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丹尼尔脑海里又形成了一个利用借钱来赚钱的方法。他自己设计一艘油轮,或做其他用途的船,在还没有开工建造时,他就设法去找客户,在船造完后把它租赁出去,于是拿着租契约,他又可以到一家银行去借钱造船。这种借款的还款方式是延期分摊,银行要在船下水之后,才开始收回贷款。只要船下水,租费就可转让给银行。于是这项贷款就这样分期付清了,当最后一期贷款付清的时候,丹尼尔·洛维洛就顺理成章地成为了又一艘船的船主,在这个过程中他一分钱都没有花。
银行听说了他的这个计划后都大为震惊。当他们仔细研究之后,觉得他的计划简直就是天衣无缝。此时丹尼尔的信用已没有问题,何况,还与从前一样,有租船人的信用加强还款的保证。
就这样,丹尼尔·洛维洛的造船公司迅速发展壮大起来,这时他已经成为一位超级富豪了。丹尼尔·洛维洛拥有的私人船只吨位,是全世界第一,连奥纳西斯和尼亚斯两位大名鼎鼎的希腊船王也甘拜下风。
借钱赚钱是无本经营者最普遍使用的一种方法,毕竟两手空空,身无分文,不论办什么事都举步维艰,所以只有靠借才能有出路。
犹太人唐拉德·希尔顿,现在已经成为世界旅馆业的霸主。可谁又能想到,希尔顿在1919年创立希尔顿有限公司时,却只有仅仅5000美元。
唐拉德·希尔顿从小就对创富有强烈的梦想。不过,这位后来的旅店大王最初的理想是拥有一所银行,做一个银行家。从13岁起,他在父亲的小旅馆做店员,接着是小贩、商人、投资矿主、政客、军人。最终,他选择了旅店业。
那是一次奇遇!
希尔顿到德克萨斯那是一次奇遇!
希尔顿到德克萨斯去找石油——当时全美国冒险者都到了那里,他们拼命地去寻找这种黑色的金子。希尔顿也加入了他们的行列,但很快他发现成功的几率很低。此时,他看上了一个待售的旅馆。经过协商,他们最后以4万美元成交,不过旅馆主人限定一周内付钱。
当时,希尔顿只有5000美元的现款,他开始紧锣密鼓地筹集这笔款项。到只差最后一天的时候,还有5000美元没有着落。希尔顿想出一个大胆的念头,他硬着头皮找上一家银行,对经理说:“我有位经营牧场的朋友,他在新墨西哥拥有一个牧场,平心而论,价值2万美元。你为什么不先借给他5000美元呢?以后一定奉还!”经理沉默了半晌开口道:“这还算公平。”
第二天,旅馆换了主人,希尔顿从此走上了旅馆经营业。
这家小旅馆为希尔顿掘到了第一桶金。再以后,他开始通过连锁的方式,把他的旅馆开到了美国各地。
但接下来的事业并非一帆风顺,在希尔顿投资兴建第一家希尔顿酒店时,他遇到了很大麻烦。
当希尔顿的事业发展到一个阶段后,他梦想在达拉斯商业区的主街和哈伍大街的拐角处建造一个属于自己的酒店。但根据他自己的估算,建一个这样的大酒店需要100万美元,而他当时却只有10万美元。
希尔顿想出一个绝妙的招式。他向那块地的所有者乔治·朗德米克提出,以每年付租金3万美元,期限99年的方式,租借朗德米克的土地。并承诺,如果他不能按期付款,朗德米克就有权收回土地和饭店。这样,希尔顿第一年只需付3万美元,等于向朗德米克借了27万美元。
而另一方面,对于朗德米克来说,30万美元的土地出让费没有了,却换来270万美元的未来收益和自己土地的所有权,还有可能包括土地上的饭店,这简直就是有百利而无一害的事。所以朗德米克马上就与希尔顿达成了协议。
