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说丁伟心中有一个计划,不过这个计划他还在想是否要继续下去。而江浩这小子绝对就是没心没肺的典型特例,昨天还一脸我要奋斗的样子,今天就奋斗到耿雨的身上去。所以丁伟身边又只剩下小若兮一个人,不过丁伟对这个小丫头有些头疼,他也不是傻子,他知道这个小丫头想什么,也听说一些关于苗寨女孩儿的敢爱敢恨,可是你长的那丫童颜,让丁伟如何也下不去手。
每天上午丁伟都会去孙老那里学习,现在他已经改口叫师傅,并且丁伟也认识了自己的师兄们,不知道还好,这知道之后,丁伟那叫一个惊讶,丁伟有三个师兄,这三人都是孙老的嫡传弟子。不过三人居然没有一个继承老人的学识,或者说三人所从事的行业都和古玩有关,只是确没有一个是安心做学问的,都是用这古玩学问发财,对此老人很是头疼,也很不爽。
首先说一下孙老的三位徒弟,大徒弟:王参,今年四十多岁,一幅成功商人的打扮,他是孙老第一个徒弟,也是孙老从小看着长大的孩子,可以说同样聪明过人,对古玩也有着不一般的天赋,可是他的天赋都用在赚钱上。在孙老那里学习十几年,之后开了第一间古玩店,之后一发不可收拾,现在古玩行内最出名的拍卖行就是他开的。对此丁伟只能用仰视观望。
二徒弟,冯修海现在挂着各种专家的名头,当然真才实学有之,不然孙老也不会让他出招摇撞骗,每天各种活动不断,各种宴会不断,当然各种红包也不断。纵横古玩界如此长的时间还能如鱼得水,那就不是靠骗才可以的,没有真才实学,一两回人家还可以受骗,时间长了别人也不是傻子。
至于孙老的三徒弟,三十多岁的男人,一脸唏嘘的胡渣子,完全就是一位艺术家的范,头发乱糟糟的样子,一幅我没睡醒的感觉,真的很难想像这人居然是古玩大家,但他的学识你是不可否认的,在没有丁伟之前,这位是三师兄弟之中对古玩学的最牛之人。本来孙老以为自己找到了传人,结果这小子学有所成之后,虽然没有和两位师兄一样下海经商,确也没有正事的,各地挖坟掘墓。可不是盗墓,而是整日与考古队混在一起。一身的土腥味。
对于这三位传奇的师兄,丁伟只能说,我很仰视你们。好在丁伟的出现孙老相当的满意,他看得出孙伟对于钱财没有他大徒弟二徒弟那样狂热,也没有老三那咱非主流,而是实实在在的做学问,对此孙老绝对是倾囊相授。丁伟也发挥出自己百分之一百二的动力开始学习。
至于每天下午,有时候在孙老那里把学习来的知识消化一下,并且孙老把自己的收藏免费开放给丁伟,让他理论结合实践,这样有助于消化学来的知识。
有些时候丁伟下午也会在京城四处流串,京城可不只是潘家园一处古玩市场,比如说和潘家园齐名的琉璃厂。
琉璃厂大街位于京城和平门外,是BJ一条著名的文化街,它起源于清代,当时各地来京参加科举考试的举人大多集中住在这一带,因此在这里出售书籍和笔墨纸砚的店铺较多,形成了较浓的文化氛围。这里经营古玩字画的店铺很多。大多数外国人来京旅游都要到这里。闻名中外的京城琉璃厂文化街,位于现在京城的和平门外,西至宣武区的南北柳巷,东至宣武区的延寿街,全长约800米。实际上从历史上远在辽代,这里并不是城里,而是郊区,当时叫“海王村”。后来,到了元朝这里开设了官窑,烧制琉璃瓦。自明代建设内城时,因为修建宫殿,就扩大了官窑的规模,琉璃厂成为当时朝廷工部的五大工厂之一。到明嘉靖三十二年修建外城后,这里变为城区,琉璃厂便不宜于在城里烧窑,而迁至现在的MTG区的琉璃渠村,但“琉璃厂”的名字则保留下来,流传至今。
