬上去了。年轻的妈妈这才上前拍了拍儿子身上的土,在他那通红的小脸蛋上亲了一口表示赞赏。
人的一生有无数级台阶,无论是学习上还是工作、生活上。对于孩子如何面对和攀登这些人生的台阶,每一个父母对待孩子的方式也不相同,有的牵着手、搀扶着上,有抱着上……但是结果很明显,被家长搀扶着、牵着的孩子,对父母有很强的依赖性,孩子会习惯把父母当成扶手而难以自立;被家长抱着上台阶、揽在襁褓里的孩子,更成为“被抱大的一代”,不经风雨,不见世面,难立足于社会,更别说有什么作为。
美国的父母教育孩子的方式却不相同,人们经常可以看到一些百万富翁的儿子在校园里拾垃圾,还有的去收集草坪上的废纸、易拉罐,然后向学校换取一些报酬。对于这样的情况他们不会感到难为情,反而为自己能挣钱而感到自豪。有的家庭经济并不困难,但在孩子八九岁时便鼓励他们去打工、送报自己挣零花钱,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为了培养孩子勤俭节约、自力更生的习惯。洛克菲勒就是这样的例子。洛克菲勒很小的时候就开始靠给父亲做“雇工”挣零花钱,每天刚一清晨他就到田里干活,有时还帮着母亲挤牛奶。为此,他专门有一个用于记账的小本子,将自己的工作按每小时0.37美元记入账,完成之后再与父亲结算。他把这件事做得很认真,因为他感到既神圣又趣味无穷。更有意味的是,洛克菲勒的第二代、第三代乃至第四代,都严格照此方法教育孩子,而且还要定期检查他们做事的效果,否则,谁也别想得到一分钱的零花钱。
洛克菲勒的家族让孩子认真做事是有原因的,并不是父母有意苛待孩子,而是通过这种方式鼓励孩子艰苦自立的品格和培养勤劳节俭的美德。那小账本上记载的不仅仅是孩子打工的流水账,更是孩子接受考验和磨难的经历!
父母送给孩子的礼物应该是有助于他开启成功之门的钥匙,而不是现成的食物。爱孩子就要给他一片自由翱翔的天空,让他去经历风雨,去感受绚烂彩虹。也许很多父母舍不得让孩子独立去外闯荡,总是害怕孩子受了委屈,却不知道,在父母的羽翼呵护之下,孩子的胆量会变得越来越小,依赖心却越来越大。
过于富裕的生活环境,容易蚕食孩子的独立性,使得孩子产生严重的依赖心理。因此,作为父母,应该从小就培养孩子的独立意识,这样的意识也让孩子印象更加深刻。当孩子依靠自己的能力取得进步时,父母更应及时给予赞赏和鼓励。当然,教育孩子中也不妨让他吃点苦,有“台阶”让他自己爬。这样,孩子才能“一鼓作气”,攀上人生光辉的顶点。
鼓励孩子去冒险
瑞恩是一个淘气的孩子,他每天除了跟小朋友疯狂玩耍外,还偶尔做出一些让妈妈担心的事。
“门前的那棵树真高啊,如果能爬上去,那我不是看的最高的吗?”瑞恩心里想着,他特别希望自己可以像那些大孩子一样,不受父母的管束,自由地在树上爬上爬下。
有一天妈妈刚好不在家,瑞恩带着几个小朋友来到树底下,准备爬树。可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容易,总是爬不了多高,就滑了下来,大家都很着急。
这时在书房里看书的爸爸出来看到了儿子的“壮举”,很意外地对孩子进行了一番赞赏,并不时在旁边指导。爸爸似乎有意要锻炼他一下,因为爸爸知道,即使是第一次爬树,孩子也是有能力爬上去的,这也是锻炼孩子胆量的一次机会。
然而这时妈妈却回来了,她赶紧把儿子抱了下来:你不怕摔下来,也不怕妈妈担心吗?”瑞恩低下头,爸爸也对着妈妈无奈地叹了口气。
“如果不是妈妈提心吊胆地在那里显出很可怕的样子,我本来是可以爬上去的。”瑞恩有些难过,因为这是他第一次爬树,也是孩子自己认识自己能力的一次机会,可是这个机会却被妈妈的善意破坏了。
很久以前人类居住在灌木丛中,为了熟悉周围的环境、保卫自身的安全或者为了寻找食物,就必须往高处去。换句话说,当对周围产生兴趣并开始关注周围的一切时,人类就开始了向高处移动。
淘气的小孩子继承了这一习性。许多孩子常常爬树或者爬到很高的地方,这时做妈妈的就会担惊受怕,却不知道应如何制止孩子。有的对孩子的行为一番训斥,有的干脆强行把孩子从树上抱下来。
当孩子选择爬树时,是他的强烈的好奇心促使他,想去了解、认知一些新的事物。假设登高是人类的本能行为,那么对此进行强行阻止和干涉,有可能毁坏从孩子身上萌生出来的兴趣之芽。
