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看了韩寒的一组文章,内容是对于各种社会问题的看法,不得不说,他的语言有的很极端,但也足以说服我这位读者。在略带怀疑的态度下,我却不得不拍手称快。韩寒犹如我们这群躁动不安的学生们的发言人,说出了很多人想说却不敢说的话。虽然他的有些看法不见得特别准确和理智,但反过来说,不极端、不感性的言论又是否会引起人们的注意呢?或许只有这样才能让该重视这些问题的人重视,哪怕像方舟子那样的反对意见,至少也可以达到传播自己观点的目的。这样,韩寒所写文章的社会价值也就实现了。否则,只是敲边鼓地小小抱怨一下,如隔靴搔痒。
虽说韩寒目前的成就远比不上鲁迅,但我个人认为,如果韩寒可以继续挖掘社会问题,“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将文章当作一种犀利的武器的话,他的价值,在当今时代来说,绝不亚于当年的鲁迅。当然,很多人并不这么认为,他们认为韩寒只是个愤青,没什么生活积淀,只有一腔热血,批评这个抨击那个,毫无意义。
且不说韩寒的方式是否得当,韩寒作为文坛新人,单凭他不畏舆论批判的勇气,已经是很多只会写青春情感小说、拼凑华美辞藻的所谓青年作家所不及的了。
我佩服他的勇气和能力,我觉得他活得很洒脱,说他所说,写他所写,爱他所爱,恨他所恨,有那么多人支持他,也有那么多人反对他,这是多么大的一笔财富啊!
关于我对韩寒的看法告一段落,我更想说的,则是看完他陈述的一系列“问题”之后,自己结合近期所闻所见的一些看法。
今天早晨,我和爸爸一起去小区附近吃早餐,常去的那地方有好几家早餐店:拉面馆、清汤店、包子铺……今天我们打算吃拉面。没想到目睹了一场“战争”——在清汤店就餐的一个貌似三十多岁的男人,突然站起来冲到包子铺门口,包子铺的老板娘拦住他,说:“不好意思,我老板他脾气不好。”结果那男子还是冲到正在包子铺门口炸油条的老板面前,说了几句就把人家的油条甩到地上了。原本老板脸色还没有那么难看,当看到自己的油条被对方甩到地上以后,脸色陡然变得阴沉,怒火瞬间爆发,两人开始争斗,扭在一起,周围的人上前制止,没想到那男人还是没有想平息的意思,结果老板竟拿起了菜刀。我当时吓得一哆嗦,生怕他把菜刀扔出去。幸好那老板比较理智,加上老板娘拖住了他,所以没有做傻事。老板娘把老板拉进了店里。
渐渐地,双方终于停止了这场争斗。
在这场争斗中,我比较偏向包子铺老板。那男人看起来比老板年轻,还穿着一身运动装,我想,能一大早去体育场运动,还有一身运动装备,运动完还直接去餐馆吃早餐的人,想必生活条件应该不差,至少和包子铺老板相比,要好得多。他何必和这种小店铺老板争吵?多大点事啊!是点的东西上得慢?油条炸得不够脆?包子里的肉不大新鲜?这些问题完全没有必要暴力解决,大不了你抱怨几句,老板赔个不是,不收你钱,你换家店就餐就是了。
老板也没必要和顾客置气,和气生财,因为他的生计全部要靠这些顾客,他在这里开店恐怕不是一天两天了,也应该有些经验了,受的气一定也不少,忍耐的能力应该很好了。况且他也不年轻了,养家糊口很不容易。这一刀要是真砍下去,后果不堪设想,再怎么傻的人也不能做这种事吧。
我不知道事情的开端,自然不该妄加揣测,或许我个人的观点比较片面,但各位想想,生活中,那些财大气粗、仗势欺人的例子还少吗?上次无意间看到新闻里说某国某地监控摄像头拍摄到一段录像,是一群当地巡警殴打一个老乞丐,老乞丐没有反击能力,不停地喊“help”,但大半夜的谁会去救他呢?结果老乞丐被那群警察活生生打死。当时看到这则报道,我又气又恨又痛心,我想没有哪个心智正常的人会以欺负弱者为快。虽然这个事件是在国外发生,但我国也不乏这样的案例。
前几日,在百度贴吧看见一则帖子,有五十多组图,每组图都有文字说明,都是一些发生在这片国土的真人真事,有令人震撼感动的,但更多的是令人心痛的事件,大致可以分为这几类:年轻人欺负老人,人类肆意欺负小动物,“相关部门的工作人员”欺负居民,官员仗势欺人……更令人讶异的是,一个母亲未答应给儿子买玩具,六七岁大的儿子竟哭闹着当街打妈妈、扯妈妈的头发,最终母亲屈服于这个孩子。
我终于还是相信“人之初,性本恶”。谁都有恶的一面,只不过法律、道德和教育环境会让一个人学会控制自己的恶,隐藏自己的恶。但究竟是什么,让现在的人们,特别是所谓的年轻人变得不再能够控制住自己呢?仅仅只是父母没有教育好吗?家庭教育失败的事实,又意味着什么呢?
