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培养孩子方面,许多家长总存在误区,更多地注重培养孩子的智力开发,忽略了品行道德的培养,其实,良好的品德教育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是极为重要的。世界著名教育家贝戈尔博士指出:“优良品格是个人思想和行动遵守社会道德品质的体现,是一个人人性中利他特性的表现,教孩子从小养成优良的品质,将会使孩子受益终生。”所以,家长们必须时刻注意对孩子进行品格教育,帮孩子养成优良的品格,为孩子未来的成功打下坚实的基础。
让孩子懂得孝敬父母
在中国古代,曾有一个叫“黄香温席”的故事。
黄香小时候,家中生活很艰苦。在他9岁时,母亲就去世了。黄香非常悲伤。他本就非常孝敬父母,在母亲生病期间,小黄香一直不离左右,守护在妈妈的病床前,母亲去世后,他对父亲更加关心、照顾,尽量让父亲少操心。
冬夜里,天气特别寒冷。那时,农户家里又没有任何取暖的设备,确实很难入睡。一天,黄香晚上读书时,感到特别冷,捧着书卷的手一会就冰凉冰凉的了。他想,这么冷的天气,爸爸一定很冷,他老人家白天干了一天的活,晚上还不能好好地睡觉。想到这里,小黄香心里很不安。为让父亲少挨冷受冻,他读完书便悄悄走进父亲的房里,给他铺好被,然后脱了衣服,钻进父亲的被窜里,用自己的体温,温暖了冰冷的被窝之后,才招呼父亲睡下。黄香用自己的孝敬之心,暖了父亲的心。黄香温席的故事,就这样传开了街坊邻居人人夸奖黄香。
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各种品德形成的前提。《诗经》上有一句“哀哀父母,生我劬劳”,感叹和赞美了父母的养育之恩。唐朝孟郊诗云:“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更是表达了孝敬父母的渴望。而“祭而丰不如养之厚,悔之晚何若谨于前”的古训,则督促后辈履行对父母的赡养和孝敬。可以说,以孝敬长辈为核心的家庭美德,几千年来代代相传,形成了中华民族伦理观念和道德品质的精华部分。然而在现实生活中,相当数量的孩子,全然不懂得孝敬父母、孝敬长辈,全然不懂的孝道的意义。在有些独生子女家庭里,谁孝敬谁甚至出现了颠倒的现象,难怪有人半认真半开玩笑地说:“孝子,孝子,孝敬儿子。”
曾经有一位母亲,每次给孩子做鱼,她都只吃鱼头,而给孩子吃鱼身。一次家里来了客人,孩子在餐桌上主动给妈妈夹了一个鱼头,然后说,“我知道妈妈最喜欢吃鱼头了”,客人面面相觑,妈妈背着人流下了眼泪,觉得自己的教育是失败的,孩子居然会认为她喜欢吃鱼头,而不知道父母是因为照顾孩子的营养把鱼身让给他吃而自己吃鱼头。
尽管每一位为人父母者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将来长大成人能够有孝心,满腔赤诚的善待子女,以为能够浇灌出一颗孝心,但结果常常不见发芽,孩子并不领情,更别提回报了,自然让父母心寒不已。忽略“孝心”教育,孩子会形成自私冷漠的性格,对其健康成长危害极大。这是家教的一大失误,也是孩子产生“不孝之举”的最重要根源。所以,家长要培养孩子养成孝敬父母的良好习惯。
曾经听说这样一个故事:
父亲到儿子家去小住了几天,临走的时候,儿子给自己的父亲一些钱,当他把父亲送出门时,他自己的儿子便认真地说:“爸爸,以后不要再给爷爷钱了,你把钱都给了爷爷,我们自己都没有得用了。”看着儿子那认真的样子,这位年轻父亲的心顿时凉了半截:这难道就是自己将来老有所靠的儿子吗?