但是这与建造旅店需要的100万美元相比,差距还是非常大。于是,希尔顿以土地作为抵押,从银行顺利地获得了30万美元。后来,他又找了一个土地开发商投资了20万美元,和他一起开发这个旅馆。加上他付过第一年租金后剩下的7万美元,他终于有了57万美元。
1924年希尔顿旅店开工了。但是,不久这57万美元就用光了,希尔顿不得不又找到朗德米克,希望他能出资把酒店建完。他承诺如果朗德米克同意出资,就可以拥有旅店,不过必须把经营权租给他。
朗德米克已经没有退路了。不答应?土地已经抵押出去,自己的钱也一分都回不来了。而且最重要的是希尔顿饭店和土地是他的,每年还有租金收入,他其实并不吃亏。
1925年8月4日,以希尔顿名字命名的“希尔顿旅店”建成开业,他的人生开始步入辉煌时期。
这就是犹太人的思维方式,不管怎样他们都能挣到钱。借用资源是犹太商人的拿手好戏,只要他们动脑,总能够成功。
市场经济中,敢于借贷、善于借贷、巧于用贷、会通过别人的钱来发财的创业者,才是高明的经营者。不要让“既无内债,又无外债”的小本经营的思想理念左右了自己。
犹太商人的变钱之道值得借鉴,“必要的情况下,要敢于借贷、善于借贷,走一条借钱生钱的发财路。”
4.善走“上层路线”好赚钱
一个人的能力总是有限的,想要获得巨大成功,必须善于借东风。犹太人善于借东风还表现在,他们能够借最大的东风,而最大的东风,无疑就是当地政府以及政府官员。有时候,他们只要简单地点一下头、签一个字,就能够赚到大把大把的钞票。
犹太人不管在哪里做生意,总是想方设法打听是哪些官员手握实权,并找机会接近和结识他,从而为自己的经营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经商需要借势,而势力最大者便为当地政府,为各界政要。
善于结交政界要人的犹太商人不少,近代的典型要算美国的石油巨头约翰·洛克菲勒。奉行“先行者无厚利”的犹太商法,洛克菲勒独霸世界石油业,蜚声海内外;奉行“善走上层路线者必成强者”的犹太商法,洛克菲勒不断打倒不断冒出来的竞争对手。
善于利用政府部门的优势和权威,借势发力,就能够使从商者的力量非同一般。洛克菲勒对此坚信不疑。
运用政治手腕是洛克菲勒从商生涯中最得意的战术。他在政界的新朋故友,每每在他商场上的关键时刻做了他的代言人。美国驻外大使的支持,增强了他从事国际竞争的底气。
1890年,洛克菲勒的标准石油公司受到了违反《垄断禁止法》的指控。指控是俄州最高检察厅厅长华特森作出的。一时间,双方各不相让,都请到了全美最好的律师。华特森做好了充分准备,摆开了生死决战的架势。
华特森剑拔弩张,洛克菲勒却渐渐放松下来。原来,洛克菲勒的少年好友马克·哈那悄悄走进了诉讼之中。这位已成为美国医学界最具权威的、总统见了都要礼让三分的参议员,以鲜明的立场站到了洛克菲勒一边。
马克·哈那是共和党人,当时的总统是共和党的哈里逊。对付华特森,马克·哈那只是送去了一封信。信中写道:我以党的立场呈送这封信。受到您指控的并不是社会舆论所指责的组织资本,而是带给国民很多好处的标准石油公司。同为共和党党员的洛克菲勒是该公司的首脑人物,他一直领导着公司参与自由竞争。您的指控是否存在严重谬误呢?