清初顺治年间,在京城实行“满汉分城居住”。而琉璃厂恰恰是在外城的西部,当时的汉族官员多数都住在附近,后来全国各地的会馆也都建在附近,官员、赶考的举子也常聚集于此逛书市,使明朝时红火的前门、灯市口和西城的城隍庙书市都逐渐转移到琉璃厂。各地的书商也纷纷在这里设摊、建室、出售大量藏书。繁华的市井,便利的条件,形成了“京都雅游之所”,使琉璃厂逐渐发展成为京城最大的书市,形成了人文荟萃的文化街市,与文化相关的笔墨纸砚,古玩书画等等,也随之发展起来。
清末,在原琉璃厂厂址上修建了师范学堂,这就是现在的师大附中的前身。在原厂址往南修建了海王村公园,成为了琉璃厂集市的中心,也是后来厂甸最为热闹的地方之一。1927年,又建了和平门,修了新华街。从此,琉璃厂文化街分成了如今的东琉璃厂和西琉璃厂
琉璃厂有许多著名老店,如槐荫山房、茹古斋、古艺斋、瑞成斋、萃文阁、一得阁、李福寿笔庄等,还有中国最大的古旧书店中国书店,以及西琉璃厂原有的三大书局——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世界书局。而琉璃厂最著名的老店则是荣宝斋。
有人说:琉璃厂因荣宝斋等著名文化老店而享有盛名。这种说法有它的道理。荣宝斋的前身是“松竹斋”,光绪年间取“以文会友,荣名为宝”之意,更名为“荣宝斋”。著名书法家陆润庠题写了“荣宝斋”三个字。清末,文人墨客常聚此地,而民国年间老一辈书画家如于右任、张大千、吴昌硕、齐白石等也是这里的常客。不知您仔细看过《开国大典》这部电影和那幅《开国大典》的照片,里面那位蓄着长胡子的著名老者沈钧儒先生使用的镇尺,就购于荣宝斋。
想清末民初时,荣宝斋、大千画廊等琉璃厂老店纷纷争悬名家书画于窗前。引来人们驻足观赏,成为琉璃厂的一道风景。当时,也是数荣宝斋名画最多而最为热闹。荣宝斋最著名的又要数木版水印和复制品。荣宝斋的木版水印技术融刻版、印刷、折裁等技术为一体,使水印品的艺术更臻完善,曾得到鲁迅先生的赞许。
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荣宝斋的一些传统工艺更是大放异彩。荣宝斋的复制印刷品技术,已达到“登峰造极,酷似原作”,足以以假乱真的地步。荣宝斋复制的名作如《文苑图》、《清明上河图》等,曾先后在许多国家展出,引起无数名家惊叹,在国际上享有极高的声誉。著名国画大师齐白石老先生在世时,几乎辩认不出哪幅是他的原作,哪幅是复制品。
改革开放以来,在京城市和宣武区各级政府的支持和倡导下,琉璃厂经历多次翻建和修缮,使这条著名的文化老街又焕发出新的青春。如今的琉璃厂文化街,成为广集天下图书、字画、古玩、文房四宝的所在,成为国内外游客光顾老BJ文化的必游之地。
同时,由于这块风水宝地是仕人、举子、文人墨客、文化商人、梨园艺人聚居的地方,使得这里有着层次最为丰富的人文资源:典故、故事、人际等人文景观。所有这些,构成了中国人精神世界里“民族灵魂”的一部分。这是今天重新规划、设计和构想琉璃厂文化产业园区的基础,也是与其它短史地区历史文化资源较少,而想象空间相对较大的重要区别。因此,琉璃厂是一个典藏传统文化的大“文化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