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余的财富只能买来多余的东西。
——哈佛学子梭罗
幸福等于金钱吗
很多人认为,拥有大量的金钱就是人生的幸福。其实,金钱只是我们获取幸福的物质条件,金钱并不能与幸福划上等号。
每个人都渴望幸福,每个人都在追求幸福。在我们的生活中,很多人都认为,拥有大量的财富就是人生的幸福。很显然,这种观点是非常错误的。其实,决定我们是否幸福的不是金钱,而是我们对待金钱时所持有的心态。当我们对待金钱有一个好心态时,幸福很快就会找上自己。
在哈佛,学生们经常听到这样一个故事:
一个富翁在冬日的暖阳中散步,碰到一个流浪汉在墙根处晒太阳,他问流浪汉:“你为什么不去工作?”
流浪汉答:“为什么要工作?”
“你可以挣钱呀!”
“挣钱做什么?”
“挣钱可以住大房子,可以享受美味佳肴,可以和一家人享受天伦之乐。”
“然后呢?”
“可以自由自在地晒太阳。”
“难道我现在没有在晒太阳吗?”
在富翁的眼里,幸福的程度取决于金钱的多少,而在那位流浪汉的眼中,能够晒晒太阳享受阳光的温暖就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情,不同的人群拥有不同的幸福观,然而,在特定条件下,幸福其实与金钱的多少无关。
在英国一个偏远的小镇,有一个年轻人,整日以沿街为小镇的人说唱为生。有一个华人妇女,远离家人,在这儿打工。他们总是在同一个小餐馆用餐,于是他们屡屡相遇。时间长了,彼此已十分的熟悉。
有一日,女同胞关切地说:“不要沿街卖唱了,去做一个正当的职业吧。我介绍你到中国去教书,在那儿,你完全可以拿到比你现在高得多的薪水。”
小伙子听后,先是一愣,然后反问道:“难道我现在从事的不是正当的职业吗?我喜欢这个职业,它给我,也给其他人带来欢乐。有什么不好?我为什么要远渡重洋,抛弃亲人,抛弃家园,去做我并不喜欢的工作?”
邻桌的英国人,无论老人孩子,也都为之愕然。他们不明白,仅仅为了多挣几张钞票,抛弃家人,远离幸福,有什么可以值得羡慕的。在他们的眼中,家人团聚,平平安安,才是最大的幸福。它与财富的多少,地位的贵贱无关。于是,小镇上的人,开始可怜我们的女同胞了。
哈佛心理学教授经过研究发现,一定数量的钱可以让人感到快乐,但当基本需要得到满足后,幸福感并不会随着收入的增加成等比增加。
一位曾叱咤商场的亿万富翁说:“金钱是要多少也没够的,但再多也不能带来真正的幸福。”想当年,年轻富翁历经了创业的艰辛和生活的磨砺后,终于冲入亿万富翁的行列。当他拥有了足够的金钱,过上了富翁的生活后,却开始与周围一个又一个他“喜欢”的女人周旋厮混,一发不可收,每日身陷其中乐此不疲。终于有一天,当他再次深更半夜回到家时,他的爱妻留下一封信离开了他,并且怀着他五个月的孩子,再没有回来。
“钱太多了以后,无形中就会让人、特别是男人迷失自我的!”爱妻弃他而去后,他将全部的罪责归咎于金钱,“金钱是要多少也没够的,但再多也不能带来真正的幸福。”后来,这位亿万富翁在“商战”中屡战屡败,溃不成军,最后全军覆没。
其实,这位富翁的财富多到一定程度后便忘乎所以,过上了远离常人的生活,这实际上与金钱本身无关。金钱没错,错的是人,人可以创造财富也可以摧毁财富。
美国石油大王洛克菲勒出身贫寒,在他创业初期,大家都夸他是个好青年。发财之后,他变得贪婪、冷酷。深受其害的宾夕法尼亚州油田地方的居民对他深恶痛绝,有的受害者做了他的木偶像,亲手将他处以绞刑,或用乱针将他扎死,无数充满憎恶和诅咒的威胁信涌进他的办公室。连他的亲生兄弟都非常讨厌他,更是特意将儿子的遗骨从洛克菲勒家族的墓地迁到了其他地方,他的兄弟说:“在洛克菲勒支配下的土地内,我的儿子变得像个木乃伊。”由于为金钱操劳过度,洛克菲勒的身体变得糟糕到了极点。医师们终于向他宣告了一个可怕的事实,以他身体的状况,他只能活到50多岁,同时建议他必须改变拼命赚钱的生活状态,必须在金钱、烦恼、生命三者中选择其一。
