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3月11日晚9点,蒋介石召见了孙科,面授竞选机宜。第二天,孙科对外宣布参加副总统竞选。仅仅比李宗仁晚了一天。这样一来,竞选副总统的既有打胜了台儿庄战役的将军李宗仁,又有前总理孙中山的公子孙科,真可谓“棋逢对手,将遇良才”,有好戏看了。
1948年3月29日,国民政府召开的“第二届国民代表大会”,即所谓“行宪国大”,在紧锣密鼓中开幕了。这一天是1911年广州黄花岗起义的纪念日,选择这一天来开幕,明眼人一望即知不是偶然的巧合,而是当局者别有寄托。
“宪政”的说法源于孙中山先生在1924年公布的《 建国大纲 》。其中规定了军政、训政、宪政三个时期:军政时期以党建军,训政时期以党建国,宪政时期还政于民。
1946年11月15日,公然撕毁政协决议,悍然发动全面内战的蒋介石,不顾中共和其他民主党派的强烈反对,独自召开了“第一届国民代表大会”,来搞所谓的“还政于民”。既然是“宪政”,就得有个宪法,所以它的核心议题是制定《 中华民国宪法 》,因而被称为“制宪国大”。而“第二届国民代表大会”的核心议题是履行宪法的规定,选举中华民国的总统和副总统,所以又叫“行宪国大”。
两届国大虽然只隔了一年多时间,但形势已经天差地远。开第一届国大的时候,蒋介石踌躇满志,自认为羽翼已丰,布置停当,又有强大的美国做后盾,完全可以诉诸武力,有绝对把握在三个月至六个月的时间里消灭全部共军。所以,他也懒得跟中共的和谈代表再啰嗦,索性让他们开路。可是天不作美,事与愿违,打来打去,共军不但没被消灭,反而越打越多,地盘越打越大,倒是国军越打越少,地盘越打越小。像雪片一样飞来的战报中,都是令他丧气的消息。
在开幕式上,身为国民政府主席的蒋介石致辞说:“此次国民大会的使命,只是行使选举权,以完成中华民国政府的组织。……切不可重视细节,议论纷纷,争持不决,为了国家,程序越简单越好。”而且规定总统候选人要“党内提名”。
美国驻华大使司徒雷登一听蒋介石在开幕式上的致辞,就知道蒋介石自己想当总统,同时通过“党内提名”,还可以阻止司徒雷登本人特别看好的李宗仁竞选副总统。随着蒋介石的政治形象在中国人心目中日益狼藉,随着国民党军队的节节败退,美国担心出现共产党夺取全中国的“灾难性”局面,一直在考虑“换马”—— 替换蒋介石的问题,但因为蒋介石把权力抓得太紧,“换马”很不容易做到,这才退而求其次,转而用提供美援为手段,逼迫蒋介石革新政治,“还政于民”,实行“美国式的民主”,以便对中共咄咄逼人的攻势来个釜底抽薪。为了能够得到美援,蒋介石满口答应,可是却搞出这样敷衍塞责的玩意儿,不要说中共和民主党派看不过眼,就连司徒雷登也觉得太过分了。他立即提出外交照会,郑重声明:“如果蒋介石一意孤行,美国将不得不取消近期4亿美元的援助贷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