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间万物都无时无刻不在变化之中,在所有急剧变化的万物、万象中,地理因素是变化最慢的,换言之,地理风貌是最为稳定的因素。然而,古今的江山却并不是完全相同的,罗布泊的浩渺、黄河的故道、云梦二泽的情形,如今都已不复存在,而有关地理的名称则更是有很多的历史演变。
与地理相关的交通,在古代虽然比较困难,但却是古人社会生活的基本构成。古人的交通状况如何,对于现代人来说是饶有兴味的事。
一地理
人对外在世界有本能的好奇,古人的地理知识就在这一好奇心的驱使下不断积累的。他们的地理知识不全正确,但他们对地理空间的兴趣还是颇有意思的,不妨看看这些名词吧。
中国
我国国名。原意为中央之国。上古华夏各族在黄河流域生活,自认为居四方之中,故称。与中土、中原、中州、中夏、中华含义相同。秦汉以后,国家统一,长期以中原地区作为全国的政治中心,中国一词的含义逐渐发展为全国的概念,成为整个国家的称呼。
中原
即中土、中州。与边疆地区相对而言。古人视豫州为九州岛的中央,故名。狭义指今河南省及其附近地区。广义指黄河中下游地区,或指整个黄河流域。有时也代指全中国。
九州
传说中我国中原地区在夏禹治水后所划分的九个行政区域,据《尚书·禹贡》记载,九州具体指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周礼·职方》、《尔雅·释地》的说法有所不同。九州的观念打破了战国时大邦小国的狭隘封疆观念,九州岛的区域划分成为后世政区划分的基础。所以,后代,九州成为中国的别称。陆游诗句“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就是如此。
赤县神州
中国的别称,简称赤县或神州。战国时齐国阴阳家邹衍创立“大九州”学说,把中国称做赤县神州,包括冀、兖、青、徐等九州。
相关知识
【大九州】战国时期阴阳家邹衍认为中国所处的九州岛是整个宇宙世界的中央,但仅是其中的一部分,在这之外是瀛海,沿着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往外扩展,还有多个九州岛,这就是所谓的“大九州”说。
【海内】古人认为我国疆土四面环海,故称国境之内为“海内”、“四海之内”。
【四海】古人认为中国四境有海环绕,按方位分别名为东海、南海、西海和北海。后来也用以指整个天下,或从广阔性的角度指称全国。
【六合】天地和四方,泛指天下。
【八荒】四面八方,遥远的地方,犹称天下。
四渎
古代把长江、黄河、淮水、济水四条着名的大河称为“四渎”。上古时“江”专指长江,“河”专指黄河。江、河都是专有名词,而其他河流叫水。
河
水道的通称,如称河道、河谷、河港。又特指黄河,如河套、河防、河北、河南等名均由此而来。黄河中下游地区是华夏文明的中心,黄河素有“母亲河”之誉,是中国第二大河。源出青海省巴额喀拉山脉,流经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中游穿行黄土高原,含沙量增大,水色浑黄。沿河重要城市有兰州、包头、郑州、济南等。又指天上银河,如称天河、河汉。
相关知识
【西河】又称“河西”,泛指黄河以西之地,春秋战国时指黄河南段之西,今山西、陕西两省交界处。汉、唐时多指甘肃、青海两省黄河以西的地区。唐玄宗时置河西节度使管辖甘肃及河西走廊。
【河东】黄河流经山西省境,自北而南,故称山西省境内黄河以东的地区为“河东”。
【河朔】古代泛指黄河以北的地区。
【河内】古代指黄河以北的地区,又专指河南省黄河以北的地区。