这时,离死不远的洛克菲勒才开始反省自己的人生,他逐渐认识到是贪婪的魔鬼控制了他的身心。他听从了医师的劝告,退休回家,开始学打高尔夫球,上剧院去看喜剧,还常常跟邻居闲聊。经过一段时间的反省,洛克菲勒开始考虑如何将自己庞大的财富捐给别人。于是,他在1901年设立了“洛克菲勒医药研究所”,在1903年成立了“教育普及会”,在1913年设立了“洛克菲勒基金会”,在1918年成立了“洛克菲勒夫人纪念基金会”。洛克菲勒在后半生中不再做钱财的奴隶,他喜爱滑冰、骑自行车与打高尔夫球。到了90岁,他依旧身心健康,日子过得很快乐。洛克菲勒逝世于1937年,享年98岁。他死时,只剩下一张标准的石油公司的股票,因为那是第一号,而其他的产业都在他生前就被捐掉或分赠给继承者了。
对待金钱,我们必须有一个好的心态:能够拿得起更要放得下。我们赚钱是为了能够活着,但是我们活着绝不仅仅是为了赚钱。
有些人谈到的富有,单纯指的就是拥有钱财。实际上,金钱本身并不能代表幸福,因为,金钱只是幸福的间接承载品。而幸福感并不是从物质中直接获得的。物质只是媒介,是人内心需求获得满足的中间品,而我们的幸福,就是需求得到满足后的愉悦感。
金钱是我们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我们每个人都需要一定的金钱。但是,我们必须明白,创造物质财富的前提是为了让自己能够过得幸福一点,为了让自己和别人都能够快乐,为了在人生的各个领域中,生活得更有价值,也为了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使自己的人生更加美好。
同时,我们必须领悟到,财富是无所不在的。金钱、土地、股票、债券是财富,水、空气、太阳、山、海、树木、花草、爱与帮助也是财富。凡是大自然赋予人类的一切均为财富,若能充分享受这些恩惠,就是一个内心充实的人、一个富有的人。
欲望少一点,幸福就会多一点
幸福与欲望是成反比的。要想让幸福多一点,最好的办法就是减少你心中的欲望。
贪婪是一碗剧毒,谁喝了都会无药可救,所以在生活中,适时地控制自己的贪念才能够生活得幸福,而一个贪婪的人永远不会知道“知足”是什么。他们不停地追求,为的只是得到,而不是享受。由于他们忽略了享受生活,就算他们得到的再多,也不会明白幸福是什么。如果欲望太多,就会一事无成,想得到的越多,往往就会失去更多,只有放下贪婪,心中才能安静,身心也会释然。
很久以前,有一对捡破烂的夫妻,每天一早出门,拉着一辆平板车到处捡废铜烂铁,直到太阳落山以后才回家。一回到家里,就在院子里放一盆热水,搬一个凳子,把双脚泡在盆中,然后拉弦唱歌,到了晚上时分他们便回屋睡觉。日子过得很是舒心、自在。
一位很有钱的富人住在他们对面,他每天都得打算盘,算算哪家的租金该收了,哪家欠多少账。他看到对面的夫妻如此的轻松快乐就感到非常奇怪——他们没什么钱,有什么可快乐的。于是就问他的仆人:“为什么我这么富有却不快乐,而对面那对穷夫妻却过得如此快乐呢?”仆人问:“你想要他们发愁吗?”富人回答:“我觉得他们不会发愁。”仆人又说:“只要给我一贯钱,送到他家,我保证他们明天不会开心地唱歌。”富人说:“给他钱他会更开心,怎么说不会再唱歌了呢?”仆人说:“到时您就看吧。”于是,富人就把钱交给仆人,仆人再把钱送到穷夫妻手里。
有了钱以后,这对夫妻就开始烦恼,晚上竟然睡不着了:把钱放在家里,门不严实;藏在墙壁里,墙用手一扒就开;放在枕头下又怕丢掉……二人一晚上都为钱的事情发愁,一会儿躺下,一会儿又起来,整夜就这样反复折腾,没法安心睡觉。妻子问道:“现在你已经有钱了,为什么还发愁呢?”
