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明末清初,京都宣武门这块儿坐落着一些名园豪宅,众所周知的就有孙公园、梁家园、王熙的怡园、赵氏寄园,在这些大宅门的夹缝中有一黑漆大门,同周围的官园巨宅相比,虽就显得矮下、狭窄、寒碜,但这还是御准的高官住宅,不在内廷供职的人,甭想在这混块地盘,本朝是按照八旗严格的等级划分居住区域的,这里大多住着汉官。
进得门来,绕过一座青砖雕花影壁,便是三楹正室分东西两堂,正室下又分东西两厢。房舍虽谈不上豪华,但规模整齐,式样严肃,这里的正室,是主人用以接待达官贵人的会客室,然而他的客人非常之少,可谓门可罗雀,因此常年空着,后部仍有一进院,左右有抄手游廊相通,这里是主人的起居住室,东厢名为书房,其实书籍不多,只有几套古诗词,余下的便是兵书:《孙子兵法》、《汉书·艺文志》、《吴子》、《周礼》、《司马法》、《六韬》、《尉缭子》、《兵略训》……墙上挂着环海全图、沿海舆图、三岛分图、台湾图、台湾后山图、澎湖图,几上是沙盘,凸现的地理形势一看便知是厦门、金门、澎湖、台湾……海上千帆竞发,战舰正在交火,置身于此,仿佛听到战鼓声、枪炮声、喊杀声。
其实这里每天都是很寂静,十几年来如此,只有一个白发但精神矍铄的老人,静如处子,有时面对图舆沉思半天,废寝忘食,有时他的两只手,便是敌对兵家,他手中的战舰,竞相开打,城楼上的更鼓已过三更,可是他仍没有停下,海上鏖战正急……
这个老人就是施琅,字琢公,福建晋江人。他年轻时代从武,为明总兵郑芝龙部下的左冲锋,师定福建,施琅跟随主帅降清。
郑成功父子两代纵横海上,甚知施琅是个干将,能征善战,熟悉闽海,便在厦门扣住他的家人为人质,招降施琅,被他拒绝,他的父亲大宣、弟施显及子侄都被郑成功斩杀了。
顺治十三年,施琅随定远大将军济度在福州交手,击败郑成功部,升为同安副将,三年之后,晋升同安总兵,康熙元年迁水师提督。这时候郑成功已在台湾病死,他的儿子郑经继任延平王,经常骚扰沿海,施琅率师击败郑军,斩其将林维,获战船、军械甚多。“未几,靖南王耿继茂、总督李率泰等攻克厦门,敌惊溃,琅募荷兰国水兵,以夹板船要击,斩敌千余,乘胜取浯屿、金门二岛。”根据他的战功,加升为右都督,靖海将军。
康熙七年,施琅密疏康熙帝,奏请攻取台湾,康熙马上召他来京,询问其攻台方略。施琅说:“贼兵不满数万,战船不过数百,智勇俱无。若先取澎湖以扼其吭,贼势力绌;倘复负固,则重师泊台湾港口,而别以奇兵分袭南路打狗港及北路文港海翁堀。敌分则力薄,合则势蹙,台湾计日可平。”
康熙对于施琅的攻台方略,觉得头头是道,值得重视,他把这些拿到议政王大臣会议上进行讨论,诸臣计议结果认为现在朝廷的实力还不是十分强大,攻占的时机尚不成熟,于是施琅的攻台方略一下被搁置起来。施琅的攻台方略虽没被采纳,但是年轻的皇帝对于施琅有着很好的印象,赏识他的才能,免去水师提督职务,改授内大臣,隶属汉军镶黄旗,命他在皇帝身边做侍卫。
施琅的习惯是,五更起床,在院内舞刀练拳,早饭后,开始进入他的“书房”,演练他的“水师”。
由于偶感风寒,他病了一场,现在刚好,由于夜间睡眠不佳,常常梦回福建,渡海作战,醒来倍觉疲劳,他的夫人再三相劝,先不要到他的“书房”,一坐下来就是大半天,不知伤耗他多少精力。她对施琅说:“李大人回京师了。”
施琅好像没有听见夫人在向他说什么,他在擦拭宝剑,烛光下宝剑的锋刃闪烁着逼人的寒光。他想起青年时,追随郑芝龙、郑成功父子,为驱赶红毛,血战鹿耳门之战,他率领水师,是第一个冲过狭窄的港口杀上陆地的,也不知多少红毛吃了他的宝剑,后来他把收复台湾的日期刻在宝剑的手柄上,宝剑成了他的珍物。
闻鸡起舞,施琅每天五更起床,第一件事就是舞剑。这时,施夫人便会操琴,永远只弹一首古曲:《流水》。
