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954200000014

第14章 窃国奸雄——袁世凯

袁世凯,本一纨绔子弟,科举考试也未能金榜题名,却在甲午战后得到小站练兵的统军大权,接着荣升山东巡抚、直隶总督,武昌起义后还当上了大总统、皇帝。那么,是什么原因使得他能够平步青云,官星似火?他的皇帝梦为何昙花一现?其中必有缘由。

投机钻营平步青云

袁世凯(1859-1916),字慰庭(又作慰亭),号容庵,河南项城人,是中国近代史上赫赫有名的北洋军阀鼻祖、中华民国大总统,曾风云一时,叱咤中国政坛。他出生在一个官僚地主家庭,其祖父树三兄弟四个,树三、甲三、凤三、重三,都取得功名。袁树三是廪贡生,其长子袁保中是附贡生,次子袁保庆是举人。袁甲三进士出身,历官礼部主事、军机章京、监察御史、兵科给事中。道光末年,他和已官至侍郎的曾国藩一道从“理学大师”倭仁讲习程朱理学,故两人过从甚密。他的长子袁保恒也是进士,为翰林院编修,次子袁保龄是举人。袁凤三是庠生,最年轻的袁重三也是生员。袁氏一家世代潜心八股文,囿于章句之学,思想保守,做官以后大都以“纯儒”、“卫道者”自命。袁世凯为袁保中的第四个儿子,后因袁保庆无子,便将袁世凯过继为其子嗣。他出生时,正值太平军和捻军起义迅猛发展之时,累世勋阀的袁氏家族充当了镇压农民起义的刽子手,他们用农民的鲜血染红了自己的顶戴花翎,踏着农民起义军的尸骨爬上总督、侍郎、道员的官位。袁甲三在1863年病死前,已因“功”升为钦差大臣、漕运总督,一度督办安徽、河南、江苏三省军务,多次得到皇帝传旨“嘉奖”,并赏戴花翎,穿黄马褂。袁保恒先以翰林院侍读学士补用,后又被提拔为内阁学士,累官至刑部左侍郎。袁保龄和袁保庆也平步青云,一个当上内阁中书,一个奉旨以知府发往山东补用,不久又都升为道员。这样的家庭出身,在袁世凯身上打下了深深的阶级烙印,对他的一生产生极其深刻的影响。

当时仕宦之家的子弟,大都受到塾师和家庭两方面的教育,袁世凯也不例外。养父袁保庆和在京做官的两位堂叔袁保恒、袁保龄对他的影响很大,他们都为培养袁世凯付出了心血。他们为袁世凯请上等的老师教作诗、八股文等,准备应试。但袁世凯的“文章尚不入门”,两次参加乡试都未被录取。

狂妄自负的袁世凯,原想可以轻而易举地在科场上打通一条出路,由举人而进士,得一个“正途”身份,做上高官,光宗耀祖,万没想到两次考试都名落孙山。这使他感到通过科举考试做官,对于他太难了。其实,他是一个纨绔子弟,经常策马郊外,挥鞭狂叫,追欢逐乐,放荡不羁,其家产大都被挥霍。这一切都促使他下决心摆脱困境,另寻一条升官发财的道路。

由于袁世凯之家以“求官发财”为门楣家训,而且祖辈、父辈都有人通过“军功”取得高官厚禄,故其效法先辈的榜样,把功名心从科场转移到“疆场”上。1881年5月,他带领“其家旧部数十人往山东登州,投靠淮军统领吴长庆”。

吴长庆何许人也?乃李鸿章淮军之重要将领。他是安徽庐江人,李鸿章的嫡系。1880年冬率领淮军驻扎登州,督办山东海防,极受李鸿章的信任。袁世凯之所以投奔吴长庆,是因为其前辈与吴氏有亲密的关系。原来吴长庆的父亲吴廷襄是庐江地主团练武装的头子,咸丰年间太平军包围庐江,吴廷襄派吴长庆到宿州,向袁甲三求救。袁甲三举棋不定,征求子侄意见。袁保庆主张援救,而袁保恒则认为当地敌人强大,兵不能分,两人争持不下,拖延多日,以致庐江被太平军攻占,吴廷襄被杀。此后,吴长庆与袁保恒绝交,而与袁保庆“订兄弟之好”。袁保庆在南京时,吴长庆带兵驻扎浦口,两人过从甚密。袁保庆死时,吴长庆渡江吊唁,扶棺痛哭,帮助料理丧事。因此,当袁世凯来到登州时,吴长庆不仅“肫然相信”,乐意收留,倍加照抚,而且随后又加以提拔重用。

袁世凯善于奔走钻营,在吴长庆及其幕僚面前,总是表现得谦逊恭顺。又时常伪装忧国忧时,“作激昂慷慨之谈”。很快取得吴长庆等人的好感,被称为“有造之士”。不久就被提拔为庆军营务处帮办,踏上了仕途的第一步。

1882年6月,朝鲜发生“壬午兵变”,清廷派吴长庆率兵赴朝镇压,袁世凯随军前往。在“平乱”的过程中,袁世凯立有战功,吴长庆十分欢喜,提升他为营务处总办,并在上报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李鸿章咨文中称赞袁世凯“治军严肃,调度有方”。很快李鸿章保奏袁世凯为同知。在袁世凯的身上,终于出现了权力的光环,尽管这只是一圈小小的光环,但它大大地提高了袁世凯的身价,从此,他取得了吴长庆的信任,也刺激了他权欲的滋长。

吴长庆为了进一步锻炼、培养袁世凯,还把在朝鲜的外交事务委他去办,把内部事务交给张謇处理,袁、张成了他的左膀右臂。袁世凯似乎也觉得自己在吴长庆面前能和张謇平分秋色了,便利用吴长庆对他的信任,做了几件露脸的事,整顿军纪就是其中之一。他从各营抽调一批比较优秀的官兵,组成一支执法稽查队,由他亲自率领,日夜巡查,遇到扰民士兵,立刻就地正法,枭首示众。同时他还让执法稽查队的官兵回到本来所属的各营,分头宣传,使军营纪律大大好转,同时也提高了营务处总办袁世凯在“庆”字军中的知名度。除此之外,他还帮助朝鲜编练“镇抚军”。朝鲜兵变平息后,朝鲜国王李熙请求清政府整顿朝鲜军队,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李鸿章命吴长庆派员代为训练。吴长庆便派袁世凯等组织训练。经过几个月的训练,袁世凯便为朝王练成了两营军纪整肃的“镇抚军”。“镇抚军”是朝鲜的新军,换上新式枪炮,“技艺娴熟,步伐整齐”,颇受朝王的赞赏。

袁世凯还经常代替吴长庆出面与日、俄使节交涉有关事务,免不了引起同僚的嫉恨,但有吴长庆的保护和指点迷津,却博得了“非但知兵,且谙外交”的好名声。这一切都为他在后来的小站练兵以及仕途上的飞黄腾达奠定了基础。

