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8
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在其著作《复始之旅》中写道:1936年,蒋介石在一次兵变中被张学良将军囚禁,蒋介石被软禁的两个星期,张学良和中国共产党联合了起来。宋庆龄告诉我,蒋介石出事期间,她的姐夫孔祥熙要她谴责张将军,要求释放蒋介石。“张学良做得对。”宋庆龄告诉我她当时就是这么说的,“要是我处在他的地位,我也会和他一样,甚至还会走得更远!”显然,她对蒋介石极少表现出威斯莱卫理公会教派提倡的那种同情心。没想到宋庆龄除了这种坚韧、独立的性格之外,还具有淘气的禀性,喜欢看到炫耀自己的人落得可笑的下场。倘若说她偏袒中国共产党人,是因为她认为他们是人民的化身,是实实在在“为人民谋福利”,而不是为私人谋利的缘故。她曾说过:“比起他人来,我对毛泽东还是信任的。”
079
1936年6月,周恩来偶遇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斯诺在后来的著作《红星照耀中国》中这样描述周恩来:周恩来长得很英俊,胡子很浓密,身形瘦弱,有点像女孩子的单薄和苗条。
080
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在《红星照耀中国》中这样描写毛泽东:我到保安后不久,就见到了毛泽东,他个子高,很魁梧,一头浓密的黑发留得很长,双眼炯炯有神,鼻梁很高,颧骨突出,他像是一个东方巨人。他第一次给我留下的印象,是一个非常精明的知识分子。我第二次看见他,是在傍晚,毛泽东光着头在街上走,边走边和旁边的两个农民亲切地交谈着,还认真地做着手势。我刚开始没有认出来他,后来身边的人指出,才知道那就是毛泽东。虽然南京国民政府悬赏二十五万美元要他的首级,可他却毫不介意地和行人们走在一起。
081
1937年1月25日,美国《生活》杂志发表了一组照片,标题是《中国漂泊的共产党人的首次亮相》。文中这样注解这组照片:这组照片是美国的记者斯诺几个月前在陕北“匪区”的探险中拍摄的。毛泽东喜欢蓄长发,很少戴帽子,斯诺为拍照特意将自己头上的八角帽戴在了毛泽东头上。这是毛泽东最好的一幅照片。毛泽东是他的名字,他的头值二十五万美元。后来,斯诺拍摄的这张珍贵的毛泽东肖像,成为世界上最经典的照片之一。
082
1937年,美国记者斯诺因为采访和报道了中国红区,而一度成为美国总统罗斯福面前的红人。在美国,媒体对斯诺及其作品的评价非常高。《纽约时报》这样评价斯诺的报道:斯诺的《红星照耀中国》是首次对中国共产主义的深刻报道,他对中国的报道是具有预见性的。而美国《新闻周刊》指出:1937年,《红星照耀中国》这部讲述中共游击战争以及领导者的作品的出版,使得埃德加·斯诺立刻成为最有名的关于中国共产主义的编年史作者。斯诺与中共领导人在延安的特殊关系给予他其他记者无法企及的优势,这一优势是他用正义和艰苦努力获得的。
083
美国学者伯纳德·托马斯在《冒险的岁月——埃德加·斯诺在中国》一书中写道:“美国著名记者西奥多·怀特到达中国不久,一位美国将领告诉他:中国共产党军队总是能够创造一个又一个奇迹,他们身上唯一的力量,源自于热衷于宣传他们的美国新闻记者。像你和埃德加·斯诺之类的家伙,谈论着共产党的游击队和他们控制的地区,你们这些家伙使他们获得了力量。”
084
1938年1月3日,美国《时代周刊》报道:“日本政府认为,倘若不能在1937年打败中国,就将永远无法打败之。如今,蒋介石夫妇一直没承认中国已战败,他们早就宣布,中国已做好了准备,只要需要,他们将会持久作战,用游击战拖垮、消耗日本军队,最终将日本侵略者打败。倘若蒋委员长真的能拼尽全力与敌抗衡,并取得胜利,那他将成为本世纪的亚洲巨人,成为中国人民的英雄。能否获得这样的胜利尚难预料,但在此期间,他和蒋夫人已经使他们成为1937年的年度人物。”