这《流水》一曲,据说为春秋时期的伯牙所做。那个时代经济繁荣、思想解放,文化艺术也得到了空前的发展,诞生了许多大音乐家和演奏家,还创造了不少乐器。
据说伯牙跟随他的先生成连学琴,不能聚精会神,情志专一,因而不能准确地表现乐曲的内容和意境。后来师生来到东海蓬莱山上,成连对他说:“你在这里练吧!”说完先生乘船离去,伯牙一个人寄居山上,周围杳无人迹,耳边每天听到的就是海的涛声、送浪声、拍岸声……除此之外,只有偶尔传来海天飞来的鸟鸣,伯牙忽然悟到,这大海、松涛、山林、涛声、鸟鸣就是我最好的老师啊,他聚精会神,乐思潮涌,意绪超远,创作了一曲《高山流水》,后到了唐代,又把一曲一分为二,《高山》和《流水》。如果说施琅宝剑不离,视物为宝,那么对于《流水》一曲,更是每日必需,没有《流水》相伴,他是吃不好,睡不实的。
施琅在《流水》乐曲声中,随着第一段速度缓慢的舞起,星光下,刀锋划开了薄雾,空旷的庭院回荡着《流水》深沉的散音和曲调的大幅跳跃,跌宕多姿,接着清澈的泛音奏出轻巧多变的节奏,一道清澈的涓涓水流在施琅面前闪过,那是他小时嬉戏的溪水,就在他家门前流过,溪水汇成河水,河水流入大江,穿过山涧、大峒,奔腾入海,一片波涛,浩瀚不可测势,在音型递升、递降中,他尤如指挥水师船舰,同惊心动魄的波涛在搏斗,挥剑向敌人的头上砍去……
清澈的泛音,飘逸悠远,余音袅袅……施琅晨练结束了。
早饭后,施琅要在庭院间散步,今天他兴致看来极好,高声涌起辛弃疾的《破阵子》: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他朗诵得声调铿锵,掷地有声,也传出墙外,这时一顶四人绿呢大轿停在黑漆大门前,仪卫掀开轿帘,从中走出一位身穿朝冠,顶为镂花金座的人,守门人正要向主人通报,来人用手示意:不必,竟独自向院中走去。正在专情吟诵的施琅,正读到动情处,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来人见此情景不禁呵呵大笑道:
“琢公,你可真是宝刀不老!”
施琅猛转身,定眼一看,来者不是别人,是他的福建同乡,当今皇上面前的大红人,大学士李光地,不惊讶万分,连声呼道:“晋卿兄……我有失远迎!”
落座,仆人献上茶后,施琅从红木的太师椅上向李光地探探身子,说:“晋卿兄,你政务缠身,应酬四方,怎可还分身来我这里啊!”
“我的老同乡,我今日来,可要告诉你一个好消息,你猜一下是什么?”
施琅表示猜不出。
“皇上在平叛三藩之乱后,马上把收复台湾拿到国事日程上来了。”李光地说。
“圣主英明,”施琅说:“国家只有统一了,才可去谈富强。”
“琢公对此有何想法?”李光地试探一下施琅的想法。
施琅道:“我们与郑氏集团,谈谈打打,打打谈谈,但不管谈也好,打也好,双方从未改变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这个事实,但是疆土要统一,郑氏集团是解决台湾问题一大隐患、毒瘤,迟早要解决,如果说以前用的是以抚为主,现在则应因剿寓抚。”
李光地认真地听着,不时地点头,示意他和盘托出继续讲下去。
施琅道:“一句话,现在,根据国家形势,对郑氏集团的战略基点,不是防御,而要采取主动进攻。”
“好,琢公,”李光地说:“你讲得太好了。”
“乘胜进取,以杜后患。”施琅说:“如果说十三年前,我提出这个想法,不合时宜,我看今天则合时机。”
“合时机,合时机。”
“你看谁可率师收复台湾?”
“我们的老乡万正色呀,”施琅说:“他是福建水师提督呀!”
“万正色的主意是,把郑军赶下海就可以了。”李光地说:“他对渡海作战感到畏难,皇帝几次传谕他都是这个态度。”
“这……”施琅沉吟一下,不好作什么表示。
“我向皇上荐了一个人。”
“晋公可谈谈,哪一个?”
