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汉战争时期,刘邦与项羽长期对峙于荥阳。空有匹夫之勇的项羽渐渐失去了耐心,有一天,他在两军阵前对刘邦说:“天下战乱不止,百姓遭难,都是因为我俩。况且我们对峙了这么久,也决不出个胜负,我们不如单打独斗,决出胜负,别再让老百姓跟着受苦了。”刘邦笑着说:“你以为我傻啊?你力拔山兮气盖世,我可不跟你比力气,你要愿意比,我们就比比智慧。”项羽接受了挑战,二人约定隔着广武涧水谈话斗智。一见面,刘邦便历数了项羽的十大罪状:“当初我俩一同受命于怀王,说好了谁先入关中谁就是关中之主,但你违背了约定,让我在蜀汉为王,这是你的第一条罪状;你假托怀王之命,杀了卿子冠军宋义,自任上将军,这是你的第二条罪状;你奉命援救赵国后,本应回报怀王,但你却擅自劫持诸侯的军队入关,这是你的第三条罪状;怀王明令入关后不准烧杀掳掠,你却焚毁秦朝宫室,挖了始皇帝的坟墓,抢劫秦人的财物,这是你的第四条罪状;强横地杀掉已经投降的秦王子婴,这是你的第五条罪状;采用欺诈手段在新安活埋了20万秦兵,却封赏他们的主帅,这是你的第六条罪状;把各诸侯的将领都封在好地方,却迁移赶走原来的诸侯王等,使得他们的臣下为争王位而反叛,这是你的第七条罪状;把义帝赶出彭成,自己却在那里建都,又侵夺韩王的地盘,把梁、楚之地据为己有,这是你的第八条罪状;派人在江南秘密地杀了义帝,这是你的第九条罪状;为人臣子却杀害主人,残杀已投降的俘虏,处理政事不公平,主持盟约却不守信用,天下不容,大逆不道,又算是你的第十宗罪。如今我率领义兵和诸侯们来讨伐你这个凶恶的危害人民的家伙,派几个受过刑的罪人就能杀掉你,根本用不着自己动手,跟你单挑!”项羽听了勃然大怒,俯身用弩箭射向刘邦,刘邦躲闪不及,正中胸口,但他却按着自己的脚说:“你这匹夫竟敢射我的脚趾!”回营后,刘邦疼痛难忍,卧床养伤,但谋士张良执意要他装作没有受伤的样子慰劳部队,安抚士兵。刘邦强忍伤痛,在军中巡视了一番,总算稳定了军心。
易中天先生在谈到这段历史时,曾说过项羽“是个缺心眼儿的人”,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两军对垒,历来是大将压后阵,而项羽作为军中主帅,却要与刘邦单挑,这说明他已经对刘邦无可奈何,除了拼命再也想不出更好的办法。而我们知道,拼命这种事情只有那些山穷水尽、被逼无奈的人才会干。而且我们还知道,后来被刘邦合围在垓下时,项羽原本是有机会逃走的,当然更有机会拼命,然而他竟连拼命的机会也没给自己,就选择了自尽,怎么看都不是明智之举。
反观刘邦,他的明智有目共睹。他其实比项羽更有理由生气:斗力,不是项羽的对手;斗智,也没有绝对的优势。侥幸逞口舌之利胜了一阵,却当即被对方隔着涧水射中一箭,这更加凸显了项羽的威力和他的无能。但刘邦明白一点儿,那就是只要他这个主心骨儿沉住气,不露出破绽,项羽一时之间便奈何不了自己。反之,一旦被项羽和将士们看出自己身受重伤,项羽立即就会发动强攻,自己没准就会死在乱军之中。而只要能渡过眼前的危机,凭自己的头脑和手下强大的智囊团,刚愎自用的项羽必败。
