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弯下身子,把自己的脸贴在孩子的小脸上,用自己的脸擦干孩子的泪水。当她抬起头的时候脸上依然挂着那种轻松的慈爱的笑:“妈妈给你讲故事好吗?”孩子点点头,眼泪还是不停地流下来。
母亲讲的故事很简单:大森林里的动物们都来给大象过生日。它们各自都送给大象珍贵的礼物,只有贫穷的小山羊羞怯的讲了一个笑话给大象,大象却说,小山羊给大家带来了欢乐,它的礼物是最值得珍惜的。
不知道母亲为什么选了这样一个故事。孩子的眼睛亮起来,她一边用手抹眼泪,一边用快活的声音说:“妈妈,它们有蛋糕吗?我过生日的时候你是不是也会给我买最大的蛋糕?”
“当然要买蛋糕,等你好了,出院的时候我们就一起去买蛋糕。”母亲的声音那样轻快,孩子也笑了。
“妈妈,再讲一遍。”于是,母亲就一遍一遍的讲下去,她的手一直握着孩子的小手,脸上挂着轻松的慈爱的笑。
女孩终于忍不住了,眼泪再次流下来:“妈妈,我很疼!”并轻声哼起来。母亲一边给孩子擦眼泪一边问:“你想大声哭吗?”孩子点点头。病房却是出奇的安静,不知道是不是大家都睡了。那时已经是夜里11点多了。
“让妈妈陪你一起疼好吗?”孩子点点头又摇摇头。母亲把自己的手放在女孩的唇边说:“疼,你就咬妈妈的手。”孩子咬住了妈妈的手,可是眼泪还是不停地流。
后来,孩子终于闭上眼睛睡着了,脸上还挂着泪水,母亲这时却是泪流满面。
凌晨3点的时候,孩子就从梦中疼醒了,她叫了一声“妈妈”就轻轻的抽泣起来。母亲忽然没了语言,她不知所措了,嘴里只是轻轻地叫着:“我的孩子!”
“孩子要哭,你就让她大声地哭吧。”一个声音在房间里响起。“孩子你哭吧。”房间里的人一齐说。他们竟然都是醒着的。
母亲看着孩子的脸,说:“想哭就哭吧,好孩子。”
“妈妈,叔叔、阿姨不睡了吗?”孩子哽咽着问,眼泪浸湿了她的头发。她的小脸像个天使。
屋子里能走动的人都来到了孩子的跟前,一名40岁左右的妇女拿起一个橘子,一边剥皮一边说:“吃个橘子吧,小宝贝,吃了橘子,你就不疼了。”说着眼泪滚落在孩子的脸上。孩子吃惊的看着她,然后伸出自己的小手去擦阿姨脸上的泪。那女人更止不住的哭泣起来:“我从来没看到过这么懂事的孩子……”
那一夜,大家都没有再睡,大家都被感动着,被那孩子感动着,被孩子的母亲感动着。有一个称职的母亲才会有这样优秀的孩子。
公共秩序是社会文明的标志,是一个人有道德的表现。只有大家都自觉遵守公共秩序,我们才能有一个秩序井然、安定文明的社会环境,才能使我们的生活正常进行。所以,我们每位家长都要严格要求自己,像故事中的母亲一样,多替别人着想,做文明人,尤其在孩子面前更要以身作则成为一个遵纪守法的合格公民。
不要养成拖拉的恶习
有这样一个寓言故事:
从前,有一个人的名字叫磨蹭,这个人做事特别慢。
有一天,磨蹭到地理去割稻子。别人都已经割了好多稻子,他还在打哈哈,伸懒腰。
中午吃饭时,别人快吃完了,磨蹭才端起碗,他手拿着饭碗,拨来拨去,半天才吃几颗饭粒。
别人吃完饭,又去割稻子,磨蹭还在那里慢慢地拨饭粒。
割稻子的人喊起来:“磨蹭。快来割稻子,快要下雨了。”
“轰隆隆,噼里啪啦……”天上又闪电又打雷。磨蹭着急起来,要是不把稻子割回家,以后就没饭吃了。
磨蹭把碗放在地上,又去割稻子,这时候,大家已经割完稻子,开始往家里运了。
磨蹭割了一会儿稻子,肚子饿得“咕咕”叫,只好再去吃点饭。磨蹭端起饭碗,往嘴里拨饭粒。奇怪,吃到嘴里的饭粒怎么会痒痒的?