经过马克·哈那一弄,一个经济问题变成了政治问题。华特森很快撤诉了。
洛克菲勒在国内纵横不倒,在国际市场也是左右逢源。这全是因为美国历任驻外使节都保持着支持标准石油的“传统”,并兼标准石油的“地下大使”。
当俄国皇帝派密使联系巴黎的罗斯查尔男爵,希望罗斯查尔银行投资巴库——巴统铁路建设时,巴库的美国领事立即发现这件事的实际意义,俄国准备开发巴库的油田,并及时给洛克菲勒发出密电:“俄国准备与美国在石油国际市场上分庭抗礼。”
在巴库——巴统铁路竣工通车之际,在土耳其的美国大使给洛克菲勒送去介绍巴库原油形势的详细资料。
洛克菲勒就是根据这些情报,及时调整策略掌握国际市场石油动态的。
对付最大的对手——荷兰人达提尔汀古,洛克菲勒也巧妙地运用起他的政治手腕。他通过标准石油在伦敦的批发代理商走英国的“上层路线”,鼓动英国财政要人向议会及新闻界施压,一举挤占了这个从没见过面的荷兰人在英国的巨大石油市场份额。
洛克菲勒善于走“上层路线”,奥妙之处在于他的财团堪称“美国政治要人培训学校”。他作为这所“学校”的“校长”,有着难以计数的活跃在美国政坛各个领域里的“学生”,他甚至“培训”出了达瑞斯、拉斯克、季辛吉这三任美国国务卿。
通过这三个人,多少年过去了,洛克菲勒对美国的政治影响依旧存在。
“以经济影响政治,以政治左右经济”,犹太人洛克菲勒让这句话深深地印在了《美国巨商商战兵法》的扉页上。
善走“上层路线”的背后,洛克菲勒有着精明的经营头脑、准确的分析判断能力、毫不留情的垄断意识和铁的手腕。
犹太人不论在商界、政界还是在科技界的成功者,都是善于借用别人之“势”,巧借别人之“智”的高手。
一位犹太出版商有一批滞销书,当他苦于不能出手时,一个主意冒了出来——给总统送一本,并三番五次去征求意见。忙于政务的总统哪有时间与他纠缠,便随口而出:“这本书不错。”于是出版商便大做广告:“现有总统喜爱的书出售。”于是这些书就销售一空。
时间不长,这个出版商又有卖不出去的书,他便又送了一本给总统。总统鉴于上次经验,想奚落他,就说:“这本书糟糕透了。”出版商闻之,灵机一动,又做广告:“现有总统讨厌的书出售。”有不少人出于好奇争相抢购,书又销售一空。
第三次,出版商将书送给总统,总统接受了前两次教训,便不予回答而将书弃之一旁,出版商却大做广告:“有总统难以下结论的书,欲购从速。”居然又被一抢而空,总统哭笑不得,商人大发其财。
这就是犹太人,不管怎样他们都能赚到钱。借用资源是犹太商人的拿手好戏,只要他们动脑筋,就总能够成功。
5.从无到有,从小到大
成功商人提倡做生意不能太滥,要想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地攒钱,必须把每一次生意做到位,然后再为下一次生意开路。
那么怎样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呢?
