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是如何看待学与思之关系的?
两千多年前的教育家孔子曾经说过:“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的话是很有道理的。思维在人认识客观世界乃至于科学的发明创造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在学生的学习中更应将学习与思考有机结合。
一个人从接受知识到运用知识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记与识、学与思的过程。学是思的基础,思是学的深化,这正如人摄取食物一样,只学不思,那是不加咀嚼,囫囵吞枣,食而不化,难以吸收,所学知识无法为“己有”。只有学而思之,才能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举一反三。这句话,我们可以看做是孔子所提倡的学习方法。一味的读书,而不思考,只能被书本牵着鼻子走,就会被书本所连累,从而受到书本表象的迷惑而不求甚解。所谓尽信书则不如无书。若只是一味的埋头苦思而不进行一定的书本知识的积累,进而对知识进行研究推敲,也只能是流于空想,问题仍然不会得到解决,也就会产生更多的疑惑而更加危险。只有把学习和思考结合起来,才能学以致用。
孔子说:“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子夏说:“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这些都是强调学习与思考相结合的重要性。
西方的哲人康德说过“感性无知性则盲,知性无感性则空。”与孔子的这句“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可以说是惊人的一致。可见人类在知识的认知和获取上,不论地域、种族如何差异,其根本性的原则往往是一致的。
在学与思的关系方面,孔子提出了一个著名的论点,即“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意思是说,只重学习而不注重思考,就有可能遭到蒙蔽而陷于迷惑;只重思考而不注重学习,就有可能因误入歧途而招致疲乏及危险。孔子认为,学与思二者必须兼顾,不能有所偏废,否则便很难学有所成。应该说这是古今有关学与思关系的最辩证、最正确的理解。
中国古代女子读什么书
在漫长的中国封建历史中,女子是禁止跨入学校大门的,她们只能被关在闺门之中接受家庭教育。古代妇女教育的全部目的就是培养贤妻良母,教育的内容是灌输“三从四德”。所以,她们只可以读《女四书》。《女四书》是《女诫》《内训》《女论语》《女范捷录》四本书汇集的总称,它们是中国封建社会对妇女进行教育的用书。
《女诫》为东汉女史学家班昭对其女儿进行“三从四德”等封建道德教育所作。全书分卑弱、夫妇、敬顺、妇行、专心、曲从和叔妹,共计7篇。在中国历史上作为对女子实施柔顺之道的教材,影响深远。
《内训》是明成祖的徐皇后为教育宫中妇女,采辑“古圣先贤”关于女子封建品德的教诲,于永乐二年(1404年)所编著。流传至今的版本共有德行、修身、慎言、谨行、勤励、节俭、警戒、积善、迁善、崇圣训、景贤范、事父母、事君、事舅姑、奉祭祀、母仪、睦亲、慈幼、逮下、待外戚等20章。
《女论语》为唐朝女学士宋若莘撰著。体例仿效《论语》,而以前秦太常韦逞之母宋氏代孔子,以曹大家(即班昭)等代颜、闵,彼此问答,阐述封建妇道。其妹若昭申释此书。今存《女论语》,托名曹大家撰,有12章:立身、学作、学礼、早起、事父母、事舅姑、事夫、训男女、营家、待客、柔和、守节。语句均为四言韵文,亦非问答体。
《女范捷录》为明末儒学者王相之母刘氏所作。该书分有统论、后德、母仪、孝行、贞烈、忠义、慈爱、秉礼、智慧、勤俭、才德11篇。宣扬古代的“贞妇烈女”与“贤妻良母”等事迹,称赞《女诫》《内训》诸书,阐发封建伦理的女学。
上述四种女子教本,自东汉至明末,先后相继问世和传播,由王相一一加以笺注,于明天启四年(1624年),由多文堂合刻为《闺阁女四书集注》,成为一套对女子进行封建教育的教材。嗣后翻印此书,简称为《女四书》,广泛流传,它主要宣扬男尊女卑的封建礼教,歧视和压迫妇女。其中教人持家和睦、勤俭、慈幼等项以及用道德榜样感染人的教育方法,尚有一定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