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丁振兴将羊毛衫上柜,果然很快便引起了客户的注意,大家挤满了丁振兴的店子。望着火爆的场面,丁振兴开心地笑了。正是凭借着独到的眼光,丁振兴果断地在春都昆明掀起了一个又一个的流行季风。成功的商业运作使丁振兴赚得钵满盆盈,完成了必要的资本积累,成为当地商界实力派中的风云人物。
商人要有一双捕捉信息的眼睛,能够从别人容易忽略的地方发现属于自己的商业机会。以超乎常人的商业敏感,综合分析广而新的信息,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敏锐地觉察哪些信息是有实用价值的信息,哪些信息是可以忽略的,善于从简单的商机中看出它所包含的复杂内容,然后用立体全方位的手段整合它们,并做出正确决策,进而果断行动,直至实现自己的目的。
5.有机遇,也有风险
研究那些成功者的人生轨迹都可以看出,其中很多人都是敢于向生命挑战的勇士。他们的一生也许会出现各种难以预测的风浪,但风浪来时,也带着机遇。谁能乘风破浪呢?那就是能驾驭生命的成功者了。他们能使许多包含着相当困难的机遇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他们敢于想别人不敢想,善于做别人不能做的事。
卡内基是一位成功的创业者。他以自己非凡的天赋、聪明才智和善于抓住机遇的应变能力,使自己的事业从小变大,由弱变强,成为名震天下的大富翁。
1860年前后,卡内基在宾夕法尼亚铁路公司西段任秘书,开始做股票投资。由于他审时度势,抓住机遇,借了600元钱当了股东,三年竟获得500万元的现金红利,这是卡内基获得的第一次成功,是他发家的开始。
一天,宾夕法尼亚铁路西部管理局局长斯考特先生突然问卡内基:“喂,卡内基,你能筹集到500元钱吗?”卡内基面露难色,十分尴尬。因为他父亲刚刚过世,为支付丧葬费、医疗费,他全部的积蓄仅剩50元。斯考特见他困窘的样子,便说:“我的一位朋友过世后,他太太将遗产的股份卖给了友人的女儿,现在这位女子急需用钱,想转让股份,是亚当斯快运公司的10股股标,恰好500元。红利是一股1元……”
“这么大一笔钱,我实在是筹集不出来。”卡内基一脸无奈的样子。
“那好,我先替你垫上,无论如何也要把它买下来。”斯考特先生坚持让卡内基一定要做成这笔生意。
第二天,斯考特先生却犹豫起来,他问卡内基:“对不起,人家非600元不卖。还要吗?”
卡内基却一反前日的暧昧,坚定地说:“要,我一定要,请代我先付600元。”由于斯考特先生昨天对他的坚决支持,使他的自信心坚定起来,毅然决定去拼一把。
1856年5月,卡内基用借据和股票作担保写了一张600元的借据,半年利息10元,交给了斯考特先生。
半年后,卡内基母子俩节衣缩食、向亲戚高利借款,以房子为抵押品,千方百计总算还清了所借的债款。不久,一封装有10元钱红利支票的信寄到卡内基手中,他将其交给斯考特先生作为利息。卡内基像完成了一项伟大的事业那样,心中充满成就感。
一个偶然的机会,一位叫做伍德拉夫的设计师找到卡内基。他设计发明了一辆卧铺车的模型。这种卧铺车可方便旅客夜间旅行,构思奇特新颖,在当时是比较先进的客车车型。卡内基把他请到斯考特的办公室。斯考特看到伍德拉夫设计的卧铺车模型,非常感兴趣,为其巧妙的构思所吸引,当即双方达成了交易。
伍德拉夫说:“如果你们准备制造,请付给我设计费和专利使用费。”斯考特爽快地答应了他的要求:“好的,请快点制造出两节来看看。”