很多古装战争片中都有这样的桥段:实力强的一方动辄到对方城下骂战,什么难听骂什么,沉不住气的人往往一气之下披挂上马,结果没几个回合就被对方“刺于马下、斩于马下”、或者“走马生擒”,至少也要折些兵将,总之没好果子吃。而明智的守将,往往会选择坚守不出,你骂由你骂,你在城下顶着太阳骂我,我在城头喝着小酒骂你,反正你不敢直接攻城,否则滚木檑石伺候、弓弩手伺候、热油开水伺候。你送我一件女性内衣,我就穿上它扮给你看;你笑我像女人一样胆小,但胆小的人总比死人强。不过,一旦你粮草不济,军心不稳,我就乘势出击,反客为主。至于像王朗那样的,被诸葛亮一顿臭骂,就气得死于马下,原本就不适合出征。
有人也许会说,你讲的这些案例,那些不生气的人都是性格使然,如果同样的事情遇到一个脾气暴躁的人,他能不生气吗?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啊!其实不然,中国古代就有很多本身脾气暴躁但却非常能克制自己的人,比如魏晋名士王述。史料记载,有一次王述吃煮鸡蛋时突发奇想,试图用筷子扎住鸡蛋,但鸡蛋光溜溜的,他怎么也刺不中。王述因而大怒,抓起鸡蛋掷于地下,但鸡蛋竟不巧地没被摔烂,而是继续在地上滴溜乱转。这下王述更加恼怒,便伸脚去踩鸡蛋,踩来踩去仍踩不中。王述怒不可遏,竟弯腰捡起鸡蛋,直接放进口里,狠狠地咀嚼一番,然后“呸”地一声吐在地上,这才算解气。然而这样一个性情中人,忍功却非常了得。有一次,他因为一件小事得罪了谢安的哥哥谢奕,谢奕也是个性情粗暴的主,他直接找上门去,对着王述破口大骂,王述却始终一言不发,最后他还转过身去,面对着墙壁。直到谢奕骂够了,离去很久了,他才问左右的小官说:“安西将军(谢奕的官职)走了没?”答曰:“走了好一会儿了。”王述这才坐回座位。
脾气暴躁到王述那种程度的人,生活中想来不会太多,那么,王述都能制怒,我们又为什么不能呢?
3.天子之怒与匹夫之怒
我们的老祖宗,千百年前就总结出“和气生财”、“和则兴”、“和为贵”、“和则两利,恶则两害”等词语,早就深谙经商大义,足以为训。在今天,做到一团和气虽说未必能生财,但至少不会让人进一步生气。
——张平(中国新能源行业协会秘书长,著名讲师,曾于北京大学演讲)
“天子之怒”与“匹夫之怒”出自《战国策》一书。书中记载,公元前225年,秦将王贲率大军灭亡了魏国。紧接着,秦始王把目光瞄准了魏国的附属小国安陵。由于安陵与秦国的实力远不是一个级别,因此秦始皇包藏祸心,想简单地以一场政治骗局不战而屈人之兵,于是他便派使者对安陵君说:“我想用五百里土地和您交换安陵,您一定要答应我啊!”安陵君怎能不明白秦国的心思?但又不好直接拒绝,于是他便委婉地说:“秦王给予我恩惠,肯用大片的土地交换安陵,我铭感五内,然而土地毕竟是我从先王那里的封地,恐先人地下不安,因此我实在不敢交换啊!”秦国来使走后,安陵君又及时派唐雎出使秦国。
唐雎当时已经90多岁,但为了国家安危,他毅然赴秦。见到秦王后,还没等他开口,秦王便倒打一耙,历数安陵君的不是:“我想用方圆五百里的土地交换安陵,安陵君却不肯,这是为什么呢?要知道,我们已经灭了韩国、亡了魏国,而安陵不过方圆五十里,它之所以能幸存下来,是因为我把安陵君当作长辈看待,从未打过他的主意。现在我用十倍于安陵的土地,让安陵君扩大领土,他却违背我的意愿,这难道不是轻视于我吗?”
