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晚上,大家伙都想听点啥戏呀?”嘿,剧团演出居然让观众自个儿来点戏,新鲜!台下的观众也都不含糊,一个个争先恐后地点了起来。“我要看‘女驸马’!”“来一个‘花木兰’。”“天仙配!”……京剧、赣剧、黄梅戏等各剧种几乎被点了个遍。经过多年的勤学苦练,乐平赣剧团如今可谓是“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他们精彩的表现让观众掌声不断,叫好声不绝于耳。
村民不知道,这个乐平赣剧团早就开始走“一团多剧种”的路子。他们在选排新剧目的时候,都会先请农村里的戏迷来“品头论足”,农民喜欢什么戏就排什么戏,想听什么调就唱什么调。
在村民的强烈要求下,这场演出从晚上7点一直演到了第二天凌晨5点,直到大家伙儿都尽兴而归,这才结束。散场后,剧团人员并没有马上离开,他们拿起随团带来的笤帚将村里的操场打扫得干干净净之后,确保不给村民留下任何麻烦,这才满意地离开。村民们早晨起来看到昨天还到处丢满果皮纸屑的操场,现在居然变得如此干净而整洁,他们一个个都感动极了。这些村民们感叹说:“这个乐平赣剧团真是不错,不但给我们农民带来了这么精彩的节目,还不给我们添任何麻烦,那作风还真有点像咱当年的新四军,实在难得得很!”
其实,像这样的“通宵戏”,乐平赣剧团经常演。一年中他们有八九个月在乡下演出,每年正月初三、初四鸣锣开台,腊月二十七八歇锣回家,坐大篷车、吃大锅饭、睡大通铺是常事。“一把稻草铺地,天当帷帐地当床”。无论条件多么艰苦,无论日晒雨淋,剧团都努力地扮好每个角色,演好每场戏。
从1983年以来的20年间,乐平赣剧团下乡演戏6500场,演出传统剧目和改编的新剧200多个,深受农民的欢迎和喜爱,被称为“农民自己的戏班子”。
【点评】这些年,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农民的生活条件得到很大改善。但相对于城市,农民的文化生活还相对落后。乐平赣剧团长年送戏下乡,满足了农民的文化需要,丰富了农民的文化生活。伴随着文化的繁荣发展,送戏下乡将更加频繁,更加持久,农村的文化春天就要到来了。
六、“欢乐舞台”
欢度春节的时刻,鹰潭市杏南小区更加热闹了。
“大家注意了,今晚7点半,‘欢乐舞台’要来咱小区演出了!”社区干部刚宣布完这一好消息,小区里立刻响起了热烈的掌声和欢呼声。
“太好了,盼星星,盼月亮,总算把‘欢乐舞台’给盼到咱这儿来了!”有人激动地说。
“哎,你们都给说说,这‘欢乐舞台’不就是台普通的文艺晚会嘛,看把你们都给激动成什么样了!”小王刚从外地回家,对“欢乐舞台”的演出内容和形式还不大了解。看到大家伙都这么兴奋,一脸的难以置信。
“你知道啥,这‘欢乐舞台’可不一样,等到了晚上你自然就明白了!”社区干部卖起了关子,这让好奇的小王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到了晚上,一辆偌大的卡车向小区缓缓驶来。车厢打开的一瞬间,夺目的舞台灯光开始闪烁,震撼的音响效果骤然响起,“欢乐舞台”的好戏已然拉开序幕。
精彩的节目让人目不暇接。有舞蹈、独唱、古筝独奏、相声、小品等各种节目形式,灵活多变,丰富多彩。
“下一个节目,请听男声独唱《军港之夜》。”主持人报幕说。
“咦,那个小伙子我在哪见过?他怎么也上台表演了?”有人看到了自己熟悉的一张面孔,觉得不可思议。
接着,主持人介绍下一个节目是古筝独奏。
一看这表演者,有人又惊呆了:“那不是医院的护士吗?她怎么也来参加演出了?”
看到她表现得如此淡定优雅,弹出的旋律又那么婉转动听。熟识的人惊叹道:“真没想到,原来护士还有这手绝活,如此多才多艺,以前还真没看出来呢!”
演出结束后,小王终于明白了“欢乐舞台”和其他文艺演出的不同之处了。原来,别的演出总是明星唱戏百姓看,而“欢乐舞台”则是老百姓自己唱戏自己看。
百姓当演员,演给百姓看,是“欢乐舞台”广受欢迎的主要原因。“欢乐舞台”的节目中有一大部分都是老百姓自编、自导、自演的节目,反映了老百姓真实的生活状态和心声,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草根文化。而政府要做的事就是负责演出车、灯光音响以及演出的组织协调工作,由于表演者都是自己身边的人,观众都感觉很亲切。
在老百姓的热情参与下,鹰潭市“欢乐舞台”由最初每月开展一次活动发展为半月一次,进而每周一次,重要节假日每天一次。据统计,这项活动总演出场次70多场,观众达20余万人次,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和品牌效应,被城乡居民亲切地喻为本土的“同一首歌”。
“欢乐舞台”还带动了当地群众文化的蓬勃兴起,群众文艺团体如雨后春笋般出现。鹰潭市群众自发成立的文艺表演团体,由当初的两三家,发展到现在的16家,其中既有中老年为主的夕阳红艺术团、百姓艺术团,也有成员年龄均在30岁以下的青鸟艺术团、轻舞飞扬舞蹈队。市区常年参加声乐、器乐和舞蹈表演活动的爱好者达1万余人。这支队伍的壮大,不仅成为“欢乐舞台”活力不竭的源泉,也逐渐成为各项节庆活动的重要力量。
【点评】鹰潭市“欢乐舞台”是老百姓自己的节目,所以受到了老百姓的热烈欢迎。实践证明,老百姓的文化热情很高,只要把老百姓的积极性保护好、引导好,大力开展广场文化、社区文化、企业文化、校园文化、军营文化等活动,就一定能实现群众文化的繁荣发展。
七、免费的文化大餐
“省博物馆终于对外免费开放了!”