当初,袁世凯投靠吴长庆只是想借助其势力寻求入仕之门,今已如愿,他不再甘心居吴长庆之下。有一天,袁世凯兴冲冲地跑到张謇的住所,与张一席话,泄露了天机。他对张说:“朝鲜国王李熙懦弱无能,扶持他有什么用?吴帅(指吴长庆)胆小怕事,却把他当个宝贝疙瘩,不如趁朝鲜政局不稳,取而代之,你看如何?”张謇一听,气得半天说不出话来,连连摆手答道:“不可,不可。”再三告诫不可胡来。张的断然制止并未使袁世凯翻然醒悟,相反,他从另一个角度看待张謇,认为是自己错找了人,什么“先生”、“老师”,纯属平庸之辈。从此,他一改对张謇的称谓,由老师、先生改称“某翁”、“某兄”了。上述之事虽属袁世凯不明事理、不谙大局的非分之想,却也证明他一登上封建政治的舞台,野心就开始萌发了。

强烈的私欲,使袁世凯产生了另辟门路寻找新的庇护者的思想,此时权势炙手可热的李鸿章成了他攀附的对象。李鸿章,乃清政府权臣,时任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事务大臣,掌管清廷外交、军事、经济大权。袁世凯选择李府作靠山,出于这样的考虑:一方面,自己在朝鲜混事终究要回国,亟思能在北洋找个差事,没有李鸿章这样大人物的提携保荐是不行的。另一方面,袁家与李鸿章的关系非同一般,投靠李府是有一定条件的。袁世凯的叔祖袁甲三早年在北京和安徽做官时,与李鸿章交情很深。堂叔父袁保恒曾是李鸿章的部下。袁保龄在京任官时与李鸿章的女婿张佩纶是同僚,过往甚密。加上李鸿章从吴长庆的奏报中已对袁世凯在朝鲜的表现有些了解,且是由李鸿章保奏提升同知的。但同时袁世凯也深知仅凭上述条件,无论如何都不够接触李鸿章的资格。为了攀附这棵大树,袁世凯冥思苦想费尽了脑筋。在官宦中混事的袁世凯很快悟出,踩着别人的肩膀才能上升得更快的这一所谓诀窍。一旦看准了风头,倔强、固执的袁世凯就付诸行动。他先与正在北洋办理海防营务的张佩纶联系,用尽了恭维之辞,转弯抹角表白自己的心迹,写到朝鲜事,竭力吹嘘自己的功劳,贬低吴长庆;同时献出了罕见的古玩给张佩纶。这一着终于打通了关节。

1884年,法国将侵略的战火由越南引向中国的边境,李鸿章奏调吴长庆率军回防金州,却命袁世凯总理留朝三营营务会办朝鲜防务,袁世凯靠走后门终于赶走了挡在自己前面的吴长庆,有了独当一面的机会。吴长庆对袁世凯这位仁侄背着自己捣鬼的做法很是不满,其属僚和下层官吏也为之不平,责备袁世凯忘恩负义,以怨报德,劝他痛改前非,报答吴帅的知遇之恩。然而,这样的教诲对以怨报德的小人来说,只能是对牛弹琴。从此,袁世凯与吴长庆、张謇绝交。

1884年12月,朝鲜亲日派金玉均在日本的教唆和支持下发动了“甲申政变”,他们劫走了朝王李熙,另立了新君,改组了政府。朝鲜背清降日,一时风传满城。如若让亲日派阴谋得逞,朝鲜就会脱离中国,作为会办朝鲜事宜的袁世凯清楚,此事重大,弄不好几年的努力将付之东流,什么功名利禄都将化为乌有。这样的结果是袁世凯极不情愿的,他决定背水一战。胜,一切皆能保住,还有了升迁的机会;败,也比束手待毙合算。由于亲日派做法不得人心,天平向袁世凯一方倾斜了。他亲率清军和“镇抚军”很快平息了政变。

“甲申政变”的平息,为袁世凯伸手要官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时机。他耍弄花招,在前来朝鲜处理“甲申政变”的清廷特使吴大徵面前做了充分的表演:在报告事变过程时,他自责“擅自开衅”,请吴给予治罪。吴大徵一到朝鲜,看到事变已经平息,这个下层小吏竟能控制住局势,暗叹“奇才”。因此,袁世凯的“自责”反而赢得了吴大徵的好感,哪还谈得上治罪。次年。吴大徵回国复命,见到李鸿章就盛赞袁世凯有“奇才”,逢人屡言“袁才可用”。借助吴大徵的口头宣传,袁世凯终于将自己引进了李府。李鸿章对袁世凯褒奖有加,奏请朝廷拟以知府分发,等补缺后以道员升用,并请赏加三品衔。李鸿章的奏报很快得到清廷的旨准。

袁世凯受到李鸿章的赏识后,被任命为驻朝鲜的“总理交涉通商大臣”。他一到朝鲜;就摆出监国大员、太上皇的架势,遇事直入王宫,传呼朝鲜大臣听命,态度傲慢,盛气凌人,他干涉朝鲜外交、内政、关税,强迫朝鲜政府按照自己的意志行动,远远超出了清政府对他的职责要求。

袁世凯的做法,严重损害了中朝关系,有利于日本侵略势力的发展,他在朝鲜已成了邪恶的象征。对此,清政府也有察觉,告之李鸿章,要李鸿章物色新人替代袁世凯。但由于李鸿章的庇护,袁世凯不仅没有被撤换,反而官越做越牢了,直到中日甲午战争爆发,袁世凯才被召回国。

袁世凯从朝鲜回国那阵子,日子并不好过,这其中的缘由袁世凯自然明白。其一,中日甲午战争一开始,中国军队遭受严重的损失。袁世凯是负有一定责任的。因为他对日本蓄意发动侵朝继而发动侵华战争的有关情报搞得不准,为日本所骗,曾电阻清军入朝鲜,使日军在数量上占了优势;其二,袁世凯对朝鲜事务频繁过多的干预,使朝鲜内部亲日派势力上升。战争期间就有官员在上奏弹劾李鸿章时,也把袁世凯当作战争的罪人加以斥责;其三,1895年4月17日李鸿章与日本外相伊藤博文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割地之大,赔款之多前所未有。消息传出,全国人民悲愤之极。一些官员上奏请杀李鸿章以谢天下。一时间,李鸿章成了过街的老鼠人人喊打。清政府迫于舆论,当李鸿章签约一返回国就撤了他的职。袁世凯失去了后台,一时茫然若失,在家闲置了一年有余。后来,他以浙江温处道的身份被派充到督办军务处差用。督办军务处虽是负责整顿旧军、改练新军的机关,但袁世凯只是一个做具体工作的小卒子。

身处逆境的袁世凯就像输尽的赌徒,倔强、固执、不服输,利用身在京城这一有利的条件,开始了新的钻营。对他来说最行之有效的办法莫过于攀附权贵。有了上次经验,袁世凯心里踏实多了。他先与叔祖和堂叔在京的旧关系取得联系,从他们那里得知:京官中最得西太后宠爱的是兵部尚书荣禄,皇宫内最贴近西太后的是太监李莲英,皇戚中西太后重用的是庆亲王奕劻。为了攀附这些权贵,袁世凯便投其所好。