丈夫说:“这些钱,我们该如何处理呢?放在家里怕丢了,我满脑子都在想该怎么用这些钱。”第二天早上他带钱出门,转了一天还是不知道要做什么好,他又把钱带回家,垂头丧气的很无奈。做小生意不甘心,做大生意钱又不够。他对妻子说:“这些钱说少也不少,说多又不够做大生意,实在是太让人费神了!”
晚上,富人在对面,果然没听到拉弦唱歌,于是就到他家去问怎么回事。这对夫妻说:“我觉得还是把钱还给你好了。我宁愿每天一大早出去捡破烂,也比有这些钱轻松愉快!”此时富人恍然大悟,原来,有钱不知道怎么花,同样也是负担。
那么,到底怎么活才是快乐的呢?放下不必要的包袱,不为贪婪所诱惑,凡事都要量力而行。如果能这样简单地过,自然就能轻松愉快。
活着,最重要的是快乐,而快乐不是用金钱的多少来衡量的,哪怕你得到的再多,倘若不能放下心中的贪婪,不能拥有一份安详的心境,那么你将永远也无法得到快乐。人一旦有了贪念,就会患得患失,把利益看得很重。而不被贪婪所诱惑的人是没有负担的,没人与他结怨,他也没有心机去和别人计较。与世无争,一切自当安静,这种日子最轻松,这样的人生最快乐。
很多哈佛学生都听过这样一个故事:
美国一家雪山探险队准备公开选拔一批探险队员,很多人都纷纷前来报名。经过极为严格的体能测试后,有十五名雪山爱好者合格。探险队长杰克逊说:“最后一项是心灵测试。”
杰克逊让他们依次进入办公室。杰克逊问第一个人:“现在假如在你面前的是珠穆朗玛峰,可是在你前面不远处还有一个队员,这意味他将比你先登上珠穆朗玛峰,你会怎么办?”第一个人回答道:“我会加快速度超过他,成为第一个登上去的人。”杰克逊不说话。接着进来的十三个人,答案都和第一个人一样。最后一个年轻人进来了,他说:“就让他做第一吧,我做第二。我只要能把我的双脚踏上雪山就可以了,这就是我的目标。”
杰克逊兴奋地说:“祝贺你,你是我们这一次惟一录取的新队员。”其他的人非常不解地看着杰克逊,杰克逊说道:“雪山顶上的空气十分稀薄,脚下是随时可以致人于死地的自然陷阱。如果你想超过前面的人,那么势必会加快速度,这样你肯定会因缺乏氧气而窒息。”
杰克逊又一脸悲伤地说:“其实很多雪山探险员并不是体力不够或者是技术出现问题,而是因为内心那一点点的欲望所以才永远留在了雪山。在雪山只有那些不计较名利得失的人才会登上雪山,并最终安全回来。”
何尝不是呢?那些满腹功名利禄的人怎么能够登上命运的顶峰呢?贪欲是他们背在心灵里的沉重包袱,是悄悄潜伏在他们命运脚下的深深陷阱。他们不是被沉重的贪欲压倒,就是陷入贪欲的陷阱里永远不能自拔。而那些不计名利的人,他们胸怀阳光,心荡清风。他们没有心灵的包袱,人生的峰巅迟早会捧起他们的双脚让他们成为生命的高峰。
丢掉贪欲,丢掉我们命运的包袱,只有这样,我们命运的步履才会轻盈,我们才能抵达人生的顶点。
总之,幸福与欲望是成反比的。要想让幸福多一点,最好的办法就是减少你心中的欲望。
让自己拥有一颗平常心