家长不能因为冒险,就禁止孩子去做,这样很容易使孩子形成胆小懦弱的性格。而通过冒险取得成功,则会使孩子对自己的能力产生自信;就算失败,孩子也能从中学会如何面对失败、应对挫折。因此,父母应鼓励孩子适当地去冒险。比如,在游乐场里鼓励孩子去做攀爬运动、走吊桥、穿行隧道迷宫、跳入海洋池,等等。
著名成功学大师卡耐基曾强调:每个人都具有表达的天分,只要消除恐惧,建立信心,就能够发挥出清晰而有条理的表达能力和卓有成效的口才技巧。至于该如何建立信心?他认为,要勇于尝试自己最害怕的事情,一旦有了一次成功的记录后,就能增强信心。
孩子总喜欢去尝试,希望做点超出自己能力的事情。脚还不能够着自行车蹬子,就想去骑车;从来没有下过水,就想跳到水中去游戏。这个时候,父母不应该轻率地否认孩子想要尝试的想法,说“你太小了!”这可不能去!太危险!”太吓人了,可不能做啊!”之类的话,如果父母把判断强加给孩子,就很容易挫伤他们的自信心,等于是给孩子的成长泼冷水。
一位儿童文学家说:“人应该有探索,有追求。而这些都要从小培养独立性和主动性做起。”孩子本来是对很多事物充满好奇、无所畏惧的,他们喜欢冒险,积极探索的精神和自信心就是从这里产生的。
西方幼儿教育很注意让孩子们在各种活动中,尤其在冒险活动中去体验各种感情。一位朋友说,他在美国看马戏,只见一头身挂很多玩具的牛,在舞台上来回走动。主持人宣布,愿意上台摘玩具的孩子,只要把玩具拿到手便归自己,另外再发奖品。话音刚落,观众席上走出几十个孩子,而在座的家长却没有一个阻止孩子。很多孩子在拿取牛身上的玩具时表现得很机灵很勇敢,博得了全场一阵阵热烈的掌声。孩子们在克服重重困难中增强了勇气和信心。这种不畏艰险、积极进取的精神,家长只有放心、勇敢的放手才能培养出来。。
当然,也有些孩子性格过于谨慎,对于冒险情景总是一味的回避。这时父母就应该和孩子谈谈有关冒险的事情,鼓励孩子多去冒险,孩子冒险的体验有助于孩子自身情绪与身体的发展。
这类情境可以是课堂上孩子不愿举手回答问题;也可以是体育课上不愿尝试等。一旦发现孩子有这种倾向,父母可以朋友的身份和孩子就以下方面进行讨论:可能存在的风险、可能产生的后果,这个后果好与坏都有可能以及享受好处的方式和应对坏处的办法。也可以这样对孩子说:“你很担心会出现什么状况吗?”
“假如试着做一下,做得好或不好,你会分别有什么感觉?”
“可如果你连试都不试一下,你会有什么感觉?”
父母应该引导孩子说出回避风险的感受,使他懂得,他们因为害怕错过了很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而且通常孩子一旦说出了自己的恐惧,就会对自己处理后果的能力也变得更为自信。
我们所讲的冒险指冒“合理的风险”。什么是合理的风险?当可能的收益大于可能的损失时,这种风险就是合理的风险。
在孩子5~11岁的时候,你可以开始跟他们谈论一些生活中出现的新问题、新发现,以此来教会他们合理的冒险。例如,你可以经常和孩子讨论一些问题:
“要冒什么险?”
“冒险之前需要考虑成功的几率有多大”
“一旦成功,可以从中得到哪些好处”
“是否值得去冒险?”
比如,当孩子要求爬一棵很高的树时,你可以问他:你如何爬上去?”
孩子通常情况下会指着树说:“先爬上这个树枝,再爬上那个树枝。”
这个时候你可以反问他:“如果这样的话,你很容易被卡在那里,不是吗?”
这样,孩子就会认真地分析这样冒险是否合理,而且他会很乐意听从父母的意见,计算出爬上树的几条路径的可能性,然后再决定是否去冒险。
在冒险之前父母必须教会孩子先做好各种考虑,然后再让他们去冒险。要让他们懂得要事先考虑清楚,到时才不会半途而废。而对于比较鲁莽的孩子,父母则可以通过对话帮助他们学会对所冒的风险作出考虑,如果情景十分危险,父母就应该坚决反对他们去冒险,以免让孩子受到伤害。但如果危险属于可控范围,就可以根据上述问题让孩子在决定做某事之前,先考虑其中涉及的危险。久而久之,孩子一旦养成了事先思考的习惯,自己就能区别合理的冒险和鲁莽的冒险。
父母注意锻炼孩子的勇气,也应该做一个榜样。如果父母对困难、对带有一些危险的活动本身就很害怕,那么不难想象,这样的父母会带出什么样的孩子。因此,父母为了孩子着想,也要学会勇敢,用自己切身经历去赞扬和培养一个勇敢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