荣禄,满洲正白旗人,袁家与其素无瓜葛,怎好前去?袁世凯想起了妹夫刘盛云之父刘铭传,素为荣禄赏识,只有求刘铭传引荐才有晋身之阶。于是便赶到六安麻埠地谒见。刘铭传以至戚关系,为袁世凯写了推荐书。荣禄见有刘铭传的书信,便收下了礼品。从此,袁世凯与之成了师生关系。太监本是宫廷内侍奉皇帝及其家族的下等人,因为李莲英是西太后贴身太监,虽然大臣没有先给太监请安的,袁世凯却破了这个例。不惜卑躬屈膝与李莲英结为盟兄。庆亲王奕劻,为人贪鄙昏庸,因是皇族亲贵,袁世凯便让李莲英转告他对庆亲王的崇敬之意,通过套近乎终于得以拜奕劻为师。自此以后,庆王府中生老病死,逢有红白喜事,大小生日,都由袁世凯一手包揽,奕劻无须操心费时。军机大臣翁同龢是光绪帝师,他和时任总理衙门大臣礼部尚书李鸿藻亲见旧军队的无能,对改练新军抱有很高的热情。只要有机会,袁世凯便在他们面前极力迎合,高倡西法练兵,冒充行家里手,还将一本请人帮助译撰的兵书送给督办军务处。

袁世凯的一番活动终于有了可喜的收获。李鸿藻夸他,“家世将才,娴熟兵略”,如让他督练新军,必能矫中国旧军队之弊端。翁同龢也被他的花言巧语所欺蒙,认为“此人不滑可任也”。故在荣禄疏荐袁世凯督练新军时,便一路绿灯通过了。1895年12月,袁世凯取得了督练新军大权,到小站镇编练新建陆军。

小站镇,又叫新农镇,位于天津和大沽之间,距天津70里,淮军曾在此屯田驻扎二十余年,如今换了新主人。在尔虞我诈的官宦阶层中奔波了十余年的袁世凯深知枪杆子的作用,只要能为清政府训练一支精锐部队,自己就有了飞黄腾达的机会,故袁世凯事无巨细,靡不亲躬。

袁世凯到小站后,成立了新建陆军督练处,编练新军。他将新军分步、炮、工、骑四个兵种,以步兵为主,步兵分编为两翼,左翼辖两营,右翼辖三营,其余炮、工、骑兵各一营。营以下编制为队、哨、棚,相当于现在的连、排、班。

袁世凯深知靠他一个人的力量练兵是远远不行的,就请来老友徐世昌帮忙。当年袁世凯在陈州读书时,结识了穷秀才徐世昌,两人结为好友,并拜为把兄弟。后来徐进京赶考,袁世凯还赠送了盘缠。此时徐世昌已飞黄腾达,成为翰林院编修。当袁世凯请徐来小站练兵时,徐立即放弃了翰林院高官来到小站,以报当年袁世凯之恩。同时徐世昌也深知在“整军经武”的形势下,文官前途不大,弃文从武方能腾达。徐世昌来小站后,立即受到重用。徐虽为文人,不懂军事,但他足智多谋,在小站练兵中为袁世凯立下了汗马功劳。此外,袁世凯还请来另一位老朋友唐绍仪当军中文案。

既是编练新式军队,就得有懂新军事的人。为此,袁世凯请他的老朋友荫昌为他举荐人才。荫昌曾担任过天津北洋武备学堂总办,该学堂是李鸿章在天津创办的,是中国第一所以西式兵法培养陆军军官的学校。荫昌推荐了武备学堂毕业的高材生梁华殿和王士珍二人来小站,可梁到任不久,在一次夜操时失足落水身亡。接着,袁世凯又从武备学堂毕业生中物色到冯国璋和段祺瑞二人。

冯国璋毕业后留校当教习,但他不安于位,投身于聂士成的武卫军,并参加了甲午之战。战争结束后他到驻日公使馆当武官,考察了日本军事,回国后将自己编写的关于日本军制的兵书进呈聂士成阅览。聂士成知袁世凯在小站练兵正急需人才,于是将冯国璋的书转给袁世凯,袁看后大喜,将冯调到小站任督操营务处帮办兼步兵学堂监督。

段祺瑞于武备学堂炮兵班毕业后,被李鸿章派往德国学习军事,回国后到威海卫炮兵学堂任教师。袁世凯将其调到小站任炮兵营管带兼炮兵学堂监督。

王士珍于武备学堂毕业后,到正定主办随营炮队学堂。甲午之战中带学生入朝参战,后在聂士成军中供职。袁将他调小站后任督操营务处帮办兼讲武堂总教习,后提升为工程营统带。

冯国璋、段祺瑞、王士珍三人到小站后成为袁世凯练兵的重要助手,以袁世凯署名的《训练操法详晰图说》一书就出自他们三人之手。这三个人后来被人们称为“北洋三杰”。

除此三人外,袁世凯又陆续调来一些武备学堂的毕业生,曹锟、段芝贵、张怀芝、王占元、卢永祥、李纯、陆建章、鲍贵卿等等,这些人懂新军事,成为小站练兵的重要骨干。另外,袁世凯还从旧军队中提拔了一些老兵老将到小站练兵,如姜桂题、张勋等人。这些人头脑简单、盲目服从、忠诚可靠,对于袁世凯想把北洋新军培养成一支忠于自己的部队来说,这是必不可少的。

袁世凯为编练好新建陆军,确实动了一番脑筋。在练兵思想方面、管理方法、训练方法上,大都效法西方,使新军成为军纪严明、训练有素、战斗力很强的军队。

为了显示新军队与旧军队的不同,同时也为了培植个人势力,培养官兵绝对服从的意识,袁世凯一改旧军队吃空额、克扣军饷的劣习,每次发饷他都亲自监督营官,把军饷足额发到士兵手中。他经常深入各营,接近下级军官和士兵,对各级军官和幕僚,甚至棚头,几乎都能叫出名字,并了解他们的性格和优缺点,以便用其所长。他还经常亲临现场观看操练,有一次要阅兵时下起大雨,有人要给他打伞,他坚决不让,说:“士兵都在雨中,我怎么不能!”为了激发官兵的训练热情和效忠思想,徐世昌还编写了《劝兵歌》、《对兵歌》、《行军歌》等等,使军队面貌焕然一新。

1896年,督办军务处大臣荣禄到小站检阅了新建陆军后,大加赞扬,回京后在给皇上的上书中说,“近年所见各军,还没有超出新军的。”

作为中国近代史中的一个重要事件,小站练兵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培养了一大批近代新军事人才和将领,加速了旧军队的淘汰,对中国军队的近代化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一是为北洋军阀政治集团的形成奠定了政治基础。在袁世凯的苦心经营下,新建陆军成了一支异军突起的武装。不久,袁又以新建陆军为基础编成北洋六镇,所有高级军官都出自小站。以后,随着北洋军事力量的扩张,小站出身的军事头目布满了全国,无形之中形成了以袁世凯为首的北洋军阀集团。袁世凯以新军为资本,声誉鹊起,身价倍增,从此在清政府中的地位更扶摇直上。

戊戌告密血染乌纱

甲午战争失败后,各帝国主义国家纷至沓来,在中国强占租界地,划分“势力范围”,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在这“瓜分豆剖”形势下,中华民族处于亡国灭种的危急关头,以康有为、梁启超等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站在时代的前列,大力传播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抨击封建专制,要求清廷改革弊政、实行君主立宪、发展资本主义,形成一股强烈的变法图强的维新思潮。