“琢公兄呀!”
“不敢,不敢!”施琅拱手道,“我已是垂垂老矣……”他感谢他这个同乡的美意,他断没想到这是皇上的决定。
“国恨家仇没报,何谈一个‘老’字啊,琢公!”李光地道:“这不光是我个人对皇上的折奏,福建总督姚启圣也有同样的折本呈给皇上。”
“……可能我们几个同为同乡吧!”
“不,不,说哪里去了。”李光地挥了一下手说:“在国人当中再没有第二个人像你那样熟悉郑氏集团了,当年你同郑芝龙、郑成功父子两代人出入波涛,驰骋海上,既熟悉闽海情形,又能征善战……”
“凭这些本钱,就可担大任去收台湾吗?”
“不。”李光地脸上现出一种严肃,说:“你施琅一直是坚持武力攻取台湾的,你已经演练十多年了!”
施琅听到这,失声大哭,心想,我再演练也怕没用的了。
康熙六年时,他上书对台湾方略《边患靖疏》、七年又上《尽陈所见疏》都是建议对台早日进取,以免留有后患,就具体武力攻取问题,提出攻取的可能性,加强水师建设、训练、船舰建造、攻战步骤,后来事态的发展,证明他的意见是正确的。但当时反对武力讨平台湾的意见也很强,包括皇帝身边侍卫大臣索额图、康亲王这些宫廷有影响的重要人物,而康熙纵观全局也感到对三藩的裁撤当为紧急任务,这样施琅的奏疏根本不能被采纳,而他被召到京后,虽说给了内大臣的职衔,作为一个降清的人,他的子侄又俱在郑军供职,他知道皇上和大臣们对他作何看待。人们明着是说,施琅此人恃才傲物,骄狂不霸,可谁能点破主旨,那就是对他的不信任呐!
施琅在抑郁、压抑的生活气氛中不忘收复台湾,他常吟诵李贺的《金铜仙人辞汉歌》,感叹人事盛衰,遭际无常。但他相信世间万物没有平而不坡的,没有往而不返的,暗极则光,否极泰来。“心可逸,形不可不劳;道可乐,身不可不忧。”
李光地看施琅为台湾问题又陷入深深的长思之中,便把新春时台湾发生的事告诉了他,说:“郑经死在台湾了。”
……郑经自败归台湾以后,把大权交给郑克臧 ,他自己钻进洲仔屋园亭这个“美人窝”,日日升歌、美酒、艳舞,不复以国事为意。这时,他身边的大将沈光之慨叹:“中兴之主,
莫不身先士卒,故能光复旧物。世藩再败归台,人情泄沓,如今并非升平之时,却在漏舟中高歌,在焚屋之下痛饮。臣真不知如何终结?”
郑经闻后大怒,把沈光文捆绑下狱。
新春刚过,郑经命全岛大放元宵。监国郑克臧上书相劝郑经“崇俭,以培元气,以永国祚”。郑经觉得有道理,予以采纳。这样,台湾永历三十五年正月的元宵节,只在洲仔屋放灯。
是日,郑经邀来他的左右文臣武将冯锡范、王进功、刘国轩、洪磊、沈瑞、何佑、林升、江胜、邱辉,齐集洲仔欢歌畅饮。届时,万灯齐明,灯裳霓衣,烟火腾起,金蛇电掣,笙歌互起,金石千声,一片欢乐太平景象。
郑经高高举起杯盏,祝辞道:“今天是元宵佳节,我遵董国太之意,在此宴请文武功臣大将,古人云:‘一生大笑能几回,斗酒相逢须醉倒’,大家当开怀畅饮,一醉方休!”
冯锡范端着一杯酒,用明朝君臣大礼向郑经施了一躬,然后说:“天大地大不如藩主对我们的恩宠大,我敬上一杯,祝福如东海,寿比南山!”