【河外】春秋晋人称河西与河南为河外。
【河右】河西的别称。古代泛指黄河以西的地区,相当于今宁夏回族自治区和甘肃省一带。
江
大河的通称,如称江山、江天。又特指长江,如称江防、江汉、江淮、江左、江右、江东、江表。长江是中国第一大河。上源沱沱河出青海省西南边境唐古拉山,在当曲后称通天河,南流到玉树县以下至四川宜宾市间为金沙江,宜宾以下始称长江。宜宾与宜昌段又称川江。枝城到城陵矶段名荆江,扬州以下旧称扬子江。宜昌以上为上游,水急滩多;宜昌至湖口间为中游,曲流发达,多湖泊;湖口以下为下游,江宽水深。
相关知识
【江左】地理上以东为左,江左也叫江东,指长江下游南岸地区。江左也指东晋、宋、齐、梁、陈各朝统治的全部地区,江东则又指三国时吴国的全部地区。
【江右】指长江下游北岸,淮水中下游以南地区;又为江西省的别称。
【江东】指长江下游南岸地区,亦指三国时吴国的全部地区。
【江西】隋唐以前,习惯上称长江下游北岸淮水以南地区为江西。又泛称长江以北包括中原地区在内为江西。
【江表】指长江中下游以南地区。
【江外】江南。在中原人看来,江南属于长江之外的地区,故称。
淮
水名。即淮河,我国大河之一。源于中国河南省桐柏山,流经安徽、江苏两省入洪泽湖。又称淮渎。
相关知识
【淮左】又称淮东,指今安徽淮河南岸一带。
【淮西】习称今皖北、豫东淮河北岸一带为淮西,亦称淮右。
【淮夷】古代居于淮河流域的部族。
【淮圻】指淮河附近一带。
【淮甸】淮河流域。又称淮乡、淮服。
【淮汭】淮水弯曲处。
【淮南】指淮河以南、长江以北的地区。今特指安徽省的中部。
【淮濆】指淮河堤岸。
山东
战国、秦、汉多称崤山或华山以东地区为山东,与当时所谓关东含义相同。一般专指黄河流域,有时也泛指战国时秦以外六国领土。此外,还有称泰山以东、华山以东、太行山以东地区为山东的。
相关知识
【崤山】又名崟山、岑山。在河南省西部,秦岭东段支脉。东北-西南走向。分东西二崤,中有谷道,坂坡峻陡,为古代军事要地。
【山西】中国华北地区的省,简称晋。旧以在太行山以西而得名。
【山阴】山坡背阴的一面;山的北侧。
【山阳】山坡向阳的一面;山的南侧。
函谷关
关名。古关为战国秦置,在今河南灵宝县境内。因其路在谷中,深险如函,故名。函谷关西据高原,东临绝涧,南接秦岭,北塞黄河,是我国建置最早的雄关要塞之一。始建于春秋战国时期,是东去洛阳,西达长安的咽喉,素有“天开函谷壮关中,万谷惊尘向北空”、“双峰高耸大河旁,自古函谷一战场”之说,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汉元鼎三年(前114)移至今河南新安县境,去故关三百里。
潼关
关隘名。古称桃林塞。东汉末,曹操为预防关西兵乱,于建安元年(196)始设潼关,并同时废弃函谷关。这里南有秦岭屏障,北有黄河天堑,东有年头原居高临下,中有禁沟、原望沟、满洛川等横断东西的天然防线,势成“关门扼九州,飞鸟不能逾”。汉潼关城在今城北村南。
相关知识
【关东】古代指函谷关或潼关以东地区,近代指山海关以东的东北地区。
【关西】汉唐时指函谷关或潼关以西地区。北宋置关西镇,在今陕西华阳市东,潼关以西。
【关中】亦称关内。或指今陕西关中盆地,或指函谷关或潼关以西王畿附近。秦汉时期,因秦都咸阳、汉都长安,而称函谷关以西为关中。所指范围大小不一,但大体上是以陕西中部、河南西北部地区为中心的一带。
西域
汉以来对玉门关、阳关以西地区的总称。狭义专指葱岭以东而言,广义则凡通过狭义西域所能到达的地区,包括亚洲中、西部,印度半岛,欧洲东部和非洲北部在内。后亦泛指我国西部地区。
五岭