堂堂的天朝大国竟败给一个“蕞尔岛夷”日本,确是清廷的奇耻大辱。西方列强的纷至沓来,使辽阔的中国领土,绝大部分成为它们的“势力范围”,绵长的海岸,竟无一处可以作为自己的军港,中华民族处于存亡绝续的十字路口。面对民族危机的进一步加深,一批有识之士痛定思痛,经过反思,深刻认识到:洋务运动客观上确实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技,但仅停留在“器物”层面的技艺只是西学的皮毛,真正富国强兵之路在于制度变革。没有先进的社会政治制度作保障,即使是先进的科学技术也是不可能发挥应有作用的。中国人开始明白,纵使船坚炮利,兵器精良,也挽救不了一个腐朽的社会政治制度。因此,变革社会,改革政治,学习西方之根本成为甲午战后中国有识之士的共同呼声。以康有为、梁启超发起的“公车上书”为契机,甲午战后的中国社会掀起了一道新的波澜。

袁世凯到小站以后,仍然十分关心京师的政治行情。当时,西太后表面上已归政于光绪,但事事干预,实际上仍握朝廷大权。帝、后为争夺权力,不断发生龃龉,王公大臣中也分化为帝、后两党。帝党官僚翁同龢和维新派结合,他们的靠山是光绪。反变法的顽固派后面则有西太后撑腰。袁世凯见西太后和光绪都可能提拔自己,给自己官禄,就脚踏两只船,想方设法谋取双方信任。他不断进京走访顽固派荣禄、刚毅等显贵,百般谄媚邀宠,极尽巴结之能事。尤其是在荣禄担任直隶总督以后,袁经常逗留在天津,与荣禄的关系更为亲密。同时,他和翁同龢也保持密切联系。1898年3月,他携带“瓜分中国画报”进京呈翁阅览,“深谈时局”,说“必实行变法以图多保全数省”。而且,对帝国主义的侵略表示极大愤慨。6月,翁同龢因支持变法被驱逐回原籍,路过天津,袁派人持函献厚礼,深表同情。他还通过徐世昌与康、梁等不断接触,极力表示自己对变法事业的关切。

1897年德国强占胶州湾以后,列强争先恐后地抢占中国海港,划分势力范围。亡国之祸,迫在眉睫。这一切给维新派以极大的刺激。在康、梁的推动下,变法运动冲破层层阻力,于1898年夏天达到高潮,从6月11日到9月21日,维新派通过光绪帝颁布了废除科举考试、裁汰冗员、发展资本主义等一系列改革诏令。这些改革措施,尽管十分温和,但毕竟是对传统的封建顽固势力的一次严重挑战,因此引起顽固派极大的恐慌和仇视。以西太后为首的顽固振,自恃有沙俄的支持,维护一切落后的东西,反对任何改革,甚至狂叫“宁肯亡国,不可变法”。他们和李鸿章为首的洋务派在维护封建制度这一点上结合起来,诋毁维新派,大造反动舆论,并准备使用暴力扼杀变法。早在光绪帝开始下诏变法的时候,西太后就已指令光绪让荣禄担任直隶总督北洋大臣,兼管驻扎在近畿的董福祥、聂士成和袁世凯三军。又让崇礼担任京城步军统领,把京畿军政实权紧紧地抓在自己手中,伺机而动。西太后预定于10月间偕光绪到天津阅兵。京津盛传届时她将废掉光绪帝位,另立新君。

维新派获悉光绪将被废黜的消息,感到万分震惊。在这危急的时刻,康有为想到袁世凯,认为袁“拥兵权,可救上者,只此一人”,但又担心他为荣禄所用,不肯听从。便派自己的亲信弟子徐仁禄到小站去探察。袁世凯深知维新派已掌握了起草上谕之权,正破格用人,若取得信赖,可有不次之擢,平步青云。因此,在徐仁禄面前,他极力奉承维新派,说康有为有“悲天悯人之心,经天纬地之才”。

康有为接到徐仁禄的报告,对袁世凯确信不疑,立即请侍读学士徐致靖奏荐袁世凯。徐在奏折对袁世凯大加赞赏,建议光绪帝提拔重用。同时,康有为又通过维新志士谭嗣同递上密折,要求“抚袁以备不测”。当时,谭嗣同、杨锐、刘光第、林旭等四人刚刚被提拔为军机章京,特加“参预新政”四字,赋予阅览奏章、起草上谕的大权,深得光绪的信任。光绪即于9月11日发下上谕:“电寄荣禄,著传知袁世凯,即行来京陛见。”

9月14日,袁世凯遵旨入京。16日,光绪帝在颐和园召见他,详细询问了新建陆军的情况。袁一一回答。当问及变法时,袁表示:国政腐败,必须积极推行变法,方能有转机。光绪“见袁极力赞扬新政,遂大信之,以为得一有力之助矣”,当天破格提拔袁为候补侍郎,继续专办练兵事宜。

握有兵权的袁世凯突然被召见,并“超擢以侍郎候补”,引起顽固派惊恐不安,造成“举朝惊骇”的局面。袁进京后,荣禄就制造“英、俄在海参崴开战”的谣言,借机调董福祥军到长辛店,调聂士成军十营至天津,“防袁有变”。并急电袁回小站布防,唯恐他在京受维新派煽动。同时,庆亲王奕劻、端郡王载漪等多次赴颐和园,哭请太后训政。政局急剧转变,新旧两派进入最后决斗。光绪帝处境孤危,朝不保夕,遂下了一道密诏说:“今朕位几不保,汝康有为、杨锐、林旭、谭嗣同、刘光第等,可妥速密筹,设法相救,朕十分焦灼,不胜企望之至。”康有为于9月18日接到密诏,当晚集合维新派,筹划救上之策。当时,杨锐、谭嗣同、梁启超、康广仁、徐世昌皆来。大家痛哭不成声,想不出万全的办法。最后决定由谭嗣同携带密诏,“说袁勤王”,“杀荣禄,除旧党”。

深夜,谭嗣同抱着极大信心,来到袁世凯的寓所法华寺,将光绪帝之密诏陈于袁世凯,请袁杀天津荣禄,起兵勤王,以救光绪,亦即挽救变法。袁当即表示:“诛荣禄如杀一狗耳”;“我三世受国恩深重。断不至丧心病狂,贻误大局,但能有益于君国,必当死生以之!”

