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宰相韩琦在这方面也称得上大行家,有两件事为证。宋英宗刚驾崩的时候,朝臣急忙召太子进宫。太子还没到,宋英宗的手又动了一下,宰相曾公亮吓了一跳,急忙告诉宰相韩琦,想停下来不再去召太子进宫。韩琦却拒绝说:“先帝要是再活过来,就是一位太上皇。”然后催促人们急召太子,从而避免了权力之争。担任大内都知职务的任守忠是个奸佞小人,他秘密探听东西宫的情况,在皇帝和太后间进行离间。一天,韩琦出了一道空头敕书,参政欧阳修已经签了字,而另一个参政赵概感到很为难,不知怎么办才好。欧阳修说:“只要写出来,韩琦一定有自己的办法。”韩琦坐在政事堂上,用未经中书省而直接下达的文书把任守忠传来,让他站在庭中,指责他说:“你的罪过应当判死刑,现在贬官为蕲州团练副使,由蕲州安置。”韩琦拿出了空头敕书填写上,派使臣当天就把任守忠押走了。平日里韩琦的高尚品行,众人皆知,就连奸佞的任守忠也没有怀疑其中有诈,乖乖就范。就这样,韩琦轻易就除掉了祸患,并且不失忠厚之名。
韩琦以圆制方,以静制动,表现出了很高的政治斗争艺术,也是对“方圆”哲学的身体力行。
作家三毛曾说过:“我最喜欢别人将我看成傻瓜。这样与人相处起来就方便多了。”懂方圆之道的人,也大都是普通人眼中的傻瓜。然而他们只会在小事上傻,在该糊涂时糊涂,在大事、要事以及根本原则方面,眼里却丝毫不揉沙子。
对于普通人来说,在更多的情况下,宜方而不宜圆。太过精明,会让人感到你刁钻狡猾,而对你敬而远之,最终的结果就是你只能做一个孤家寡人。从心理学角度讲,不管是忠厚耿直的人,还是老奸巨猾的人,都不会喜欢与太过精明的人打交道,原因很简单,就是怕被算计。而那些每天抱着一把小算盘、盯着每一场买卖、死缠烂打的人,却常常会栽在算计里。精明是人们普遍追求的心理,但是凡事都要讲究个度,过犹不及,“大智若愚,大巧若拙”才是真理。
3.福祸相依,顺其自然
走运时,要想到倒霉,不要得意过了头;倒霉时,要想到走运,不必垂头丧气。心态始终保持平衡,情绪始终保持稳定,此亦长寿之道。
——季羡林(国学大师、北京大学原副校长)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是大家熟悉的一个成语,它出自《淮南子·人间训》,大概内容是:
古代,在靠近边塞的地方住着一位老者,他家养了一匹骏马。一天,马突然走失了,邻居知道后都赶来安慰他,老者平静地说:“怎见得这是一件坏事?也许是一件好事的开端呢。”过了几天,那匹马回来了,而且还带回来了几匹野马。邻居知道后又纷纷向老者道贺,大家都认为这是一件喜事。不料老者却说:“怎么见得这是一件好事?也许是件祸事也难说!”果然,如他所言,几天后,老翁唯一的儿子为了驯服一匹野马,从马背上摔了下来,摔断了一条腿。邻居又来安慰老者,而他却说:“这可能也是一件好事。”老者的话后来又得到应验:几个月后,边关燃起战火,朝廷下令所有身体健康的年轻人应征,到前线作战。老者的儿子因腿断没有应征,而村里其他年轻人都被迫去了前线,结果战争惨败,很多家庭失去了亲人,而老者却是合家欢聚。
这个故事并不是告诫人们怎么去躲避兵役,或者说如何规避危险、保全自己,而是对“福祸相依”这一客观规律的诠释。通过故事不难看出,人的一生就是这样曲曲折折的向前行进的过程,任何人都无法事先预测到前方的路到底是什么样的,福祸、安危、悲喜,总是在不断的更替变换。
“祸兮,福之所依;福兮,祸之所伏。”这是《道德经》中的句子,大意便是说,祸的里面隐藏着福,福的里面也隐藏着祸,好事和坏事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包括那些不可抗力。下面的故事就很有说服力。