别称岭峤。指越城、都庞、萌渚、骑田、大庾等五岭,在湘赣和粤桂等省区边境。大庾岭,在今江西省大庾县与广东省南雄县接壤处,为粤赣交通要道,秦时的横浦关即在此岭之上。都庞岭,在今湖南省兰山县南和广东省连县之北,秦时的湟溪关即在此岭之上,为湘粤通道。骑田岭,在今湖南郴县和宣章县之间,为湘粤通道,秦时的阳山关即在此岭之上。萌渚岭,在今湖南省江华县和广西贺县、钟山二县之北,为由湘入桂之道。越城岭,在今广西兴安县之北,为由湘入桂的交通要道。五岭是中国江南最大的横向构造带山脉,是长江和珠江两大流域的分水岭。
相关知识
【岭南】指五岭以南的地区,即广东、广西一带。又称岭外、岭徼等。
【岭海】指两广地区。其地北倚五岭,南临南海,故名。
朔方
即北方。又指西汉所置县、郡名,辖今内蒙古河套西北部及河套地区。唐开元(713-741)为防御突厥朔方节度使,治灵州(今宁夏灵武市西南),较长期领有今宁夏地。
相关知识
【朔北】泛指我国长城以北地区。
【朔漠】指北方的沙漠,也可单称“朔”,泛指北方。
【朔垂】泛指西北边远地区。
百越
又名百粤、诸越。原为族名,秦汉前分布于长江中下游以南,因部落众多而有是名。从事渔猎、农耕,以金属冶炼、水上航行着称。行断发文身。秦汉后,在长期发展中,部分逐渐与汉人融合,部分与今壮、黎、傣等族有渊源关系。后世又指古代越族居住地,泛指桂、粤、闽、浙等南方地区。
五岳
五大名山的总称,即东岳泰山、西岳华山、中岳嵩山、北岳恒山、南岳衡山。
知识链接
【泰山】又称岱山、岱宗、岱岳、东岳、泰岳等。地处山东中部,东临东海,西靠黄河,凌驾于齐鲁大地。几千年来,泰山成为历代帝王封禅祭天的神山。随着帝王封禅,泰山被神化,因而又享有“五岳之长”的称号。道教称泰山为第二小洞天,名其岳神为天齐王。泰山自然景观雄伟壮观,又有数千年精神文化的渗透,1987年成为世界珍贵自然文化遗产。泰山古建筑主要为明清的风格,将建筑、绘画、雕刻、山石、林木融为一体。
【华山】位于陕西省东部,北临黄河,南依秦岭,是秦岭支脉分水脊北侧的一座花岗岩山。因远望像花,故名华山。主峰太华山,古称西岳,在华阴市南。莲花(西峰)、落雁(南峰)、朝阳(东峰)、玉女(中峰)、云台(北峰)五峰耸列。华山雄伟奇险,山势峻峭,壁立千仞,群峰挺秀,以险峻称雄于世。由于华山太险,历代君王祭西岳,都是在山下西岳庙中举行大典。据传,华山是“轩辕皇帝会群仙之所”。直到魏晋南北朝时,还没有通向华山峰顶的道路。唐代随着道教兴盛,道徒开始居山建观,逐渐在北坡沿溪谷而上开凿了一条险道,形成了“自古华山一条路”。
【嵩山】位于河南省西部,地处河南省登封市西北面,是五岳的中岳。2004年被确定为世界地质公园。嵩山中部以少林河为界,东为太室山,西为少室山,有太阳、少阳、明月、玉柱等72峰,东西绵延60公里。主峰峻极峰,亦称嵩顶,在太室山。最高峰御寨山,在少室山。自南北朝起,即为宗教文化重地。名胜古迹主要有中岳庙、嵩岳寺塔、汉代嵩山三阙、嵩阳书院、观星台、少林寺、法王寺等。
【恒山】亦名太恒山,又名元岳、紫岳,因避汉文帝刘恒讳,曾一度改名常山。在山西省北部。据《尚书》载:舜帝巡守四方,至此见山势雄伟,遂封为北岳。其山脉始于阴山,横跨塞外,东连太行,西跨雁门,南障三晋,北瞰云代,东西绵延500里,是桑干河与滹沱河的分水岭。有108峰,东西绵延150公里,横跨山西、河北两省。主峰玄武峰,又名天峰岭,在浑源县东南。恒山古迹名胜多集中于此,有悬空寺、虎风口、北岳朝殿、会仙府、文昌阁等。
