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1
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先生在南京宣誓就任临时大总统。澳大利亚记者端纳应邀参加了总统就职仪式,并将这一历史时刻的重大新闻通报给全世界。回到上海的第二天,端纳就接到了孙中山的专电,邀请他起草共和政府宣言。几天之后,全世界都看到了新生的中华民国要说的话。
042
1912年2月12日,袁世凯软硬兼施,迫使清室退位。隆裕太后以宣统皇帝的名义发布诏书,宣布清廷退位。《泰晤士报》发出了标题为《帝国下诏宣布共和》的通讯,最先报道了清帝逊位的消息,被誉为“当年的独家新闻”。
043
1912年2月2日,《纽约时报》报道:“昨天,袁世凯的军队散发了传单,威胁说倘若袁少了一根头发,士兵们将杀死那些应该负责的人。”美国驻华公使嘉乐恒悲观地宣称:“民主共和制完全不适合中国国情,中国人普遍都不认识字,他们封建迷信,有地方偏见,还不了解自治的原则,注定了他们不可能成功建立一个稳定的政府,如果没有世袭统治者提供这种基础的话。”
044
美国作家斯特林·西格雷夫在《龙夫人——慈禧故事》中写道:“1914年,也就是清廷垮台的第二个年头,英国传记作者濮兰德和巴克斯声称,发现了慈禧决意要除掉慈安的证据。据他们所说,这一阴谋是通过下了毒的糕饼来完成的。他们说,慈禧之所以下毒手,是因为慈安发现慈禧与一个男演员在床上。这种说法简直是太荒谬了,因为慈禧当时有病在身,直到两年多之后,她才逐渐好转起来。”
045
1915年1月18日,在中国收回山东占领权的当晚,日本驻北京公使日置益来到天坛,面见袁世凯,宣读了日本的“强烈不满”,然后他无礼地用手杖重重地敲着桌子,并将一份威胁文件留了下来。澳大利亚记者端纳就此向《泰晤士报》发出电稿,把日本提出的各项要求一一陈列出来,并在电稿中声明,亚洲将重燃战火。电文中还提到:日本向中国索要的种种利权还未经官方公布,但据报它们包括以下各项……
046
1915年1月19日晚,澳大利亚记者端纳来到莫理循的寓所——位于王府井大街的寓所。端纳获取了他一直最关注的“日本对中国二十一条要求”的全文译本。端纳第一时间拟就了另一篇电稿,将“二十一条”内容全部发给《泰晤士报》,报纸一出,舆论哗然。正在日本留学的爱国人士李大钊,立即发出了《告全国父老书》,呼吁抵制“二十一条”。
047
1915年5月4日,北京爆发了声势浩大的抗议活动。《芝加哥每日新闻》特派记者纪乐士发出电稿,通报了北京的抗议活动:“北京到处涌现出激昂的学生,他们气势磅礴,大声疾呼,已经达到狂热的程度,他们告诉路人,由于内阁中某些亲日成员的过失,已为国家带来莫大屈辱。他们很有理由把这些阁僚称为被日本收买的卖国贼。”
048
1923年,孙中山的革命活动引起了苏联《真理报》的密切关注。他们先后派出维金斯基和马林这两名记者,前往中国考察和报道中国革命。考察工作结束后不久,《真理报》报道了国民党的局势和发展情况,并指出:“在中国南方革命工会运动的基础上,共产党无疑将成长壮大。”这是世界上最早的有关中国共产党的报道。而此时,孙中山在《纽约时报》发表文章说:“我们从美英法和其他国家获得援助几乎是没有任何希望,现在,向中国提供援助的国家只有苏俄。”
049
1923年10月15日,美国《时代周刊》再次对中国的时局进行了报道,标题为《新总统》,内容是:东方的速度令西方世界都难以置信。中国再次召开议会选举新总统。北京城热闹非凡,士兵们昼夜巡逻,人民充满期待。最终,直隶督军曹锟将军被选举为新的大总统,他以多出当选最低票数50票胜出。有报纸称,曹锟将军涉嫌贿选,每位给他投票的议员受贿5000大洋。
050