走出了斯考特办公室,伍德拉夫游说卡内基说:“卡内基先生,有没有意思合伙做这笔生意,我打算开一家卧铺车车厢制造公司,你出1/8的资金……要您马上拿出1/8的资金,或许有些困难。第一次只要您付217元5角,第二年再按同额的比例付款。也就是说,随着订货的扩大,再增加投资金额……”
卡内基非常想试试,心里充满了想干一番事业的冲动。他走访了匹兹堡的银行,申贷资金。银行对他的计划很感兴趣,那位银行家对他说:“那是值得投资的事业,我愿意借你。将来若是赚了大钱,要存入我的银行。”
试投产后,卧铺车厢的订货单非常多,许多铁路公司对新车型给予极大关注。卡内基这次投资获得成功,他投资的200余元,一年之间的红利不下5000元。
卡内基后来被提升为匹兹堡管理局长,他与创办匹兹堡铁路工厂的柯尔曼出4万元买下了斯陶利农场。这是一个盛产石油的地方。他雇佣马车拉油桶,用船行驶于阿勒格尼河不停地运送石油,建立了储存糟,大量存油,等市场油价上涨时高价卖出。一年后,卡内基分到100万元的现金红利,3年后达到500万元。
卡内基以600元买下的股份,3年后,他就成为拥资500万元的富翁。他的出色才干与非凡的能力,使他今后的事业如日中天,步步走向辉煌。
很多机会总是富于很大的挑战性,有机遇,同时也有风险。要想把机遇转化为现实利益,不是那么容易。这样的机遇可能被很多人认识,但真正敢于碰“钉子”的人却寥寥无几。机遇属于那些敢想、敢闯、敢碰的勇者。
张兴民,海南兴宝集团董事长兼总裁,他白手起家的海南兴宅公司仅用4年时间资产便达到40个亿。期间他从未向银行贷过1分钱,也不炒股票,更不偷税漏税或拖欠税款,这40个亿是他凭智慧、凭胆识挣来的。他善于用国内积压物资去和外国人做生意,曾有“中国民营第一老板”之称。
张兴民初到海南时,承包了当时并不景气的海南热作乡镇(集团)经济发展热宝公司。公司成立后,张兴民看准的第一笔买卖竟是严重滞销的上亿元的积压白糖,这无疑是一桩棘手的生意。
张兴民平时很注意收集商业信息,从东北一个朋友老李那里,他得知俄罗斯有几十种商品十分紧缺,其中包括白糖。恰巧,1992年初,海南省各家报纸连篇累牍报道白糖严重积压的问题,许多糖厂面临倒闭,省政府悬赏,要是谁能把积压的糖卖出去,可奖励3%。正在寻找机遇的张兴民敏锐地抓住了这一点,随后立即出击。
首先就是联系客户。客户并不难找,张兴民请朋友在俄罗斯兜揽客户,选择了保加利亚驻俄大使馆的商务参赞,签下了合同。没想到合同签订后,对方的运货船立即就发过来了。这给张兴民造成很大的压力,弄不到货的话,要赔对方一笔不小的违约金。那就赶紧联系货源吧。
张兴民马上联系到儋州县糖厂,县糖办主任和糖厂厂长一听说他能卖糖,都乐坏了。几天后,张兴民紧急通知儋州糖厂:“糖销售出去了,船再过几天就到。”
但是,谈到付款问题时,双方又有了新矛盾。张兴民当时只是个有几十万元注册资金的小公司,要拿出上亿元的资金来一手交钱一手交货是不可能的。糖厂出于风险太大不愿赊销。而张兴民在海南举目无亲,无从寻找担保人,问题怎么解决呢?
做大事情的人必具大气魄,面对困难并不退缩,而是迎难而上,似乎不存在不可克服的困难。
张兴民虽然如坐火药桶,却找到了战前“那怕啥”的最佳感觉。
张兴民据理力争,慷慨陈词:“糖是蔗农辛辛苦苦劳动换来的,谁也无权因害怕担风险、担责任就眼睁睁看着它堆积在仓库里化咸水,这是犯罪。而且你们给了我全权委托书,船到了不能装货就要罚款。”一席话,把道义的评判和法律的权威推到县领导面前,震撼着每个人的心。
晚上,县长办公室灯火通明继续讨论,张兴民此时看火候已到,便高枕无忧地躺在沙发上睡着了,俨然一副大企业家的风范。凌晨5点,县长哑着嗓子告诉他:“发货吧!”