袁氏并非真心实意维护变法,而是想从中捞取政治资本。他设词骗走谭嗣同以后,反复思量,深感光绪无实权,维新者皆书生,书生尚空谈何以成事。与其引火丧身不如倒向老谋深算实权在握的西太后一边,将来政治地位不难取李鸿章而代之。袁世凯遂于9月20日上午乘火车回返天津,将维新计划及光绪密诏全都交与荣禄,荣禄入京面见西太后。使得光绪帝由此被囚瀛台,维新志士谭嗣同、林旭、康广仁、杨税、刘光第、杨深秀喋血菜市口,时称“戊戌六君子”。

袁世凯的告密为反动政变立了一大功,深得西太后的赏识。西太后很快召见了他,让他代理了10天的直隶总督,赐新建陆军银四千两;1899年西太后特赏袁世凯在西苑门内骑马,提升袁世凯为工部右侍郎。维新志士的鲜血染红了他的乌纱顶子。当时社会上流传着一首三言歌谣:“六君子,头颅送,袁项城,顶子红,卖同党,邀奇功。康与梁,在梦中,不知他,是枭雄。”

洹水垂钓东山再起

戊戌告密给袁世凯带来了飞黄腾达的机会,之后不久,他被提升为山东巡抚。当时,义和团运动风起云涌,八国联军侵华使大清江山难保。在这种形势下,他拒绝清廷上谕赴京勤王,而疯狂镇压抗击八国联军的义和团。狡猾的袁世凯由于没有抗击西方列强的侵略行径,保存了自己的实力,故在李鸿章死后,继任为直隶总督,成为汉族大臣中的中坚。

1908年,光绪皇帝忧郁而死,慈禧太后也奈何不了死神,随之离开了她的极权位置,永远地住进了她生前就造好了的陵寝。三岁幼儿溥仪做了清廷最后一位皇帝,其生父载沣成了摄政王。载沣将袁世凯看得透彻,他决心遵照光绪帝的遗志,杀死这个惯用两面手法的大臣。然而,从湖广总督任上调入军机处的老臣张之洞劝说摄政王:“主幼时危,未可遽戮重臣动摇社稷”。摄政王细一思之,这不是杀不杀袁世凯的问题,而是为了让风雨飘摇中的晚清有个暂时的安定局面。遂改变主意,将这个乱臣贼子驱逐出朝廷,“下放”回家了事。但为了遮盖真实目的,给袁一个面子,清廷所颁谕旨措辞为:袁“现患足疾,步履维艰,难胜职任”,将其开缺滚蛋。

袁世凯明知“下放”的实质是放逐,朝廷还指明,让他回乡养老。袁氏根本不想回家,老家项城竟与昔日楚项羽共一项字,大不利也,于是他便到洹上村过隐居生活。

袁世凯何曾过过一天隐居生活,他是居而不隐,故作样子,披蓑戴笠,垂钓洹水,息影园林,只想骗过清政府,借以消除载沣对他的监视。实际上是等待时机,以便东山再起。

如果说洹水垂钓是袁世凯的烟幕、假相的话,他也有“实干”的一面:一方面他的心腹、故旧,不断地从各处拍去电报,报告朝野所发生的近况;另一方面他又发出“提纲”,要求搜集他所需要的情报。袁时刻准备“杀”回北京。

1911年辛亥革命的爆发,给袁世凯出山制造了一个千载难逢的大好时机。武昌起义的胜利,使皇亲国戚、八旗子弟吓得大颤。仓皇间,陆军大臣荫昌从北京率领北洋军,乘南下火车开往湖北,企图将辛亥起义镇压下去。可是,清兵原属袁世凯指挥,兵恋旧土,根本不听荫昌的调遣。怎么办?荫昌无奈,一脸尴尬。

这时的清廷总理大臣奕劻打量了满朝文武,一个个垂头丧气,恰如丧家之犬,谁能使大清江山苟延喘息去对付革命党人?他思量一会,向摄政王载沣谏道,“袁世凯一手操练了北洋军队,如今在军中的中高层带兵者,莫不是其旧部。他有号召力,指挥力。若令他去湖北剿灭革命军,必获胜利。反之,舍袁,余皆畏惧不前,其后果真不堪设想!”载沣上下扫视一番,认为奕劻所言不假。然而光绪帝遗愿不仅未遂,自己又反其道而行之,这莫不是自己的懦弱?正犹豫间,内阁总理大臣奕劻催促道:“不可久议耽过时间,祈速决。”不得已,载沣本着“打一耳刮救一阵急”的态度,发出上谕,任命袁世凯为湖广总督,督办剿灭武汉革命事宜。

由于袁世凯通讯手段先进,电报房为他长了顺风耳千里眼,对国家局势了如指掌,又由于常在宦海,极懂上级心理。他接到上谕后,不仅不欣喜,反而懂得在此关键时刻,不可“贱卖”自己,于是待价而沽:“臣因腿疾仍然未愈,何堪重任?”

袁氏不愿出山,令朝廷益发急煞,赶紧再次催行,自然又用了一些好听的词语。袁氏认为这才是时机成熟,不可再次扭捏,遂进行实质性的探索,索得比开缺前有更大的权力:1.明年召开国会;2.组织责任内阁;3.宽容武昌革命党的此次事件;4.解除党禁;5.授我以指挥全军(陆、海)之权力;6.给我以充足的军费。

载沣见袁已作回复,似乎儿皇帝位可保,于是连发数道上谕,于10月应允袁氏条件:1.实行宪政;2.迅速起草宪法;3.革除亲贵秉政;4.大赦国是犯。

接着,清廷调荫昌回京,授袁世凯以钦差大臣,准许袁氏节制调遣所有水陆军队。袁氏如愿以偿,出了恶气,得到指挥全权。于是,袁氏派部下直扑汉口;与此同时,袁又指挥部属平息、镇压了石家庄、太原、滦州的新军起义,双手沾满了鲜血,浑身红得发紫的袁世凯果然不负朝廷厚望,挽救清廷之危急,成为大大的有功之臣。有心计的袁世凯,以保卫京畿作借口,又将近畿的兵权也抓到手中,可谓权倾一朝。

袁氏指挥的北洋军从革命军手中夺去了汉口,胜利的喜讯让清廷的摄政王载沣欣喜不已,当即履行诺言——宣告解散皇族内族,授袁以内阁总理大臣之职,使袁成为能够左右政局的关键人物。

一箭双雕登上总统宝座

袁世凯出山的条件被满足后,已经牢牢地掌握了军政大权,清政府俨然是一具政治僵尸。袁世凯有了军权,便有了政治资本。在他出山之时,就思索着局势,盘算着打出的第一张“牌”。武昌首义后,全国各地义旗纷举已成燎原之势,清王朝的统治岌岌可危,我袁世凯纵然拼着权力把武汉夺回来,能扑灭全国越烧越旺的革命烈火吗?倒不如来个投石问路,以“和谈”诱革命党人入套,乘机夺取革命果实。但他又想在未得到革命军一方对自己确切态度之前,对清政府不能有半点差错。于是,袁世凯便打着维护清室的旗号,实质上是以清政府为工具去压迫南方革命军,迫使其入套让权;反过来借助南方革命军的力量威胁清政府、迫使清帝退位,来个一箭双雕,建立袁氏王朝。

北洋军攻下汉口后,袁世凯又令冯国璋速悬重赏,全力进攻汉阳。他要给革命军一个下马威,作为试探和谈的本钱。11月27日,北洋军占领了汉阳,革命军退据武昌。此时,狡猾的袁世凯不准北洋军渡江,只是隔岸向武昌炮轰,来了个欲擒故纵之术。袁世凯采取这一手出于多种考虑:其一,保存武昌革命军存在,对他暂时有利,这实际上是奸臣弄权“养敌自重”的惯术。有革命军在,就有他内阁总理大权,否则,便失去了抓权和威胁清廷的借口。其二,保存武昌革命军,显示了自己对革命军的宽大忍让,也保留了和谈对手。又可证明革命军力量不可轻视,可以继续向清政府要挟。其三,攻破武昌,载沣必萌兔死狗烹之思。