孔菲德,曾被人称为美国股海“空手道大师”,自幼家境贫寒,父亲的早亡,给这个孤儿带来了巨大的痛苦,但也养成了他奋发图强的秉性。在大学毕业后的最初几年,他并未显示出过人的商业智慧,相反,他对金钱的憎恨倒叫人们难以理喻。
1954年,他告别了费城,只身漂泊到了纽约,找了一份“互助基金”推销员的工作。互助基金一般由股东提供,股东将这笔资金集中起来,然后投资于股票,这比自己玩股票要保险得多。孔菲德最初的老板是纽约一家投资者计划公司(后来这家公司为孔菲德所拥有的公司所收购),孔菲德并不想长期做推销员生意,这对他来说只是一个跳板。
孔菲德起初是为投资者公司推销股票,然而他并不甘心于只做一名小小推销员。工作之余,他花了很多时间去研究基金的财务组织和管理。不久他就发现:互助基金犹如一座“金字塔”,金字塔的最底层是基层推销员,往上是推销主任,再往上是地区和全国性的高级推销员,而高高在上的当然是互助基金的经理们。凡上面的一层均有从其属下的佣金中提成的权力。
孔菲德因此看到了推销员这一领域外更广阔的“天地”。他觉得自己羽翼渐丰,应该冲破现有环境的束缚,到更广阔的天地去闯一闯。
1955年,经公司允许,孔菲德自费去了巴黎,当时欧洲许多国家政府禁止本国公民购买美国的互助基金股票,以免本国资本以这种方式流向美国,看来向欧洲公民推销股票这条路已行不通了。
经过观察,孔菲德发现了欧洲这个禁区中的“新大陆”——美国的侨民市场。
当时的欧洲各国到处都有美国的驻军、外交人员和商人,他们大部分都在此已居留相当长时间,因此,都是携眷前往。他们的薪资都渐渐地进入了欧洲的经济圈子。
这些美侨有很多余钱,他们有很多人都读到关于华尔街空前繁荣的报告,但由于远居异国,又没有一条方便之路,可以让他们将资金投于美国股票市场上。
而今,孔菲德的出现,正好与侨民的愿望不谋而合,真乃是天赐良机。
孔菲德经过广泛游说,卖了很多投资者计划公司的股票,为公司和他本人赢得了巨额利润。
孔菲德赢得了声誉,向他投资的人渐渐增多,他想这足以证明在海外存在着一个广大而富足的市场。当然,这种市场就目前而言,还是潜在的,还需要去开拓。至此,孔菲德野心勃勃。他现在已不再满足于从前的投资者计划公司了。
孔菲德注意到了一家新的公司——垂法斯基金公司。这家公司当时的基金股票销路很好,比投资者计划公司拥有更广阔的市场。于是他毅然做出决定,脱离投资者计划公司,加入更有名气的垂法斯公司。
随后,孔菲德写信给垂法斯基金公司,谈论了他发现的欧洲市场情况,并提出了一个快速开发统计报告,要求垂法斯委派他担任欧洲总代理。
这一建议很快送到了垂法斯的高层决策群中,他们反复研究讨论之后,一致认为这项计划对垂法斯的发展非常有利,如果成功就可以扩大经营范围,打开国际市场的局面。于是孔菲德的要求很快就被答应了。
不久,孔菲德成立了自己的销售公司。并给它取了一个响亮的名字——投资者海外服务公司(简称IOS)。
开始时他自己一个人推销垂法斯股票,然后他招聘了许多推销员,这种安排是互助基金的标准组织方式,孔菲德可以从每一个推销员的每笔交易中提取1/5的佣金。
随着推销员队伍的继续壮大,孔菲德从佣金提成的收入颇高。他已无需自己亲自去推销了,开始专心于训练新的推销员,健全他的代理机构并开拓更广阔的基金市场。
IOS以惊人的速度成长着。到20世纪50年代末,它已拥有100个推销员,他们的足迹踏遍世界各大洲的许多国家。它的推销员队伍壮大到孔菲德一人难以控制的地步。
于是他就一层层地增设中间机构,原来他的推销员被提升为推销主任,他们就有权拥有自己的推销员并从佣金中提成。
而当推销主任的推销员太多时,他又设立了次一级的中间级机构。自己的地位也上升了一级。就这样,孔菲德也建立了金字塔般的组织,这回他已距离“金字塔”塔尖不远了。
他一层层地从每一个属下身上提取他应得的那部分佣金。到1960年,孔菲德已净赚100万美元,而他自己从未入一分一厘的资金,实际上他不是“一本万利”,而是“无本万利”的空手道高手。
孔菲德手中拥有了雄厚的资本,加之公司声名鹊起,于是,他采取了在互助基金这一行中石破天惊的一步——成立了他自己的互助基金公司。
孔菲德的第一家互助基金名叫国际投资信托公司(简称IIT)。该公司在卢森堡登记注册,其通讯地址和实际经营的总部,依然在瑞士和IOS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