为了教育孩子,这位父亲将儿子拥在怀里,认真地问他:“谁最关心你?谁对你最好?”“爸爸妈妈呗!”“将来爸爸妈妈老了,挣不到钱了,你给不给爸爸妈妈用?”“当然要给!”“这就对了,爸爸小的时候,爷爷奶奶倒像我们关心你一样地关心,爱护我,辛辛苦苦地种地,挣钱,送爸爸上学念书。现在他们都老了,我该不该报答他污染养育之恩?该不该给他们钱用啊?”“该!”
其实,孝敬父母不是单一的习惯问题,它也体现出一个孩子能否关心他人、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作为家长应该清楚地认识到,如果一个孩子连最基本的孝敬父母都做不到,以后是不可能做好任何事情的。因此,我们一定要重视培养孩子孝敬父母的好习惯。
教育子女深知父母养育之艰辛
让孩子了解父母通过劳动给自己的一切是用心血汗水换来的,要百倍珍惜,并要有感激之情。现在不少孩子不知道父母工作情况,不知道父母的钱是怎样得来的,只知道向父母要钱买这买那,认为父母给孩子吃好、穿好、用好是天经地义的。这样的孩子怎么会从心底里孝敬父母呢?为此,父母应当有意识地经常地把自己在外工作和收入的情况告诉孩子,说得越具体越了,从而让孩子明白父母的钱得来不易。孩子对父母付出的辛劳越了解,才越会从心底里相信和敬重父母,才会真正想着去孝敬父母。
吉林省九台市有一对农民夫妇,养了5个孩子,都考上了大学。老二回忆说,当时家里困难,他们几个只能带点儿玉米面干粮去上学。有一天他走在路上发现自己忘记带东西,就回家去取。到家后看到妈妈正在舔他刚才喝过粥的碗!这时候他突然意识到他带的干粮是家里仅有的吃的,就把干粮拿出来让妈妈吃,他说:“我不去上学了,我要在家帮你干活、挣钱。”但妈妈却说,“孩子,咱们家砸锅卖铁都要供你们上学!”后来,老二研究生毕业,当了工程师,并且把父母接到长春去安度晚年。
让孩子多做事、多承担家庭责任
教育孩子尽早学会自己能做的事自己做,并参与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这样不但有利孩子养成家务劳动的习惯,也可以使孩子从中体验父母的辛苦,减轻父母的负担,增强家庭责任感、义务感,不断增强孝敬父母的观念:“父母养育了我,我应为他们多做事。”
小倩今年10岁了,爸爸妈妈对她宠爱有加,小倩虽然很喜欢自己的爸爸妈妈,却不知道去心疼他们。每天晚上,爸爸妈妈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到家里,小倩还硬要父母陪她玩“骑大马”,边玩还边催促着做晚饭。
小倩的爸妈经常为此而感到伤神。他们也明显地意识到,自己对孩子的宠爱让小倩丧失了孝敬父母的意识。
于是,小倩的爸妈决定:从生活小事做起,培养小倩的这种意识。
有一次,小倩来了兴趣,要尝试自己洗碗筷。若放在以前,妈妈是不会答应的,可是,这一次妈妈痛快地答应了小倩。第一次洗碗筷,小倩感到十分费劲,力气大了,怕碗碟破碎,力气小了,怕洗不干净。
小倩这时问起妈妈:“妈妈,你平时刷锅洗碗也这么累吗?”妈妈说:“虽然我力气要比你大些,不过每次洗那么脏的碗筷,也是很累的。”小倩听完后,想了想说:“妈妈,我现在长大了,以后我来洗家里的碗筷吧。”