袁世凯派人提出和谈。袁世凯表示:他将率北军反正,但南方革命军要举他为临时大总统,以免兵连祸结。这一招果然有效,革命党人认为袁世凯力量强大,同他对抗,没有必胜的把握,特别是一部分革命党人的糊涂认识,把革命理解为单纯建立一个形式上的民主共和国,同意用总统作为交换条件促袁反正,赶快停止内战。南北双方经过激烈反复的谈判,孙中山最终答应只要袁迫使清帝退位,宣布赞成共和,就举为大总统。

袁世凯得到孙中山的切实保证后,便全力以赴对付清政府去了。袁怎样迫使清帝退位呢?隆裕太后、载沣肯接受退位这个现实吗?他们无可奈何中的办法是苟延残喘,期望在拖延时间中出现奇迹,出现转机,他们不会心甘情愿地交出龙位。袁世凯虽然不是个真正的共和制度拥护者,也不愿成为曹操第二,他要把事情办得更缓和一些,更体面一些,不背现代曹操之名。因为清廷仍有不少的主战者,反对皇帝退位,这是他们的切身利益所在。如铁良、良弼等要臣就是这样,宁死也不愿意退出历史舞台,他们还在想,解散袁氏内阁,重组皇家内阁,作最后的抗争。如果胜利了,大清江山得保;失败了,远走国外,绝对不做妥协者。于是,退与否形成僵持局面。

袁世凯为了自身利益,将两面手法玩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一方面他指使属下冯国璋、段祺瑞等数十名军事头面人物联名通电:誓死拥护君主立宪,反对共和政体;另一方面,清廷驻外使节的联名通电却是:请清帝退位!矛盾着的两份电报均属袁之杰作。冯、段等电,用以威胁革命者;驻外使节电,则对付清廷。这种一箭双雕的手法运用的结果,使清廷相信,以袁氏为首的北洋军人是拥护清廷的,不背“逼宫”的罪名。

这固然是袁氏的主观阴谋的发挥,但又有客观的“力量”促成袁氏逼帝退位。正在清帝退与不退(位)形成僵局之时,袁世凯遇刺。此次袁世凯被刺,只是脸部加了光彩,并无大碍,但他吓坏了,从此称病不上朝,由民政大臣赵秉钧代行其事。因之皇家亲贵再不怀疑袁氏倾向革命军了,隆裕太皇后更赞袁氏为“股肱社稷之臣”,并派人代表自己给袁氏送汤,表示清廷对重臣的亲切慰问。

袁世凯挨“刺”之前,曾警示王公大臣:“革命党所遣之暗杀团布满京城。”清廷认为这是蛊惑人心之言,不足信也。然而,此次袁氏被刺未中,足证袁氏所言不虚。赵秉钧秉承袁世凯指示,在清廷内因刺引起恐慌之际,适时地在御前会上提出:取消南京临时政府;取消北京清政府,优待清室……逼隆裕太后表示态度。隆裕支吾,当然不会允诺。

袁世凯则再令段祺瑞等联合军事头目,具名通电,请清帝即早退位,以便实行共和体制,安皇室定大局。这不得不令隆裕惶恐。此前两份通电,外交使节拥共和而反帝制,而将军们拥帝制而反共和。而今,将军们也反对君主制而拥共和制了,柱石既歪,朝廷赖何生存?这袁氏的手段不谓不高明,他不慌不忙,如猫戏鼠,按部就班,再买通关节,一鼓作气逼清帝退位。

正在隆裕忧思到了极点的时候,又一可怕消息传来,清御林军第一协统良弼遇刺。良弼是隆裕所信赖的军人,他坚决反对清帝退位,他力主解散袁氏责任内阁,重组皇族内阁,与革命军决一死战,挽救清室三百年江山!可是,良弼这位清廷的忠臣良将被革命党刺杀了。

良弼之死,对清廷影响极大,所有主战反和的贵族王公们,无不吓得半死,生怕炸弹挨到了自身,纷纷潜逃出京,到处避难去了。以至于隆裕召开御前会议时,到者寥寥无几,好不凄凉。视此情形,袁氏本可与四岁的皇帝以及隆裕太后反目,威逼其退位。然而,他不愿如此“太露”,他还要保名声。于是在利用段祺瑞们通电相逼之后,又看准了可以利用的奕劻,即保举袁氏出山的清室前总理大臣。袁世凯认为只有此人,才是在隆裕面前建言献策的适合人选。袁氏根据奕劻的餐饮嗜好,摆好筵席,恭请奕劻赴宴,袁氏阐明清帝退位的重要意义与必须,指出皇帝交出龙位,更易共和,乃大势所趋。奕劻果然做了袁世凯的代理人,在隆裕太后面前,说了袁想说而不敢说的话,以头撞地,号啕大哭:“民情风靡,士不用命,大势去矣!”隆裕闻言,也大哭起来:“我大清近三百年江山,果然走到了尽头?”奕劻止住了哭声,诉说北洋军诸头领联名电报,还有各省的纷纷通电的内容,并引用袁言:“清廷已无可用之兵了。”不得已,隆裕为此召开御前会议。所谓会议,无非是将隆裕考虑成熟的退位决定公之于众臣。隆裕则令人拟写退位诏书。1912年2月12日,清帝下诏书退位。

袁世凯如愿以偿,以体面的方式逼使清帝退位。孙中山绝不食言,清帝退位,南北统一,自己辞去临时大总统之职。不过,辞去临时大总统之职是有条件的:一、临时国民政府应设在南京,且不得更改他处;二、新总统到南京上任之时,本总统及其他人员方始解散;三、临时参议院所制定之临时约法新总统必须遵守。

孙中山的三条,从其主观愿望说,系防止袁氏施展政治阴谋。也就是说你袁世凯不到南京来,我孙中山便不交权。故而,孙中山派出专使蔡元培、汪兆铭(汪精卫)、宋教仁等五人北上迎接袁世凯南下就任临时大总统。

袁世凯在北京依仗北洋势力,调离北方,岂不是调虎离山!于是他施展伎俩,制造种种借口,不欲南行。

然而,南方五人专使来到北京,这就使得袁有些心慌,若坚持拒绝南下,触怒了各方人士,若再举孙中山继位,那自己不就因此“挂”了起来?于是乎以高规格接待五位专使,并由袁亲切接待。袁氏假惺惺地与五专使谈南下路线:水路乎?陆行乎?五位专使不由得心花怒放,自己的此行任务必将圆满完成。

五专使正在为恭候袁总统“作准备”。忽然一天夜里在专使下榻的迎宾馆周围枪声四起。临近天亮,有人代表袁来慰问五专使:“不必过虑,各位受惊了。是军人哗变,驻防部队反对袁总统南下……”五专使听到哗变一词,又是为袁氏南下事,军人们若怪罪南来客人,枪弹可没长眼睛啊,性命难保,赶紧逃离宾馆。这又是袁氏杰作,以哗变来恐吓五位专使。

翌日,袁世凯的心腹赵秉钧慰问五位专使,又告:“没办法平息哗变,袁只得答应起事的军队首领,重新考虑是否南行;军队首领也保证,只要袁总统留此,对肇事的军人也将进行惩处。”赵的话使专使们不得不信。赵又请专使们把这里的情况和袁总统的苦衷转告南京。果然五位专使给孙中山拍电报:“若袁不此留,则北洋半壁将无一日之安宁。”孙中山因而也受其诈,电复袁,同意袁在北京行总统权力。