1925年,《纽约时报》驻华首席记者哈雷特·阿班报道:1925年,国民党创始人孙中山先生在过世前,已接受中国共产党加入国民党,对此莫斯科向他派出一大批俄国顾问。苏联正尝试孕育整个世界范围内的反帝反资本主义革命,于是那些在广州的俄国人将中国人对“五卅惨案”的仇恨扇成熊熊烈火。香港也受到严重抵制,各阶层愤怒的中国人弃岛而去,导致了贸易和航运瘫痪。数十万中国人离弃了他们的英国雇主,香港经济遭受重创,皇家殖民地政府不得不从英国财政部调来数百万英镑,以应燃眉之急。
051
1927年,北伐大军逼近北平、天津,身份特殊的溥仪重新浮出水面,接受记者采访。1927年7月4日,美国《时代周刊》以《谦恭的皇帝》为题发表社论:“被废黜的中国末代皇帝、谦恭的青年溥仪沉寂了数月之后,第一次接受了媒体的采访。他在接受采访时这样说:‘今天的中国,除了政局动荡、战争、背叛、勾结、贿赂,人民除了忍受苦难之外,别无其他。这都是由太多腐败将军所致。他们到处都有,进攻、撤退、再进攻,不是为了国家,只是为了他们自己的私利。今天,当皇帝并不是享受,而是最劳神的差事。一个好皇帝要为百姓着想,让他们过上安稳的日子,如臣民的慈父一般。我的能力尚不能胜任中国人民之父的重任。我确信国难当前,一定会有人出现,成为一个统一中国的皇帝。’”
052
1931年,美国《时代周刊》报道:“日本为溥仪先生和他的众多随从在天津的日租界安排了豪华的住宅,还为他们提供充裕的津贴,让他享受现代化生活,将他牢牢控制。一旦中国的某一部分被分离出来,扶植他成为傀儡皇帝,日本便可以名正言顺地进行侵略了。”
053
1934年3月5日,美国《时代周刊》发表了一篇关于中国末代皇帝溥仪的文章,文章中流露出对溥仪命运的感叹:“溥仪一生软弱无能,总是成为这个或那个代理人手中的一个工具。”
054
1934年3月5日,美国《时代周刊》报道:“溥仪登基仪式的筹备,正在紧张地进行着。到上周,工匠们按照北平巨大的天坛的样式,搭起一个台子,有大典时的台阶。皇冠上雕刻着栩栩如生的龙和兰花。龙袍上镶嵌着宝石,绣着朱雀。有占卜师言,届时气温可能会降至零下20摄氏度左右,登基庆典应从日出进行至中午。溥仪将穿着龙袍,先朝他的列祖列宗的画像跪拜,然后是接受满洲人的朝拜。整个仪式中乐队是少不了的。乐师们将头戴蘑菇状的帽子,帽子上飘着红流苏,外套颜色鲜艳。他们将在演奏中使用48面鼓、48张锣,用玉锤敲打8根长长的硬木板,24支唢呐高亢入云。”
055
1934年3月5日,美国《时代周刊》报道:“只有28岁的溥仪,对皇冠毫不陌生。此前,他已两度被宣布为中国的皇帝,第一次时他只有两岁。当时,自1861年以来一直统治中国的慈禧太后,1908年感觉到自己年事已高,来日无多。而她的外甥37岁的光绪皇帝被他关在紫禁城的一个湖岛上,原因是他想实现中国的现代化,摆脱满洲那些老朽们的欺压。1908年11月14日,据说慈禧太后派遣两个侍卫潜进光绪的房间,秘密将他杀死。随后,太后挑选了她的侄子,淳亲王的小儿子溥仪继任。小溥仪2岁被推上清朝皇位,他头戴皇冠,是为宣统皇帝。第二天,慈禧太后突然去世。宣统皇帝的父王淳亲王成为摄政王。溥仪6岁时,广州地区的革命党人孙逸仙领导的革命取得成功,大清朝覆灭,宣统皇帝被废黜。溥仪继续留在紫禁城,由英国人庄士敦先生执教。1917年,溥仪再度穿上龙袍,成为宣统皇帝。当时依然留着辫子、虚张声势的张勋将军占领了北京,7月的一个午夜,又为溥仪加冕。没过几天,段琪瑞总理在日本的资助下,在中国战争中第一次使用飞机,将张勋赶走,夺回了北京。段琪瑞只用了三十分钟时间,即宣布宣统皇帝被废黜。”
056
1937年,卢沟桥事变之后,日本驻军代表今井武夫上校自豪地对外宣称:“到处都是太阳旗!北平城已经没有一个中国兵在守卫和保护它了。”日本《读卖新闻》发表了今井武夫上校的发言,并补充说:“众多有前途的中国政治家纷纷涌入日本军队的特种服务团,当日本在华北组织‘另一个国家’的时候,他们或许能够当上未来的内阁部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