妈妈听了小倩的话,心里不知有多高兴,并立即夸奖小倩说:“女儿懂事了,知道心疼妈妈了。”听了妈妈的夸奖,小倩高兴地笑了。从此以后,小倩变得懂事多了,知道主动帮爸爸妈妈承担一些家务。对于自己的爸爸妈妈,小倩也懂得关心与体贴了。
为孩子树立榜样
孩子的模仿力与观察力都很强,父母对待自己的长辈是什么态度,孩子对父母就是什么态度,这就是最直接的影响,父母就是孩子或好或坏的榜样。
有这样一个故事:
一对夫妻将老母亲装在筐里,准备丢到河里。他们3岁的儿子说:“你们丢完奶奶之后,不要把筐也丢了啊。以后我用它也好丢你们!”夫妻听后吓出了一身汗,立刻将老母亲从筐里扶出来,从此好好地伺奉。
可见,父母的榜样对孩子的影响有多大。如果想要自己的孩子有孝心,做父母的首先要尊重和孝敬自己的父母。这样,孩子在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中,也会逐步养成尊敬长辈、孝敬父母的好习惯。
感恩与回报,孩子的人生必修课
现如今的孩子多数是独生子女,在家的地位可谓是“位高权重”。全家一切以孩子为中心,而孩子们从小到大都是扮演被爱的角色,久而久之,很多孩子认为从父母那里得到东西是理所当然的,生活中只知道索取,不知到回报,自然不会想着去关心别人、感激他人。所以教育孩子“学会感恩”是一件重要的事情。让孩子学会感恩,其实就是让他学会尊重他人,对他人的帮助时时怀有感激之心。
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一种处世哲学,是一个人对自己和他人以及社会关系的正确认识;感恩也是一种责任,知恩图报,有恩必报,它不仅是一种情感,更是一种人生境界的体现。
生活中,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用自己真诚的一颗心,去对待曾经帮助过你的另一颗心,这就是感恩。感恩是一个温暖的字眼,每一个人都感恩过和被感恩过,都感受过感恩和被感恩时所得到的快乐。
多年前一个感恩节的早上,有对年轻夫妇的一家人却极不愿醒来,他们不知道如何以感恩的心过这一天,因为他们实在是穷得可怜。圣诞节的“大餐”想都别想,能有点简单的食物吃就不错了。
早先若是能跟当地慈善团体联络,或许就能分得一双火鸡及烹烤的佐料,可是他们没有这么做,为什么呢?就跟其他不少家庭一样,要有骨气,是怎么样就怎么过这个节。
贫贱夫妻百事哀,无可避免的,没多久这对夫妇就争吵起来。随着双方越来越烈的火气和咆哮,看在这个家庭最长的孩子眼里,只觉得自己是那么的无奈和无助。然而命运就在此刻改观了……
沉重的敲门声在耳边响起,男孩前去应门,一个高大男人赫然出现眼前,穿着一身皱巴巴的衣服,满脸的笑容,这个男人手提着——个大篮子,里头满是各种能想到的应节东西:一双火鸡、塞在里面的配料、厚饼、甜薯及各式罐头等,全是感恩节大餐历不可少的。
这家人一时都愣住了,不知道是怎么一回事,门口的那人随之开口道:“这份东西是一位知道你们有需要的人要我送来的,他希望你们晓得还是有人在关怀和爱你们的。”
起初,这个家庭中作爸爸的还极力推辞,不肯接受这份礼,可是那人却这么说:“得了,我也只不过是个跑腿的。”带着微笑,他把篮子搁在小男孩的臂弯里转身离去,身后飘来了这句话:“感恩节快乐!”