就这样,袁世凯施用两面派手法篡夺了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在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然而,这只是实现了建立袁氏王朝的第一步。袁世凯并非真正的共和拥护者,他崇尚的是独裁政权。他以毒辣手段刺杀了宋教仁,以武力加阴谋排斥国民党,镇压了“二次革命”。他先强迫国会,将其由临时大总统变为正式大总统。这个“议程”完成后,他下令解散国民党,再下令解散把他变成正式总统的国会。解散国会后,袁氏又修改约法,使其不仅成为终身大总统,还可以利用推荐权传后。这一切活动,都是袁的预谋,表明他在向皇帝宝座逐步推进。

洪宪称帝自取败亡

尽管袁世凯具有狂妄野心,对皇位垂涎三尺,也不敢自行宣布做皇帝,必须盗用国人名义,作为帝制自为的遮羞布和谋叛民国的盾牌。自从当上了正式大总统后,虽然位高了,权大了,袁却有了这样一句口头语:“共和办不下去”,“如果全国老百姓一定要我做皇帝,我就做”。段芝贵、杨士琦等一帮亲近小人早已窥透了他的心思,日夕在其左右,始而从旁敲击,继而直捣中坚,提出帝制问题。初时,袁世凯装模作样,扭扭捏捏,渐渐地也说非帝制不可,最后干脆告诉他们:“你们斟酌去办吧。”得到了他的密旨,一帮喽啰便紧锣密鼓准备去了。

袁世凯想当皇帝的狂妄野心,被早有鲸吞中国之意的日本帝国主义所窥测,决定利用袁阴谋称帝进行要挟讹诈,狠狠地敲一笔竹杠。1915年1月,公使日置益将“二十一条”直接面交袁世凯,暗示袁世凯,以承认“二十一条”作为日本承认他搞帝制的交换条件。

日本无故向中国提出无理要求,中国完全有理由严词拒绝。但袁世凯认为其他列强正忙于世界大战,只有日本有力量干涉中国事务,如果与日本结好,当皇帝就有了国际保证。因此,为取得日本的支持,换取一姓尊荣,他不惜出卖国家主权、民族利益。5月9日,除第五号条款日后协商外,答应了日本的其余要求。

袁世凯认为国际国内均不会再发生问题了,便授意杨度等人组织团体鼓吹帝制。1915年8月,由杨度出面,拉拢严复、刘师培、胡瑛、李燮和、孙毓筠等组成“筹安会”,宣称“以筹一国之治安”,认为共和国体,不适中国国情,大肆鼓吹改变国体,为袁世凯称帝大造舆论。

有趣的是,除了由杨度发起的舆论外,还有形形色色的所谓“请愿团”应运而生。什么请愿团呢?就是请袁世凯当皇帝,以合“民愿”。

请愿团的招牌大到“各省公民请愿团”、“军警请愿团”、“商会请愿团”,小到“人力车夫请愿团”、怪到有“乞丐请愿团”、“女子请愿团”……不知这些人为何热衷于请出皇帝来管自己?是否有切身关系?此次请愿,遍于全国。一会儿说国人愚钝,文化偏低,不懂民主共和,一会儿又有这么多国人来请愿,关心国体了。

原来,这些形形色色的请愿团,以及他们所书请愿书,无一不是袁出点子,手下人出钱雇人“办”成的,用以欺骗民众而已。此外,还有资料记载:北京还出现过“妓女请愿团”,岂不更怪?其原因也很简单:八大胡同内卖笑女与军政界“风雅之士”有往来,妓女们从其口中得知,组成一个请愿团,奉交一份请愿书,表示拥袁为帝者,可得一笔酬金。原来,卖笑女为赚一笔酬金,便别出心裁地打出了“妓女请愿团”的招牌。由此可知,袁世凯为了当上皇帝,什么手段也使得出来。

为了显示民意劝进,10月10日,袁世凯发表讲话说:“改革国体,事端重大。本大总统受国民之付托,以救国救民为己任,何去何从,应以国民为主体,由国民代表进行国体投票,以定从违。”袁世凯作为一个窃国大盗,总想做得天衣无缝,但盗贼行踪往往破绽百出。

选好代表是决定帝制命运的关键。袁世凯最担心的是各省确定候选人出问题,他干脆采取钦定办法,使大多数名单由他和亲信直接圈定,下令各省不得遗漏和更改。候选人虽已内定,形式上还是要通过选举产生,以显“民意”,以昭“郑重”。按规定每县选出一名代表赴省城对袁圈定的候选人进行投票。如何推选出这名“国民代表”呢?办理国民会议事务局一再通电各省,严格把关,将那些性行纯和、宗旨一贯、能就范者选为国民代表。毫无疑问,如此产生的国民代表人员是完全符合袁的要求的。

国民代表进行国体投票不是在北京召开,而是在将军、巡按使监督下,各省分别举行,然后再把票汇集北京。袁世凯圈定的代表候选人,不少是在京各省人士,他们赴省之前,袁世凯每人赠送大洋五百元,作为参加选举的川资和公费,这笔钱是干什么用的,代表们心里清楚。各省也上行下效,想尽一切办法安排好吃的、住的、玩的,让代表满意。有的省甚至物色名妓数十,随时为代表歌唱、侍酒、侍寝。这些代表沉湎于吃喝玩乐之中,能不思图报吗!

尽管如此,袁仍犹恐有疏虞,对投票方法、形式、场地布置等做了统一规定。采用记名投票法投票;票面上印有“君主立宪”四个字,投票场地设在将军署院内会议厅里,代表们从进将军署大厅至投票厅路上,布满武装士兵,给人一种恐怖感。投票前,将军或巡按使发表演说,痛诋共和,称颂君宪,不断提醒代表慎重从事。最后,参政院统计全国选举结果:参加投票者近两千人均赞成帝制,无一票反对,无一票作废。

袁世凯毕竟做贼心虚,极其害怕有人把“民意”的黑幕揭穿,因此,国体解决以后并没有急于对称帝表态,一些个人上表劝进折子呈上后,他反而谦虚起来了,说自己的功业不足称帝。实际上袁世凯有他的想法,他认为如果不等参政院上拥戴书,把自己的“功德”列出来,便直授不辞,那么,他想当皇帝的想法便会臭名昭著,惹人讥评。他那个欺凌幼主和背叛民国的恶名便洗刷不掉,当上了皇帝还是名不正、言不顺,立不住脚。他要等着爪牙为他歌功颂德,使他当之无愧。果不出所料,12月11日上午,参政院呈上了第一次拥戴书,对袁世凯进行肉麻吹捧,最后直称:“我皇帝睿智神武,为亿万百姓归心之元首”。下午,又向袁呈上了第二次拥戴书,上面列举了袁世凯“经武”、“匡国”、“开化”、“靖难”、“定乱”、“交邻”六大功业,称袁世凯功勋“迈越百王”。最后请袁不必再谦让,应早日宣示天下,正位登报。袁世凯没有做到“三揖三让”,12日便宣布承受帝位,改国号“中华帝国”,以明年为“洪宪”元年,准备于元旦举行登极大典。