085
美国作家格兰姆·贝克在《一个美国人看旧中国》一书中这样描述宋庆龄:宋庆龄作为一个民族的代表性人物,她举止庄重,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第一次在公共场合见到她时,当时我觉得她是一个很有民族感的刚毅女性。所以,当我第一次拜访她时,我惊奇地发现她谦逊、优雅,而且十分温和。当时,她已经五十岁了,她很年轻就和孙中山结了婚,但我第一次见到她时,仍觉得她十分美丽动人。虽是一起长大的姐妹,但是孙夫人和那位高傲而神经质的蒋夫人迥然不同,她待人平易而亲切。
086
美国作家格兰姆·贝克在《一个美国人看旧中国》一书中这样写道:“宋庆龄,她可能比她的妹妹蒋夫人更关心民众,更了解自己的国家,而且肯定比他的妹妹更受人尊重,因为她所做的一切是和人民群众联系在一起的。有时人们把她称为‘中国的良心’,她丝毫不隐讳她反对她那些贪婪的亲戚们,反对他们歪曲了孙逸仙的思想。自珍珠港事件发生之后,她就和她的姐姐——孔祥熙夫人一起飞回国民党统治区。在重庆,政府为她提供了一所相当大的住宅,她在那里过着一种半隐居式的生活。”
087
1938年,美国《时代周刊》挑选了蒋介石、宋美龄夫妇作为1938年第1期的封面人物,评选蒋宋为1937年“世界风云人物”,并指出:“1937年,世界上最引人注目的国家是中国。在那里,中国人在陆地、海洋和天空,同残暴的日本法西斯侵略者展开了殊死搏斗。在上海,中国军队连续奋战十三周,阻止了日本人前进。在这个关键时刻,领导这个国家的是最能干的领导人,是蒋介石和他杰出的夫人宋美龄。”
088
美国记者史沫特莱在她的作品《伟大的道路》中这样写道:一个身材短小而健壮,穿着蓝布制服的军人从点着一支蜡烛的桌旁站起来。眼前的这个人就是朱德。果然,他看上去就像是红军的父亲。他亲切、平易近人,他早已年过半百,皱纹很深的面孔和蔼可亲。他丰厚的嘴这时咧出一个宽阔的表示欢迎的笑,并向我伸出了双手。我搂住他的脖颈,吻了他的双颊。朱德不仅像一位慈父,而且还是位骁勇善战的将军。
089
美国作家格兰姆·贝克在《一个美国人看旧中国》中这样写道:当我住在重庆期间,非常幸运,我大约每个月都能见到孙夫人一次。和她一起共进晚餐,谈话,是一件很美好的事情。孙夫人很少谈及政治和她的那些亲戚们,即使有时候恰巧谈论到了,她一般也是采用一种旁敲侧击的委婉方式。比如当说到她的那位妹夫时,她有时会微微眯起眼睛,略带讽刺地拉长声音,用委员长这个称呼表达。我记得有一天晚上,她拍死了一只正在她脚上吸血的蚊子后,笑着说:“你看,我没有穿长筒袜,这是违反新生活运动规定的。但我买不起长袜,也不会像我那位女皇妹妹那样,到美国去买尼龙袜。”
090
1940年,海明威携夫人飞抵中国战时首都重庆。他分别与蒋介石和周恩来单独会晤后得出结论:周恩来不仅外表长相英俊,而且人情味浓,待人真诚,相当平易近人。不仅如此,他还是一位杰出的外交家。而蒋介石大元帅,他只相信武力,缺乏根本的民主思想。这位极有个性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回到美国后,并没有发表那种以中国战争为题材的脍炙人口的小说,而是在《纽约人》杂志上连续发表了六篇政论性报道,呼吁西方注意中国的内战危险,而且建议美国增加对华军援,支持中国的民主力量。
091
1941年春天,英籍女作家韩素英在重庆听了周恩来的报告后这样描述周恩来:“这是我第一次亲眼看到周恩来,他非常英俊,整体印象是钢一般的明快,又给人以和蔼可亲的感觉,举手投足都极为自如,他或许是当今最富有才智的政治家,有着无懈可击的雄辩之才,而且很机智、有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