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都会有很多的梦想,而美好的梦想往往会成为人们人生追求的一种动力。但当一个人的梦想远远超越了现实的基础时,梦想往往就会演变成为一种欲望。而欲望与贪婪往往仅有一线之隔,如果越过了这条线,那么它就极有可能会让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迷失方向,失去理智,而更可怕的是在贪欲的尽头,往往就是悬崖。假如一个人不想跌下悬崖,那么他就必须要懂得知足。知足才能常乐,才会让人更加珍惜眼前自己所拥有的幸福,也才能让自己始终都保持一颗淡定之心,从而洗掉自己内心因欲望与贪婪而引发的心灵胀痛,过上幸福和快乐的生活。
1.内心知足,方能拥抱快乐
快乐与财富经常是人们争论不休的话题。有的人认为,钱多了可以买很多的东西,当然会快乐了;也有的人认为,金钱虽然可以满足人们物质上的欲望,却无法买到真正的快乐。毋庸置疑,金钱和物质是一个人生活的根本,但一个人是否会生活得快乐,却并不是因他所拥有的金钱的多少来决定的。其实,很多时候一个人是否真正快乐往往取决于这个人是否懂得惜福祉。也就是说,真正的快乐来源于人们内心的知足。
有一个富人,他家大业大,在城里有着很多店铺,乡下还有着很大的庄园(包括几百亩地和几百头牛羊)。不仅仅是这些,他还有一个大渔场和很多的渔船。尽管富人有着这么多的实业,但实际上他并不忙,因为他把生意全交给了那些雇来的人去打理,所以富人很少操心。然而,富人说他从来就没有感觉到自己快乐过。因为他一直担心他所拥有的,他辛辛苦苦挣到的家业会在突然间消失不见,而为此他经常是吃不好,睡不香。
在富人对面的一个简易阁楼里住着个工人,他是个穷小子,都三十多了还没讨到老婆,但只要是下了班回到家,他就总是喜欢拿着把破吉他不停地弹,还扯着个破锣嗓子吼个不停。而富人经常会看到对面那个穷小子的样子,有时天很晚了依旧还能听见他唱个不停。
对此,富人大惑不解,于是就找到一位禅师,希望禅师能为自己解开心头之惑。富人对禅师说:“大师,有件事让我很困惑,在我家对面有个穷小子,他只是个普通的工人,不仅吃得不好,穿得也不好,而且三十多了连个老婆都娶不起,可是看起来他怎么那么开心呢?每天一回到家就抱着把破吉他弹,还吼着嗓子乱唱。可是,我却怎么也开心不起来呢?”
禅师笑道:“这是因为他比你懂得知足,所以他才总会那么快乐。”
富人听了心里很是不舒服,忌妒地说:“请问大师,如何才能够让他以后不再唱歌了呢?”
禅师答道:“很简单,只要你借给他一百两银子就行了。”说罢,便闭上了双眼。
富人只好疑惑地走了。第二天,富人专程跑到对面穷小子的阁楼前等他,见他回来就与之聊了起来:“你做了十几年的工人,连娶老婆的钱都没赚到,为什么不去做点什么小生意呢?”
穷小子说:“你也知道,我一个工人,哪里有本钱去做什么生意啊,能养活自己就已经不错了。”
富人说:“那你究竟想不想做生意啊?”
穷小子说:“当然想了,可是我没有本钱。”
富人一听就乐了,连忙说道:“这好办,只要是你想做,本钱我可以借给你,就先借你一百两银子吧,利息可以少算点。”
穷小子立刻高兴起来,跟着富人去了富人的家,而富人果真借给了穷小子一百两银子,他也写好了一份借据。第二天,穷小子就辞去了工作。没出三天,果然应了那位禅师的话,富人再也看不到那个穷小子抱着吉他又弹又唱的样子了,而且就连晚上也听不到对面飘过来的歌声了。
半个月后,富人再次跑到对面穷小子的家里。令富人感到十分惊讶的是,这才十几天的功夫,这个穷小子却像是变了个人似的,再没了以前的无忧无虑,而是一脸的愁苦相。富人佯作惊讶地说:“哎,怎么这些日子没听到你唱歌啊?是不是只顾着去赚钱了?”
穷小子叹了口气,说:“别提了,做个鬼生意啊?自从跟你借了钱,我就发了愁,究竟做什么生意呢?外面的行情我根本就不懂,随便选一样做,万一赔了就麻烦了。可是,不做吧,又不行,到期还要还你利息呢。真是烦死我了,你说哪里还有心情去唱歌啊?!”
富人听后,忍不住哈哈大笑起来,因为从眼前这个穷小子身上,他看到了以前的自己。
所以说,拥有万贯家财的富人未必会得到真正的快乐,而身无分文的穷小子也不见得就会是一身的烦恼。其实,一个人的快乐与否,并不在于他是否拥有多少财富,而在于他是否拥有一颗知足的心。富人如果总是想着如何才能保住或是获得更多的钱财,那么自然就会整日里殚精竭虑,心潮自然会起伏不定,又何来怡然自得的快乐呢?而穷人一旦有了能够改变自己命运的机会,难免会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从而失去自己原本所拥有的快乐。因为真正的快乐是源自于一个人内心的知足,只有其内心永葆知足的心态,快乐才会始终伴随在他的左右。
有一位好学的年轻人去问高僧:“究竟什么才是真正的快乐?”