我不知道,目前尚未成年的我,是否可以对我愤懑的言论负责,虽说我还没有真正踏入社会,但作为学生,至少很了解校园里学生们对这个社会的看法吧。当我们还只有十多岁的时候,原本我们应该看到的是一个丰富多彩、缤纷灿烂的世界,我们应该憧憬着长大,憧憬着未来自己能够用勤奋和智慧闯荡世界。但事实上,我们机械地接受着学校灌输的知识,无休止地复习和考试,我们有段时间真的叛逆过,真的想摆脱学校和家长的束缚,早早走进社会过自由的生活。但就在这个时候,我们却发现,这个社会并没有我们想象中那么美好。
为什么我们还没有成年,就已经开始畏惧这个世界了呢?我们学习政治、学习历史、学习语文,满腔热血地“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可现在有多少学生真正热爱自己的祖国呢?论坛里、微博上,到处都是同龄人对中国社会现状的抱怨,例如“唉,中国就是这样,没办法”“学政治有什么意义”“新闻里的那些话不是中国的真实情况”等等。
我相信,这个可怕的阶段会过去的,或许这正是中国所面临的一次重大的考验,也或许,这个现状仍然不会引起重视,只能走一步看一步了。我知道我说的话不会有什么分量,只是个小屁孩的胡言乱语,但也许我恰好说出了许许多多的跟我一样的小屁孩们经常谈论的观点。
真心希望我们周围的这个世界会越来越好,人们都能安居乐业,自己可以快乐健康地成长。等今后有能力去观察和审视这个社会的时候,再来看看自己的观点是否偏颇。
那一次,我读懂了阿Q
历史长河波涛起伏,浩浩荡荡,中国人所留下的与不断创造的历史可谓辉煌。然而在某个支流,也曾形成一轮漩涡,千千万万的中国人被卷入而无法自拔,直至有人石破天惊地说:“中国人向来就没有争到过‘人’的价格,至多不过是奴隶。”
说此话的人便是鲁迅。
而鲁迅笔下的阿Q,则是一个鲜活的代表。起初我读到《阿Q正传》时,觉得比较晦涩。直到一次一位老师与我们讲到阿Q时,我才恍然大悟,隐隐地觉得阿Q不只是一个人,也不只出现在那个旧年代。
那一次,我读懂了阿Q,也终于知道了那轮漩涡所蕴藏的灾难了。
阿Q,一个没名没姓没籍贯的无业游民,他的生命就好像是敷衍搪塞的空白答卷,然而却讽刺般地把全中国的人都映射在了那张白纸上。
试想,在那样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民们无法忍受现实,但却又无力造反,到后来,就连造反革命的心也被消磨光了。君主闭关锁国、自以为是,臣民小富即安、苟安于现状。茅盾说:“阿Q所代表的中国人的品性,又是中国上中社会阶级的品性。”一点没错,他们自以为富足,便安逸了。身份高的依旧“高大”,身份低的依旧“唯诺”,等级观念深入人心;因此,阿Q自欺欺人地一再为自己博面子,安慰自己,压倒别人。说好听些是“精神胜利法”,直白些,不过是“强词夺理”,难听些是“自我作践”罢了。只因为他已被现实打败、压倒了,被那封建的漩涡卷入了谷底。
鲁迅先生很用心,阿Q虽只是那无名无姓之人的外号,但“Q”却把当时中国人民的形象刻画了出来,且是惟妙惟肖——一个脑袋,脑后一根长辫,这不是代表了当时的所有人吗?
阿Q那个时代洪流虽已远去,但“现代阿Q”却也不少。人与人之间因为有所谓的局部的、小团体的利益,而形成了一些束缚人的“规则”“要求”和“惩罚”,但又因“惩罚”而让人们追逐、固守更符合自己需要的小利。遇事有人总是推卸责任,哪怕怪罪上天哭爹喊娘也想达到目的,反正“不是我的责任”“我是对的”,这不是阿Q是什么?在难题面前,有人总是拍拍胸脯,闭着眼说“我当然可以”“小case”,可确实被难题难倒时,便说“这刁钻的问题”“此题无解”,总之,“我就是文化人,学问渊博”“我经验丰富”,这不是阿Q是什么?具体地说,领导里面有阿Q,员工里面有阿Q;老师里面有阿Q,学生里面有阿Q;成人里面有阿Q,孩子里面也有阿Q……只是这“阿Q”不再仅仅是一个小说人物,而是一种愚昧的通用的象征。“精神胜利法”固然好,但当是非因果最终被颠倒之时,恐怕这再“胜利”的精神,也不过是项豆腐渣工程而岌岌可危罢了。
那一次,我真的读懂了阿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