磨蹭把饭粒咽下去,喉咙也是痒痒的。磨蹭仔细一看,咦!饭碗里都是蚂蚁。
原来,蚂蚁知道要下雨,都要来搬碗里的饭。磨蹭刚才吃的都是蚂蚁。看到碗里那么多蚂蚁,磨蹭吓得不敢再吃了。
大雨下起来,而且越下越大。磨蹭被雨淋得湿漉漉的,好像一只落汤鸡。他急得哭起来。
看见磨蹭没有回家,很多人跑来帮忙。看见磨蹭还是慢慢地割稻子,帮忙的人又问:“你怎么一点力气都没有?”
磨蹭说:“没有吃饱饭,我哪有力气啊。”
帮忙的人说:“你的饭呢?”
磨蹭说:“碗里的饭变成了蚂蚁。”
帮忙的人哈哈大笑。
很快,大家就帮忙割完了稻子,又帮把稻子运回磨蹭的家。
从那以后,磨蹭做事越来越快,再也不会慢吞吞的了,他的饭碗里的饭粒再也不变成蚂蚁了。
可见,做事磨磨蹭蹭,往往会让人一无所获,并且浪费掉许多宝贵的时间。
拖拉是指不能按照自己或他人的意愿、计划等按时完成任务的一种消极状态。拖拉的人总是会找很多借口与托词来掩饰自己没有达到目标的原因,别人往往也会因此原谅他们的拖拉。于是,拖拉就很容易形成习惯。而拖拉一旦成为一种恶习,会侵蚀人的意志和心灵,会使人丧失进取心,将应该做的事情一拖再拖,最后以失败或者不了了之告终。
拖延的恶习,并不是天生就有,而是在后天的环境中逐渐形成。生活中,许多父母都有着这样的苦恼:孩子动作太慢,做起事情磨磨蹭蹭,慢条斯理,消耗不必要的时间,降低做事的效率,尤其是穿衣服和吃饭等生活自理方面,显得极为磨蹭,让大人非常的头疼。这些行为一旦形成习惯,不单会导致孩子学习不积极,还会成为孩子以后成长的绊脚石。
早上六点钟,妈妈叫冯凯起床,到了六点二十,冯凯才只穿好一件上衣,而妈妈已经准备好了早餐。为了避免孩子上学迟到,妈妈赶快走到孩子的床前,帮孩子快速地穿好衣服,然后给孩子挤好牙膏,倒上洗脸水,让孩子刷牙洗脸。
六点四十分,开始吃饭了,冯凯拿着一块面包,咬一口后看见了旁边的玩具,就离开饭桌拿着玩具玩了起来,妈妈急忙把他拉到桌边吃饭,但一块面包冯凯整整吃了十五分钟。妈妈眼看着孩子要迟到了,就只好把早餐奶放进孩子的书包里,急忙去送孩子上学,而此时,刚好敲响了上课的铃声。
冯凯的妈妈松了一口气,但孩子处处磨蹭的生活实在让她感到很累,担心孩子长后做事情还快不起来,以后跟不上时代的步伐。
的确,磨蹭、拖延对孩子的危害很大,它会消磨孩子的意志和进取心,让孩子变得懒惰、颓废、得过且过,这样就容易导致失败,而这个失败的结果又会使孩子情绪消极,容易出现心身疾病,从而更加不想立即行动。在这样的恶性循环中,成功也会远离孩子。
媛媛是个让人心急的“小磨蹭”,做起事来总是慢吞吞的。不论吃饭、穿衣、洗碗,还是画画儿、写字、做游戏,她都是边玩儿边干,磨磨蹭蹭。让她自己洗一次脸得用半个小时。每当需要为某些事做准备时,比如上学、洗澡、去亲戚家,如果妈妈不催她,不冲她大叫“现在,现在就做!”她是绝不会准备好的。妈妈也曾试了好多方法,但效果都不理想。