高僧没有回答年轻人,而是带着他去拜访了一位在当地有钱有势的权贵。这个人早年做过官,后弃官从商,积累下了富足的家业,但不幸的是,不久之前他得了一种不治之症。当高僧将年轻人的问题拿来问这名权贵时,他不假思索地说:“真正的快乐当然是拥有一个健康的身体了,只要能够健健康康地活着,我宁愿把自己所有的财富都送给别人。”
年轻人明白了,说道:“大师,我现在知道了,一个人真正的快乐是拥有一个健康的身体。”
听罢年轻人得话,高僧笑而不语,又带着他找到了一位体操明星。体操明星的身体十分健康,胸脯厚厚的,像块石板,可是一个月前他失恋了——那位和他相恋了七年的演员女友去好莱坞演了一个跑龙套的小角色后,便投入到了一个美国佬的怀抱中。高僧问体操明星:“究竟什么才能真正的快乐?”体操明星回答说:“真正的快乐当然是爱情了。”
从体操明星那里出来,年轻人困惑地问道:“真正的快乐不是拥有健康的身体吗?怎么会是爱情呢?”
高僧听罢年轻人的话依然笑而不语,带着年轻人继续走。走到小河边他们碰到了一位垂钓的老人,高僧又去问这个老人同样的问题,老人笑眯眯地说:“真正的快乐就是我现在还能够坐在这里钓鱼,不管最终有没有钓到,我都会觉得很快乐。”
年轻人再次困惑了,他又问了高僧类似的问题,高僧还是笑而不答,又继续领着年轻人一路上见了许多工作和生活在各行各业的人,结果彻底将年轻搞糊涂了,他说:“大师,同样一个问题,为什么不同的人给的答案都不一样呢?”
高僧说:“年轻人,你发现没有,在这些人的眼里将曾经拥有、但如今已经不再属于他们的东西视为快乐,这其实是人心的不知足所致。其实,真正的快乐并不是一个人表面上看起来所拥有的一切,比如金钱、地位等等,而是一个人心灵的知足与否。只有那些内心知足的人才是真正拥有快乐的人。”
年轻人忽然间明白了:“大师,就像是我们在小河边遇到的那位垂钓的老人,他才是这个世上最快乐的人,是吗?”
真正的快乐,往往是一个人发自内心的对自己所拥有的生活的一种肯定(即知足),而不是用汽车、洋房、金钱、名利等物质上的东西所装饰出来的美丽、气派、威严,所以,一个人如果想真正地拥有快乐,就不要过多地去用金钱等物质去粉饰和充实自我,而是要通过工作和学习,让自己的内心充实起来,并且要时时告诫自己:一定要去除自己内心那股贪婪的欲望,使自己保持一颗知足之心。显然,这样你才能够时时拥有一颗平常心,做一个拥有快乐的人。因为一个人真正的快乐来源于其内心的知足。
2.善知足,才能惜幸福
知足常乐是一种人生的境界。无论在什么样的环境下,一个人都要始终保持着一种乐观向上的态度,积极地去面对自己的人生,但现实中真正能够做到人却并不多。因为现实中的人们总是有太多的欲望。而在追逐欲望的过程中,一个人的处世态度往往取决于他的心态。面对生活和工作中发生的种种变故、磨难,是从容面对、冷静处之,还是躁动不安、心急火燎,其实完全取决于自己的心态。如果你的心态从容淡定,那么你就容易知足,懂得惜福,会生活得很幸福。如若不然,你的生活必定是暗淡的。
知足常乐原来是人的一种本真,只不过由于世人过于贪图虚无的名利和金钱地位等,所以才会经常迷失了自己的本性。
有个人曾在上山时不小心摔断了双腿,整天怒气冲冲,抱怨自己的人生如何倒霉,而世界上有这么多人爬山,为何偏偏是自己出了事呢?于是有一天,他拄着拐杖找到了佛祖,不服气地对佛祖说:“佛祖,你给了那么多人一个健全的身体,为什么偏偏把我的两条腿夺去了呢?”
佛祖冲他笑笑,轻轻一招手,一个黑黑的影子忽然从地上冒了出来,佛祖对这个失去双腿的人说:“你看到没有,这是一个刚刚死去的人的鬼魂,他死时仅仅才三十多岁。所以说,你应该知足了,一定要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因为至少你还活在人世间啊。”
正说着,忽然一个久经仕途的人走了过来,他问佛祖:“佛祖,我真的不明白,既然是让我有幸步入了仕途,为什么这一次我不但没有没调升,反而被贬到了下面去做了一名知县呢?真是太不公平了。”
佛祖望着这个官场失意的人,说:“那好吧,你过来,我给你介绍一位朋友,你就会明白了。”
佛祖将这个人带到了那个失去了双腿的人面前,失去双腿的人见了这个人垂头丧气的样子,立刻说:“我说老兄,我真的不知道你为了什么而烦恼,你看看我的样子,你比我好得不止几百倍了,你不但有手有脚,而且身体上也没什么缺陷,即便是官场失意被贬,那好歹你还是个官啊。”
官场失意的人听了不服,刚刚和失去双腿的人吵了几句,忽然听到身后传来了一阵争吵声,转回头去一看,原来是一个年轻人在和佛祖理论。
年轻人对佛祖说:“佛祖,我感觉很委屈,我这么年轻,为什么很多地方都不雇用我,也没人看得起我,到底是为什么呀?”