大机遇往往是险象环生,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由于装货拖延,香港船务公司给港务局发了传真,船已到岸多日,现必须无条件返回。张兴民一听急了,立即赶到港务局,劈头就说:“船要是这会儿跑了,几万吨糖等于扔到海里了。”运气好、注定成功的人在关键时刻总能得到智者的帮助。港务局的办事员给张兴民出了个好主意,让他告诉对方说传真不清楚,让他们重新发。一个点子解决了一个大困难。
这么大的商战就如此一关一关有惊无险地通过了,真可谓好事多磨。这件事充分体现了张兴民善啃“硬骨头”,善抓机遇的能力。如果换了别人,恐怕早就被这重重困难吓跑了。
首批组织出口的53100吨白糖获得了成功,回款不久便到了。此后,他又在两个多月的时间里推销了61000吨,经过他的间接介绍,海南全省又推销出去70000多吨。从此,白糖销路彻底打开了。仅此一宗生意,张兴民的小公司就盈利2亿多元,最终在海南立稳了脚跟。
“难题”正因为其难,致使敢插手的人很少,大部分人还是习惯于捡起大路边的机会。然而,正因为“难题”不易为常人所破,所以,其中往往孕育着大的机遇,抓住一个“难题”,往往胜于解决若干简单的问题,张兴民的成功不正给我们这个启示吗?
胆小者前怕狼、后怕虎,事情发生时,畏畏缩缩,不敢前进,虽然明哲保身了,但往往跟机遇失之交臂,也只能暗暗叹息。勇敢的人却能不怕艰苦,执意进取,于是便能俘获机遇,做命运的主人,成就辉煌的事业。
6.善于捕捉商业信息
面对机遇,像攥命运缰绳一样抓而必紧。无论是创业还是谋求发展,善抓商机是每一个商人必须懂得的一条行商之道。然而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难上加难。也许是缘自一种神秘和畏怯感,一般人对商机这个概念的体认总是比较模糊,对于究竟在什么样的时机采取什么样的对策,也把握得并不准确。尤其是初创业者,由于对商业环境的了解不够深入,在把握时机采取行动时总会有些偏差。机遇之重要,众所周知,无数古今书典也都在证明:人的一生都在机遇中周旋,抓不住机遇的就落了下来,抓住了机遇的就进入了上游,而抓住机遇且在每一个恰当时机采取准确有力行动的,则成了佼佼者。史迹历历,在机遇面前,人群就是这么分的,有点残酷,却是事实。
那么,究竟如何恰当地抓住商机呢?首先就要善于捕捉商业信息。
近年来福建经济之所以有如此快的发展速度,诸多原因中,其中举其要者,首推福建人的投机意识。
早在明清时期,福建商帮就已经位列全国十大商帮第四位。历史的巨轮驶至今日,地处腹地,以“红项商人”为代表,以“贾而好儒”为精神特质,以“官商紧密”为特点的晋、徽商帮已然湮没。地处沿海,以“民本”为生发力量,以外向型为特征的潮汕、宁波商帮则正不断穿越历史的跌宕起伏、狂风巨浪,渐行渐近,才有了今日的辉煌阵势。而福建商帮,位于较封闭的地理环境下,他们并没有绝望。为了生存,他们不得不向大海发展,福建商人闯荡全球最早可追溯至唐宋时期。自东晋迄唐宋五代以来,中国战乱不止,加上黄河地区气候寒冷,自然条件恶劣,因此许多北方人南迁,导致闽粤人口激增,形成人口过剩的局面。同时,闽南和粤东北地处山区,土地贫瘠,“漳泉诸府,负山环海,田少民多,出米不敷民食”。农民没有土地是移民的主要原因。因此,当地民众只能出洋谋生,以寻求生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