公元1092年,宋哲宗年满十七岁,太皇太后高氏和向太后为他选出了端庄娴雅的孟氏做皇后,然而哲宗专宠容貌俏丽的刘婕妤,刘婕妤则恃宠成骄,经常冒犯皇后。有一次,福庆公主病重,孟皇后的姐姐懂医道,希望用道家符水替公主治病,皇后知道后立即禁止,并主动地告诉了哲宗。哲宗并不介意,但刘婕妤却抓住这件事不放,污蔑孟皇后搞符咒厌魅。过了些日子,刘婕妤又污蔑孟皇后搬神弄鬼,意欲对哲宗不轨。哲宗派内侍审查,早就被刘婕妤安排好的内待迅速将宦官、宫女三十余人逮捕,严刑拷打,后又伪造供词,最终孟皇后被哲宗以“旁惑邪言,阴挟媚道”的罪名打入冷宫。
战胜的刘婕妤自然而然地被晋升为贤妃,三年后又生了皇子,被立为皇后。然而机关算尽终有报,没过多久,皇子和哲宗竟先后死去。公元1100年,宋哲宗的弟弟宋徽宗即位,向太后垂帘听政,迎回孟氏,尊为“元佑皇后”。向太后死后,刘皇后乘机逼宋徽宗下诏废去了孟皇后。此后两年间,孟皇后住在哪里,哪里就失火,显然是有人想烧死她。最后,她只得住进弟弟孟忠厚家里。公元1126年,金兵攻陷汴京,将微、钦二帝和六宫有号位者尽皆掳走。唯有孟皇后因住在民间,幸免于难。1127年,赵构在南京即位为宋高宗,史称南宋。高宗尊孟氏为“元佑太后”,为避其祖父孟元之讳,改称“隆佑太后”。高宗生性懦弱,不敢抗金,从南京逃到扬州,又逃到镇江,最后跑到临安。1129年三月,护卫统制苗傅、刘正彦发动政变,拥立3岁的皇太子赵敷为帝,企图让孟太后听政,被孟太后拒绝。不久,韩世忠、张浚等平息兵变,孟太后因拒绝为叛军服务再次脱难。公元1135年春,孟太后患了风疾,死于越州行宫,终年59岁,谥号“昭慈圣献皇太后”。
用某历史学家的话说,是孟太后这个被北宋皇室遗弃的女人,用自己柔弱的双肩将宋代皇室从北方挑到了南方。孟太后虽在杭州仅半年时间,但却是极为关键的半年。她使得刚刚诞生且正处在风雨飘摇中的南宋朝廷避过了灭顶之灾,这既是南宋朝的福气,也是孟太后的福气。究孟太后一生,因福得祸,因祸得福,实在让人感慨万千。
有人因祸得福,也有人因福惹祸。《庄子》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子綦有八个儿子,他想知道儿子们的未来遭遇,便请来算命师九方歅,为他的八个儿子看相,希望知道谁最有福气。九方歅说:“捆最有福气。”子綦惊喜地说:“他会怎么样呢?”九方歅说:“捆终身都会与国君一起饮食。”谁知子綦一听这话竟伤心地流下泪来,并说:“我的儿子为什么会陷入这种绝境呢?”九方歅不禁责怪他说:“与国君一起饮食,恩泽普及三族,何况父母?现在先生听到这样的好事反而哭泣,这是拒绝福分。看来儿子有福气,父亲却没有福气。”子綦忙解释说:“你是不了解其中的道理啊!捆真的有福气吗?他把酒肉送入口中,但未必知道酒肉是哪里来的!我教他们一切顺其自然,现在先生却预料到他会得到世俗的报偿,凡有奇怪的征兆,一定有奇怪的事情,这恐怕不是我与我儿子的过错,而是上天降罪于他。我正是因此而哭泣啊!”
事情的发展被子綦不幸言中。没过多久,子綦派捆去燕国办事。在途中,捆被强盗掳走,强盗认为四肢健全的人很难卖出去,不如把脚砍掉比较容易些,于是砍掉他的双脚,把他卖到了齐国。后来,捆通过自己的努力担任了齐康公的守门人,终身都有酒肉可吃。然而,失去了双脚的人,怎么能算有福气呢?
我们在面对一些事情时,也要以辩证的思想去看待。不论是身处逆境也好,还是置身顺境也罢,心中都要明白,安而有危,哀乐相生,福祸相依是一种客观规律。睿智的人会懂得,人生的变数很多,我们只能以一种平和的心态去面对,以一份恬适的心境去体会,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站在一种人生的高度看问题,才能真正的享受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