就是那一刻,小男孩的生命从此就不一样了。虽然只是那么小小的一个关怀,却让他晓得人生始终存在着希望,随时有人——即使是个“陌生人”——在关怀着他们。在他内心深处,油然兴起一股感恩之情,他发誓日后也要以同样方式去帮助其他有需要的人。
到了十八岁时,他终于有能力来兑现当年的许诺。虽然收入还很微薄,在感恩节里他还是买了不少食物,不是为了自己过节,而时去送给两户极为需要的家庭。
他穿着一条老旧的牛仔裤和一件T恤,假装是个送货员,开着自己那辆破车亲自送去,当他到达第一户破落的住所时,前来应门的是位拉丁妇女,带着提防的眼神望着他。她有六个孩子,数天前丈夫抛下他们不告而别,目前正面临着断炊之苦。
这位年轻人开口说道:“我是来送货的,女士。”随之他便回转身子,从车里拿出装满了食物的袋子及盒子,里头有一双火鸡、配料、厚饼、甜薯及各式的罐头。见此,那个女人当场傻了眼,而孩子们也爆出了高兴的欢呼声。
忽然这位年轻妈妈抓起年轻人的手臂,没命地亲吻着,同时操着生硬的英语激动地喊着:“你一定是上帝派来的!”年轻人有些腼腆地说:“噢,不,我只是个送货的,是一位朋友要我送来这些东西的。”
随之,他便交给妇女一张字条,上头这么写着:“我是你们的一位朋友,愿你一家都能过个快乐的感恩节,也希望你们知道有人在默默爱着你们。今后你们若是有能力,就请同样把这样的礼物转送给其他有需要的人。”
年轻人把一袋袋的食物仍不停地搬进屋子,使得兴奋、快乐和温馨之情达到最高点。当他离去时,那种人与人之间的亲密之情,让他不觉热泪盈眶。回首瞥见那个家庭的张张笑脸,他对自己能有余力帮助他们,内心一股感恩之心。
感恩是一种对恩惠心存感激的表示,是每一位不忘他人恩情的人萦绕心间的情感。如果在我们的心中培植一种感恩的思想,则可以沉淀许多的浮躁、不安,消融许多的不满与不幸。只有心怀感恩,我们才会生活得更加美好。
在一个闹饥荒的城市,一个心地善良的面包师把城里最穷的几十个孩子聚集到一块儿,然后拿出一个盛有面包的篮子,对他们说:“这个篮子里的面包你们一人一个。在上帝带来好光景以前,你们每天都可以来拿一个面包。”
瞬间,这些饥饿的孩子一窝蜂似的涌了上来,他们围着篮子推来挤去大声叫嚷着,谁都想拿到最大的面包。当他们每人都拿到了面包后,竟然没有一个人向这位好心的面包师说声谢谢就走了。
但是有一个叫依娃的小女孩却例外,她既没有同大家一起吵闹,也没有与其他人争抢。她只是谦让地站在一步以外,等别的孩子都拿到以后,才把剩在篮子里最小的一个面包拿起来。她并没有急于离去,她向面包师表示了感谢,并亲吻了面包师的手之后才向家走去。
第二天,面包师又把盛面包的篮子放到了孩子们的面前,其他孩子依旧如昨日一样疯抢着,羞怯、可怜的依娃只得到一个比头一天还小一半的面包。当她回家以后,妈妈切开面包,许多崭新、发亮的银币掉了出来。
妈妈惊奇地叫道:“立即把钱送回去,一定是面包师揉面的时候不小心揉进去的。赶快去,孩子,赶快去!”当依娃拿着钱回到面包师那里,并把妈妈的话告诉面包师的时候,面包师慈爱地说:“不,我的孩子,这没有错。是我把银币放进小面包里的,我要奖励你。愿你永远保持现在这样一颗感恩的心。回家去吧,告诉你妈妈这些钱是你的了。”她激动地跑回了家,告诉了妈妈这个令人兴奋的消息,这是她的感恩之心得到的回报。
一个人是否有感恩之心,与他所处的环境,所受到的教育是密不可分的。作为一个孩子,从小培养他具有感恩的心是至关重要的,让孩子知道感恩,是每一个家长的重要责任——让孩子感激给予生命并养育他们的父母;感激给予他们各种知识的教师;感激给予他们帮助的同学和朋友;感激生活中一切美好的事物。让孩子真正体会到“我们的生活多么快乐幸福!让孩子学会关心,学会感恩,这将有利于孩子好的品格的形成,使孩子一生受益无穷。
让孩子学会感恩父母
让孩子学会感恩,首先就是要感念父母的养育之恩。因为父母是孩子的至亲,如果对父母的关心、疼爱不会感恩的话,那么孩子对别人就更加不会懂得感恩。
那天,她跟妈妈又吵架了,一气之下,她转身向外跑去。
她走了很长时间,看到前面有个面摊,香喷喷热腾腾,她这才感觉到肚子饿了。可是,她摸遍了身上的口袋,连一个硬币也没有。
面摊的主人是一个看上去很和蔼的老婆婆,看到她站在那边,就问:“孩子,你是不是要吃面?”
“可是,可是我忘了带钱。”她有些不好意思地回答。
“没关系,我请你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