这时,涌来了他平日喜欢的泉州女子、漳州女子、惠州女子、厦门女子还有本地的高山族姑娘,她们像一群蝴蝶翩翩起舞而来,每人都端着一杯酒敬献给他们的藩主。
郑经颤抖地接过他最爱的高山族姑娘阿秀的酒,溅出了大半,但他还是送到嘴边,没等饮进,酒杯一下落地,摔成八半,郑经在众人的惊叫中,在地上蜷缩一团,像个受伤的毛虫在抽搐着,口中吐出白沫,眼中溢出血来,郑克臧慌忙上前,叫道:“还不快请太医来……”
郑经被抬到他的承天府,他静静地躺在床上,周围守着郑聪、郑明、郑智、郑柔,在另一间室内,冯锡范同刘国轩在研究什么,神色严肃、紧张。
董国太来了,她不及进得门来,大放悲声,接着他的子女、叔侄一同嚎啕大哭,哭声盖过门外的海涛声。
冯锡范说:“藩主归天,这事不能走漏风声,以防清军乘危攻击我们。”
台湾并不是密不透风的墙,姚启圣对台湾的工作可称做到家了,敌中有我,不久他就接到打入郑氏集团中的傅为霖、廖康方密禀,说:“郑经已于本年(1681)正月二十八日病故,其长子监国郑克臧在权力争夺中被冯锡范绞死,年仅十二岁的次子郑克塽被扶上延平王位。
傅为霖、廖康方特别在密禀中指出:“主幼国虚,内乱必萌,内外交并,无不立溃,时乎时乎不可失也。”
密禀的信中还建议姚总督,说:“贼势内乱,内宜可乘,速恳发兵,救民于水火。”
姚启圣对于台湾岛上郑经病故,内部争夺权力斗争激烈,不但有傅为霖、廖康方报,同时还接到来自台湾的各方面报告,他核实后,于五月十九日向皇上奏疏要求:“……会合水陆官兵,审机乘便直捣巢穴。”
康熙在大学士等会议后,当即发布谕旨:
郑锦(经)既伏冥诛,贼中必乖扰乱,宜乘机规定澎湖、台湾。总督姚启圣、巡抚吴兴祚、提督诺迈、万正色等,甚与将军喇哈达、侍郎吴努春,同心合志,将绿旗舟师分领前进,务期剿抚并用,底定海疆,毋候事机。
康熙一贯思想是“兵分善事”,主张招抚但他在这里所说的剿抚并用,实际上是“剿”占主导地位。我们应当把皇上这个谕旨理解为:决策用武力进取台湾所发布的进军令。
康熙审时度势,由抚到剿,这个英明的决策,在朝廷中却引起不同的反响。首先是来自福建第一线的水师提督万正色。他为此上奏:“台湾断不可取。”他的办法是:“沿海设戍,以固疆隅”即在“孤悬海上”或“滨海要冲”的地方,他举出海澄、厦门、洛屿、金门、围头等十四处遣兵三万,设镇分防,加强巡逻,使“贼”不能蜂犯,这样边海不就宁安了吗!
那么,在议政王大臣会议上,各位高级官员的态度怎样呢?
索额图对于皇上的“进剿方略”提出反对意见说:“咸谓海洋险远,风涛莫测,长驱制胜,难计万全。”
闽海前线最高指挥官、镶黄旗满洲都统、宁海将军喇哈达的态度呢?他的主张是竭力防守海疆,反对出兵台湾。
康熙一想,别的什么王、大臣、科道官员提出反对用武力恢复台湾,有心可谅,他们姑妄言之,朕姑妄听之,你万正色是水师提督呀,你这样思想的人,怎么完成我的方略去指挥军队收复台湾呢?看来万正色害怕艰巨的海战,必须撤换他这个水师提督,找一个敢当重任、才略优长、智慧过人、谙熟军事、熟悉海战这样杰出的人才,经过深思熟虑,反复掂量,他决定采用李光地、姚启圣的多次推荐,力排众议,擢用施琅,替换万正色。
正在这时,福建的绅缙、名耆联名上书皇帝要求和支持用武力征剿台湾郑氏,渴望消灭战乱,以求沿海的持久安宁与和平。
接着,他在议政王大臣会议上宣旨:
今诸路逆贼俱已歼除,应以现在舟师破灭海贼。原任右都督施琅系海上投诚,且曾任福建水师提督,熟悉彼处地利、海寇情形,可仍以右都督充福建水师提督总兵官,加太子少保,前往福建。到日即与将军、总督、巡抚、提督商酌,统领舟师进取澎湖、台湾。其万正色改为陆路提督,诺迈还京候补。
会议之后,康熙为了做好施琅的工作,谕示李光地先向施琅“吹吹风”,做做他的工作,因为他在京城“坐了十三年的冷板凳”,当然个中的原因并不全是出于皇上对他的不信任,而当时的国情没法实施施琅关于解决台湾问题的一揽子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