有备而来的唐雎早就料到了这一点,他不卑不亢地回答:“大王,事情并不像说的那样。安陵君是从先王那里接受的封地,即使您给他方圆千里的土地他也不敢交换,何况仅仅五百里呢?”
秦始皇见他还是老一套,当即勃然大怒,问道:“您曾听说过天子发怒吗?”
唐雎说:“我未曾听说过。”
秦王说:“天子发怒,百万具尸体倒下,血流千里。”很明显,这是在威胁唐雎:再不同意,立即派兵消灭安陵。
唐雎说并不害怕,他反问道:“大王但知天子之怒,可听说过平民之怒吗?”
秦始皇不屑地撇撇嘴说:“平民发怒,也不过是摘掉帽子、光着脚,把头往地上撞罢了。”
唐雎摇摇头说:“大王说的是平庸无能的人发怒,不是有才能有胆识的人发怒。想当年,专诸刺杀吴王僚时,彗星的尾巴扫过月亮;聂政刺杀韩傀时,一道白光直冲上太阳;要离刺杀庆忌时,苍鹰突然扑到宫殿上。这三个人都是平民,他们心里的怒气还没发作,上天就降示了凶兆。现在,专诸、聂政、要离再加上我,就成为四个人了。如果您一定要迫我发怒的话,结果只能是我们一起倒在这里,血流五步,天下戴孝。”说完,唐雎起身拔剑,要与秦始皇同归于尽。
秦始皇没想到唐雎有这样的勇气,他脸色沮丧地向唐雎施礼道:“先生请坐回原位,哪里至于如此啊!我总算明白了韩国、魏国为什么会灭亡,而安陵却仅凭五十里土地能够存在的原因——都是因为安陵有先生你啊!”
学术界普遍认为,《战国策》只是一部历史小说,因此,包括这个故事在内的书中很多内容都值得怀疑。其实想想也是,秦国哪有那么好对付?再者说了,唐雎当时都90多岁了,秦王还用怕他拼命?但这个故事背后的道理却实实在在。
我们再来看一个历史上的“老板之怒”与“员工之怒”。赵简子是春秋末期晋国六卿之一,也是战国七雄之一赵国的奠基人。有一次,他心血来潮,带领众臣上山游猎。山路难行,赵简子的马车举步维艰,同行的大臣们见了,纷纷上前为赵简子推车,一个个汗流浃背,有的甚至光着膀子,赤裸着上身。唯有一个叫虎会的大臣不仅不推车,还悠闲自在地边走边唱。
赵简子很不高兴,他铁着脸对虎会说:“群臣都在推车,你不仅不推车,还高兴地唱歌,这不是欺君罔上吗?臣欺君,该当何罪?”
虎会恭恭敬敬地回答:“臣欺君,犯双重死罪,自己处死,妻子也处死。不过,您既然知道为人臣欺其主的应得之罪,那么您是否也想了解一下,为人君轻慢臣下会有什么样的后果呢?”
赵简子冷冷地说:“君主侮辱了臣子又会怎样?你讲吧!”
虎会说:“倘若君主轻慢了臣子,时间一长,就会出现这样的局面:有才智的人,不肯为国君出谋划策;能言善辩的人,不肯给国君做使臣;能征惯战的人,不愿为国君战死疆场。内政、外交、国防都无人出力,国家自然就会灭亡。”
赵简子听了,赶紧下车向虎会道歉,同时下令众臣不必推车,自己步行上山。回宫后,赵简子摆酒设宴,与群臣共饮,尊虎会为上宾。
最后要说的是,无论是天子也好,布衣也罢,亦或是领导与下属,在实际生活中,都还是尽量不要发怒的好。生命如此脆弱,生活如此美好,谁都没有生气的资本。即使有再大的怒火,也应尽可能地息怒,尽可能地用智慧去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