孩子做事拖拉,多源于家庭教育环境的影响和良好教育方式的缺失。对于做事拖拉的孩子,不少家长总是心急如焚,一味地批评甚至打骂绝对不是好方法,孩子的慢性子并不是天生的,所以我们一定要对症下药,用耐心和爱心帮助孩子逐步改正,不要操之过急,要注意总结方式方法,不断提高孩子的速度,进而帮孩子改掉拖沓的坏习惯。
培养孩子良好的时间意识
培养时间意识对磨蹭的孩子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家长要想办法使孩子认识到时间是世界上最宝贵的财富,要想办法让孩子明白珍惜时间就是珍惜生命的道理,可以给孩子讲一些古往今来的成功人士十分珍惜时间的故事,还可以在孩子的卧室里张贴一些名言警句来提醒孩子。
让孩子为磨蹭付出代价
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孩子早晨起床磨蹭,家长急得不得了,又是嚷嚷,又是亲自给孩子系纽扣,可孩子却一点也不急。其实,家长的做法正是促成孩子磨蹭的原因之一。正确的做法是,当孩子磨蹭的时候,家长不要急,让孩子急。如果孩子迟到,老师肯定会问他原因。孩子得到教育后,就会认识到磨蹭带来的害处,第二天就会加快速度。
韩宁是个爱睡懒觉、做事磨蹭的孩子,每天早晨,妈妈叫一次不起,叫两次还不起,等到叫第三遍的时候才慢腾腾地起来,一看表,才知道时间不早了,就哭闹着让父母帮忙。
一个星期一的早上,妈妈叫了韩宁一遍,就不再理会他了,过了一会儿,韩宁自己爬起来,一看早就迟到了。但这次妈妈和爸爸商量好了,他们谁都没帮忙,韩宁只好自己胡乱把书本往书包里一塞,就狂奔着上学去了。可想而知,最后迟到了,还没带家庭作业,让老师狠狠地训了一顿。从此以后,韩宁动作快了许多,也不再睡懒觉了。
可见,孩子只有在体会到磨蹭会给自己带来损失之后,他才能够自觉地快起来,因此,让孩子为自己的磨蹭付出代价,让孩子自己去品尝磨蹭的自然后果,不失为一个改掉孩子磨蹭毛病的好方法。
教孩子开展速度的比赛
孩子做事情速度慢,比如走路磨蹭,父母可以利用孩子的好胜心理,经常与孩子比赛谁走路快。孩子们一般都喜欢这样的游戏,就会提高速度与父母比赛。父母再使用一些策略,偶尔输给孩子几次,就能提高孩子的积极性,使孩子比赛的劲头更足,孩子走路速度也会随之提高。
在教子论坛上,一位母亲曾这样写道:
从儿子上幼儿园起,我就有意识诱导他的竞争心理,让他经常和小伙伴展开竞赛:比速度、比勇敢、比仔细等等,让孩子在竞争中逐步认识到自己的能力,养成敏锐捕捉信息并做出反应的思考力和行动力。在家更是如此——
“儿子,看看咱俩谁穿衣服穿得快”;
“儿子,咱们全家来个大比赛,今天谁吃饭吃得最慢谁就洗碗,好不好?”;
……
现在,儿子适应了这种学校和家庭的生活节奏,慢慢也就养成了做事讲效率的好习惯。
孩子都喜欢比赛游戏,喜欢当第一。经常与孩子搞一些小比赛,如比赛吃饭、穿衣、收拾玩具,使他们在比赛中提高做事的速度,这时孩子会很高兴地赶紧把事情做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