很多人纷纷闻讯赶来,共同见证这重要的“历史”时刻。
2008年3月31日,江西省博物馆正式对外免费开放,结束了长达47年的收费历史。紧接着,全省84家博物馆都实现了对外免费开放。免费之后,除那些衣冠不整、醉酒、带宠物等人员外,没有任何身份、地域限制,只要出示有效证件即可领票入馆,近距离接触丰厚的文化遗产。这下子,老百姓终于可以享受久违的文化盛宴了。
古语云:“近水楼台先得月。”从前,这句话却并未得到家住博物馆附近的郑老的认同。向来对青铜器和瓷器研究颇有兴趣的郑老,虽然家里离博物馆仅有数百步之遥,却因为每次参观都得买票才能进馆,很多时候只能望馆兴叹。
郑老感慨地说:“从前博物馆参观收费的时候,那些进馆参观的人,要么多是外地旅游团的游客,要么多是各单位组团来参观,愿意自个儿掏腰包来看的人还真不多。那些参观者一般大多是一窝蜂地来,又一窝蜂地散。很少有人能静下心来仔细地揣摩和研究,其实是对这些宝贵的文化资源的一种浪费啊!”
如今,省博物馆对外免费开放近4年,谈及这几年发生的变化,郑老高兴地说:“这几年,进馆来参观的人们越来越多了,尤其是一些本地居民和年轻学生。我在馆里经常可以看到许多年轻人都是脖子上挂着相机,一手拿着笔记本,一手拿着笔,很认真地研究那些他们感兴趣的展品。我心里感到特别高兴,感到我们国家的文化传承后继有人!”
免费开放前,参观博物馆的人群是“三多三少”:旅游团游客多,本地居民少;文化层次高的参观者多,一般文化层次的参观者少;组织参观的多,自己来的少。免费之后,不同文化层次的参观者,尤其本地市民和青年学生大幅增多,占比达70%以上。据统计,2008年免费开放当年,江西省博物馆的参观人数达87万人次,其后两年参观人数都突破了100万人次。
谈到近年来博物馆服务方面的变化,博物馆讲解员罗永顺兴奋地说:“目前,江西省博物馆已形成常设主题展览与临时特色展览互补的格局。江西古代文明、江西客家风情、江西名窑名瓷、江西人民革命斗争史等9个展览为基本陈列。临时特色展览也多了起来,比如江西省博物馆联合甘肃省博物馆推出《西风东渐—甘肃佛教造像艺术珍品展》等等,还有青铜器、瓷器、书画、摄影、考古发现、民族民俗风情……”
刚参观完“江西客家风情展”的小刘,是江西师范大学地理系的一名大四学生。谈到观展感受,他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我马上毕业了,即将去海南的一个学校当老师。一直以来,我对江西客家的地理风俗文化都特感兴趣,刚好省博物馆举办了这个‘江西客家风情展’,我进去一看,觉得布展的风格很亲切,内容也非常丰富多彩,我拿相机拍了好多张照片。将来这些素材,都可以在我讲课时发挥大作用呢!学生们看了这些图片素材,一定能更直观真切地了解客家的地理和人文风貌!”
省博物馆免费开放近4年来,月月有展览,场场是精品,并逐步形成了百越文化、边疆文化、红色文化、宫廷宝珍、艺术大师、世界文明、民间收藏、丝绸之路等八大系列,让江西观众足不出省就可以欣赏到全国各地乃至国外的精美文物。
【点评】一座博物馆就是一本教科书,人们在参观中穿越时空的界限,了解历史的风雨沧桑,得到教育和提高。博物馆的免费开放,让逛博物馆不再是奢侈的事情,因而受到了广大百姓的热烈欢迎,这有利于传统文化的普及。随着更多公共文化设施逐步走向免费开放,老百姓的精神文化生活将越来越丰富。
八、把欢笑撒向五洲
2008年2月24日,澳大利亚昆士兰州的剧院内,兴奋的掌声一次比一次响亮,有人不停地说:“不可思议,太不可思议了……”
舞台上,一群来自中国的小伙子、小姑娘,以优雅的造型、过硬的功底,正在表演精彩的杂技节目,一开始便牢牢地吸引了观众的眼球。
接下来表演的是“高车踢碗”。骑在独轮高车上的小姑娘,用脚踢起一个碗,碗在空中划过一道弧线,奇迹般地落在了主人的头上。
独轮车摇摇晃晃,小姑娘也跟着摇晃,她头上的碗似乎要掉下来。下面的观众屏住呼吸,心跳加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