不管你现在多么成功,都要保持一颗平常心。拥有平常心的人,沉着冷静、脾气温和,似乎也已超越世俗纷争,轻易不与人争斗。和他们相处,是一种乐趣。就这样,一颗平常心在不知不觉中成为了他们赢得生活的制胜法宝。
平常心是一个人取得成功的必备品质之一,不管你现在多么成功,都要保持一颗平常心。拥有平常心的人,沉着冷静、脾气温和,似乎也已超越世俗纷争,轻易不与人争斗。他们生活态度积极,有幽默感。与之相处,是一种乐趣,一颗平常心是他们赢得生活的制胜法宝。
在哈佛,学生们经常听到这样一个故事:
有一天,有一个美国阔太太去巴黎旅游。她在巴黎市中心的花园里看见一个老头在专心致志地浇花剪草。他是那样的内行,那样勤恳操劳,他那一丝不苟的姿态,足以证明他是一个上等的园丁。这个阔太太有一座私人花园,她心想这个老头真是百里挑一的好园丁。在美国恐怕出很高的价钱也很难找到,今天既然碰到了,为什么不聘请他为自己服务呢?
于是她问那个老头,愿不愿意到美国去做她的园丁。她可以给他高于法国三倍的工资,还可以解决他的旅费和住宿。为了说服那个老头,她又把美国大大地吹嘘了一通,仿佛那里遍地是黄金,人人到了那里都可以发财。
“夫人,”那个老头静静地听完美国阔太太的话,非常礼貌地说道,“谢谢你的好意。但真是不巧,我现在还有一个职务在身,不能离开巴黎。”
“你统统辞掉吧!我会给你补偿的。你还有什么兼职?还是从事什么副业?送牛奶还是养鸡?”
“都不是,”老头微笑着说,“我希望人们在下次选举中不投我的票,我就好来接受您的美差。”
“什么?投票。你们法国人连选园丁都还要投票?”
“不是的,夫人。我的名字叫安里,我这个园丁现在还兼任着法国总统。”
堂堂的一国总统竟然在花园里勤恳地工作,并且以一个平凡人的身份对待骄傲的阔太太。这是安里的谦虚,亦是“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上云卷云舒”的坦然。其实,生活充满了变化,这就要求我们能够以平常心处之。当你拥有了平常心时,你就会觉得天天都是快乐的日子。
亨利·基辛格是犹太人的后裔,他于1923年出生在德国菲尔市。1938年随父母移居美国。到了美国,亨利·基辛格一家要变成美国人那样,也并不是一件非常容易的事,语言、工作、学校,一切都是新的,不好办。亨利·基辛格的父亲发现自己原来在德国的学历到纽约后并不怎么吃香,只好凑合着当了一名办事员,这使他灰心丧气。
然而,母亲葆拉却能保持一颗平常心,尽管遭受如此巨大的打击,她仍能像往常一样保持着积极的心态。她总是对亨利·基辛格说:“孩子,这些不幸没有什么大不了的,这都是上帝对我们的考验,我们不能因此而失去生活的信念。”这一点对亨利·基辛格的影响很大,以至于他在面对大多数失败和成功时都能保持从容。
智慧的母亲教会了儿子不论遇到什么挫折,都能够保持一颗平常心。基辛格做到了,所以他骄傲地走进了举世闻名的哈佛大学,并且成为伟大的外交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