佛祖笑了笑,将年轻人带到了失去双腿的人和那名官场失意人的面前,两个人对视了一眼后,目光齐齐对准了这名年轻人:“小伙子,你还是知足吧,比起我们来,至少你还很年轻。”
突然间一阵旋风袭来,一时间天昏地暗,失去双腿的人忽然觉得自己的身子一沉,以为佛祖将他打入了地狱,禁不住失声大叫了一声,身子用力向上一挺,结果只听砰地一声响,头撞在了一根圆柱子上,原来他是靠在一间寺院的大殿前的石柱子上做了一个梦。但经由了这一次的梦中遭遇,他不再终日抱怨自己失去了双腿,而是回到村子里学起编竹席、竹筐的手艺,几年后不但因此而挣了不少钱,而且还娶了妻子,有了孩子,过着知足而幸福的生活。
每个人的一生都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人生之中难免会出现一些这样或那样的变故,无论是遇到了多么困难的事情,或是像那位失去双腿的人一样,如果只是一味地抱怨人生的不公,而唉声叹气,不但无法改变现实状况,反而会让自己终日生活在一种烦恼和痛苦之中,就像故事里那位失去了双腿的人一样,而当遇到比自己还惨的人时,又会是怎样的一种心情和感受呢?所以说,当一个人面对生活或工作中出现的各种困难时,无论你采取积极乐观的态度也好,或是采取消极失望的态度也罢,那只不过是自己的一种一厢情愿的态度而已。但这种自我的态度的好与坏,却直接关乎着每个人对待生活的态度与处世的哲学,而一个人对待生活的态度和处世哲学的择定,则更关乎着这个人在他短暂的人生之中是倍受痛苦的折磨,还是在知足而快乐着?
据说,孔子教授的弟子约有三千多个,其中有七十二个特别出众,而在这七十二个高徒里面又有一个最为出众的,那就是颜回。
颜回初见孔子时,不过是个十来岁的小孩子。他长得十分矮小,衣衫简陋,面黄肌瘦,额头却出奇得高,向前凸着,双眼深凹,看起来炯炯有神,处处透着一股机智、聪慧的劲儿。尽管如此,但颜回并没有给孔子留下什么深刻的印象。可后来,孔子渐渐发现,众弟子之中读书最用功的却是颜回,并且他很少提问,只是瞪着一双眼像贪食般地听孔子讲经授业。
每次放学之后,其他弟子们都回家吃饭了,可颜回总是最后一个走,而吃完饭后他又是第一个来到学堂,然后就捧卷诵读。时间长了,孔子就觉得奇怪了,颜回为什么回家吃饭的速度这么快呢?
有一次,孔子派人偷偷跟随颜回,前去看个究竟。原来,颜回家住东关的贫民区。平时,颜回的父亲在城外种地,不回家吃饭;颜回的母亲又在外给人帮工,也不回家吃饭。而颜母每天走时都会给儿子做一锅菜汤。所以,颜回回到家也不管凉热,拿起竹筒做成的饭碗,舀出菜汤就会津津有味地吃起来。有时吃菜汤吃不饱,他就跑到井边,用水瓢舀几瓢水喝,然后拍拍胀起的肚皮,乐滋滋地拿上包,往学堂跑去。
孔子派人观察了几天,竟然天天如此。孔子知道后非常怜悯颜回,又十分叹服他的意志,于是当着众弟子说:“一箪食,一瓢水,居陋港,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有时,孔子早上见颜回到了私塾,就会问道:“颜回,你今天吃的什么饭?”颜回答道:“一张饼,一碗汤。”其实,他吃的是一碗粥,而他却把粥上凝结的薄皮称作一张饼,把薄皮下的称作汤。
颜回虽然家贫,却十分乐观,并且心地善良,乐于助人。为了给一位穷学友的母亲治病,他曾劝说父亲向别人借了碎银子,给他的穷学友。不料,有几个多事的学生,却将此事传成颜回偷了别人家的银子送人情,甚至有好事者说自己丢了东西,怀疑是颜回偷的。可是孔子不信,为了找个理由来堵住好事人的嘴,孔子想到了一个办法。
第二天,颜回又是第一个先到私塾。一进门,颜回见地上有一锭金子,上面还写着:“天赐颜回一锭金。”颜回本想不理,但见写有自己的名字,于是就在金子上写了“外财不发穷命人”几个字,然后他将金子放回到了原处。而这使得孔子大悦,当着大家的面说:“贤哉,回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