【衡山】一称岣嵝山或虎山,位于湖南省衡阳市。花岗岩断块山。由包括长沙岳麓山、衡阳回雁峰在内,巍然耸立着的72座山峰组成,亦被称做“青天七十二芙蓉”,其中最着名的为祝融(主峰)、天柱、芙蓉、紫盖、石廪五峰。历代帝王多到此祭祀。又为佛教圣地,有南岳庙、祝圣寺、南台寺、方广寺等庙宇以及水帘洞等胜景。“祝融峰之高,方广寺之深,藏经殿之秀,水帘洞之奇”,有“南岳四绝”之誉。
三山
传说中的海上三神山,又称三壶,古人认为是神仙居住的地方,又借指仙境。据晋王嘉《拾遗记》,一为方壶,又名方丈;二为蓬壶,又名蓬莱;三为瀛壶,又名瀛洲。另,因旧福州城西有闽山(又名乌石山),东有九仙山,北有越王山,故福州亦别称“三山”。
京畿
又称京圻、京辅。国都及其附近的地区。后在此基础上设置有道、路,如唐代开元(713-741)所置十五道,即有京畿道,辖今陕西中部关中平原。宋则置京畿路,辖境亦在当时首都开封附近一带地区。
相关知识
【京市】国都,京城。
【京兆尹】汉代京畿的行政区域,为三辅之一。在今陕西西安以东至华县之间,下辖十二县。后因以称京都。
【京甸】京都周围附近地区。
【京华】京城之美称。因京城是文物、人才汇集之地,故称。
三辅
原为汉代负责京畿长安附近的地方行政事务的京兆尹、左冯翊、右扶风等三个职官的合称,后亦指他们管辖的地区,即指长安附近地区。
三秦
指潼关以西的关中地区。项羽破秦入关,把关中之地分封给秦降将章邯、司马欣、董翳,范围包括陕西中部、西北部和甘肃东部地区。
五湖
古代的五湖指彭蠡、洞庭湖、巢湖、太湖、鉴湖。现在一般认为指洞庭、鄱阳、太湖、巢湖、洪泽等五大淡水湖。又泛指长江中下游一带的大型湖泊。
相关知识
【彭蠡】鄱阳湖的古称,在江西省北部,由地壳陷落、不断淤积而成,形似葫芦,故名彭蠡。其中,靠近星子的水域名为扬澜湖,靠近都昌的水域名为左蠡湖。鄱阳湖上名山秀屿极多,湖口县的石钟山、大孤山,都昌县的南山和老爷庙,星子县的落星石,最为着名。
【洞庭湖】在湖南省北部、长江南岸。原为中国第一大淡水湖,过去号称“八百里洞庭”,今已分割为许多大小湖泊,并退居第二大淡水湖之位。洞庭湖是燕山运动断陷所形成,第四纪至今,均处于振荡式的负向运动中,形成外围高、中部低平的碟形盆地。湖滨的岳阳楼为江南三大名楼之一。君山为洞庭湖上的孤岛,原名洞庭山,亦是洞庭湖胜景。
【太湖】古称震泽、具区、笠泽,又名五湖,是古代滨海湖的遗迹,位于江苏和浙江两省的交界处,长江三角洲的南部。大约在100万年前,太湖还是一个大海湾,后来逐渐与海隔绝,转入湖水淡化的过程,变成了内陆湖泊。周围分布着淀泖湖群、阳澄湖群、洮湖群等。纵横交织的江、河、溪、渎,把太湖与周围的大小湖荡串联起来,形成了极富特色的江南水乡。太湖过去号称“三万六千顷,周围八百里”。今天的太湖仍为中国第三大淡水湖,北临无锡,南濒湖州,西接宜兴,东邻苏州。
【巢湖】一名焦湖,位于安徽省中部,为我国五大淡水湖之一,沿岸为合肥市、巢湖市、庐江县所包围。为断层陷落所成。湖呈鸟巢状,故名。西、北有柘皋河、南淝河、丰乐河、杭埠河等来汇,湖水东经裕溪河下泄长江。姥山是巢湖中最大、最美的湖心岛。
【洪泽湖】位于江苏省洪泽县西部,原是小湖群,秦汉时称之为“富陵”诸湖。最大的一湖,古称破釜塘,隋炀帝时更名为洪泽浦,唐始名洪泽湖。明清两代因黄河夺淮,淮河下游河道淤高,宣泄不畅,淮水汇聚,逐渐扩大而成。为中国第四大淡水湖。
【鉴湖】原名庆湖,又名镜湖,在绍兴市境内。东汉会稽太守马臻纳山阴、会稽两县36源之水为湖,成为我国东南着名的水利工程。唐中叶之后逐渐淤积。北宋时,豪家在湖上建筑堤堰,筑湖垦田,湖面积大大减少。湖滨有马臻墓、陆游故里、三山、快阁遗址等古迹。
【湖澥】湖海。泛指四方各地。
玉门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