就在袁世凯积极准备举行登极大典的时候,1915年12月25日,讨伐袁世凯叛国称帝的护国军号角声首先从云南传来,接着贵州、广西、广东、浙江等地也先后宣布独立,加入护国军队伍;袁世凯众叛亲离,洋主子突然转变态度,反对他称帝,袁家后院起火,大将段祺瑞、冯国璋与袁反目。原来,袁世凯称帝严重损害了段祺瑞、冯国璋等人的利益。论资望和地位,在共和制下,他们都有继承袁氏而任总统的可能。既改帝制,皇帝世袭,还要向袁氏子孙称臣,这是他们不愿意的,致使袁氏内部四分五裂;此外,袁氏子孙争当太子,后宫妻妾争当皇后,妃嫔乱作一团;再从袁氏个人政治素质来看,他的败亡也并不奇怪。论及出身,袁氏根本无法与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等一班人相比,他是地地道道的一介武夫,一个寡廉鲜耻、十足无赖的小人。梁启超干脆将其行政比之为“流氓政治”。所以,一旦“君临天下”,大权在握,只有听任群小包围,利令智昏,忘乎所以。殊不知自民国改元以来,革命党人力量虽一时软弱,但民主共和政治毕竟已成现实,有谁敢冒天下之大不韪擅改民主为君主就是民贼,就是背叛民国,全国共讨之,全民共诛之。袁氏竟逆潮流而动,内外交困,无力回天,只能是自取灭亡了。

袁世凯从改元洪宪到废止洪宪年号,前后共83天。做了一场皇帝梦。登极大典尚未举行,“圣旨”未出宫门,就被全国人民从君主的宝座上赶了下来。窃国之奸雄就这样受到了历史的惩罚。

同类推荐
  • 惘风

    惘风

    风是天地的吹息,或写意或轻松,但她也能带来迷茫,千古的英豪为何来到这家小店?这家看似平凡但又神秘的小杂货店里有个奇怪的店长他自称能办到任何事,但只限有缘人。。。。迷惘的风啊,要往哪吹呢?
  • 世界上下五千年7

    世界上下五千年7

    历史是人类活动的结果,其间浸润的腥风血雨,崛起与衰落,壮丽与悲怆,无不充盈丰富着五千年的世界文明史。今天的世界是过去世界的延续和发展;历史记录了人类的过去,更展示了世界的未来。当前,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和接踵而来的人们观念认识的变化,让世界了解中国,让中国了解世界显得日益迫切和重要了。
  • 看破红尘

    看破红尘

    二千五百多年前,春秋战国时期山东曲阜人孔子,时至今日依旧是家喻户晓,人人皆知。而且,我们有关部门正努力将孔子推向世界,让世界人民也知晓孔子,也知晓孔孟之道孔子名叫孔丘,是我国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是我们儒家学说的奠基人。什么是儒学?
  • 异世界的二战

    异世界的二战

    附体重生,还可以召唤地球二战名将!那就不好意思了,成立地球帝国,做地球一世皇帝,就是我的目标了。
  • 中国历代帝王陵墓之谜(三)

    中国历代帝王陵墓之谜(三)

    本书向读者解剖了笼罩在陵寝上的谜团。内容有:曾侯乙墓之谜、秦始皇陵墓之谜、中山靖王刘胜墓之谜、汉武帝茂陵之谜等。
热门推荐
  • 兜转:

    兜转:

    他之于她,浮生兜转,幸好一切都来得及。#爱情就在不远处系列#
  • 网球王子同人小说

    网球王子同人小说

    她是个糊涂蛋:“啊啊?什么?”“对,对不起。””哪里是左边?哪里是右边?”他是个高高在上的王子:“还差得远呢!”“还未够水准。”“你这人,太差劲了!”在别人面前,她是个温柔的人,唯有在他面前。在他面前,她是语无伦次,腼腆害羞的,但相处久了。。。他不是个温柔的人,后来他只对她温柔。刚认识不久时,他是多么可望不可即。后来发现,他的手总是冰冷的。原来自己一见钟情,只是自己不知,以为那是崇拜,后知后觉。。。爱上高傲的他,发生怎样的故事?
  • 言斗无极

    言斗无极

    世人皆醉,吾独醒!不求逍遥一世,但求举世无敌!言斗者言语一出,谁与争锋……
  • 绎世谣

    绎世谣

    她是一个漂亮诡异的孤儿,一直在帮鬼魂渡愿。算命道士说她有执念,把她的灵魂弄到了异世。引魂使说她是黄金魂,引她重新投胎成了绎心遥。踏入修仙界,一路坎坷波折,却发现自己的身世更加扑朔迷离。一个失忆的灵魂,承载怎样的过往?
  • 英雄联盟之失孤野帝

    英雄联盟之失孤野帝

    为生活所迫的少年恰逢时下火热的英雄联盟。他为了活下去而渐渐走上了一条艰辛却充满斗志的电竞之路。世界那么大,我总要去看看。蓦然回首,少年发现自己丢了她。而她,却一直在身边。
  • 我们的爱情会开花结果

    我们的爱情会开花结果

    一场不愉快的相遇,一个突如其来的车祸,一个不经意的话语,成就了这段羡煞旁人的爱情。他们明明相爱却互相伤害,当家人、朋友、情敌,成为他们的倾诉对象时,又是怎样的一种感觉。“我们是不可能在一起的。”这是他经常说的话。“你在哪里?”这是他放在嘴边的话,究竟发生了什么?
  • 星际使徒

    星际使徒

    宇宙深处中,一颗完全充满未知能量的星球,该星球直径大约百亿千米,全部由暗红色的流体物质形成,在该星球核心深处,一个长着无数触手的紫色生物坐在王座上面。“最后一颗使徒印记到了何处?”紫色生物问道。“出现在太阳系中的第三行星——地球。”一个未知生物回答道。书友群:237594368(每天两更,新书求推荐、求点击、求收藏。)
  • 姐妹校花的贴身保镖

    姐妹校花的贴身保镖

    遭人陷害的叶天,在被注射了超级细胞后,本该当场死亡,想不到却因祸得福,一条神秘未婚妻退还的神秘项链,让他吸收了超级细胞,获得了融合其他动物基因的能力……从此开启外挂模式,美女环绕,莺歌燕舞,醒掌天下权,醉卧美人膝。
  • 替身代嫁:昭阳公主

    替身代嫁:昭阳公主

    母妃曾言,她是她梦阳入怀而生的,所以父皇赐她封号昭阳。可是随着母妃一朝被贬,等待她的命运就是冷情阁里的艰难岁月。她,是帝王的第一宠妃。家国三千里,深宫二十载。一声何满子,泪湿沾满襟。这就是她半生的写照。为了让哥哥步上皇位,她可以耍尽手段与心机。为了妹妹的心愿,她可以出让自己的爱人。从此,一个帝国的殊荣,就在她的裙袂飞扬之际。可是繁华落尽,能守住的又是什么呢?权力?亲情?爱情?
  • 自我救赎之刺客猎人

    自我救赎之刺客猎人

    刺客,亦作杀手,受人之托取人性命,藏于市井之中,像猎人一样埋伏于丛林,等待着最佳时机,一击毙命。而我的工作,也像这些刺客一样,不过我的猎物不是普通人,而是那些刺客,违反规矩的刺客。久而久之,刺客们开始称呼我为刺客猎人。我的故事也就此开始……